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枝头坠落的一枚记忆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jian101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习习多年的朋友,但没有见过面,只有在电话中联系过。一直关注这个当代比较活跃的女作家。近日读她发表在《青年文学》的散文《落地生根》,发现女作家的写作的转向,发全新的视角,向我们讲述的不是女作家贯有的柔情絮语,缠绵地叨唠。
   习习的《落地生根》,从这个题目,就呈现太多的东西。这是一篇怀旧散文,当注入多维的元素时,有了不同一般的意义,作家用思想的笔,蘸著情感的色彩,在老旧的照片,涂抹一层时代的色彩。《落地生根》是一个汉语,其意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从植物学上讲,它是景天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可长成亚灌木状,叶肥厚,一触即落,且会落地生根。落地生根还有个名字叫不死鸟,指它在开花后,消耗太多养分,而走向死亡,不过它的这种方式,可以看作是经历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死后会结很多的籽,随便一撒就能活下来。所以说女作家习习给这么一篇写过去生活的散文,选择这么个名字,不是随意可取,是有过深思熟虑的。
   女作家回忆人生第一次喝酒,她在文中写道:“我第一次喝白酒是他们教的。那年新年前一晚,教室里挂满五颜六色的彩带,录音机响着流行歌曲,作为班主任,我拒绝了男生的一一敬酒,答应和他们共同干一杯。这些男生,业余的一大嗜好就是喝酒,用石子儿一样硬的炒蚕豆下酒,他们咂巴着白酒,嘴里一边嘎嘣嘎嘣。女生不喝酒,只吃蚕豆。男生兴致勃勃把我围成一圈,耐心教我喝白酒的方法:不怕不怕,药你总喝过吧?一仰脖子,“哐”就下去了。哐,我咽下去了,一教室掌声雷动。”这些成年的学生们,在老师面前回复天性,绝无油滑之腔,用真心真情在与自己敬畏的人沟通。”古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酒与人生有着不解之缘。酒也是人与人之间联络的一种方式,在酒的面前,人们都脱去虚伪的外衣,真诚的袒露出自己的个性。女作家第一次喝白酒留下的印记,潜藏在心灵的深处。这种喝酒不是人生的交际,而是心与心的沟通和相信。作为女人第一次喝酒,一定是刻骨铭心的,尤其是在特殊的环境中,而且与一帮特殊的学生。这两个特殊留在女作家的心中不是记忆,而是人生一种不可以忘却的经历。
   记忆烫伤情感,这种怀旧记忆的返回,在心理学里被称为“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女作家是反思型怀旧,她用文字记录下旧时的图片,如同一个人在废墟上徘徊,试图重构那逝去的时光,再现旧物、人、观念或习惯的形象。时间过去这么久,她不是记得的可能性越小,而是早年的记忆闪现出来,在这个年龄显现更加清晰。
   散文容不得半点虚假,不需要花里胡哨的言词。真心真意的表述,去掉肥胖的形容阳光男科和补状语,净化语言,行文朴素,这样的散文更有生存的能力。散文更贴近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散文。不过这有一个严格的纪律和标准,不是能说会道的人,就成为一个散文家。散文是艺术,它是原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有自己的规律和要求。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
   女作家经历过人生绪多的事,过了多少年后,又回到这个地方,不仅是重温当年的情感,而是一种责任和生命的需求。“几乎每次送教下乡,当我站在讲台上,情绪一时很难调整。一边是我满怀理想主义的备课,期望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传达一些国内发达城市优秀的教学经验,一边却是这样的情景:上课铃已然拉响,老师们三三两两手里倒换着炉子里刚刚烤熟的焦黑的洋芋蛋慢腾腾地踱进培训教室。”当过教师的女作家,面对一群孩子时,她的目光变得温暖,心中多了一份关爱。那冒着热气的洋芋蛋,渗进女作家的心灵里,保存起来。这是一生的香气,这种味道不会因时间的长短而变味,它永远是带着亲情的温度。
   唐代诗人杜甫《偶题》诗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家写下的每一个字,不是随意的杂耍,而是千古事,其中的得失心自己里最清楚。当女作家静下心来,面对眼前流动的画面,这些画面在记忆中保存已久,只是渗入一些时间色彩。她拿起笔,在回忆中记录过去的事时,荡起巨大的情感波涛。“有什么能比这更打动人心?这是发生在大地上的事情,生动、意味丰富。我的写作,正是受着这样活生生的人和事物的滋养,才得以成长。生命是一条渊源流淌的河,若要追溯,必要回到那些落地生根的往事上。”
   评论家李建军说:“真正的文学,既不甜蜜,也不轻松,而是苦涩和艰难的。它意味着严肃的责任和沉重的使命。作为人类生活的审查官,作家必须用更加严格的尺度来审视生活。作为人类精神病痛的观察者和诊断者,作为对命运不公和社会不义的批判者和抗议者,他们对人类的不幸和痛苦特别敏感,往往体验着比别人更多的疼痛。”疼痛是一种伤害性感觉
  引起情感一系列防御性保护反应。疼痛是象征危险的信号,促使人们紧急行动,必须用思想避险去害。
   人生无法预测,有时候比小说更加荒诞,虚构是可以编造的,在特定的逻辑下进行,而现实的真,往往毫无逻辑可言。这几年习习的文字,和过去的作品发生不同的变化,越来越素朴和安静,这是难得的回归。它和年龄的增长无关,而是思想的成熟和视野的开阔。有的人写了一辈子,不知道写什么,文学是什么,这是悲哀的。女作家习习的作品形成个性,这就是风格,它属于自己的,别人无法复制和抄袭。
