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定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必修课以信息技术基础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主,选修课为现代信息技术为主,主要是基于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与兴趣密不可分。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该事物中,注意力集中,关注与此有关联的事物,思维活跃,近距离地观察该事物,广泛了解该事物,从比较深的层次看待和研究该事物,这就容易对该事物有新的发现,产生一些奇思妙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对于一个事物,大家都了解的,你也了解,你对该事物的认识和别人一样,那么你就不可能在该事物上有所发现和创新。只有在比常人了解得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广泛了解某一事物,对该事物的了解就会比别人多;从深层次研究某一事物,对该事物的研究就会比别人透;所以,就容易有所创新。学生的创新有两个层次,一个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一个是对教学内容以外的事物进行创新。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是低层次的创新,对教学内容以外的事物创新是高层次的创新。创新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通常先有低级的创新,而后才有高级的创新。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有了新的理解,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做出了教科书里没有的东西和老师没有讲出来的东西,由此对创新有了认识和理解,探索出了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增强了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具有普遍性。就是说,在信息技术课掌握的创新方法和技巧,在其他学科、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依旧可以使用。创新能力具有保持性。即人所具有的创新能力,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保持不变。在信息技术课形成的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外依然可以发挥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形成的创新能力对他们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要教給学生创新的方法
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强弱,与他掌握创新方法的多少和运用创新方法的灵活程度有关。掌握的创新方法多且能够灵活使用这些方法的人,常常表现出比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的创新方法少,使用创新方法呆板,创新的能力就比较弱。所谓创新能力强,是和常人相比较,在对待同一事物上,总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想出别人想不到的新点子,说出别人说不出的话,做出别人做不出的事情,提出出人意料的好方案。打个比方,一个人只会浮水,另
一个人不但会浮水而且会潜水,那么第一个人就只能够发现水面上的东西,却难以看到水下的东西;而第二个人不但能够发现水面上的东西,还能够发现水下的东西。第二个人从水中获取东西的能力就比第一个人强。一种创新方法是一条创新的思路,几种创新方法就是几种创新的思路。掌握的创新方法多,创新的思路就宽,创新起来左右逢源,容易出成果,给人的印象是创新能力强。培养创新能力,应该重视创新方法的教育。关于创新的方法,早有人做过总结,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移植法、加法、减法、试验法。移植法,指的是把被证明在甲种环境里适应的方法,搬到乙种环境里试用的方法。如果在乙种环境里依然可以使用,那就是说移植成功,便在乙种环境里产生了一种新的方法。否则,移植失败。在Word里,按住Alt键拖动鼠标,可以在文章中间选择一个矩形区域。把这个方法移植到写字板里,得到的不是一个矩形区域,而是一段文字。说明移植失败。加法,指的是把几个事物的优势集于一个事物的方法。减法,指的是从一个事物中把它的某些优势分离出来的方法。试验法,指的是通过试验发现新知的方法。试验法是信息技术教学常用的创新方法。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使用创新的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创新的方法;老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使用创新的方法,加深他们对创新方法的理解,提高他们使用创新方法的灵活程度,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要给学生留足创新的机会
能力和知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要获取渊博的知识,重要的是要多看、多听、多记,记忆的东西多了,知识丰富了,人家就说你知识渊博。能力不是看看、听听、记记就可以提高的。提高能力靠的是实践。常言道:“熟能生巧”。熟,即熟练。熟练,就是多练。只有多练,才能够提高技能。多数信息技术老师也都明白这个理。然而,到了课堂上,就忘了这个理,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内容讲完整,生怕出现科学性错误,生怕哪些知识点没有讲到,出现教学漏洞。于是,便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这样的教学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精讲多练,教师只要举出一个范例,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让学生做去吧。学生在照搬、模仿教师的做法后,会对教师所使用的方法,使用的计算机工具有所认识,甚至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这些新的想法,就是他们创新能力的表现。