公务人员如何与媒体顺利打交道?

来源 :公务员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cxj890417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发布
  一、做好搜集舆情的工作
  在面对媒体之前,要找出那个“最难回答的问题”,做好预案。
  二、精心准备前两个问题
  要尽量避免发言人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最棘手的问题”。
  三、新闻点的策划
  要对可能的新闻点进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
  四、使用媒体语言
  我把媒体喜欢引用的语言类型归结为“三六九原则”:30个字、6年级水平、90秒。“30个字”指的是对媒体发表的言论要尽可能简短,不要长篇大论;“6年级水平”不是讲记者或受众只有6年级的文字水平,而是说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不要过于深奥晦涩;“90秒”是一个时间的限制,便于电视编导和网络传播进行剪辑。
  一般而言,这样的表述容易被媒体直接引用,用作报纸的标题、新闻报道的导语或者是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
  五、“三三原则”
  指的是在新闻发布中要遵循“三个要点、三分钟和三个信息源”的原则。核心信息不超过三个要点,否则会影响传播效果;每个问题的回答一般不超过三分钟;为了提升公信力,除了提供政府方面的信息,还应当提供更多的信息源,例如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等。
  举一个基层官员使用媒体语言的例子:
  这是一位来自湖北十堰市的市长,他到香港去招商。大家知道,十堰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进行“三线建设”时新建的“汽车城”。“二汽”设在那里,现在面临重新定位和发展的问题。在招商会上,一位香港记者问道:“现在十堰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核心企业都搬到了武汉,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当然,市长可以用一些官话、套话,比如“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全国一盘棋,做大做强当地企业”。但要引发媒体的关注,必须把它转化成媒体的语言。这位市长回答:香港记者可能不了解我们十堰人民对“二汽”的这份特殊情感,我們十堰的干部和老百姓都把“二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它在我们这儿上完了小学和中学,现在它长大了,我们要送它去武汉上大学,见大世面。
  第二天好几家香港报纸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十堰市长:送二汽“上大学”》。他的回答把中央的精神、省里的决策等官方的表述转化成了媒体语言,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共鸣。
  媒体采访
  媒体采访有如下几个类型:
  一、约访。记者事先提出申请,提交采访提纲,约定时间和地点。
  二、会访。当接到比较多的约访要求时,可以把记者相对集中,召开不同规模的新闻发布会。
  三、截访。在当前媒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很多记者利用可近前的机会,当面提出采访要求,出其不意地发问。碰到截访一定要镇静,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要谨慎回应。实在没有把握,要想一些办法,比如找机会请示领导或和同事商议,理清思路,准备好了之后再跟记者见面回答问题,把“截访”化为“约访”。
  四、“电访”。这是指记者打来电话,要求在电话中采访。对待“电访”要慎重,接到电话后不要随意挂断,挂断就是拒绝采访,这样的方式是不妥当的。但是也尽量不要在电话中长篇大论,可给记者作一些简短的表态,“是”还是“不是”,“有”还是“没有”,或者说“详细的信息稍后会给您传一份新闻稿”,等等。因为电话是一个“高失真”的传播媒介,容易造成细节传递的失真,简短表态即可。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要注意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没有糟糕的问题,只有糟糕的回答”。这样的说法听上去不太公平,但反映了一个问题。记者提的问题有时可能比较尖锐或不太妥当,但作为发言人,如何用记者提问的机会来传达你自己的核心信息,是一种技巧。
  第二,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尽量不要重复问题。也就是说,不要落入预设的话题结论中去。
  第三,不要随意许诺或预测。一定要以事实、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作为依据。新闻传播当中的一条原则是“快讲事实,慎讲原因,慎下结论”。
  第四,不要用推卸责任的方式回答问题。比如说“这个问题不归我们部门回答,请你去找××部门进行了解”,这个回答看似“金蝉脱壳”,但推卸自己责任的方式是不妥的,且对自身并无益处。
  最后,我再给大家归纳几种应对“敏感问题”的方法。
  “敏感问题”其实就是比较难回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应对,我认为有这样五种方法。
  一、“归位法”
  就是要回归受众常识的本位,看你的对象是谁,避免将问题“泛政治化”“泛社会化”。
  二、“桥梁法”
  搭桥,就是将不方便直接回答的地方,引到另外一个具有更高关注度的话题。如果你能提供更令人信服的、更具有新闻效应的事实,原来的关注点就会淡化。要拿出更具说服力、更有“眼球效应”的事实和观点来说服媒体和公众。
  三、“旗帜法”
  在回答提问中不停地“亮旗”,要求记者关注发言人希望他们关注的核心信息。
  四、反问法
  可以通过反问,将问题提升到更高的思考对话层面,引导受众自己来寻找答案。
  五、共鸣法
  引发记者的共鸣,让他们能够感同身受。
  给大家举个例子,是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一个很经典的受访片段。
  2002年,在赵启正访日期间接受了号称“反华斗士”的日本知名记者田原总一郎的采访,在日本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田原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反日?但他没有这样直截了当地发问,而是引用了一些数据。调查显示日本人当中38.6%的人喜欢中国,22.8%的人讨厌中国,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占38.6%。换言之,大多数日本人并不讨厌中国。这就是我们前面强调过的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即一定要用事实、数字和细节,而不是空洞的表态。
  同样的调查还显示,喜欢日本的中国人在1997年占10%,2002年还是10%,而讨厌日本的比例从1997年的34%上升到2002年的53%。
  根据这项调查,这位记者得出了一个结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反日。
  面对田原提出的这样一个“敏感问题”,赵启正首先把这个问题作了一个很好的“归位”。
  因为他面对的受众是日本的观众,而且这个电视台——朝日电视台是日本右翼的喉舌,其观众中大部分持反华的立场。所以对这样一些人讲中国,要考虑他们的接受习惯,不能用我们的官方表达,比如“我们要把一小撮日本的右翼分子和广大的日本人民区别开来”。
  于是,赵启正回答道:“我注意到你们的调查是说喜不喜欢日本,而不是说喜不喜欢日本人。”这个转换很巧妙!
