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会对金融主体的经营和行为产生实质的影响,特别是对区域差异表现明显、综合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影响较大。文章以货币政策为切入点,研究在从紧货币政策取向下的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经营问题,并得出相关结论与启示。
关键词:从紧货币政策 中小金融机构 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0-196-02
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我国的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持续上调,回收并压缩了银行体系大量流动性资金,但同时也对存款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等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产生了实质影响。
一、宏观调控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的总体影响
紧缩性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冻结流动性资金26.87亿元,同时压缩信贷规模近30亿元,农村信用社流动性和盈利性面临一定考验。就其整体影响程度而言,由于农村信用社整体资金实力逐年增强,再加之省联社对各信用社内部闲置资金的统一调度和外部支农再贷款的借入使用,为防范流动性风险提供了内外部的保障,全省农村信用社流动性状况整体良好,资金面相对宽松,各项运营指标运行正常。其中备付金率达17.27%,存贷比达70.31%;借入支农再贷款18.56亿元,同比减少1.63亿元;全年无拆入资金,并拆出资金20亿元。但同时,由于全省农村信用社个体资金实力差异较大,经营效益区分明显,发展极不平衡,支付能力呈现出个别地区、个别时段、个别机构“局部偏紧”的特征。从地区来看: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实力较强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影响较小,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影响较大。就全省而言,河西地区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当地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较为雄厚,资金面相对宽松,受影响程度较小;而定西、临夏、甘南等经济基础目前薄弱的市州农信社资金面较为紧张,调控政策使流动性资金更加趋紧。从时段来看:农村信用社年初时资金相对紧张,年末时资金相对宽松,这与农业为传统的“春放秋收”等季节性因素息息相关。而宏观调控政策在与季节性因素同时作用时会对农村信用社资金面更加趋紧产生实质影响。
二、宏观调控政策对农村信用社影响的典型分析
根据农村信用社所处地区经济情况,业务发展规模、盈利能力、历史遗留问题等实际,选取了四家样本社,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持续调整影响下经营状况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典型样本。其中样本社一所处地区经济发达,联社存贷款规模大,盈利能力强,属于好的样本;样本社二和样本社三所处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但资本实力和业务发展规模相对较小,资产质量相对较差,属于中等样本;样本社四所处地区经济欠发达,联社自身存贷款规模较小,资产质量较差,历史积淀问题严重,属于差的样本。具体来看,宏观调控政策对经营状况较好和适中的农村信用社影响不大,而对个别资金实力相对薄弱,历史积淀问题严重,经营状况不佳的农村信用社影响较大。
1.弱化了支付能力,流动性风险加剧。宏观调控政策对不同经营状况的农村信用社支付能力影响程度不一。样本社一所处地区经济较发达,自身资金实力雄厚,整体经营实力强,政策调整以来虽然冻结流动性3.6亿元,但各项运营指标运行正常,存贷比为69.34%,超额备付金率为100.25%,宏观政策调整对其支付能力影响甚微。样本社二和样本社三资金实力和业务发展规模相对居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来,其内部资金调剂和支农再贷款使用数额增多,外部融资额分别达35800万元和13450万元,流动性状况有趋紧的现象,但对其日常经营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样本社四原就资产规模小,资金实力弱,资产质量差,日常资金需求主要依靠联社内部调剂和支农再贷款的外部支持,两项合计达7480万元。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后,该社只能通过借入资金和支农再贷款缴存存款准备金,经营更加困难,一旦日常经营所需的外援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外部资金链断裂,引发支付风险的可能将加大。
2.降低了盈利能力,削弱了资金实力。宏观调控政策普遍降低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水平,对其经营效益的影响不容小视。一是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人民银行加强“窗口指导”,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确定信贷规划,对农村信用社影响较大。截至2007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存款增加112.1亿元,可用资金余额达84.48亿元,但由于42.50亿元的贷款规划限制,农村信用社比正常年份少用资金42.34亿元,按平均贷款利率10%计算,2007年直接减少收益4亿元,对农村信用社的整体收益产生了较大影响。调查中的4个样本社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此问题。二是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上调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却过低,与其7.05%的平均融资成本相比利率倒挂5.16%,导致存放央行款项的直接生息减少。经计算,样本社一、样本社三、样本四社分别减少当期收益1857.6万元、258万元和242.88万元。由此可见,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和利息收入会持续缩小,其经营效益和资金实力将受到实质性影响。
3.影响了长期经营,未来发展空间受限。宏观调控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长期经营,限制了其未来发展的空间。一方面信贷供给不足,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减少,贷款投放也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信贷需求不足,贷款利率持续上调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12%调至7.49%,农户贷款利息负担加重,致使部分农户面对过高的贷款利率“望贷却步”,虽然还款还能保证,但农户贷款意愿下降,贷款需求量相应萎缩。在国家紧缩性货币政策长期持续调整下,信贷供需双弱的情况将会对农村信用社的稳定经营产生不小影响,严重制约农村信用社未来的经营发展。
三、结论及启示
2007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给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总体影响不大,所产生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流动性和效益性上,表现为支付能力的降低和盈利水平的下降。
结论一:流动性在全省呈现出部分地区、部分时段、部分机构“局部偏紧”的特征。
