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的本质、动力和目的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发展观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合规律性和合价值性的统一,蕴涵着深厚的伦理精神,内涵了发展的人本性、全面性、和谐性和公正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本性;全面性;和谐性;公正性
中图分类号:C911
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的本质、规律、动力、目的和标志等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与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因为任何发展观都需要有与它相适应的伦理道德支撑和道义支持,同时任何一种发展观的实践推动也必然要体现相应的伦理价值导向。伦理性是发展的本质内涵。传统发展观的发展价值尺度是"以物为本",它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关注的是如何发展以及怎样发展得更快的问题,而忽视了应当怎样发展以及发展的目的性等发展的价值问题。把国民收入和人均收入作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的最佳指标。正如西尔斯批评的:"对于国民收入有一种辩辞,就是认为它是一个客观的、不含价值判断的指标。然而事实上它包含有很多价值内容。"[1]第55页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价值尺度是"以人为本",它回答了发展目的和价值取向的问题。这种全新的发展观内涵了发展的人本性、全面性、和谐性和公正性。
一、科学发展观彰显发展的人本性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终极理想。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突出人的最高价值、最高意义和最高存在性,体现人类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它抓住了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这个根本,强调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人是人的活动及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作为手段,人与资本、技术、资源等物的因素相比,人这个因素是最活跃、最根本的。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首脑大会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也认定,"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并致力于"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人本主义发展观。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就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珍惜人的生命,保障全体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实现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强调一切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发展。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就是为了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可以说,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文精神的最高行动原则。马克思认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第293-294页
二、科学发展观凸显发展的全面性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所谓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并举,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二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增强,使社会成为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而这样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的各方面的才能。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所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经济是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发展的保证。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托达罗曾说过:"我们必须把发展看成是涉及到社会结构、人的态度和国家制度以及加速经济增长,减少不平等和根除贫困等主要变化的多方面过程。发展从其实质上讲,必须代表全部范围的变化。"[3]第79-80页联合国1986年《发展权利宣言》强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其目的是在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发展及其带来的利益的公平分配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的福利。"所以,发展应是经济发展手段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不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全面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也是全面发展观的一个方面。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才能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从而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内涵发展的和谐性
保持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因此,科学发展观也可以说是一种和谐的发展观。协调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协调与和谐是相通的。和谐是伦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发展的最高境界。人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然的索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但人与自然更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恩格斯曾说过,"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第383-384页我们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中去把握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天人合一"的世界。树立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人与自然的这种对抗关系,还自然以其本性,把自然纳入到发展系统之中,把自然看成是我们人类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人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新型关系--共生关系。"自然平衡不仅是我们一切价值的源泉,它是我们可以建立的所有其他价值的唯一基础,而其他价值必须符合自然的动态平衡规律。换句话说,自然平衡是一种终极价值......","我们确定的人类目的,必须与自然的生态系统相协调。"[5]第13页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调。科学发展观把人看作是发展的价值主体,要求发展必须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从而为人的发展创造一个公正、平等、民主、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成员的尊严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尊重保护人的自由自主的能动性,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提供社会条件和空间。实现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仅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科学发展观体现发展的公正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也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而可持续发展内涵了发展的公正性。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1991年《里约宣言》解释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众所周知,社会生产总是需要一定资源的,不论资源是否可以再生,但就资源本身而言,依然是"用一点就少一点的"[6]第190页。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伦理价值观,体现了发展的公平和公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在承认人对自然拥有权利的同时,也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和义务,肯定任何生命皆有生存权利;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它蕴涵了代内平等原则和代际平等原则。代内分配的公正平等强调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和任何人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地区和人的生存与发展为代价。代际分配的公正平等强调在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上要平等公正地对待下一代,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为代价。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7]第43页如果本代人对有限资源的使用减少了后代人对该种资源的使用,从而给后代人带来了损失;或者,本代人出于近期考虑对有限资源的使用而减少了本代人长期对该种资源的使用,从而使本代人自身蒙受损失。这些都体现了资源分配的不公正、不平等,是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德规范。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五个统筹"原则也体现了发展的公正伦理。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经济还是社会,不管是国内发展还是对外开放,都要公正平等地对待其发展。