另外,结合学生的生活、当地的生产等实际教学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看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也能够催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与兴趣密不可分。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该事物中,注意力集中,关注与此有关联的事物,思维活跃,近距离地观察该事物,广泛了解该事物,从比较深的层次看待和研究该事物,这就容易对该事物有新的发现,产生一些奇思妙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对于一个事物,大家都了解的,你也了解,你对该事物的认识和别人一样,那么你就不可能在该事物上有所发现和创新。只有在比常人了解得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广泛了解某一事物,对该事物的了解就会比别人多;从深层次研究某一事物,对该事物的研究就会比别人透;所以,就容易有所创新。学生的创新有两个层次,一个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一个是对教学内容以外的事物进行创新。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是低层次的创新,对教学内容以外的事物创新是高层次的创新。创新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通常先有低级的创新,而后才有高级的创新。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有了新的理解,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做出了教科书里没有的东西和老师没有讲出来的东西,由此对创新有了认识和理解,探索出了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增强了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具有普遍性。就是说,在信息技术课掌握的创新方法和技巧,在其他学科、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依旧可以使用。创新能力具有保持性。即人所具有的创新能力,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保持不变。在信息技术课形成的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外依然可以发挥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形成的创新能力对他们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要教給学生创新的方法
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强弱,与他掌握创新方法的多少和运用创新方法的灵活程度有关。掌握的创新方法多且能够灵活使用这些方法的人,常常表现出比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的创新方法少,使用创新方法呆板,创新的能力就比较弱。所谓创新能力强,是和常人相比较,在对待同一事物上,总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想出别人想不到的新点子,说出别人说不出的话,做出别人做不出的事情,提出出人意料的好方案。打个比方,一个人只会浮水,另
一个人不但会浮水而且会潜水,那么第一个人就只能够发现水面上的东西,却难以看到水下的东西;而第二个人不但能够发现水面上的东西,还能够发现水下的东西。第二个人从水中获取东西的能力就比第一个人强。一种创新方法是一条创新的思路,几种创新方法就是几种创新的思路。掌握的创新方法多,创新的思路就宽,创新起来左右逢源,容易出成果,给人的印象是创新能力强。培养创新能力,应该重视创新方法的教育。关于创新的方法,早有人做过总结,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移植法、加法、减法、试验法。移植法,指的是把被证明在甲种环境里适应的方法,搬到乙种环境里试用的方法。如果在乙种环境里依然可以使用,那就是说移植成功,便在乙种环境里产生了一种新的方法。否则,移植失败。在Word里,按住Alt键拖动鼠标,可以在文章中间选择一个矩形区域。把这个方法移植到写字板里,得到的不是一个矩形区域,而是一段文字。说明移植失败。加法,指的是把几个事物的优势集于一个事物的方法。减法,指的是从一个事物中把它的某些优势分离出来的方法。试验法,指的是通过试验发现新知的方法。试验法是信息技术教学常用的创新方法。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使用创新的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创新的方法;老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使用创新的方法,加深他们对创新方法的理解,提高他们使用创新方法的灵活程度,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要给学生留足创新的机会
能力和知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要获取渊博的知识,重要的是要多看、多听、多记,记忆的东西多了,知识丰富了,人家就说你知识渊博。能力不是看看、听听、记记就可以提高的。提高能力靠的是实践。常言道:“熟能生巧”。熟,即熟练。熟练,就是多练。只有多练,才能够提高技能。多数信息技术老师也都明白这个理。然而,到了课堂上,就忘了这个理,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内容讲完整,生怕出现科学性错误,生怕哪些知识点没有讲到,出现教学漏洞。于是,便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这样的教学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精讲多练,教师只要举出一个范例,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让学生做去吧。学生在照搬、模仿教师的做法后,会对教师所使用的方法,使用的计算机工具有所认识,甚至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这些新的想法,就是他们创新能力的表现。另外,结合学生的生活、当地的生产等实际教学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看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也能够催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