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宁阳县以现代农业理念嫁接改造传统产业
育苗棚里是长得正旺的绿菜花苗。远处是绿油油的毛豆。参观宁阳县宁阳镇庙西村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时,正遇上在田间忙碌的村民石艳红。她把家里的4亩地都人股加入了村里的有机菜种植合作社,不仅一亩地保底收入700元,而且年底还有分红,在地里打工还有一份收入。
据该合作社社长吴杞国介绍,像石艳红这样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在庙西村有58户,共流转土地300亩。合作社与泰安弘海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公司负责提供种子、技术、肥料、生物制药、保护价回收,合作社负责统一管理、保证产品质量、保证社员收益。而农户只要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就可每亩得保底收入700元,年底还有分红。如果在基地干活还会有一份劳务收入。目前该村计划用三年时间让村里的360户、860人都加入合作社。
庙西村村民的成功转型是宁阳用现代农业理念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的缩影。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宁阳用现代技术改造,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通过加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建设力度,把更多农民纳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民增收步伐。截至目前,这个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6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91家,带动农户9.3万户,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模式。将单枪匹马的农民融入到产业链、流通链、要素链等各个环节,使农民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农民”。
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推动农业项目“落地开花”,让“产业农民”有了“生存土壤”。按照“围绕资源引进一批,瞄准市场挂靠一批,立足实际建立一批,引导扶持做大一批”的思路,宁阳县大力兴办或引进粮食、畜产品、苗木花卉、乳制品等农产品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也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在伏山镇桑庄村,村里围绕产业引进了泰安紫阳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了三苑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村民桑胜波告诉记者,村民们现在只管种菜,而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问题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解决。由于技术指导到位,菜也能卖个好价钱,桑胜波去年种植的15亩芦笋赚了5万元。
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推进,促进了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目前,该县形成了以华丰镇、东庄乡为主的东部淡季无公害和绿色蔬菜区,以伏山镇、东疏镇为主的有机蔬菜区,以东疏镇、鹤山乡、伏山镇、啖城镇为主的桑蚕等产业带。乡饮乡3万亩速生丰产林、葛石镇8万亩大枣、东疏镇万亩苗木花卉、磁窑镇万亩生姜等发展区,全县形成了“一业为主、多业并进”的良好态势。很多以往握锄种地的农民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农民”,收入得到了保障。
为使农民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大有作为,宁阳抓住农业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试点县的机遇,同时整合县、乡农技推广站、农广校、畜牧中心、职教中心等培训资源,构建起了覆盖全县的新型农民培训网络。通过培训,着力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引导带动农民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向“产业农民”转化。
宜都建设书香四溢新农村
建阵地,让农民有书可读
“构建市、乡、村、户图书流通网络,使之覆盖到每一个村组,让每一位农民都有书可读。”宜都在农村基层文化网络建设上对图书室建设提出明确要求。随后,“光华工程”为宜都农村赠送了价值33万元的图书;市政府划拨10万元购书专款,其中5万元所购图书直达村级图书室,建立5个村级图书流转示范点,每点配套图书1万元……
目前,该市图书流通网络已初具规模,20个示范村标准图书室顺利通过验收;13个省级“农家书屋”已建成4个,其中两个顺利通过湖北省新闻出版局验收。该市现有市级图书馆1个、乡镇图书室10个、村图书室114个、村文化中心户412户,共有藏书262700册。每年免费向农民发放科技信息2000多份,市图书馆“流动图书室”每年下乡展出图书1200册。
农村图书阵地,吸引了农民读者。红花套镇鄢家沱村20平米的图书室每天都挤满农民读者;陆城街办龙窝村图书室里,一本本科技、卫生、保健、文学书籍,紧紧抓住了农民的眼球;潘家湾土家族乡将军山村,规范化的图书室让农民驻足留连;松木坪镇彭家桥村,农民读书后现身说法,畅谈国事、家事、天下事……今年以来,该市已向农民外借图书6万多册次,流通达十多万人次。“读好书,用好书”已成宜都农村时尚。
重科技,让农民用书致富
近年来,宜都狠抓农业科普知识、实用技术的推广,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致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过去采取普通种植,柑橘每斤只能卖到0.5元,去年我们加入了柑橘产业协会,在他们的指导下实施科技化栽培、精细化管理,每斤市价达到了10元,收入一下翻了20倍,这是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红花套镇一位农民这样感叹科技的效用。
