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山东省胶州市在山东省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协、科技局为主体,全面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创新科普体系,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科技与科普工作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2010年,胶州市被评为山东省科普惠农工作先进市。
构筑科普职能网络 建设科普组织服务体系
胶东市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各部门共同参与,并把《纲要》的实施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了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协调和配合,按照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工作,推动了“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等四大人群科普行动与部门任务的有机结合,全面建立起了工作实施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全市镇(处)科普网络。科普组织是乡镇科普工作的基础,深入完善镇(处)以下科普网络的建设是提高全市农村科普工作水平的重要前提。胶州市在恢复建立乡镇基层科协组织的基础上,在镇(处)各工作片设立了负责科技的科技网长,在各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村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确定了符合本镇(处)、村发展特点的工作规划和目标,并制定了奖惩考核办法和相关措施,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打造“四个一”农村示范工程 建设科普示范推广体系
建立一批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按照胶州市新农村工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突出特色和规模,加大创建、调整和充实的力度,建成了粮食、蔬菜、海水养殖等各类科普示范基地,涌现出了胶州大白菜、马铃薯、里岔黑猪等优秀品牌和特色规模化产业,有效辐射带动了相关产业及周边经济的发展。目前,规范、确认的科普示范基地有31处,其中胶州市级25处,青岛市级3处,省级1处,国家级2处。2009年,胶州东茂蔬菜研究所大白菜示范基地被授予国家级科普惠农兴村示范基地。
发展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按照“组建一个协会,兴起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原则进行建设,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目前,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协会有24家,会员超过3000人。2010年胶州市养猪协会被授予国家级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协会。
培养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进行发掘和培养。通过加强管理和扶持,推动他们在各自的生产领域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2011年,有1人被评为国家级科普惠农兴村先进个人。
创建一批科普示范镇和示范村。胶州科协会同相关部门深入调查,因地制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评比标准和评比流程,并把此项工作列入胶州市年终考核。每年表彰6个镇、30个村,对提高农民素质,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抓好“科普村村通”工程 建设科普宣传咨询体系
“科普村村通”是胶州市参与的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十大民心工程之一,通过工程的“三个一”建设,把对农村的科普宣传工作落到了实处。
大力做好科普宣传栏的建设管理。通过转换工作方式,探索出了拓展宣传栏功能,市场化操作的一整套建管模式,创造性地完成了任务,顺利通过了青岛市及山东省检查组验收。实用美观的科普宣传画挂到了全市各个镇(处)行政村的主要干道上,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站建设。在全市各镇(处)建立高标准的科普活动站,指派专人负责,认真做好活动站的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活动站采取播放科技光盘、免费提供科技明白纸、市场供求信息,借阅科技书籍,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方式直接面向农民开展服务,保证了各镇(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图书资料阅览等活动的经常化。2009年,铺集镇科普活动站被评为省级“站、栏、员”工作先进
单位。
加强科普信息员队伍建设。在每一个行政村配备一名科普信息员,选择有文化知识、有责任心、乐于服务的人担任,负责宣传栏的管理和技术服务,还为他们建档立卡,从而稳定和规范了农村基层科技工作者的队伍,保证了“科普村村通”的正常运转。
健全完善农村培训场所和讲师队伍 建设科普教育培训体系
不断完善各镇(处)科普学校和文化大院等场所设施。深入开展以科普场所为载体,科普培训为主线,农村实用技术、劳务技能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致富培训。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培训,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全市每年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多场次,受训人数达2万人次。
成立了一支活跃于城乡进行科技教育和培训的科普志愿者队伍-科普讲师团。讲师团由热心于科普工作的各行业领域的30多位专家技术人员组成,定期深入到农村进行免费科技培训,有效传播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宣传了科学思想,弘扬了科学精神,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始终保持在一个高水平。