结论二:宏观调控政策对经营状况较好和适中的农村信用社影响不大,但却加剧了个别历史问题积淀严重、经营状况较差的农村信用社发生支付风险的可能性。
结论三: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所造成的资金成本提高和息差收入的持续缩小,对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和资金实力的增长产生了实质影响。
结论四:宏观调控政策使农村信用社信贷供给减少,贷款需求降低,未来发展空间受限。
2008年的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社未来将会面临更多挑战,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如何统筹安排,农村信用社如何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如何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等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启示一: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与实行,有其统一性与全局性,但同时也需兼顾具体性与特殊性。农村信用社由于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较大,发展极不平衡,对“从紧”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承受能力区分明显,国家在制定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时,应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尽量做到把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区别开来;把资产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历史包袱轻的农村信用社与资金实力弱、资产质量差、历史问题积淀严重的农村信用社区别开来;把偏离“三农”定位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信用社区别开来。
启示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应积极关注国家宏观政策面的变化,努力适应现行“从紧”的金融宏观政策,不断调整经营思路,将自身风险管理模式由负债风险管理向资产负债风险统筹管理转变。改变现有盲目追求存款规模经营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调整存款现有规模,开拓资金利用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增加给经营收益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改变目前进取有余而稳健不足的经营态势。
启示三:良好、健康、有序的金融体系应该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是化解金融风险、最大限度保护各方利益的最佳途径。对于原本就实力羸弱、经营困难、“造血”功能不足,日常资金需求依靠外援资金维持的高风险农村信用社而言,在“从紧”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后,资金成本大幅提高,流動性风险突出,经营状况雪上加霜。如果对于该类农村信用社继续给予政策扶持,不及早退市,一方面可能加剧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亏损成本继续叠加,风险不断积聚,一旦风险爆发不仅对当地金融稳定产生重大影响,更加大了资金损失的程度和处置的难度。
参考文献:
1.樊刚.从紧货币政策下的宏观经济走势[J].宁波经济,2008(3)
2.潘向东.从紧货币政策:现实的选择[J].金融博览,2008(3)
3.赵幼力、李力.商业银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下谋发展[J].银行家,2008(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甘肃兰州 730000)(责编:贾伟)
关键词:从紧货币政策 中小金融机构 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0-196-02
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我国的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持续上调,回收并压缩了银行体系大量流动性资金,但同时也对存款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等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产生了实质影响。
一、宏观调控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的总体影响
紧缩性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冻结流动性资金26.87亿元,同时压缩信贷规模近30亿元,农村信用社流动性和盈利性面临一定考验。就其整体影响程度而言,由于农村信用社整体资金实力逐年增强,再加之省联社对各信用社内部闲置资金的统一调度和外部支农再贷款的借入使用,为防范流动性风险提供了内外部的保障,全省农村信用社流动性状况整体良好,资金面相对宽松,各项运营指标运行正常。其中备付金率达17.27%,存贷比达70.31%;借入支农再贷款18.56亿元,同比减少1.63亿元;全年无拆入资金,并拆出资金20亿元。但同时,由于全省农村信用社个体资金实力差异较大,经营效益区分明显,发展极不平衡,支付能力呈现出个别地区、个别时段、个别机构“局部偏紧”的特征。从地区来看: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实力较强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影响较小,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影响较大。就全省而言,河西地区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当地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较为雄厚,资金面相对宽松,受影响程度较小;而定西、临夏、甘南等经济基础目前薄弱的市州农信社资金面较为紧张,调控政策使流动性资金更加趋紧。从时段来看:农村信用社年初时资金相对紧张,年末时资金相对宽松,这与农业为传统的“春放秋收”等季节性因素息息相关。而宏观调控政策在与季节性因素同时作用时会对农村信用社资金面更加趋紧产生实质影响。
二、宏观调控政策对农村信用社影响的典型分析
根据农村信用社所处地区经济情况,业务发展规模、盈利能力、历史遗留问题等实际,选取了四家样本社,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持续调整影响下经营状况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典型样本。其中样本社一所处地区经济发达,联社存贷款规模大,盈利能力强,属于好的样本;样本社二和样本社三所处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但资本实力和业务发展规模相对较小,资产质量相对较差,属于中等样本;样本社四所处地区经济欠发达,联社自身存贷款规模较小,资产质量较差,历史积淀问题严重,属于差的样本。具体来看,宏观调控政策对经营状况较好和适中的农村信用社影响不大,而对个别资金实力相对薄弱,历史积淀问题严重,经营状况不佳的农村信用社影响较大。
