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018-01
伴随着高、中等教育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高职院校已普遍实行招生并轨、缴费上学制度,这本来是现代教育机制的重大突破,将教育资源也纳入到市场经济的配置对象当中,是教育事业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地区、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大,高职院校贫困生的人数增量很大,已成为严重影响贫困学生学业、身心和生活、甚至影响家庭和社会的重大问题。
一、背景分析
高职贫困生指的是国家招收的高职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其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的伙食标准,且无力支付学杂费用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随着全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和收费并轨政策的实施,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因高昂学费而使其家庭背上沉重负担的贫困生。高职贫困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一个令人关注的特殊群体。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使他们享受大学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远离心理贫困、构建美好精神家园的需要。目前,许多高职贫困生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心理上出现了巨大的落差,他们感受不到天之骄子、命运宠儿的幸福,所以探究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就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从高职学生抑郁心理诊断、疏导、整治方面切入,探索对这一群体的社会支持方法和政策的依据和对策。
二、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某高职院校1000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80份,有效问卷率98%。其中男生500人(51.02%),女生480人(48.98%)。
研究方法:抑郁自评量表(SDS),它是在精神科和医学界使用比较广泛的抑郁测评工具之一,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它适用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和应急强度的评定。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测试方法:采用填写调查表的方法,调查者专用调查表亲自发放。为获得较为可靠的资料,不要求调查对象必须填写姓名。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按照不同专业、年纪,以班级为单位,同一时间组织学生在教室独立完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数据分析
农村生源502人,SDS均值为37.12±8.13,抑郁人数为215,占42.82%;城市生源478人,SDS均值32.21±7.15,抑郁人数为345,占37.35%。不同生源的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被试大学生ASLEC总分为38.79±7.86。在最近1年中处于前五位的高频事件依次是:学习负担重(90.1%)、生活习惯变化(82.7%)、远离家人(80.4%)、好友纠纷(79.2%)、考试失败(80.1%)。将研究对象SDS得分与ASLEC总分相关发现,抑郁与生活事件各因子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1)。
四、抑郁心理分析
高职贫困生群体是高等职业教育群体与贫困生的交叉群体,因此这个群体既有高职学生的普遍特征,也有贫困学生的特点。而这一群体的普遍心理,可以用“抑郁”一词来概括。把握住这一心理,就可以透视整个群体的特征和问题所在。
(一)自卑心理
高职贫困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情况很差,造成基础教育条件相对薄弱,在经济、知识面、特长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进入高职学校之后,随着相互了解的不断加深,容易产生了比不上他人的想法,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逐渐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因此极少主动与同学交往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人生态度消极。久之伴随着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的不良倾向。自卑心理的根源就是其贫困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现状。
(二)焦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巨大差异,高职贫困生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其他学生更大的期望值和心理压力。而现实生活中,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学习以力求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以填补家用。一方面存在着高出正常范围的学习目标需要付出相对多的学习时间和因勤工俭学而不能保障学习时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急需通过勤工俭学自立与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的拼搏得以解决的矛盾,都使贫困生身心交瘁,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之中。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焦虑是现代人焦虑心理的又一次集中放大。学习与就业的巨大张力存在于高职贫困生身上,是造成心理焦虑的根源。
(三)反应敏感
长期的自卑、压抑必然带来这个群体整体的内心脆弱和敏感。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自然是他们最不愿提及的,并且对同学的怜悯和帮助也极为敏感和反应古怪。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意求助他人。因此,同学之间一有风吹草动,哪怕是一件小事,他都会认为是因为自己的贫困身份引起的歧视和偏见,殚精竭虑,草木皆兵。
(四)自闭孤僻
步入高职学校后,由于现代社会阶层与利益的多元化,导致学校的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从而对高职学生的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贫困生由于经济收入匮乏所导致的生活水平地下而难以应付,因此索性拒绝一切应酬,搞“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和勇气,严格回避因寒酸拮据的外在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自闭孤僻,是这个一群体的相对特征,也是整治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就是抓住了高职贫困生急于就业赚钱,贴补家用,摆脱贫困的矛盾心理。培养高级且理性的就业观和就业素质,有助于克服这种矛盾心理,排除压力,还给贫困生以“轻装上阵”的常态。
(三)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与把握“焦虑自闭”心理
优良的校园环境,特别是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校园内要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建立民主、文明、平等、互相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改善贫困生的心理状况需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庭和整个社会联系沟通的机制,尽力引导全社会关心贫困生的成长,支持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协调配合,各尽其能,努力营造贫困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这种做法重点应对的是贫困生的自闭孤僻的心理特征。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平等、团结友爱,尤其是赢得尊重的校园、班级、团队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学生之间的平等、互敬、真诚的人格氛围。
