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葛庭燧(1913年5月3日-2000年4月29日),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获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先后领导组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是国际著名的金属物理学家、金属内耗学科领域的创始人,是首位荣获美国材料学会的最高科技奖——“梅尔”奖的中国科学家.rn2021年4月2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葛庭燧极限特性材料攻关突击队正式成立.仪式上,平均年龄34岁的11名青年科研攻关突击队员在队旗前庄严宣誓:“传承以葛庭燧院士为代表的老科学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合肥23003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庭燧(1913年5月3日-2000年4月29日),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获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先后领导组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是国际著名的金属物理学家、金属内耗学科领域的创始人,是首位荣获美国材料学会的最高科技奖——“梅尔”奖的中国科学家.rn2021年4月2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葛庭燧极限特性材料攻关突击队正式成立.仪式上,平均年龄34岁的11名青年科研攻关突击队员在队旗前庄严宣誓:“传承以葛庭燧院士为代表的老科学家精神,以极限特性材料攻关为使命……听从党的召唤,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突击队将致力于“0到1”的突破,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材料领域“卡脖子”问题,深入研究极限条件下材料的服役性能,突破关键核心材料研制.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子,也是个特别爱美的女孩.我总是重复地做着这个梦:早晨,我睁开双眼,感觉怪怪的,当我对着镜子,不禁哑然失声,这是我吗?好漂亮呀!我变成了美少女!n可我知道那只是个梦,因为我长得并不漂亮,脸很黑,脸部只有眼睛引人注目,可是我最近又戴上了眼镜,真是可悲!我的脾气也很暴躁,对男同学也是横眉冷对,所以我给自己取了个笔名:雪绒儿.希望我能像雪一样白,像绒毛一样温柔.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在心理上,都在发生着一场巨变.这场巨变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一场关于自我、关于生命的探索之旅.在这场探索之旅中,我们有很多新鲜的体验,也会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碰撞,比如会和家长之间有很多“为什么要这样”的争论,会对异性有新的情感体验……无论怎样,有一个主题始终贯穿这场探索之旅,那就是“爱”.我们要在这场跌跌撞撞的旅程中,练习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以及亲密之爱.那究竟什么是爱呢?我们又该如何去爱呢?
火星是地球的邻居,也是太阳系中表面环境和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但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今年2月抵达火星轨道,5月软着陆于火星表面,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截至8月26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已经巡视探测了1000米以上,获得了大量数据并传回地球.我国科学家对这些数据展开了研究,已获得一些进展.
有这样一个男孩,从最初对科技活动懵懵懂懂,到后来会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频频拿奖,省级、市级的奖项一大堆.他就是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的张谦益同学.rn从他小的时候,父母对他的爱好就给予了足够的宽容和理解,没有因为怕耽误学习而让他少动手.光是各式模型,他就接触了不下几十种.所有的动手操作,诸如海模拼装、装甲车上色、无人机拍摄等,都是他自己一个人完成,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
[本刊讯]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缪峰团队与合作者利用连续时间的信息加载方式和频分复用技术,首次提出并验证迄今最高并行度的神经形态计算方案.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7月8日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汪彦中,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委员,豆瓣阅读专栏作家.自2010年起开始创作小说,作品获中国科幻银河奖、第三届晨星科幻文学奖.小说作品见于《科幻世界》《科幻Cube》《萌芽》《特区文学》、豆瓣阅读等杂志及网站.2018年出版科幻短篇小说集《二次遗书》,2020年出版《异变》科幻小说集,科幻小说《症候》目前已进入影视改编阶段.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但是,物体的振动很难用肉眼直接观察到.比如,标有“440”字样的音叉被敲击后,每秒振动440次,眼睛根本看不清楚.物理上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每秒振动440次,频率就是440赫兹;每秒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赫兹.
表生地质灾害是形成并影响于地球表层的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类型.这些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既有地质构造因素,也有人类工程活动因素,它们共同影响着地表地质环境的长治久安.
[本刊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副研究员等,首次在山西阳泉地区二叠纪乌拉尔世太原组钱石灰岩层中发现瓣齿鲨化石,这是该属牙齿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华北地区二叠纪乌拉尔世时期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大大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为瓣齿鲨跨古特提斯洋迁徙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表明当时它已具有跨大洋的迁徙能力,可能是游泳能力很强的顶级掠食者,而非原来认为的底栖食壳类.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2021年8月25日的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该课题以建国之后的朝鲜文出版物为研究对象,对出版物内容进行纵横双向对比,并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出版物内容与发展方向,探索当今环境下,朝鲜文出版物的发展方向,及其对社会所产生的现实意义.该文以各时期朝鲜文出版物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各时期不同阶段朝鲜文出版物的变化与发展,提出了朝鲜文出版物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