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中和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ous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几近无处不在。由于全球变暖,我们正在经历热浪、洪水、干旱、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全球平均气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变暖水平保持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人类跨越不可逆转的翻转点的风险也在增加。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

气候变化敲响警钟


  温室气体排放有多种,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73%。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碳中和,也就是净零排放,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其他人工技术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而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
  《巴黎协定》所规定的目标,是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20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在20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不仅如此,各缔约方还将为争取实现1.5℃的温控目标付出努力。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温升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
  2020年有多糟糕,每个人都有深刻的共鸣。不仅仅是祸及全球的新冠病毒,还有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生态多样性破坏等问题。
  2020年初,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在大火中迎来了“最热夏天”,墨尔本的寿司店生意明显忙了很多,“大家都想吃点冷的”。
  悉尼空气最糟糕的时候,连周围爱跳广场舞的中国大妈都不出门了。
  而在千里之外,陷入《银翼杀手2049》般末日场景的美国加州,山火也一直熊熊燃烧。这并非加州第一次面临山火,加州森林和火灾防护部数据显示,历史上加州规模最大的20场山火,其中5场都发生在2020年8月和9月。一场接一场的山火已经花费了加州政府19亿美元,预计累计经济损失已达1500亿美元。
  同在北半球的北京,2020年的高温来得格外早。在体验了炎热的“五一”假期后,6月就迎来了首个高温日,气温一度达到35℃——气象学上的高温标准。根据北京市气象台数据显示,全市20个国家气象台站中,有10个站突破建站以来历史同期高温极值。其中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达到34.1℃,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而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不只是北京,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共有12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当月历史极值。这些破纪录温度大多高于35℃,有部分观测站甚至达到38℃及以上。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自1981年以来,全球年均温度以每10年0.18℃的速度增长,2019年是过去140年中第二热的一年,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比平均值高0.95℃。
  高温之后,洪水接棒,中国南方数座城市遭受“洪水围城”。据应急管理部消息,2020年上半年的洪涝灾害已造成1122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41亿元,波及范围涵盖广西、贵州、广东、湖南、江西、重庆等26省(自治区、直辖市)。
  拉大时空尺度,不只是南方,就连东北的“老铁们”也迎来了多个“二手”、“三手”台风——登陆之后,外转一圈,再次登陆。2020年9月4日,台风“美莎克”走后,吉林的玉米横七竖八倒成一片。
  背后的始作俑者,也可能是气候变化。自1990年代以来,我们已经看到台风生成的位置明显向北移动。《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过去30年间,热带气旋达到其最大生命强度的平均纬度在南北半球都呈现出明显向两极迁移的趋势。尽管其移动速度放到全球尺度上看并不特别显著,但是考虑到台风影响半径巨大,这一缓慢移动可能导致很多之前罕见台风的地区也将受到显著影响。

气候减排要“提速”


  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近年来,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节能,提高能效。通过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这一点。根据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本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占國内生产总值的1.07%,超过同期全球平均水平7倍。

  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也是为何在如此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博弈下,中国率先做出碳中和的目标承诺。
  当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零碳”目标,集中于欧盟和岛屿国家。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全球主要排放大国中,中国第一个做出了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承诺。   来自“气候行动追踪”(Climate Action Tracker)最新出炉的报告显示:中国这一举措将给全球升温情景带来0.2℃~0.3℃的降低,这是这个组织成立以来预测到的“力度最大的一次气候减排行动”。
  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解振华也评论道,目前中国提出的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下2℃温升控制目标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这将可能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5~10年,此外也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2020年9月25日,生态环境部宣布:我国提前一年完成了此前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减排目标。这无疑是个喜人的成绩,但距离“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目标,还有很漫长和艰难的路要走。这个新目标中,有两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是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在203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多了一个“前”字,“前”意味着2030年是个底线,应该力争提前实现,国内目前很多学者提出,有望可以在2025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峰。
  另一个细节,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这样的字眼已经消失,从“碳排放强度”到“碳排放总量”的措辞变化,意味着碳减排从相对值变成了绝对量。
  两个细节意味着碳减排需要“提速”。

“碳中和”的世界什么样


  试着想象已经实现“碳中和”的世界:2060年,我们的孙辈可能已经不太知道煤炭长什么样了,因为他们大多数会住在屋顶的瓦片或者墙壁就会吸收太阳能发电的建筑里。城市的边际也能看到无数的大风机在高速运转,流淌在电网里的电力应该已经实现了80%甚至100%的可再生能源比例。
  当我们出门,无论搭乘飞机还是轮船,动力将主要来自生物质燃油或者氢燃料,而不是汽油或者煤油。马路上再也看不到燃油车甚至是混合动力车,取而代之的是无人驾驶电动车或者氢能车。大家被鼓励减少出行、节约用电、回收物品,在线视频会议取代长途飞行,公共交通大比例取代私家车。
  2060年,包括农村在内,全国范围内将实现所有家居用品的电气化。煤炭、秸秆用品都已成为尘封的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牺牲生活的便利——我们的居住环境将全面智能化,“一键控屋”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做到建筑节能。 2060年,影响房价的因素将不只是学区的划分,还有建筑业深度减排带来的限制,建更多的房子将会带来更多的碳排放,新建房地产面积将逐年减少。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自1981年以来,全球年均温度以每10年0.18℃的速度增长,2019年是过去140年中第二热的一年,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比平均值高0.95℃。