伴随着高、中等教育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高职院校已普遍实行招生并轨、缴费上学制度,这本来是现代教育机制的重大突破,将教育资源也纳入到市场经济的配置对象当中,是教育事业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地区、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大,高职院校贫困生的人数增量很大,已成为严重影响贫困学生学业、身心和生活、甚至影响家庭和社会的重大问题。
一、背景分析
高职贫困生指的是国家招收的高职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其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的伙食标准,且无力支付学杂费用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随着全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和收费并轨政策的实施,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因高昂学费而使其家庭背上沉重负担的贫困生。高职贫困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一个令人关注的特殊群体。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使他们享受大学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远离心理贫困、构建美好精神家园的需要。目前,许多高职贫困生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心理上出现了巨大的落差,他们感受不到天之骄子、命运宠儿的幸福,所以探究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就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从高职学生抑郁心理诊断、疏导、整治方面切入,探索对这一群体的社会支持方法和政策的依据和对策。
二、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某高职院校1000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80份,有效问卷率98%。其中男生500人(51.02%),女生480人(48.98%)。
研究方法:抑郁自评量表(SDS),它是在精神科和医学界使用比较广泛的抑郁测评工具之一,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它适用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和应急强度的评定。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测试方法:采用填写调查表的方法,调查者专用调查表亲自发放。为获得较为可靠的资料,不要求调查对象必须填写姓名。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按照不同专业、年纪,以班级为单位,同一时间组织学生在教室独立完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数据分析
农村生源502人,SDS均值为37.12±8.13,抑郁人数为215,占42.82%;城市生源478人,SDS均值32.21±7.15,抑郁人数为345,占37.35%。不同生源的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被试大学生ASLEC总分为38.79±7.86。在最近1年中处于前五位的高频事件依次是:学习负担重(90.1%)、生活习惯变化(82.7%)、远离家人(80.4%)、好友纠纷(79.2%)、考试失败(80.1%)。将研究对象SDS得分与ASLEC总分相关发现,抑郁与生活事件各因子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1)。
四、抑郁心理分析
高职贫困生群体是高等职业教育群体与贫困生的交叉群体,因此这个群体既有高职学生的普遍特征,也有贫困学生的特点。而这一群体的普遍心理,可以用“抑郁”一词来概括。把握住这一心理,就可以透视整个群体的特征和问题所在。
(一)自卑心理
高职贫困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情况很差,造成基础教育条件相对薄弱,在经济、知识面、特长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进入高职学校之后,随着相互了解的不断加深,容易产生了比不上他人的想法,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逐渐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因此极少主动与同学交往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人生态度消极。久之伴随着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的不良倾向。自卑心理的根源就是其贫困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现状。
(二)焦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巨大差异,高职贫困生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其他学生更大的期望值和心理压力。而现实生活中,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学习以力求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以填补家用。一方面存在着高出正常范围的学习目标需要付出相对多的学习时间和因勤工俭学而不能保障学习时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急需通过勤工俭学自立与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的拼搏得以解决的矛盾,都使贫困生身心交瘁,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之中。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焦虑是现代人焦虑心理的又一次集中放大。学习与就业的巨大张力存在于高职贫困生身上,是造成心理焦虑的根源。
(三)反应敏感
长期的自卑、压抑必然带来这个群体整体的内心脆弱和敏感。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自然是他们最不愿提及的,并且对同学的怜悯和帮助也极为敏感和反应古怪。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意求助他人。因此,同学之间一有风吹草动,哪怕是一件小事,他都会认为是因为自己的贫困身份引起的歧视和偏见,殚精竭虑,草木皆兵。
(四)自闭孤僻
步入高职学校后,由于现代社会阶层与利益的多元化,导致学校的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从而对高职学生的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贫困生由于经济收入匮乏所导致的生活水平地下而难以应付,因此索性拒绝一切应酬,搞“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和勇气,严格回避因寒酸拮据的外在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自闭孤僻,是这个一群体的相对特征,也是整治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就是抓住了高职贫困生急于就业赚钱,贴补家用,摆脱贫困的矛盾心理。培养高级且理性的就业观和就业素质,有助于克服这种矛盾心理,排除压力,还给贫困生以“轻装上阵”的常态。
(三)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与把握“焦虑自闭”心理
优良的校园环境,特别是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校园内要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建立民主、文明、平等、互相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改善贫困生的心理状况需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庭和整个社会联系沟通的机制,尽力引导全社会关心贫困生的成长,支持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协调配合,各尽其能,努力营造贫困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这种做法重点应对的是贫困生的自闭孤僻的心理特征。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平等、团结友爱,尤其是赢得尊重的校园、班级、团队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学生之间的平等、互敬、真诚的人格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