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犯罪的刑法规制评析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per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日渐猖獗的生态犯罪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生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在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或相关的活动中,实施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危害生态安全的问题.在我国生态环境的刑法规定中存在着刑法规定不完善、生态法益保护意识薄弱、以事后惩罚为主等问题.本文首先对生态犯罪的概述进行相应的解释,其次对我国以及域外生态犯罪的刑法规定进行阐述,最后结合我国的生态刑法的立法理念,对生态犯罪的刑法规定的完善作出了相应建议.
其他文献
时间序列分析在充分利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简单、快速地预测在未来较短时间内数据的变化趋势,预测精度高,便于掌握,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本文2006—2019年公安机关受理诈骗案件数的基础上,构建ARIMA模型,并对2020—2024年的公安机关受理诈骗案件数进行预测.
近年来,以浙江“包养协议”案因违反公序良俗被裁定驳回为代表,适用公序良俗原则裁定驳回起诉案件呈泛化趋势,并出现了一些乱象:一是在裁定驳回起诉上与立法旨意不协调,适用范围扩张等;二是存在公序良俗原则的滥用.迫切地需要对滥用公序良俗原则裁定驳回起诉的案件进行合理的规制.本文试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提出规制方式.
长城遗迹亟待法律保护.明确长城法律保护的对象是指长城遗产构成的全部内容,主要由长城物质文化遗产、长城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长城传统文化以及长城遗迹所依托的自然环境三部分组成.通过对现行长城保护立法体系的解构,提出长城遗产法律保护的纾困之策,包括强化立法统一保护,增强长城执法力量,弥补法律责任上的不足,健全长城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和加强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宣传和教育,提高国民自觉保护长城的法律意识.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攀升,人民群众对医疗诊疗效果的心理预期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医疗诊疗效果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卫生资源的有限性、医疗诊疗行为的高技术性、医疗诊疗活动的高风险性,而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诊疗效果无法满足患者及家属心理预期的现实情况,最终引发医疗纠纷.“以患者为中心、加强人文关怀”这一思想得到了医疗机构的广泛认同.拓宽医疗纠纷风险分担路径,对化解医患矛盾及充分保障生命健康权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环境犯罪行刑衔接问题是全国的缩影,通过梳理立法和实务现状,对黄河流域宁夏段涉环境犯罪行刑衔接困境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优化途径,以期对实现生态环境犯罪行刑无缝衔接有所裨益.
利益平衡是版权(著作权)乃至整个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石.其在数字音乐的版权性上,体现为权利保护与限制之间的平衡;在“独家授权”到“全面授权”的模式选择上,体现为私益与公益之间的平衡;在法律规制上,体现为不同法益之间的平衡.这种利益平衡在本次新修改施行的《著作权法》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数字音乐版权在立法、司法、执法上的适度保护与限制,需要不断地寻找新的利益“平衡点”.
大数据技术为经济犯罪侦查提供了机遇,传统侦查模式发生了转变,这也对经济犯罪侦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经侦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大数据下的侦查模式转变.公安高校要通过研发加强模拟教学训练,通过实地调研加强经济犯罪实战训练,通过校局合作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只有多措并举才能提升经侦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实践应用能力.
行政决策是政府行政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政府行政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繁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使得影响政府决策的因素更为复杂,同时也让政府的行政决策达到更高水平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带来诸多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要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不仅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的能力建设,还同样需要拓宽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行政决策的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决策听证会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实践中还运用到了商品价格制定、处罚决定等各领域.随着我国法治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听证会运用于行政决策也随着实践的多
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模式,满足了企业灵活用工的要求的同时也使企业减少成本,提高效率,防范和规避了用工风险.然而在实践中,立法的先行性决定了在关于劳务派遣用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上规定得不够细化,而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又存在迟延和滞后性.同时在我国,关于劳务派遣用工相关问题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且不够深入,这就致使劳务派遣用工发生的很多问题存在救济困境而亟待解决,如用工企业滥用派遣制度规避风险、劳动纠纷中派遣企业和用工企业责任分配不明确、正式工与派遣工同工不同酬、劳动者社保缴纳不足等.本文拟从我国劳务派遣用工现状以及目前关于
抗逆力是指个体遇到困境时,能够抵御困境并恢复平衡状态的一种能力.违法犯罪从表面上看是问题行为,其实是犯罪青少年展现其抗逆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社会工作者认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抗逆力的良性培育有利于使其生活回归正轨.研究以117名违法犯罪青少年为对象,分别从理解生命故事、完善支持网络、重构行为模式三个方面开展,引导他们用更合理的形式实现生命的意义.这一研究对于降低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再犯可能性、避免刑罚的负面效应、节约司法资源、创新未检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