  “日本”是国家及其政府的代名词,因为日本侵略过中国,中国人对日本这个国家及其政府当然没有好感。但是对于日本人民,我们中国人并没有偏见。
  为了强化传播效果,赵启正还提供了很多细节和事实来强化“中国人并不讨厌日本人”这一观点。
  提到为什么在1997年至2002年会有讨厌日本人数的激增,赵启正又进行了第二次“归位”。
  他从这项调查进行的时间入手,指出当时恰巧在小泉参拜了靖国神社之后,当然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反感。
  赵启正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可以称之为“绵里藏针”。两次“归位”都有对日本批评的因素,但都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的重新设置。
  这个电视节目当时收视率名列前茅,说明赵启正的回答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和接受。
其他文献
8月18日,乌克兰内阁批准了一系列涉及国家行政改革和公务员招录的决议。据此决议,乌克兰10余部委将自9月起率先公开进行公务员网上招录。  公务员招录网站9月运营  据悉,此次对公务员进行网上公开招录的将有10余个部委和机构,包括乌克兰财政部、司法部、社会政策部、农业政策部、卫生部、地区发展建设部、基础设施部、教育部、能源部、文化部、内阁秘书局、国家公务员局和电子管理局,预计将陆续开放1000个岗位
期刊
德国目前公务员人数约184万。  在德国,当上公务员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一旦被录用,每周工作40个小时,享受每年13个月月薪及30天带薪假,直至退休。还不能被解雇,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  根据德国公务员协会2017年1月的统计数据,初级公务员月薪约2000欧元(1欧元约合7.38人民币),中级约3000欧元,高级公务员约4000欧元,更高者可达8000至上万欧元。  此外,在税收、各
期刊
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是權利救济、保护公民权利的一种非司法化的手段,有人称它为“第四权力机构”。其发源于19世纪的瑞典,北欧国家最先引入,后来传到了西欧、亚非拉等其他国家和地区。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是由宪法规定的,根据公众对政府部门违法行政和不当行政的申诉,不受任何党派政治影响进行调查监督,保护和推进公民的合法权益及自由。监察专员有权进行调查、批评、建议和公布结果,但是不能直接推翻行政机关的决定。目的主要是
期刊
虽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中西方公务员招聘制度的特点也不同,但在共同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全球化的背景下,再加上人事管理上的共性,西方招聘文官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英国:有十个方面的素质要求  英国1870年确立了以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的制度。英国是最早采用功绩制的国家,即重视公务员的工作成绩和实践能力,把工作成绩的大小、好坏作为公务员升降的主要依据。  英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程序相对完善
期刊
究竟怎样才能变成人見人爱的“职场红人”?下面分享职场红人七个修炼术,让你获得好人缘。  阳光满面地对每个人说“早安”  从你踏入公司前台开始,到走到座位上,这个短暂的时间被职场心理学家称为“黄金一分钟”。  在这一分钟里,你需要向大家传达很多信息:我很高兴见到你们;工作让我愉快;我已做好了迎接难题的准备等等。这种心态需要你以积极的口头表达去体现,因此最好的表现形式是阳光满面地对每个人说“早安”。久
期刊
很多人有这样一种印象,认为英国自古以来有“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良好私权保护制度,而中国自古以来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紅楼梦》中皇帝随便对贾府进行抄家,而著名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也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用以嘲讽中国古代缺乏私产保护。  清与宋的财产权状况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和珅本人的身份,他是清朝皇帝的奴才,满洲社会特别重视主奴关系,和珅本人就是清朝皇帝的财产,抄家当然没什么好说的。
期刊
扶贫攻坚战已发起最后的冲锋,近60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其中的主战场。作为一线总指挥的县委书记们,是决定这场战役成败的关键因素。  从年初起,《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桂豫甘黔等省区20个贫困县,对10余位县委书记跟踪采访,全天同吃同车同下乡,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同时,记者还对东中西部50位贫困县县委书记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力图勾勒出这一群体真实的所思所为。  “在我这一任脱贫,我很光荣
期刊
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包着皮。这皮的质料与重数,依各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有的人的心用纸包,骤见虽看不到,细细摸起来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时纸要破,露出绯红的一点来。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无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破,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  人们谈话的时候,往往言来语去,顾虑周至,防卫严密,用意深刻,
期刊
人机融合被视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重要拐点,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正着手推动人机融合。3月28日,马斯克宣布,成立一家名为“神经连接”的公司,这家科技企业致力于把人脑与电脑联接起来,提升人脑能力,以确保人类有能力应对人工智能(AI)带来的威胁。  从前的科幻正在靠近现实,带着对人工智能未来既期待又担忧的复杂心态,人们不禁探问:人类距离实现人机融合究竟还有多远?  人工智能的威脅  随着光机电一体化、
期刊
内圣,就是加強自我修养,追求圣贤气象,践行君子人格,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  “内圣外王”是儒家关于人格理想与实现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内圣”主要指的是“圣贤人格”,“外王”主要指的是“王者之政”。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有感于“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主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