目前,该市围绕农技110服务、农业12316公共服务、“企信通”短信服务、农业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广电服务、报刊服务、农业气象服务等八大系统建设,已构建起覆盖市、乡、村、户四级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
仅今年上半年,该市就举办市、乡两级农技人员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6场次,培训农民3.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8.1万份;编发《宜都农业》12期6万份,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55万条次。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85%。“学科技,用科技”已成为宜都农民的自觉行动。
抓活动,让农民以书为伴
2007年,宜都提出用文化的力量推动新农村建设,举办首次农民读书演讲赛,取得突出成效。今年,宜都又决定将农民读书演讲赛办成农民读书节,使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丰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宜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的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进一步引导农民读好书、用好书,学科技、用科技,扬正气、树新风,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4月至6月,宜都市委宣传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在全市举办“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农民读书节活动。
活动将全市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划分为四个片区,确定才艺展示、谜语竞猜、乡村新风人物访谈、知识竞赛、读书演讲赛四个主题,每个片区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比赛,吸引了2500名农民直接参与。
土地流转让翁旗农民喜上眉梢
为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内蒙古赤峰市 翁旗旗委、政府本着“市场调节,群众自愿,抓点带面,共同致富”的原则,积极探索、尝试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工作,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成片开发,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便使土地承包人和土地经营者都能得到良好的收益。
梧桐花镇西梧桐花村的土地流转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该村卡拉村民组120户村民采取返包倒租的方式,将320亩耕地以每亩400元的价格转包给村委会,然后村委会以同等价格转租给乌丹三力种子公司发展规模化、机械化高效种植。村委会主任于学云算了一笔账:“在正常年景下,村民转包出的土地平均每亩收入400元,以同等价格转包出去后,还可以腾出劳力就近给集中承租的经营者打工挣钱,这样一来,平均每亩地的实际收入至少要达到700元以上。同时,在打工的过程中,还能够很好地学到规模化和机械化方面科学种植的技术。”另外,这种方式让集中承租的经营者也受益极大。乌丹三力种子公司的负责人也给我们扒拉起算盘:公司利用承租的320亩地种植甜瓜并套种油葵,按中等产出和当前的市场价格计算,每亩地可收入2200元,去掉租地、人工、机械、化肥、种子等费用,每亩地可纯收入1000多元,320亩地每年就会有30多万元的收入被公司轻松获取。这样的互利互惠,使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产出率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西梧桐花村房申村民组的宋金良与本村村民自愿对接,承租到120多亩山坡地。转包的一些村民告诉我们:“这些旱地如果逢上雨水好的年景还能多少打点粮食,一旦遭旱不仅颗粒不收,还会白搭化肥、种子和人工钱,结果是净赔不赚,转包出去后,我们在屋里坐着便拿回了正常年景的收入。”而宋金良承租过来后,这块旱地就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粮窝窝”,他在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帮助下,平整了土地,购买了机械化种植的农机具,往宽阔的田地里拉了电,打了两眼配套机电井。
有了这一保障,即使是再干旱的年景,不论种什么农作物每亩地也能纯收入八九百元。
桥头镇的土地流转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效,截至目前,该镇通过一家一户自发性流转、村组协调整块流转、公司+农户+基地流转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近两万亩。桥头村村民郭健家中有50亩地,去年总计纯收入15000元,今年他将这50亩地平均每亩以365元的价格转包给了本村种植大户陈立柱,当即纯获利18000多元,他和儿子到沈阳打工,每月爷俩又纯挣3000多元。陈立柱在本村承租的700亩地由于集中连片,他与赤峰博天糖业公司签订了种植甜菜的订单,使用大型机械种植每亩可产甜菜5吨,公司以每吨350元的价格收购,陈立柱一年在这700亩地上获得纯利润50多万元,这便形成了转包户和公司、承租大户三方受益的格局。
翁旗农业局局长徐永生介绍说,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化、机械化和经营集约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切入点,没有土地规模化,没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机械化,就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此外,土地流转不仅让农民从繁重的生产中解脱出来,而且还因为企业、大户和经纪人承租土地后,推行的大都是大型机械化作业、节水喷灌等高科技种植方式,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农民科学利用土地的能力。
目前,翁牛特旗正着手在以土地流转形式承租到的8000亩山坡地上建设农业高科技园区,倾力打造有机土豆、有机蔬菜、设施农业和饲料示范、种子示范等大型基地,采取企业投入、吸纳转包土地的农民打工等方式进行开发,很多农民将从这里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编辑 范继荣