1.弱化了支付能力,流动性风险加剧。宏观调控政策对不同经营状况的农村信用社支付能力影响程度不一。样本社一所处地区经济较发达,自身资金实力雄厚,整体经营实力强,政策调整以来虽然冻结流动性3.6亿元,但各项运营指标运行正常,存贷比为69.34%,超额备付金率为100.25%,宏观政策调整对其支付能力影响甚微。样本社二和样本社三资金实力和业务发展规模相对居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来,其内部资金调剂和支农再贷款使用数额增多,外部融资额分别达35800万元和13450万元,流动性状况有趋紧的现象,但对其日常经营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样本社四原就资产规模小,资金实力弱,资产质量差,日常资金需求主要依靠联社内部调剂和支农再贷款的外部支持,两项合计达7480万元。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后,该社只能通过借入资金和支农再贷款缴存存款准备金,经营更加困难,一旦日常经营所需的外援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外部资金链断裂,引发支付风险的可能将加大。
2.降低了盈利能力,削弱了资金实力。宏观调控政策普遍降低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水平,对其经营效益的影响不容小视。一是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人民银行加强“窗口指导”,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确定信贷规划,对农村信用社影响较大。截至2007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存款增加112.1亿元,可用资金余额达84.48亿元,但由于42.50亿元的贷款规划限制,农村信用社比正常年份少用资金42.34亿元,按平均贷款利率10%计算,2007年直接减少收益4亿元,对农村信用社的整体收益产生了较大影响。调查中的4个样本社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此问题。二是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上调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却过低,与其7.05%的平均融资成本相比利率倒挂5.16%,导致存放央行款项的直接生息减少。经计算,样本社一、样本社三、样本四社分别减少当期收益1857.6万元、258万元和242.88万元。由此可见,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和利息收入会持续缩小,其经营效益和资金实力将受到实质性影响。
3.影响了长期经营,未来发展空间受限。宏观调控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长期经营,限制了其未来发展的空间。一方面信贷供给不足,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减少,贷款投放也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信贷需求不足,贷款利率持续上调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12%调至7.49%,农户贷款利息负担加重,致使部分农户面对过高的贷款利率“望贷却步”,虽然还款还能保证,但农户贷款意愿下降,贷款需求量相应萎缩。在国家紧缩性货币政策长期持续调整下,信贷供需双弱的情况将会对农村信用社的稳定经营产生不小影响,严重制约农村信用社未来的经营发展。
三、结论及启示
2007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给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总体影响不大,所产生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流动性和效益性上,表现为支付能力的降低和盈利水平的下降。
结论一:流动性在全省呈现出部分地区、部分时段、部分机构“局部偏紧”的特征。
结论二:宏观调控政策对经营状况较好和适中的农村信用社影响不大,但却加剧了个别历史问题积淀严重、经营状况较差的农村信用社发生支付风险的可能性。
结论三: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所造成的资金成本提高和息差收入的持续缩小,对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和资金实力的增长产生了实质影响。
结论四:宏观调控政策使农村信用社信贷供给减少,贷款需求降低,未来发展空间受限。
2008年的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社未来将会面临更多挑战,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如何统筹安排,农村信用社如何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如何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等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启示一: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与实行,有其统一性与全局性,但同时也需兼顾具体性与特殊性。农村信用社由于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较大,发展极不平衡,对“从紧”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承受能力区分明显,国家在制定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时,应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尽量做到把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区别开来;把资产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历史包袱轻的农村信用社与资金实力弱、资产质量差、历史问题积淀严重的农村信用社区别开来;把偏离“三农”定位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信用社区别开来。
启示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应积极关注国家宏观政策面的变化,努力适应现行“从紧”的金融宏观政策,不断调整经营思路,将自身风险管理模式由负债风险管理向资产负债风险统筹管理转变。改变现有盲目追求存款规模经营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调整存款现有规模,开拓资金利用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增加给经营收益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改变目前进取有余而稳健不足的经营态势。
启示三:良好、健康、有序的金融体系应该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是化解金融风险、最大限度保护各方利益的最佳途径。对于原本就实力羸弱、经营困难、“造血”功能不足,日常资金需求依靠外援资金维持的高风险农村信用社而言,在“从紧”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后,资金成本大幅提高,流動性风险突出,经营状况雪上加霜。如果对于该类农村信用社继续给予政策扶持,不及早退市,一方面可能加剧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亏损成本继续叠加,风险不断积聚,一旦风险爆发不仅对当地金融稳定产生重大影响,更加大了资金损失的程度和处置的难度。
参考文献:
1.樊刚.从紧货币政策下的宏观经济走势[J].宁波经济,2008(3)
2.潘向东.从紧货币政策:现实的选择[J].金融博览,2008(3)
3.赵幼力、李力.商业银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下谋发展[J].银行家,2008(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甘肃兰州 730000)(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