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萨满敖包祭祀仪式的田野考察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满教是达斡尔族固有的宗教信仰,萨满是指可以在神灵和人之间进行沟通的人。作为人神沟通的媒介,萨满在古代达斡尔族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在维护社会稳定、宏扬道德等方面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直至今日,萨满在农村、牧区生活的达斡尔人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地方上的萨满敖包祭祀仪式和萨满定期举办的法会“奥米南”仪式仍然存在。
  达斡尔人相信灵魂不灭,对于死亡,他们认为消逝的只是肉身,灵魂会以某种不可知的形式继续存在。它有可能给生活在现世中的人们带来幸福,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萨满的死,也因此被笼罩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人们忌讳说萨满死了,而代之以上“尚德”了。“尚德”就是指在萨满葬身之地的北面高地上为他所立的敖包。
  在人们的观念中,萨满的死,不是任何鬼神能害的,而是萨满所寄神灵之间的斗法,导致了萨满的死亡。达斡尔人相信萨满是能够预知生死、掌控自己命运的人。这可能与萨满跳神时经常施展昏迷术有关。在达斡尔族中关于萨满死而复生的传说很多,萨满治病时最厉害的招数,就是过阴追魂,此时萨满的灵魂要离开躯体,进入地界找到亡灵,将亡灵带回人间放入病危者身体内,病者自然就会康复。当萨满的灵魂离开时,躯体表现为没有知觉的昏迷不醒状,而且昏迷时间长短不一。在达斡尔族中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德莫日根和齐尼花哈托》中,萨满齐尼花哈托把真身子留在人间,领着哈巴狗和公鸡,拿着大酱块,到伊热木汗的阴曹地府里去找寻德莫日根的灵魂,走了整整一天一夜。为了替德莫日根报仇,齐尼花哈托去找暗害德莫日根的萨满梅花哈托决斗,两人相斗整整花费了一年的光景,最后齐尼花哈托被她的母亲唤醒,而梅花哈托被打败醒不过来,她的父亲在她的坟前一哭,眼泪流成了一条河,这样就把她永远和人世间隔绝开来了,她的灵魂再也回不到她的身上。在这种故事熏陶下成长的人们不可能不深受其影响,在潜意识中不相信萨满真能死去,而认为死亡只不过是他们的灵魂暂时离开了身体而已。
  萨满死后,要给他穿上便服,让他朝着南面坐葬。不能葬于家族公墓之内,而是按其生前所指定的地点,予以风葬。风葬地点,多在闻不到犬吠声的山顶。风葬后的遗骨,要用石头掩盖,并于北面高地,立一“尚德”祭坛。后继者每过若干年,必祭“尚德”一次。在海拉尔草地达斡尔族中,老萨满故去之时,后人是让他安坐于棺材之中,里面放置他生前使用的法器、神服等,安放在草地上,不入土,也有用木头做成支架放在上面者。三年之后,经过风吹雨淋、日晒雷击,这里夷为平地,后人来收拾萨满的骨骸,埋入土中,不起包,上面只放几个石头。在萨满葬身之地北面大约一百米的地方用石头垒砌成敖包,在草地上过往的牧民都要进行自觉祭祀,敬烟敬酒。民间传说,如果不给敖包磕头祭拜,就会遭遇不测,对此人们深信不疑。其实这是一种古老的葬法,在《契丹国志·国土风俗》中就有记载:“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阿穆尔河(黑龙江)沿岸的古代部落流行在亲人死后首先安葬在筑于林中的台架上,然后再重新葬于地下的丧葬方式。这种古老的丧葬方式,在普通人都改行土葬或火葬的时候,仍然被保留在萨满的丧葬方式中,除了相信萨满有不死之身外,不排除萨满在进行宗教仪式时经常发生昏迷不醒,闭气时间过长,疑似死亡,后来又苏醒的现象,因此人们确信萨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2009年,我在呼伦贝尔草原参加了一次达斡尔族萨满敖包的祭祀仪式,当时是7月份,这种祭祀没有固定的时间,要请萨满掐算之后,才能确定具体日期。祭祀当天,从早上就开始下雨,同行的人告诉我,每年祭祀萨满敖包的时候都要下雨。雨下得丝丝缕缕,不是很大。临出发前斯琴挂萨满手持萨满鼓,向太爷爷拉萨满神像鞠躬,进入里间向诸多供奉的神偶鞠躬行礼,里屋东西两面都摆满了各种神像。萨满教信奉万物有灵,萨满领有诸多神灵,法力越高的萨满所领神灵越多。
  一般举行仪式的时候,萨满要亲自选定配合自己进行仪式活动的二神,这种组合一般是固定的,时间长了才会配合默契,做到心领神会而不出差错,圆满顺利地完成各种活动程式。由于萨满跳神时要耗费大量的体力,要配备几名服侍萨满的人员,帮助萨满穿脱神服,配合萨满所唱的神歌,神灵附体后,还要防止萨满跌倒受伤,要不断给萨满擦汗、敬酒,参加的人数不等,都由主祭萨满自己挑选。