育苗棚里是长得正旺的绿菜花苗。远处是绿油油的毛豆。参观宁阳县宁阳镇庙西村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时,正遇上在田间忙碌的村民石艳红。她把家里的4亩地都人股加入了村里的有机菜种植合作社,不仅一亩地保底收入700元,而且年底还有分红,在地里打工还有一份收入。
据该合作社社长吴杞国介绍,像石艳红这样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在庙西村有58户,共流转土地300亩。合作社与泰安弘海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公司负责提供种子、技术、肥料、生物制药、保护价回收,合作社负责统一管理、保证产品质量、保证社员收益。而农户只要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就可每亩得保底收入700元,年底还有分红。如果在基地干活还会有一份劳务收入。目前该村计划用三年时间让村里的360户、860人都加入合作社。
庙西村村民的成功转型是宁阳用现代农业理念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的缩影。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宁阳用现代技术改造,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通过加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建设力度,把更多农民纳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民增收步伐。截至目前,这个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6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91家,带动农户9.3万户,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模式。将单枪匹马的农民融入到产业链、流通链、要素链等各个环节,使农民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农民”。
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推动农业项目“落地开花”,让“产业农民”有了“生存土壤”。按照“围绕资源引进一批,瞄准市场挂靠一批,立足实际建立一批,引导扶持做大一批”的思路,宁阳县大力兴办或引进粮食、畜产品、苗木花卉、乳制品等农产品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也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在伏山镇桑庄村,村里围绕产业引进了泰安紫阳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了三苑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村民桑胜波告诉记者,村民们现在只管种菜,而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问题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解决。由于技术指导到位,菜也能卖个好价钱,桑胜波去年种植的15亩芦笋赚了5万元。
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推进,促进了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目前,该县形成了以华丰镇、东庄乡为主的东部淡季无公害和绿色蔬菜区,以伏山镇、东疏镇为主的有机蔬菜区,以东疏镇、鹤山乡、伏山镇、啖城镇为主的桑蚕等产业带。乡饮乡3万亩速生丰产林、葛石镇8万亩大枣、东疏镇万亩苗木花卉、磁窑镇万亩生姜等发展区,全县形成了“一业为主、多业并进”的良好态势。很多以往握锄种地的农民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农民”,收入得到了保障。
为使农民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大有作为,宁阳抓住农业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试点县的机遇,同时整合县、乡农技推广站、农广校、畜牧中心、职教中心等培训资源,构建起了覆盖全县的新型农民培训网络。通过培训,着力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引导带动农民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向“产业农民”转化。
宜都建设书香四溢新农村
建阵地,让农民有书可读
“构建市、乡、村、户图书流通网络,使之覆盖到每一个村组,让每一位农民都有书可读。”宜都在农村基层文化网络建设上对图书室建设提出明确要求。随后,“光华工程”为宜都农村赠送了价值33万元的图书;市政府划拨10万元购书专款,其中5万元所购图书直达村级图书室,建立5个村级图书流转示范点,每点配套图书1万元……
目前,该市图书流通网络已初具规模,20个示范村标准图书室顺利通过验收;13个省级“农家书屋”已建成4个,其中两个顺利通过湖北省新闻出版局验收。该市现有市级图书馆1个、乡镇图书室10个、村图书室114个、村文化中心户412户,共有藏书262700册。每年免费向农民发放科技信息2000多份,市图书馆“流动图书室”每年下乡展出图书1200册。
农村图书阵地,吸引了农民读者。红花套镇鄢家沱村20平米的图书室每天都挤满农民读者;陆城街办龙窝村图书室里,一本本科技、卫生、保健、文学书籍,紧紧抓住了农民的眼球;潘家湾土家族乡将军山村,规范化的图书室让农民驻足留连;松木坪镇彭家桥村,农民读书后现身说法,畅谈国事、家事、天下事……今年以来,该市已向农民外借图书6万多册次,流通达十多万人次。“读好书,用好书”已成宜都农村时尚。
重科技,让农民用书致富
近年来,宜都狠抓农业科普知识、实用技术的推广,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致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过去采取普通种植,柑橘每斤只能卖到0.5元,去年我们加入了柑橘产业协会,在他们的指导下实施科技化栽培、精细化管理,每斤市价达到了10元,收入一下翻了20倍,这是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红花套镇一位农民这样感叹科技的效用。
目前,该市围绕农技110服务、农业12316公共服务、“企信通”短信服务、农业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广电服务、报刊服务、农业气象服务等八大系统建设,已构建起覆盖市、乡、村、户四级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