   高维生,著名散文家,出版散文集、诗集三十余种,主编“大散文”“独立文丛”等书系,现居山东滨州。
其他文献
湖北女作家尔容历时3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伍子胥》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全书33万字,50个章节。以《史记》中伍子胥列传为蓝本,以《左传》《国语》《吴越春秋》等相关史料为补充,从伍子胥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写起,再写伍子胥被迫逃亡,到效忠吴国,展现了他迭宕起伏、波澜壮阔、鞠躬尽瘁的一生,同时,揭示了荆楚三峡一带望氏一脉的由来。小说《伍子胥》揭示了主人公伍子胥刚烈坚韧、
墨西哥著名诗人帕斯曾指出:“时尚代谢往来。而诗人——真正的诗人——的领地是不变的:在他们身上,我们会找到世间万物的真实和谎言。”这是一种智性的思考,其中充满了对诗人自身起始终结的考量。从此处,我们其实应该领悟,诗人身上应该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他的写作不心无旁骛,而是始终面向一个对象——世间万物,而且在写作上保持一种缓慢生长的态势,并且勇于从孤独的迷宫中揭示它们的本质。由此贯穿整个一生的写作,他的作
伦敦大学的英国历史学家丹尼尔·比尔(DanielBeer)日前以所著《死屋:沙皇时代的西伯利亚流放》一书,获得了麦吉尔大学主办的第十届康迪尔历史文学奖。康迪尔奖创办于2008年,以該校校友彼得·康迪尔(PeterCundill,1938-2011)命名,意在表彰世界任何国家出版的“最佳英文史著”,因奖金高达七万五千美元(约合人民币五十万元),而号称世界上奖金最高的历史图书奖,今年则以新面目重启,入
诗人剑男认为:人只有在“不断返回故乡的途中,才能更加清晰地看见生命中光亮的部分,看见自己的来路和初心。”尤其是人到中年之后,他的这种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于是,近几年来他不断地将自己的诗歌视野定位到故乡幕阜山,通过对田园的另一种指认来完成对漫游命运的精神救赎。  应该说,故乡情结尤其是诗人对于故乡的情结乃是文学之光中最深沉也最柔软的一束,因为它凝聚着诗人永远无法逃脱的归根心理和本能冲动。尽管剑男在《
作家赵本夫日前在新书《天漏邑》的发布会上接受采访,他说:“从萌发、构思、准备,到最终完成,差不多用了10年。”赵本夫坦言,在《天漏邑》中,不少细节、人物语言,上一分钟还不知道,写到那里时就突然出现了,有种灵感即兴而来的感觉。赵本夫说,自己在小说创作中,除了追求好看之外,更加看重的一个东西,那就是作品内涵的丰富性。谈起对一个作者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赵本夫表示,最重要的是精神和思想的积累。“一个作家有
作家张翎日前在暨南大学就《劳燕》与师生们一起分享“从史料到小说”的创作故事,讲述抗战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为了创作《劳燕》,张翎在美国查阅大量史料,這样才有了小说中凿实的细节呈现。在她看来,史料考据与想象力,是创作小说必不可少的两个基础,两者同样重要,“史料是小说的龙骨,是让我站在地上脚踏实地的东西。抓住时代洪流中的几个碎片演绎成小说,不一定能折射全局。但这几个碎片必须是真实的,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
贾樟柯纪录片《一个村莊的文学》日前在西安拍摄。镜头里,贾平凹坐在花坛旁吹埙,期间,贾樟柯会走到跟前与他交流。贾平凹声音稍微有些沙哑,几天的拍摄,他和贾樟柯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贾平凹告诉记者,他们主要还是谈文学,“谈文学是肯定离不开家乡的。”据悉,该片从数十位作家参与、于乡村举办的吕梁文学季开始,追忆马烽,讲述贾平凹、莫言、余华等作家所经历的时代,个人经验、文学表达、新中国记忆彼此交织,展开一个作家
英国作家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萨申卡》中文版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的作品现已翻译超过四十八种语言出版。作品包括《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波将金》(入选塞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马希传记奖短名单),《斯大林:红色沙皇的宫廷》(荣获英国图书奖的年度历史图书奖),《青年斯大林》(荣获英国科斯塔传记奖、美国《洛杉矶时报》传记奖、法国政治传记大奖和奥地利克莱斯基政治文学奖)
黄孝阳的作品为文坛早已所关注,七〇后的作家,写出的文字,与同时代的人不相随,循着个性而行。近日读黄孝阳在《天津文学》第三期,发表的随笔《我和我的文学》,表达自己的文学观。   大多的写作者是泛化写作,如同书写的公文,统一的庸俗化标准,发出一致的口号。丧失个性,也不允许个性的存在。没有精神的支撑,散文和随笔,不过是一堆废弃的文字沙石砾,不值一文钱。洪堡特说:“散文则时时处处陪伴着人,在人的精神活动的
一直在关注闫文盛的写作,他的文字叙述风格独特。这对于一个70后作家是难得的,不多少见的。大多数写作者功利欲望极强,很少有人耐得住寂寞,探寻人与世界的關系,灵魂的故事。   作家闫文盛的文字时,让我眼前一亮,为之心动。他独立一般的写作,而是思考文学的本质,他的文字带给我们深刻地追问。而不是俗不可耐的生活琐事。他文字所达到的高度,以及断片式的结构,极富象征色彩所产生的艺术美学,足以令我们心醉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