  到达祭祀地点后,人们首先把敖包上插的柳枝取下来。敖包是用石头砌成的,高约半米,中间立着一根高高的木杆,人们把带来的新柳条围在中间的杆子周围捆扎好,因此这些柳条经风吹雨淋也不会散倒。在柳枝上绑黄、红、蓝色绸带,黄色为祭祀大地,红色为祭祀火,蓝色为祭祀天。彩线从敖包中间木杆上向四方散开扎住,线上系着各色三角彩旗,有点像节日里经常看到的场景。把运上来的石头垒放在下面,有时候经过的路人也会往上垒加石块,长年累月地积攒,敖包会逐渐增高,草原上最著名的敖包往往和某位高僧大德联系在一起。谈话当中,旁边的人提醒我,不能用手指敖包,在人们的心目中,敖包可能就是祖先的化身,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参加敖包祭祀的大人、小孩近百人,各种摩托车、吉普车、越野车十余辆。众人把带来的祭品放在故去萨满的坟前祭拜,坟上只有几块石头,与土葬高高隆起的坟堆相比毫不起眼。其间没有人大声喧哗,一切都在静悄悄地进行,所有的程序都像事先商量好的一样。
  这时候,被请来的斯琴挂萨满下车,在巴格其(二神)的陪护下,来到坟前。此时早有人在坟前点着香火,空气中立时弥漫开让人闻之欲醉的清香。她手里拿着神鼓,开始祷告,鼓声缓慢而低沉,却很有震慑力,在空旷的原野上能够传出很远,唱的伊若(萨满神调)起伏有致,配合鼓声富有节奏感。唱有几分钟之后,结束前摇了几下鼓把下面鼓尾处的鼓环,发出金属碰撞的哗哗声,人们立即把准备好的三只活羊带到坟前。她上前在每只羊头上用马头形神杖轻点了一下,示意祖灵已经领受,完毕,萨满回车上休息。几个中年男人把羊带到一边杀掉,把羊头连带四蹄割下,头与蹄之间务必连皮,表示供祭的是一只整羊,再拿到坟前供祭,剩下的羊肉扔到准备好的锅里烹煮。
  过了大约有一刻钟,萨满的几个助手开始准备,把带来的地毯铺在草地上,萨满把装萨满服装的箱子打开,巴格其帮她一件一件穿在身上,穿戴严格按照先后顺序来进行,最后戴神帽。穿戴整齐之后,开始击鼓唱诵,大家一齐跪在她的前面,静候祖先神灵下凡。过了一会儿,鼓点突然变得紊乱、急促,萨满仰身向后跃起跌倒,身后的巴格其立时扶住她,此时,萨满已不省人事,昏死过去,巴格其附在她的耳边一次次地低声祈求、呼唤,把凉水轻轻地喷在她的脸上,萨满才缓缓地醒转过来,巴格其把她扶正坐到椅子上,把鼓交到她手里。萨满身上已有神灵附体,附体神灵通过主持祭祀萨满之口开始述说自己漂荡在外的苦难,这么多年为了碰到合适的继承人,在家族中苦苦地寻找,说着说着就开始流泪。全家族的人按照辈分高低依次跪在她的面前,听她唱诵,偶尔能听到人群里低低的抽泣声。萨满开始一个一个地找具体的人,不直接说名字,只是说某年某月生的或什么属相的人,大家就知道要找的人是谁。被叫到的人上前先给萨满敬一杯酒,然后跪伏在地上,听她的教诲。所述内容就像老者对晚辈的训诫,如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有什么忌讳,需要改正哪些缺点,某月某时会遇到灾祸以及如何化解,等等。整个过程萨满都是在边击鼓边唱,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萨满双手拄马头形拐杖做骑马状,成圆形小步跳跃,几圈下来,萨满停止活动,放下双杖,开始高唱送神歌。送走神灵之后,萨满才清醒过来,恢复平静,在助手的帮助下脱去神衣,回到车上休息。
  仪式结束后,人们围坐一圈开始吃羊肉、喝酒,四周绿草茵茵,人们席地而坐,谈笑风生,是紧张过后难得的放松。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人们带着没吃完的羊肉陆续散去。
  据称这位被祭祀的萨满是伪满时期的人,当年曾被日本人带去在火上跳神,因为附在他身上的神灵法力高强,火烧不到他身上,最后死里逃生,安然返回,是当地很有名气的大萨满。他死后,其神灵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因此家族中就没再出新萨满。很多年前,这位老萨满的孙子辈中,有人要出萨满而没有成功,最终被折磨致死。所以,他们家族每年都要搞祭祀活动,认为这样后辈才会平平安安地生活。
  从祭祀活动的社会意义来看,借助这种祭祀仪式,可以把家族成员从精神上束缚在死去的祖先周围。人们在仪式活动中意识到,作为群体中的一员,要为整个群体的延续和发展承担责任和义务,在今后生活中就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有利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正常化。仪式活动还可以在集体中给个体指明位置,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之中,从而强化家族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这种集体活动给个体带来的安全感,对帮助人们建立信心、减少焦虑,很有现实作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