仅今年上半年,该市就举办市、乡两级农技人员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6场次,培训农民3.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8.1万份;编发《宜都农业》12期6万份,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55万条次。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85%。“学科技,用科技”已成为宜都农民的自觉行动。
抓活动,让农民以书为伴
2007年,宜都提出用文化的力量推动新农村建设,举办首次农民读书演讲赛,取得突出成效。今年,宜都又决定将农民读书演讲赛办成农民读书节,使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丰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宜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的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进一步引导农民读好书、用好书,学科技、用科技,扬正气、树新风,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4月至6月,宜都市委宣传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在全市举办“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农民读书节活动。
活动将全市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划分为四个片区,确定才艺展示、谜语竞猜、乡村新风人物访谈、知识竞赛、读书演讲赛四个主题,每个片区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比赛,吸引了2500名农民直接参与。
土地流转让翁旗农民喜上眉梢
为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内蒙古赤峰市 翁旗旗委、政府本着“市场调节,群众自愿,抓点带面,共同致富”的原则,积极探索、尝试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工作,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成片开发,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便使土地承包人和土地经营者都能得到良好的收益。
梧桐花镇西梧桐花村的土地流转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该村卡拉村民组120户村民采取返包倒租的方式,将320亩耕地以每亩400元的价格转包给村委会,然后村委会以同等价格转租给乌丹三力种子公司发展规模化、机械化高效种植。村委会主任于学云算了一笔账:“在正常年景下,村民转包出的土地平均每亩收入400元,以同等价格转包出去后,还可以腾出劳力就近给集中承租的经营者打工挣钱,这样一来,平均每亩地的实际收入至少要达到700元以上。同时,在打工的过程中,还能够很好地学到规模化和机械化方面科学种植的技术。”另外,这种方式让集中承租的经营者也受益极大。乌丹三力种子公司的负责人也给我们扒拉起算盘:公司利用承租的320亩地种植甜瓜并套种油葵,按中等产出和当前的市场价格计算,每亩地可收入2200元,去掉租地、人工、机械、化肥、种子等费用,每亩地可纯收入1000多元,320亩地每年就会有30多万元的收入被公司轻松获取。这样的互利互惠,使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产出率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西梧桐花村房申村民组的宋金良与本村村民自愿对接,承租到120多亩山坡地。转包的一些村民告诉我们:“这些旱地如果逢上雨水好的年景还能多少打点粮食,一旦遭旱不仅颗粒不收,还会白搭化肥、种子和人工钱,结果是净赔不赚,转包出去后,我们在屋里坐着便拿回了正常年景的收入。”而宋金良承租过来后,这块旱地就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粮窝窝”,他在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帮助下,平整了土地,购买了机械化种植的农机具,往宽阔的田地里拉了电,打了两眼配套机电井。
有了这一保障,即使是再干旱的年景,不论种什么农作物每亩地也能纯收入八九百元。
桥头镇的土地流转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效,截至目前,该镇通过一家一户自发性流转、村组协调整块流转、公司+农户+基地流转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近两万亩。桥头村村民郭健家中有50亩地,去年总计纯收入15000元,今年他将这50亩地平均每亩以365元的价格转包给了本村种植大户陈立柱,当即纯获利18000多元,他和儿子到沈阳打工,每月爷俩又纯挣3000多元。陈立柱在本村承租的700亩地由于集中连片,他与赤峰博天糖业公司签订了种植甜菜的订单,使用大型机械种植每亩可产甜菜5吨,公司以每吨350元的价格收购,陈立柱一年在这700亩地上获得纯利润50多万元,这便形成了转包户和公司、承租大户三方受益的格局。
翁旗农业局局长徐永生介绍说,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化、机械化和经营集约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切入点,没有土地规模化,没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机械化,就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此外,土地流转不仅让农民从繁重的生产中解脱出来,而且还因为企业、大户和经纪人承租土地后,推行的大都是大型机械化作业、节水喷灌等高科技种植方式,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农民科学利用土地的能力。
目前,翁牛特旗正着手在以土地流转形式承租到的8000亩山坡地上建设农业高科技园区,倾力打造有机土豆、有机蔬菜、设施农业和饲料示范、种子示范等大型基地,采取企业投入、吸纳转包土地的农民打工等方式进行开发,很多农民将从这里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编辑 范继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