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高铁助力效应——兼论高铁创新区设计方案

来源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llisjor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2013—2015年全国企业专利调查问卷数据和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进行精准匹配,并借助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基准回归结果表明相对于非高铁开通城市,高铁开通对城市企业创新效率起到显著的提升作用;去除省会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回归结果仍然支持这一结论。异质性分析发现,区域中心城市高铁开通的创新效率增加量要高于非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进行内生性考虑与稳健性检验,证实了高铁开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将创新效率引入高铁经济研究范畴,从效率层面衡量高铁开通为城市运转带来的有益传导,进一步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近高铁站园区规划设计和区域创新“三角”小循环设计两条建议方案。研究结论对于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城市交通外在环境的分析视角,有助于评价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效果的影响,形成跟踪性考察,同时也为高铁缓解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考察卷烟辅材参数对中支卷烟常规烟气和感官质量的影响。【方法】制备不同卷烟纸参数和滤棒参数的中支卷烟,检测主流烟气常规成分释放量并对感官质量评价。【结果】①增加卷烟纸定量和透气度,中支卷烟的烟气指标和感官整体呈下降趋势。卷烟纸定量对中支卷烟烟气指标影响程度大。烟气指标平均单口释放量与卷烟纸定量成正相关,而与卷烟纸透气度成负相关。②增加卷烟纸助燃剂钾离子含量,多数烟气指标的释放量呈降低的趋势,
目的 探讨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吸烟情况与外周血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4—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行健康体检的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125名进行横断面研究。采集其一般资料及吸烟情况,同时收集其外周血行血常规检验,分析吸烟情况与血常规中红细胞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125例患者中,从未吸烟的有74例(59.20%),目前或曾经吸烟的有51例(40.80%)。目前或曾经
高铁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运输方式,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外部驱动力。基于此,以2004—2018年中国114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选择多期双重差分法,探讨高铁开通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高铁开通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铁开通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高铁开通对沿海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
高速铁路作为我国交通运输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沿线城市有着巨大的经济影响,而高铁的开通也为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动力。通过描述福建省的经济状况、高铁的投资与建设、客运价格水平以及盈利情况,来知悉福建省高速铁路的发展状况。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城市间的联系度及产业结构等多个角度来评价高铁开通对福建省沿线城市的经济效应,并提出规避高铁开通所产生负面效应的政策建议。
利用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不同灰分添加量、钾钠离子比例和助燃剂添加量对卷烟燃烧状态下包灰裂口率、碳线宽度、持灰力、白度及卷烟主流烟气焦油、烟碱及CO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加助燃剂的含量,有助于改善卷烟包灰的持灰能力和白度,减少卷烟包灰的裂口率及碳线宽度.随着卷烟纸灰分添加量的增加,卷烟包灰的白度变白,持灰能力增加,裂口率减少,但灰分的添加量过多会导致烟支在卷制过程中掉粉、断裂.较低的钾钠比可以
“八纵八横”高铁网路构建起了国民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速循环系统,同时,也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距离,以快速连通的方式改变了中国“经济版图”。然而,高铁运输的智慧化建设和发展还有更大的空间,尤其是高铁运输与物流的市场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智慧化发展对于物流企业而言,更大地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服务客户、提升物流企业的运输时效等方面还有更大的提升和发展潜能。本文拟从高铁运输的智慧化建设角度,立足高铁运输降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可达性指标与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高铁对研究区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后各沿线城市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明显降低,时空收敛效应显著,并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沿线各城市日常可达性大幅提升,可达性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廊道效应”,变化率呈现出较强的等级性与层次性。高铁的开通也促进了半岛城市群空间公平性的提升,全域交通可达性趋于公平分布。(2)高铁
大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大学生毕业后的价值践行,持续效应是校验大思政教育成败,连接大学生价值塑造的知、信、行完整闭环的关键。首先对高校大思政教育的持续效应进行理论分析,阐述了大思政教育应重视知、信、行的内在机理;其次论述了高校重视大思政教育效果持续效应的时代要求;再次分类阐述了影响大思政教育效果持续效应的因素;最后,从重视持久效应、统筹加强全生命周期因素、健全全方位因素、优化课堂教学因素等方面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