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止于何处?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谣言的破坏力是惊人的。古语有云:“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小则寓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且看“戊子之谣”。
  话说1768(戊子)年正是大清乾隆年间,一个在浙江德清县修复城外石桥的石匠放假回家,途中碰到一位姓沈的老乡求他帮个忙。原来,沈氏听说打桥基时,把写有活人名字的纸条贴在木桩上,可以增加锤子的打击力度,更好地钉入地下。这就是民间传言的“叫魂术”,被偷魂的人不是病就是亡。沈氏拿给石匠的就是这样一张纸条,上面写有他深恶痛绝的两个侄子的名字。石匠断然拒绝,并将沈氏告官。虽然沈氏受到惩罚,但关于叫魂犯的谣言却由此产生。
  同年春天,德清县一位帮邻居办完丧事的醉汉计兆美,被家人逐出家门,一路乞讨,来到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庙宇,当地人听说他是从德清来的,立即将其扭送官府,因为当地正在建造一座桥梁,而这个人就是德清叫魂者。此人谎称石匠给了他50张咒文,48张扔进了西湖,用其中的两张摄取了两名幼童的魂魄。一时人心惶惶。
  这年5月的一晚,浙江萧山的一家茶馆前来了四个游方僧人,他们是因庙里缺少食物而被迫四处化缘的。僧人见门前有两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便向前逗乐,询问孩子的名字,并夸赞他们将来能做大官,目的无非是想让孩子的父母多施舍点食物。孩子并未理会,他们自讨无趣,只好继续赶路。不久孩子的父母带人追来,认定他们是剪辫叫魂者,问孩子姓名的目的就是如此。见官后,果真在其包裹里发现了三把剪刀和两截辫子。其实,后来证明这是衙役陷害他们造的伪证。这便是“戊子萧山剪辫案”。
  出人意料的是,叫魂谣言通过萧山剪辫案集中爆发,扩至十余省,波及两亿人,并在皇帝的干预下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结果可想而知,对谣言中的主角——叫魂犯的追查是永远也不会有结果的!随后一起起惊悚的叫魂事件,闹到最后无非是孩童为逃学而剪辫说谎、小庙嫉妒大庙香火旺而造大庙的谣、负债人为逃避债务而嫁祸债主……帝国整个官僚机器为此疲于奔命。
  戊子谣言暴露出清朝盛世下隐藏的危机,预示了国运转衰的拐点即将到来,随后危机集中爆发。
  谣言伴随人类社会始终,就像一个聚集了仇恨的巫师。通过这起谣言事件,可以看到谣言之所以迅速传播,是因为人们在听到它之前,心里已经有了谣言所传内容的影子,在人们对社会的不满、对自身处境的不甘、对未来的不安三种因素的催化下,变得非理性。
  当今互联网时代,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如何应对谣言,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谣言根浅,止于公正。有些谣言的产生,在于民众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之间形成了落差,只有切实维护社会公正,让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谣言才能无处滋长。谣言腿短,止于公开。只有信息大道畅通无阻,真相才会跑赢谣言。在新闻事件面前,政府或企业应该及时发布、跟进、回应相关信息,而不是选择沉默。谣言体弱,止于信任。只有政府公信力日高,企业信誉日优,媒体声望日重,小道消息才會失去市场,谣言便不攻自破。谣言胆小,止于法治。对于造谣、传谣者,必须通过法律武器予以警示、惩罚,有些人才不敢恣意妄为。值得欣慰的是,去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对各类网络谣言的依法治理和处罚作出了明确规定。
  荀子言:“流言止于智者。”这个智者,一言以蔽之,便是追求真善美的你我他。
  摘自《上海法治报》2019年4月30日
其他文献
张爱玲有一句话:“人都住在他自己的衣服里。”大家公认是警句。警句者,使人惊,使人醒,使人集中注意力。哪来的魅力?因为以前没人这样说过,我们从未这样想过。原来人的空间如此狭小,人所拥有的是如此贫乏。灵魂住在肉体里,肉体住在衣服里,衣服住在屋子里,屋子住在市镇村庄里……你我只是住在自己的衣服里。  写成这一句名言的秘诀是,她用了一个“住”字,衣食住行四大要素中的两个合而为一。论修辞,这个字可以跟王安石
期刊
去年,满大街的少男少女都在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猫是一般等价物,猫是国际通用语。烟酒茶猫,如今的四大“毒”品。谁不爱猫,谁就是“政治不正确”。   如果你和相亲对象相对两无言,那么谈论猫吧,话总不至于掉到地上。据说连刷10条朋友圈而没有看到一根猫毛,那你需要换一批朋友了。猫趴在卧室,猫流传在人们的嘴里,猫漂浮在空气中,猫挂在网上一打开微信,你会发现好友头像中,出镜率最高的动物就是猫,表情包里
期刊