  当然,如果你做不到以上低碳行为的话,很可能要为你的高碳生活方式支付高昂的成本,比如碳税或者碳额度——为你额外的碳排放支付费用。
  2060年碳中和的长期目标着实令人振奋,但还缺乏具体的实施路径。全方位的零碳转型涉及包括能源、制造、交通、建筑甚至农业等关键部门。
  这场“气候战役”绝不仅仅是政府的“独角戏”,它也紧密依赖于包括企业和公众在内的各方力量的协作,包括提出解决方案和贯彻执行。目前已有不少企业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那些高耗能的钢铁、水泥、玻璃和陶瓷等行业的企业则需要深度减排以及寻找替代解决方案。
  快递、外卖平台需要探索一次性塑料和餐盒的替代方案,减少物流货运快递的碳排放。新基建涉及的诸多新兴科技行业也正在成为碳减排的主力军。
  源自新兴科技行业逐年高企的能耗不可忽视。2018 年,“電老虎”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2.35%,未来5 年(2019 年—2023年)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将增长66%。包括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万国数据和今日头条等引领“数字经济”的大鳄必须带头使用更多的低碳、清洁能源,扮演应对气候变化“引领者”的角色。
  气候危机就在身边,作为消费者、父母、业主、乘客、B站用户、户外运动爱好者……带着种种社会标签的我们都已然不能在这场气候危机中独善其身,2060碳中和的气候目标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做出行动。
  ◎ 来源|综合南方周末、中国气象报
其他文献
在揚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新冠肺炎的隔离病房,一对医生夫妻隔着玻璃做出爱心手势。来源|人民视觉 摄影|孟德龙在湖北省潜江市妇幼保健院,苏卉护理孩子,给点点擦拭脸。来源|人民图片在武汉市第五医院重症病区,来自江西省人民医院第一批援助武汉的护士陈钰浠给患者看她的“图解护理需求表”,以方便双方的交流。来源|人民图片  病毒无情,但人心很暖。由于一家人全部接受隔离,为了让孩子的母亲安心治疗,来自山西省长治市人民
期刊
登顶“地球之巅”,为珠峰再“量身高”;“雪龙2”号第三次出发,执行第37 次南极考察任务;“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科学家及广大科技工作者自立自強,再度向极限发起“挑战”,不断向科学技术深度和广度进军。2020年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苦努力,测量任务成功完成。12月8日,中国与尼泊尔共同宣布珠
期刊
2020 年3 月14 日,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六科二病区8 名患者出院,患者与医护人员挥手告别。来源|人民图片 摄影|刘一波疫情期間,一张90 后医生陪八旬新冠肺炎患者王欣一起看落日的照片,温暖了无数国人。2020 年4 月9 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医护人员的接力救治下,87 岁的王欣老人宣告痊愈出院。摄影|甘俊超2020 年6 月29 日,北京新发地相关新冠肺炎首例患者何先生从首都医科大学附
期刊
“吴院士,您曾创造在青藏铁路唐古拉山作业的14余万名筑路员工无一人因急性高山病死亡的医学奇迹,川藏铁路动工在即,我们希望您老出山,为高原筑路工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4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吴天一在接受专访前,一通长途电话响起,让这位年逾古稀的院士打开了话匣子……  现年84岁的吴天一,身材清瘦、白发丛生,可精神矍铄、记忆力超群。  他是医者,被牧区群众亲切地称
期刊
自今年伊始,国内有关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就有序铺开。官方数据显示,截至5月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3亿余剂次。  疫苗接种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之时,网上却传出不少有关新冠疫苗的传言:打完新冠疫苗就能摘口罩,过敏体质不能打新冠疫苗,打新冠疫苗后就会发烧、脸肿……这些说法不知您信了几个?  任何疫苗的保护率都并非百分之百,新冠疫苗也是如此。所以,即便接种了疫苗,
期刊
2017年6月1日,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引起轩然大波,给世人留下美国政府不关心温室气体减排的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2007年美国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达峰,为美国政府开展国际能源气候外交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1949年至2007年,美国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增长,2007年以后穩定下降,2007年为美国能源消耗的碳排放达峰年。  1949年,美国
期刊
疫苗、核酸檢测、流调……  这一道道坚实的屏障,阻断了疫情的蔓延,把随时面临病毒感染的我们,守护在了健康的一边。  接种疫苗,不仅仅对自身形成保护,也可以减少周围人群的感染风险。  而科学精准的流调,更可以及时锁定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精准﹃烧﹄出一条隔火带。  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在这个战场上,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期刊
一路飙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导致世界各地气候异常现象和极端气候灾难频发,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谁能在气候危机中独善其身。在这种背景下,出席2021年4月22日“领导人气候峰会”的 40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大多明确地提出了2030年的碳排放削减目标。  继在2020年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之后,中国领导人更是在这次峰会上
期刊
最严“限塑令”在2021年正式生效,元旦一过,深圳大街小巷的咖啡厅、奶茶店、连锁餐厅的塑料吸管就魔术般换成了纸吸管、不锈钢吸管。广东东莞虎门镇康源公司总经理江塨汉忙得焦头烂额:2020年底囤的纸吸管几天内就销售一空。整个1月,他们的供货工厂24小时开工,生产了近1亿支纸吸管。  一位东莞寮步镇的塑料吸管厂老板发现,自己的一线城市客户已经全部流失,他正考虑逐步淘汰塑料吸管生产线,换上纸吸管生产线。“
期刊
從一无所知到开始建站,再到建成多个极地考察站;从没有一艘专业科考船,到战功累累的“雪龙”号,再到如今达到世界上最先进水平的“雪龙2”号。36 年间,中国南极考察的装备不断完善,我们从“抵达南极”走向“研究南极”, 也正在从极地考察的大国向强国迈进。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站。1989年2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建站。2009年1月27日,中国南极昆仑站建站。2014年2月8日,中国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