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来源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_flyi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行了以“政府-单位”制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尽管有利于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但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政府-社区”制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政府-单位”制的弊端,但由于行政化倾向严重,因此难以改变公民原子化状态,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了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这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新发展,必将有利于和谐社会
其他文献
给怀孕10d的小鼠胃灌流视黄酸(100mgRA/kg体重)6和24h后,对视黄酸合成酶基因Raldh2和代谢酶基因Cyp26a1,Cyp26b1在胚胎肢体的表达进行了分析.Cyp26a1和Cyp26b1在灌流6h,表达增加;灌流
思想启蒙与民族认同和文化反思的思潮相互交错,使不同时代的思想者产生异质的认识逻辑。晚清梁启超倡导的“新小说”观念,由启蒙直指救亡图存的民族认同;民初以徐枕亚为代表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病”正在逐渐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城中村”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城中村”改造事关城市的整体发展前景和村民权利的保障,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一直以来,“城中村”问题都是困扰城市管理者的一个棘手难题。“城中村”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法律原因,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土地二元制度是这一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国家对集体土
极端“理性化”的现代化过程酿成了极为严重的主体意义危机、生态伦理危机及社会伦理生态的结构性危机。扬弃这些危机的和谐社会理念不仅为新的伦理生态环境的形成确立了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