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要求老师从学生的人格、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发散性培训等方面着手,学生通过实践来加快创新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格 创新能力 创造性 发散性
21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新课程的理念和创造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新的尝试。
一、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创新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使课堂 活 了,吕淑淑湘先生在全国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 ‘活’”。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堂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文本,让他们自己提出个人的见解,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三、重视思维发散性培训,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想,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创造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1.突破一题一解,主张一题多解。如组词练习中的“一词多组”,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方式。
2.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对意料之外的事情有充分的准备。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出版社,1980.
[2]朱绍禹主编.语文教育辞典.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格 创新能力 创造性 发散性
21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新课程的理念和创造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新的尝试。
一、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创新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使课堂 活 了,吕淑淑湘先生在全国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 ‘活’”。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堂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文本,让他们自己提出个人的见解,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三、重视思维发散性培训,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想,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创造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1.突破一题一解,主张一题多解。如组词练习中的“一词多组”,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方式。
2.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对意料之外的事情有充分的准备。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出版社,1980.
[2]朱绍禹主编.语文教育辞典.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