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炉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潘家园市场很大,地摊遍布两侧,秦始皇使过的酒盏放着杨贵妃嘴里含过的玉块,和名妓李师师的肚兜、释迦牟尼的舍利一起堆放在尼龙布上。



  陈显把摩托车后保温箱里的外卖拿出来递给摊主:“您的外卖。劳驾问一下,最近的厕所在哪儿?”
  摊主手指往西边一伸:“走到头,然后往右边拐。”
  陈显匆匆道声谢,快步离开。
  他实在是憋得厉害,从早上七点忙到现在下午一点,根本就没有歇着的时候,工作服里面的那件半袖几乎湿透了。
  从厕所出来,陈显转了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走。
  这是潘家园最边缘的地带,两边的店面都冷冷清清地关着门,只有一家还开着门迎客。
  陈显走进去想问问怎么回去。跨进门槛只见屋里古色古香,两侧的架子上东西放置得满满当当,四周静悄悄的,并没有人在。
  陈显目光在架子上一一扫过,突然他瞥见一个小小的瓷炉,缥缥缈缈的轻烟正从中散出。
  “喜欢这个?”陈显抬头望去,看见一个穿着深蓝唐装的男人从店内的小房间走出来。
  男人闻了闻手里的鼻烟壶,转身拿起那个瓷炉递到陈显手上,“你还真有眼光,这个可是我店里的镇店之宝,看在你是今天第一个客人,我给你算便宜点。”
  手里的瓷爐顶盖是个盘坐的文人模样,半垂杏眼里像是有光华流转。陈显心里那种奇异的渴望越发强烈,下意识地问:“那它为什么是镇店之宝?”
  “知道王炽吗?那可是个巨商钱王,在英国《泰晤士报》评选的19世纪世界富豪中排第四。这就是在王炽的棺材里找到的。宝物有灵。”男人喟叹,“亲手把这东西拿出来的盗墓贼倒了霉运,不说穷困潦倒也差不多。我当初要他下墓去拿它,如今也受了影响,生意冷清。这东西非要到和它没有因果牵绊的人手里,才能发挥它本身的功效,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也许是因为店里神秘古朴的氛围,也许是因为瓷炉散发出的淡淡香味,男人的声音莫名地妖异起来。
  陈显望着那瓷炉,终究抵抗不住男人话里描绘的画面,开口道:“好,我买了。”
  二
  陈显骑着摩托车停在潘家园的门口,看着手里那个花了他全部积蓄的昂贵瓷炉,心中有一丝后悔。
  他摇头叹口气,发动车子刚往前走,轮子就轧到一块石头状的东西,低头一瞅,原来是枚玉环。
  他捡起来仔细看,那玉环上面的环纹很繁复,好看得很,应该是潘家园里谁进货的时候掉的。
  “小伙子,你这玉环卖吗?”
  一个戴金丝眼镜的老年人满面红光地盯着陈显手里的玉环,眼里冒出激动的光。
  “啊……卖,卖卖卖!”陈显反应过来,连忙说,“你出多少钱?”“两百万你看怎么样?”陈显“嘶──”地抽了口凉气:“成!”老人兴高采烈地捧着玉环离开。
  自此之后,陈显的运气就一发不可收地好起来。从外卖小哥升职为经理,又一路扶摇直上地成为总监,再到把公司股份尽数收归己有,只用了短短一年。
  几年眨眼而过,陈显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总裁,旗下有几百万的员工,生意涉及房产、食品、医药等等方面。
  那尊小小的瓷炉被陈显珍而重之地挂在胸前,顶盖上盘坐的小人半垂的杏眼似笑非笑。
  那些指甲缝里充满污泥的艰辛过往、窘迫岁月,似乎都是上辈子的事了,在如今堆金积玉的生活里慢慢变得模糊。陈显也只有在梦中才能偶尔地想起当初送外卖的时候,那件总是被汗水湿透的半袖。
  这天,陈显如往常一样,坐在窗边的摇椅上,孩子们的笑声在屋子里飘荡,渐渐地,他任由睡意包裹住自己。
