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新时期下地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sk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学科建设、校企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五个方面深入探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抢抓“十二五”发展机遇,全面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生态文明;全面素质教育;地方高校
  作者简介:李仕友(1973-),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市政工程系,副教授;谢水波(1964-),男,湖南岳阳人,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市政工程系,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08C749)、南华大学教改培育课题(2009PP026)、国家一类特色专业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4-0018-0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地方高校具有不可或缺的人才优势,要利用“十二五”发展机遇,大力加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政治成果的总和。[1-3]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4]高校每年要向社会输送大量高级技术及专业人才,如何使他们真正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需要从学生的德智体方面进行培养与熏陶,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绿色文化融入育人环境之中,生态文明教育与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一脉相承。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5]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对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十二五”机遇,促进地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作为地方高校,办学一定要突出自己特色,以创建特色鲜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坚持科技兴校,人才强校,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科技领军性人物。狠抓人才培养,着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队伍。同时要着力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科技的灵魂在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南华大学近年来通过设置“芙蓉学者”、“长江学者”岗位,以“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不拘一格的方式引进人才。同时每年选派数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深造,并为其提供发展条件。为了开阔师生学术视野,学校及所属学院不定期地举办“军工文化月”、“铀矿冶文化节”、“核科技文化节”和“研究生楚岳文化节”等各具特色的科技活动。采取承办和主办全国性、全省性学术会议的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高校讲学,让师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学术氛围。
  2.加强高校学科建设
  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上,发挥出学院特有的优势和作用。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全面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二是要以“十二五”规划制订为契机,带动高校整体学科建设,努力培养好学科队伍,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和现实主题。[6]南华大学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省属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措施有如下几点:第一,优化学科建设层级布局。按照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标准扎实推进具有博士点的一级学科建设;按照省级重点学科的标准抓紧进行具有硕士点的一级学科建设;按照校级重点学科的标准积极培育暂无硕士点的学科建设。第二,按照保持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鼓励各学科门类之间跨越结合,深度交叉。支持核类科学与经济管理科学、核类科学与生命科学的深度交叉,鼓励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学等学科门类之间及其一级学科之间的跨越结合,鼓励文学、法学、哲学与工、商、理、经、管的全面渗透,给予项目和政策扶持培育特色学科,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南华大学近年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得到了切实加强,辐射防护与分子生物学结合,形成放射医学研究方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获得国防支撑学科。核学科与伦理学结合,形成核安全文化与核伦理研究方向,核技术与医学结合,形成核医学方向。采矿工程与微生物学结合,形成铀矿冶生物技术研究方向。核能工程与经济管理结合,形成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方向,“核能经济研究中心”获得湖南省重点研究基地。第三,实施学科领军人物引进和培育计划(包括芙蓉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学科带头人支持计划,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发展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南华大学采取以项目为纽带,以学科基地为平台,专兼结合,跨专业、跨院系汇聚,组建多个实体性创新团队,每年安排一定科研经费进行基础性建设。同时加强团队管理,建立创新团队选拔立项制度、鼓励支持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对团队成员定期考核,根据科研业绩作出进退安排;对团队总体运行情况进行考核,进行调整、并转或撤销处理。利用“十二五”发展机遇,建立一支学科、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能适应和满足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科技队伍。
  3.加强校企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高校要着力改变重立项、轻成果,重研究轻开发的局面,大力促进地方科技工业园的建设,调整和优化校办科技产业,在高校的特色优势行业及领域建设一批产学研基地,加快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南华大学利用科研优势,积极为国家及地方核工业、医疗卫生、化工、电子、环保等行业提供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学校与中核集团公司、中广核铀业发展有限公司、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中核金原铀业公司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学校与地方企业如华菱衡钢、无线电总厂、中钢衡重、市镭钼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学校研制的离子交换塔在我国铀矿冶行业获得了广泛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指内外部组织各行为主体或资源主体基于共同目标、内在动力和有效沟通,通过构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创造新生事物的过程和活动。地方高校在科研实力、科研经费、高精尖人才配备各方面与重点大学有一定的差距,加强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有利于构建一批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体制,重点突破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南华大学为提升学校科研实力,加强了与重点高校和知名研究机构的联合。例如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进行合作,互派留学生;与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开展合作与交流,选派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去进修学习;南华大学与美国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奥本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达成合作意向。与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南华大学与苏州大学携手合作申报了863计划项目“高保真DNA聚合酶介导的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在重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合作申报了国家973项目和国防核能项目。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了学校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创建。
  5.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严格教师资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掘人本因素,提高学生现代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让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环境保护意识,肩负起环境保护的光荣使命,争做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环境与发展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7]教学中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内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以拓宽专业领域,扩大服务面向,增强社会竞争力。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三、结语
  生态文明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延伸。无论是新建高校还是老牌高校,要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在学科专业领域为全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俊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6):35-38.