参考文献
[1]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本性;全面性;和谐性;公正性
中图分类号:C911
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的本质、规律、动力、目的和标志等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与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因为任何发展观都需要有与它相适应的伦理道德支撑和道义支持,同时任何一种发展观的实践推动也必然要体现相应的伦理价值导向。伦理性是发展的本质内涵。传统发展观的发展价值尺度是"以物为本",它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关注的是如何发展以及怎样发展得更快的问题,而忽视了应当怎样发展以及发展的目的性等发展的价值问题。把国民收入和人均收入作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的最佳指标。正如西尔斯批评的:"对于国民收入有一种辩辞,就是认为它是一个客观的、不含价值判断的指标。然而事实上它包含有很多价值内容。"[1]第55页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价值尺度是"以人为本",它回答了发展目的和价值取向的问题。这种全新的发展观内涵了发展的人本性、全面性、和谐性和公正性。
一、科学发展观彰显发展的人本性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终极理想。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突出人的最高价值、最高意义和最高存在性,体现人类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它抓住了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这个根本,强调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人是人的活动及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作为手段,人与资本、技术、资源等物的因素相比,人这个因素是最活跃、最根本的。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首脑大会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也认定,"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并致力于"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人本主义发展观。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就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珍惜人的生命,保障全体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实现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强调一切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发展。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就是为了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可以说,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文精神的最高行动原则。马克思认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第293-294页
二、科学发展观凸显发展的全面性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所谓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并举,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二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增强,使社会成为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而这样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的各方面的才能。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所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经济是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发展的保证。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托达罗曾说过:"我们必须把发展看成是涉及到社会结构、人的态度和国家制度以及加速经济增长,减少不平等和根除贫困等主要变化的多方面过程。发展从其实质上讲,必须代表全部范围的变化。"[3]第79-80页联合国1986年《发展权利宣言》强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其目的是在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发展及其带来的利益的公平分配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的福利。"所以,发展应是经济发展手段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不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全面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也是全面发展观的一个方面。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才能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从而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内涵发展的和谐性
保持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因此,科学发展观也可以说是一种和谐的发展观。协调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协调与和谐是相通的。和谐是伦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发展的最高境界。人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然的索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但人与自然更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恩格斯曾说过,"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第383-384页我们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中去把握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天人合一"的世界。树立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人与自然的这种对抗关系,还自然以其本性,把自然纳入到发展系统之中,把自然看成是我们人类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人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新型关系--共生关系。"自然平衡不仅是我们一切价值的源泉,它是我们可以建立的所有其他价值的唯一基础,而其他价值必须符合自然的动态平衡规律。换句话说,自然平衡是一种终极价值......","我们确定的人类目的,必须与自然的生态系统相协调。"[5]第13页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调。科学发展观把人看作是发展的价值主体,要求发展必须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从而为人的发展创造一个公正、平等、民主、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成员的尊严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尊重保护人的自由自主的能动性,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提供社会条件和空间。实现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仅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科学发展观体现发展的公正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也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而可持续发展内涵了发展的公正性。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1991年《里约宣言》解释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众所周知,社会生产总是需要一定资源的,不论资源是否可以再生,但就资源本身而言,依然是"用一点就少一点的"[6]第190页。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伦理价值观,体现了发展的公平和公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在承认人对自然拥有权利的同时,也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和义务,肯定任何生命皆有生存权利;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它蕴涵了代内平等原则和代际平等原则。代内分配的公正平等强调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和任何人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地区和人的生存与发展为代价。代际分配的公正平等强调在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上要平等公正地对待下一代,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为代价。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7]第43页如果本代人对有限资源的使用减少了后代人对该种资源的使用,从而给后代人带来了损失;或者,本代人出于近期考虑对有限资源的使用而减少了本代人长期对该种资源的使用,从而使本代人自身蒙受损失。这些都体现了资源分配的不公正、不平等,是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德规范。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五个统筹"原则也体现了发展的公正伦理。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经济还是社会,不管是国内发展还是对外开放,都要公正平等地对待其发展。
参考文献
[1]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