  突然脖子重重向下一坠,陈显惊醒,睁眼看去,他的小儿子正从摇椅边跑开,手里拿着他从不离身的小瓷炉。
  “站住!”年仅三岁的小儿子被陈显一声暴喝吓得立在原地,要哭不哭地噘起嘴。
  看着他走过来,小儿子又害怕又委屈,眼泪憋不住地流出来,张开嘴大哭,小性子涌上来,挥动嫩藕般的手臂把瓷炉砸到墙上。
  “咔嚓──”
  三
  “咔嚓──”
  “哎!你怎么给我摔了!?”男人皱起眉。
  哭泣的小儿子不见了,地毯、壁炉、摇椅都不见了。陈显茫然地看着古色古香的屋内,看着地面上被摔得四分五裂的瓷炉,脑子像是链子生了锈的自行车,用尽全力去蹬也转动不了一丝一毫。
  他晕晕乎乎地赔了瓷炉的钱后,走出店门,漫无目的地向前走着。“小哥!小哥!走过了!”那人一手拿着吃到一半的外卖,一手指着一旁的摩托车,“你去个厕所时间够长的啊,摩托车我给你看着呢,现在送外卖不是都赶时间的嘛,快走吧。”
  陈显似乎这才反应过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蹲下身,后知后觉地哭了出来。
  店内,男人收了钱,满眼带笑地拿扫帚簸箕把瓷炉的碎片倒进垃圾箱,又优哉游哉地拿出另一个一模一样的瓷炉。
  这样的瓷炉都是批发来的,一件也就二三十块,值钱的其实是炉子里烧着的黄粱香。
  此香能激发人心底的欲望执念,让人沉沦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只有闻到与黄粱香相克的凉荷香才能恢复神智。
  在客人迷乱梦境里不能自拔时,男人把装着凉荷香的鼻烟壶放在客人鼻子下,同时拍掉客人手里的瓷炉,等客人醒来,就只能赔摔碎掉的瓷炉钱了。
  古色古香的屋内,静悄悄的,一个中年人走进门来,四处张望,见没有人在,便扬声叫道:“有人吗?老板在不在?”
  屋内的小房间发出响动,带笑的声音在里面响起:“在,稍等。”
  小小的瓷炉在桌案上自顾自地飘散着冉冉轻烟。
  选自《故事会文摘版》
其他文献
那时候就是那时候。  那时候不是这时候。  那时候吃的是高粱面、山药面、瓜菜代以瓜菜代替口粮,还不够吃,吃不饱,要想吃顿白面饺子非常非常难。  那时候我在一所初级中学教书。学校在乡下,门前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清水河,四周是莽莽苍苍的太行山。我才25岁。我教的是毕业班的语文课,还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从上课到下课,从起床到睡觉,从放学到回家,学生们方方面面都归我管。  那一天是星期六。那时候星期六照样上课
期刊
书法家钱穆父任开封府尹时,曾向欧阳修请教书法之事。那一天,欧阳修在书房接见了钱穆父,叫家仆沏一壶蔡襄送来的小龙团招待他。  钱穆父说:“年轻的时候学书法,极普通的笔,极普通的纸,觉得技法掌握得很快,也感到很有情趣和快乐;现在练习书法,笔是徐堰笔,墨是李廷珪墨,全都是佳制,但觉得在书艺上总是裹足不前,达不到心中所期望的境界。”  欧阳修斟上茶,茶的清香很快充溢了书房。  欧阳修说:“今天不谈书法,我
期刊
唐太宗继位之初,东突厥吉利可汗战败被擒,领十万大众来长安请降。随行带来宝马千匹、肥羊万只以及各种奇珍异宝献给朝廷。珍宝中,有一件稀世之物:一块羊脂玉枕。  玉枕尺许长,四寸宽,四寸厚,通体乳白透亮,凝滑如脂,望之如团雾凝聚,摸之似婴儿肌肤之光洁。太宗甚为喜悦,将玉枕握于手中仔细把玩,终也无法形容它优美的质感,最后,说了句:真有“白如截脂”之感也!太宗请来金匠为玉枕量身制作了一个金匣子,并将此物收藏
期刊