  [2]伯项,胡文,孔祥宁.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生态文明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09,(3):31-35.
  [3]张青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及其现实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0,(8):131-133
  [4]刘昀献.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4(4):17-20.
  [5]杨志华,严耕.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5):1-4.
  [6]伍培.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的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09,(7):175,177.
  [7]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78,159-161.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为人们沟通提供了方便和快捷,然而其过度使用也存在诸多危害及不利影响。以大学生群体为例,通过实际调查,分析了手机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危害及负面影响。最后,从倡议及教育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旨在引导大学生科学健康的使用手机。  关键词:手机;大学生;危害;对策  作者简介:马斌(1956-),男,宁夏固原人,西安理工大学工程
期刊
摘要:构建合理、有效的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绩效考核与指标体系,并据此对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估,能确保独立学院就业工作政策在就业过程中发挥实效,同时也是提高独立学院整体办学效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实际工作,探讨构建独立学院就业工作考核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原则、指标制定,对实际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绩效考核;评估指标  作者简介:宁佳英(196
期刊
摘要:高校教师培训是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办学理念的改变和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的变化,英语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校本英语培训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基地,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采用面授、专家指导、英语竞赛、教学反思等方式,对高校教师进行英语技能和双语教学技能的培养是最灵活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做好高校教师英语培训工作要了解学校和教师的培训需求,设定科学的培训目标,采取有效的培训策略。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为了实现人职匹配和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员工积极性,通常采用内部竞聘的方式从基层人员中选拔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有潜在领导能力的人员担任中层管理职务。主要真对热电公司现状,以内部竞聘发电部安全技术副主任为例提出内部竞聘方案。  关键词:中层管理人员;竞聘方案;设计  作者简介:韩冰(1980-),男,山东枣庄人,枣庄南郊热电有限公司综合部,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中级人力资源经济师,中
期刊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对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校应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有效的课程实施体系和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雍克勤(1977-),女,甘肃酒泉人,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讲师;
期刊
摘要:基于英汉对比分析,本研究围绕跨文化社交语用系列事件,探究项目式教学实践在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社交语用能力中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对比分析;跨文化;社交语用能力;项目式教学  作者简介:李家玉(1969-),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凤群(1980-),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安徽合肥230009)  基
期刊
摘要: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形象、干部队伍的形象,文章从电网高培中心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采取有效手段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反腐倡廉;思想保障;制度建设;监督检查   作者简介:王明媚(1971-),女,山东巨野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高级培训中心,会计师。(辽宁沈阳110023)  中图分类号:F27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063-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头等大事。校企合作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渠道,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构建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四种模式:顶岗实习合作模式、专业实习合作模式、第二课堂拓展合作模式和企业定向招聘模式,并进一步提出加强校企合作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校企合作;模
期刊
摘要:以苏工院商英专业二年级学生为例调查了高职院校本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需求。调查表明,本专业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浓厚,也已认识到其对提高英汉双语互译能力和英语总体水平均有助益。同时,他们希望学到更多结合自身需要(如职业、生活等主题)的知识,并对具体课程设置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鉴于对此方面需求的实证研究国内尚属一片空白,本文无疑对探索高职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促进教学改革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摘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培养创新型人才团队,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础和不竭动力,探讨不同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并分析各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陈震(1981-),男,河南信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程远兵(1965-),男,河南南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河南郑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