胶州市科协通过转换思路,创新体系,全面规范和理顺了农村科普工作,工作效能明显提升,全市科技力量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为胶州市下一步科技工作顺利开展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编辑:孔海生)
(山东省科协)
构筑科普职能网络 建设科普组织服务体系
胶东市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各部门共同参与,并把《纲要》的实施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了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协调和配合,按照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工作,推动了“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等四大人群科普行动与部门任务的有机结合,全面建立起了工作实施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全市镇(处)科普网络。科普组织是乡镇科普工作的基础,深入完善镇(处)以下科普网络的建设是提高全市农村科普工作水平的重要前提。胶州市在恢复建立乡镇基层科协组织的基础上,在镇(处)各工作片设立了负责科技的科技网长,在各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村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确定了符合本镇(处)、村发展特点的工作规划和目标,并制定了奖惩考核办法和相关措施,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打造“四个一”农村示范工程 建设科普示范推广体系
建立一批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按照胶州市新农村工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突出特色和规模,加大创建、调整和充实的力度,建成了粮食、蔬菜、海水养殖等各类科普示范基地,涌现出了胶州大白菜、马铃薯、里岔黑猪等优秀品牌和特色规模化产业,有效辐射带动了相关产业及周边经济的发展。目前,规范、确认的科普示范基地有31处,其中胶州市级25处,青岛市级3处,省级1处,国家级2处。2009年,胶州东茂蔬菜研究所大白菜示范基地被授予国家级科普惠农兴村示范基地。
发展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按照“组建一个协会,兴起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原则进行建设,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目前,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协会有24家,会员超过3000人。2010年胶州市养猪协会被授予国家级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协会。
培养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进行发掘和培养。通过加强管理和扶持,推动他们在各自的生产领域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2011年,有1人被评为国家级科普惠农兴村先进个人。
创建一批科普示范镇和示范村。胶州科协会同相关部门深入调查,因地制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评比标准和评比流程,并把此项工作列入胶州市年终考核。每年表彰6个镇、30个村,对提高农民素质,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抓好“科普村村通”工程 建设科普宣传咨询体系
“科普村村通”是胶州市参与的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十大民心工程之一,通过工程的“三个一”建设,把对农村的科普宣传工作落到了实处。
大力做好科普宣传栏的建设管理。通过转换工作方式,探索出了拓展宣传栏功能,市场化操作的一整套建管模式,创造性地完成了任务,顺利通过了青岛市及山东省检查组验收。实用美观的科普宣传画挂到了全市各个镇(处)行政村的主要干道上,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站建设。在全市各镇(处)建立高标准的科普活动站,指派专人负责,认真做好活动站的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活动站采取播放科技光盘、免费提供科技明白纸、市场供求信息,借阅科技书籍,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方式直接面向农民开展服务,保证了各镇(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图书资料阅览等活动的经常化。2009年,铺集镇科普活动站被评为省级“站、栏、员”工作先进
单位。
加强科普信息员队伍建设。在每一个行政村配备一名科普信息员,选择有文化知识、有责任心、乐于服务的人担任,负责宣传栏的管理和技术服务,还为他们建档立卡,从而稳定和规范了农村基层科技工作者的队伍,保证了“科普村村通”的正常运转。
健全完善农村培训场所和讲师队伍 建设科普教育培训体系
不断完善各镇(处)科普学校和文化大院等场所设施。深入开展以科普场所为载体,科普培训为主线,农村实用技术、劳务技能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致富培训。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培训,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全市每年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多场次,受训人数达2万人次。
成立了一支活跃于城乡进行科技教育和培训的科普志愿者队伍-科普讲师团。讲师团由热心于科普工作的各行业领域的30多位专家技术人员组成,定期深入到农村进行免费科技培训,有效传播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宣传了科学思想,弘扬了科学精神,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始终保持在一个高水平。
胶州市科协通过转换思路,创新体系,全面规范和理顺了农村科普工作,工作效能明显提升,全市科技力量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为胶州市下一步科技工作顺利开展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编辑:孔海生)
(山东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