父亲说,他和母亲相识在石钟山下。  我家里有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短辫子齐肩,弯眉皓齿,长长的眼睫毛下有双会说话的眼睛,水汪得清莹透澈,微微的笑意,浅浅的酒窝,比电影明星还漂亮。看过我母亲照片的叔叔阿姨,问我父亲的几乎都是一个问题,你是怎样把漂亮媳妇骗到手的?我父亲就呵呵地乐,一脸的得意自豪啊。  母亲说,父亲是个诗人,诗写得可美了。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父亲的诗作,我问父亲:“你写的诗在哪啊,让我也拜
期刊
桂枝挎着柳条篮子,跟妈说,妈,我下湖割草去了。妈一边用手拌着瓷盆里喂猪的麦麸和山芋叶,一边应,趁凉快赶紧去吧,不要贪玩啊,早回来烧锅。十岁的桂枝挎着硕大的篮子,上身穿浅蓝色的褂子,下身着橘黄色的裤子,脚上是褐色的塑料浅靴。走在乌鸦岭的大堤上,从远处看,根本看不到小小的人儿。比她略大一点的兰花也挎着篮子,右手握着镰刀跟上来。她们俩有说有笑,几只蝴蝶在她们眼前翩翩起舞。桂枝说,兰花,你做过梦没有?兰花
期刊
陈平戒烟了,戒烟的原因说起来有点儿可笑。  陈平想盖个牛棚,没有檩木,托表哥帮他买。表哥他们村在山上,山上木头又多又便宜,表哥交际又广,买车木头不成问题。果然,第二天表哥就给他回话说,木头给他买好了,是村上的树,让他自己去伐。表哥悄声说:“你多带几个人,早点儿去,中午12点左右下山,多砍几棵也没人知道,看山的这段时间回家吃午饭。我在外头做活儿呢,这几天回不去,你自己多加小心。”陈平一边感激表哥办事
期刊
洞房花烛那个晚上,夜深人静,福顺和新娘子贵娥睡下了。可是堂屋里的叹息声把他惊醒了。  堂屋里,娘孤独地坐在矮凳上,面前的矮桌上摆着半盘婚礼上吃剩的卤煮花生豆,拿着酒瓶, 哼着不知是《秦香莲》还是《窦娥冤》的老戏词儿。  “娘,半夜了,还不睡觉?”福顺问娘。  娘不搭腔,却停了口中的戏词儿。福顺拽过一只矮凳,坐娘身边,发现娘在流泪。  娘还要把酒往肚里灌。  “娘,你没事吧?”福顺把娘的酒瓶抢过来,
期刊
听说前台来了一个新人,还是个美女。早晨上班的时候经过前台,果然是个养眼的小姑娘,彬彬有礼,还一脸的羞涩。  十点刚过,这个新来的前台小姑娘抱着一叠报纸信件来到办公室并径直向我走来:“报纸和信件是交给您吗?”声音轻柔悦耳,和人一样很美的感觉。  “不是,是给他。”我一边回答一边向隔壁办公桌的同事指引。  “哦,那这里边有两封信件是给您个人的,上边写的是您的名字。”小姑娘说罢抽出了两个信封递给我。  
期刊
美丽的西子湖畔有一家百年老店叫“福贺祥”。“福贺祥”以经营茶点为主,店里卖的茶点香甜可口,价格实惠,传承至今已百年有余。  相传当年的创业老掌柜名叫李百川,原为山东聊城人,因受当地豪绅排挤,不得已携家眷逃难至此。  老掌柜在老家时便是从事餐饮生意的,三个儿子也都被他派出去各学一门行业内的手艺,一来可以帮他做买卖,二来以备不时之需。大儿子李福炒得一手好茶。他炒的茶,不老不嫩,干而不脆,火候到家,远近
期刊
大刘有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叫亮亮,特别调皮捣蛋,时常惹是生非。夫妻俩为了教育好这个儿子真是伤透了脑筋。各种专家讲座,他们听了不少,育儿良方的书籍,也看了不少。各种套路和方法他们也轮番使用过了,可惜收效甚微。  大刘老婆说,要不带亮亮去看看医生,是不是有多动症?两口子把亮亮領到了医院,医生说孩子虽然活泼好动,但还算不上多动症,只是比较爱表现自己、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  面对这个混世魔王般的儿子,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