英国大学生乌巴·巴特勒脑子很灵,2017年4月的一天,他用手机在点评网站上注册了一家名为“德威小屋”的餐饮店,地址是自家后院。为了通过认证,乌巴费了好多功夫,拍摄了一组堪称精美的菜品照片上传网站,制作了特别的菜单———以“爱”“开心”等情绪给菜品命名,还详细介绍了菜品的新奇原材料。  这些照片充分体现了“高大上”。于是,一个月后,乌巴收到了来自点评网站的邮件,通知他餐厅上线申请获得通过,网站排名第
期刊
最近,网络上有一则消息,说绍兴王大妈想见见在杭州的儿子,可是儿子小张却一直不接她电话。与平常“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故事不同,这位王大妈有三个儿子,小张是最小的,当年因为“超生”,王大妈就将一岁左右的小张送了人,也就是说小张是被养父母养大的。王大妈说小张已经三十五岁了,大学读完后已经挣了十多年的钱,一年能挣五十五万,她身体不好,得过脑梗,腿脚不方便,老伴因病去世花了不少钱,其他儿子则因生意失败,生活拮
期刊
年终盘点季节,几乎每年都有惊喜。今年的惊喜是“店小二”竟然进入了《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8年十大流行语!“店小二”对旧时代的老百姓都不陌生,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的那个小伙计就是“店小二”。“店小二”是普通老百姓的专属,有钱人的子女是不会去当“店小二”的,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店小二”何以成为流行语、被赋予新的内涵?  相传很久之前,有一个酒肆的服务员叫“王示”。当时写字都竖着写,“示”
期刊
我们从生命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人的文字,是理解美文最重要的途径。它记录生命,从生命出发,又回到生命,是生命的自语和对话。如果从这些诗文中读出一个生命的内质,其余一切都好理解了,修辞研究等等也就简单多了。  “文章千古事”,即因为文章是了不起的生命之痕,是生命的指纹。这指纹在人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  李白和杜甫是“书生”吗?当然是。有一句话流传很广,叫“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是一个人被大量的书面知识
期刊
官的概念,汉语词典解释是“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官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位,本无可厚非,但官一旦长出“僚”气,官就不单纯是官了,多少带些变异。长出“僚”气的官,很多人当公仆只是口语,做老爷才是念想。  中央部署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活动,要求挖掘其表现和实质。笔者认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若“并蒂之株”,官僚主义不除,形式主义难绝。闲暇之余,遂想试着画画“官僚”
期刊
旧时到戏院买戏票,票房便向你出示座次表,请你点座,要几排几号,到时候对号入座。有时你所要的座位被别人订了,就得将就别的座位。  看一场戏,无非两个多钟头,座位舒适与否,就那两个钟头的事情,像坐公共汽车一样,到站就下了,一般不会再去计较刚才的座位是不是舒适。  读唐诗宋词,可以了解封建社会对官场座次的讲究。陆游的“位置”可能不是很好,但他无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围,事定犹须待阖棺”,不计较位高位卑,关
期刊
人到中年,生活里有的可不光是盘串、保温杯和油腻,还有很多切实的焦虑。在我看来,这种焦虑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试探性的年代,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把握。同父辈相比,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些新的东西,多了一些想法,但对这些东西我们又不够坚信、不够确定,热情里难免掺杂着怀疑,走几步就不免逡巡着找退路,当然就会焦虑。比如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周围的同龄人里,似乎很少有不为此犯愁的。这个问题不解决,保温杯里的
期刊
“杭州公馆”的标准名称叫“学院华庭”,“申花壹号院”的标准名为“锦绣申华坊”,估计大多数杭州市民对这些耳熟能详的楼盘标准名都不知道吧?这就好像过年了回到家乡的Tony又叫回来王狗蛋,Jenny又成了李翠花。昨天,杭州市政府發布的一纸公文,即将把这些洋气十足的地名打回原形。  这次杭州公布的《杭州市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整治的重点,就是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道路、街巷中存在的“大、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