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討骨科大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105例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采用全面的预防护理措施,以及常规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结果:本组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6天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结论:采取合理可靠地预防措施可有效地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下肢。吕厚山等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47.1%[1]。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疗效,给其带来痛苦,甚至会发生致命的肺栓塞,是导致成人骨科手术后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发生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其实行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DVT的风险,而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对10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5例,男58例,女47例,年龄55~87岁。全髋关节置换37例,全膝关节置换45例髋部周围骨折23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7例,高血压32例。随访3~6个月。本组术后24小时出现局部血肿胀疼3例经四肢血管彩超诊断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经积极治疗和护理1周内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预防性护理干预
术前预防:术前常规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宣教,使其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详细讲解功能锻炼的方法和要点使其能独自完成。术前注意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控制血糖和血脂,戒烟戒酒。指导患者深呼吸,鼓励患者多饮水,避免脱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选择清爽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术中预防: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规范使用止血带。
术后预防和护理:术后早期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麻醉作用消失后主动或被动进行踝关节背伸趾屈活动内外翻及环转练习。方法:①双足背屈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②踝关节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③双足环转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④双下肢按摩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鼓励患者做健侧下肢抬高和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定时翻身。指导患者锻炼时不能操之过急,强度不宜过大。以不影响休息为宜。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水平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物理预防措施:除早期活动外,应配合机械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2次/日,每次30~60分钟。双下肢交替进行。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改善静脉瓣功能。注意事项:选择适宜尺寸的腿套,以可伸进2个手指为宜。
药物预防措施: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术后尽早用药。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通常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1次/日。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小时。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对实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推荐药物预防时间最短10天,可延长至11~35天[2]。
讨论
1856年法国科学家Virchow指出血流缓慢、血管损伤及血液成分改变即出现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3]。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①血管损伤:手术操作和体位的压迫,关节手术骨水泥的热效应及大腿止血带的应用,都可能引起血管损伤,静脉穿刺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小板发生黏膜和聚集反应,形成红色栓子。②高凝状态:手术创伤出血后,机体将自动动员凝血机制阻止出血,手术时破坏的组织和渗出液是促凝活性很强的组织凝血活酶,它进入血液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③静脉血流缓慢:术前长期卧床,术中长期静止不动,以及术后长期制动都是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因此,在救治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加强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分析每个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程度,采用早期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干预。在精细的护理工作和严密的护理观察下能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者疼痛,受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156.
2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602-604.
3常林顺.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0):56.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下肢。吕厚山等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47.1%[1]。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疗效,给其带来痛苦,甚至会发生致命的肺栓塞,是导致成人骨科手术后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发生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其实行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DVT的风险,而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对10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5例,男58例,女47例,年龄55~87岁。全髋关节置换37例,全膝关节置换45例髋部周围骨折23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7例,高血压32例。随访3~6个月。本组术后24小时出现局部血肿胀疼3例经四肢血管彩超诊断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经积极治疗和护理1周内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预防性护理干预
术前预防:术前常规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宣教,使其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详细讲解功能锻炼的方法和要点使其能独自完成。术前注意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控制血糖和血脂,戒烟戒酒。指导患者深呼吸,鼓励患者多饮水,避免脱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选择清爽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术中预防: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规范使用止血带。
术后预防和护理:术后早期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麻醉作用消失后主动或被动进行踝关节背伸趾屈活动内外翻及环转练习。方法:①双足背屈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②踝关节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③双足环转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④双下肢按摩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鼓励患者做健侧下肢抬高和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定时翻身。指导患者锻炼时不能操之过急,强度不宜过大。以不影响休息为宜。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水平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物理预防措施:除早期活动外,应配合机械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2次/日,每次30~60分钟。双下肢交替进行。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改善静脉瓣功能。注意事项:选择适宜尺寸的腿套,以可伸进2个手指为宜。
药物预防措施: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术后尽早用药。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通常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1次/日。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小时。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对实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推荐药物预防时间最短10天,可延长至11~35天[2]。
讨论
1856年法国科学家Virchow指出血流缓慢、血管损伤及血液成分改变即出现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3]。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①血管损伤:手术操作和体位的压迫,关节手术骨水泥的热效应及大腿止血带的应用,都可能引起血管损伤,静脉穿刺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小板发生黏膜和聚集反应,形成红色栓子。②高凝状态:手术创伤出血后,机体将自动动员凝血机制阻止出血,手术时破坏的组织和渗出液是促凝活性很强的组织凝血活酶,它进入血液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③静脉血流缓慢:术前长期卧床,术中长期静止不动,以及术后长期制动都是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因此,在救治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加强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分析每个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程度,采用早期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干预。在精细的护理工作和严密的护理观察下能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者疼痛,受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156.
2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602-604.
3常林顺.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