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远离抄袭雷区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j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江苏高考阅卷刚一结束,《南京日报》就刊登出了一篇题为《高考阅卷结束,作文阅卷专家:说“人话”得高分》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不及格的作文占到了5%~6%。专家介绍,这与作文抄袭、拼凑的现象增多有关。今年的抄袭现象尤其严重。”今年江苏高考人数是39.29万,推算一下,作文不及格的就有19645~23474人,这个数据是惊人的,更是令人痛心的,意味着这些考生将拿着少得可怜的高考语文分数结束自己12年的苦读生涯,其中不排除部分考生因为这不及格的作文分数而名落孙山,留给自己和家人沉重的叹息。
  一、出现抄袭现象的原因分析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这道题在审题上难度很低,考生一看便知,关键词是“智慧”,看起来比较简单,不会有写不出来的感觉,基本不会有走题之忧,也就是说这道题对于考生来说,人人能写,而关于智慧的故事平时又听到很多,读到很多,可以说是“智慧无处不在”,随手一抓就是“一把”素材,来得比较容易。而材料提供的方式是用一个概念解释另一个概念,而不是直接给出“智慧”的定义或者词典上的解释,这在逻辑上不够严谨。客观来说,“智慧”与“经验”“能力”“境界”在概念上是不同的,用“是一种”把它们联系起来,是关注到了它们之间的交集,在这交集中两者是等同关系,所以写有关“经验”的、“能力”的、“境界”的,都可以是“智慧”的,这样在无形中又扩大了写作范围,而材料中的省略号更是为“智慧是什么”提供了广阔的填充空间,“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这个比方又将智慧和大自然联系起来,为考生又提供了一处拥有丰富写作素材的去处。
  总体来说,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浅显好懂,易于考生把握,立意空间广,可写的内容很多,几乎到了“无事不可人”的地步,这样的作文题自然会给考生提供抄袭的可能和机会。部分写作能力较弱的考生求胜心切,怀着侥幸凭着记忆复述或照搬一篇篇看来的好文章,以此作为自己的考场作文,试图以障眼法来应付阅卷老师,可他们不知道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有个专门的“搜查队”,检查考生作文的抄袭情况。“我们有个强大的数据库,30年前的文章都能查到。”一位专家说,今年一些本来被判六十七八分的高分作文被查到后,立即被降到了不及格。这可不是10分、20分的差别而是悬差啊!《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明确规定: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抄袭的后果必然是严重的,被查出抄袭所受到的惩罚也是严厉的。
  二、远离“抄袭”雷区的方法
  高考是一场具有选拔淘汰性质的考试,高考作文是在规定时间里按照题目要求写出来的现场作文,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采用抄袭的方式投机取巧,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那么我们在备考过程中,如何远离“抄袭”的雷区呢?
  第一,树立正确的考场作文观
  考场作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在高强度的阅卷工作中,阅卷教师固然偏爱那种“处处点题、观点鲜明、结构清晰、语句优美、书写工整”的“佳作”,打出的分数必然有个人喜好和主观臆断的成分。但并不因此就说你可以不顾作文题本身的实际情况,一味地追求那种程式化的考场作文,抱着宿构、套作和背诵范文的态度去应对这场严肃的考试。在写作时刻意端起架子来,“我要写考场作文了”!似乎不用那些众人皆知的所谓的“考场作文得分技巧”就不能完成这道题目一样,其实阅卷老师看多了那种千篇一律的“技巧”也会生厌的。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作文题,把它当做一道题目来看,仔细认真地审读,看清它的要求,读懂命题者的指令,读懂材料的意思,从剖析题目入手,展开适度的联想,合理组织文章的内容,以平和的眼光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然成文,同样可以成就佳作。考场作文在本质上仍是写作,表达真情实感依然是其最基本的要求,把看来的文章“通体借鉴过来”,被阅卷老师发现,看穿了你的这篇“借鉴之作”就否定了你的人品,低分是你咎由自取。用自己的话表达对作文题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作文题的认识和看法,牢记作文的“三真”,即抒发性灵的真诚,描写生活的真实,阐释思想的真知。写作也是对话,你以正常的姿态和读者说“人话”,你的真诚、真实、真知必然会使读者感受到并与你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体现在读者的评价和笔下的分数中。比如今年一篇题为《写作的智慧》的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作者临场就地取材,真实地反映了时下作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对缺乏智慧的高考作文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卓见,巧妙地融进了考场上的起伏思潮,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高度赞许。
  第二,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得要有素材,而看来的文章,尤其是记叙文,原作那种浑然天成的情节结构如果都借用过来的话,立刻被扣以抄袭的帽子,必然会在雷区里阵亡,死得还很不光彩。怎么办?拥有自己的独家素材,在考试的关键时刻“爆料”,自会夺人眼球,赢得朱衣暗点头。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呢?笔者建议大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梳理和整合:
  1.回顾“我”的经历
  你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在近二十年的成长历程中,你肯定有一些别人没有的经历,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即使你的经历与别人相似,但对你来说是难以忘怀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写出来也是自然流畅的,能够打动人心的。好好回顾一下,将这些经历和感受简要地记录下来,然后思考这些素材适用于哪些主题,在运用时懂得语言的周旋,围绕作文题的关键词展开叙述,让你的文章既符合题意,又独树一帜,自然会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2.关注“我”的环境
  这里关涉到的是你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是不能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的。在家庭环境中,亲人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家庭中所发生的事情,乃至一个家族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都是非常鲜活厚重的写作素材。平时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亲人们的言行,听他们说说家族里的大事,把有所触动的地方随时记录下来,再进行联想,把相关的、相似的乃至相反的事例一并简要地写在下面,需要运用时“开袋即食”且“内容丰富”,写起来很容易达到复杂记叙文的标准。作为学生,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虽然紧张,但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处于学习状态之中,偶尔逛逛校园,看看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不请自来的小动物,看看校园里的各式建筑与设施,注意一些细节性的画面,留心同学和老师的言行,关注课堂上发生的一些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并及时记录,也会形成别致的素材。除此之外,关注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将目光投向凡人小事,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投向时事热点,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可进行简要的表述记录,或者进行剪贴复印,用纸质形式保存下来,便于以后使用。   3.积累“我”的识见
  我们每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某一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由浅入深的、由错误到正确的,甚至在不同阶段看待同一事物观点截然相反的,将这样的素材梳理一下,运用起来自是与众不同,吸人眼球。比如我的一个学生曾写了一篇题为《我看唐诗里的战争》的文章,文中开头说:“在小时候的我看来,男子汉长大要当大英雄,身逢乱世,就要策马扬鞭驰骋沙场一战成名!”接着他把现在对诗歌里战争的认识与过去作对比:“曾以为挑灯看剑是多么有趣,现在看来我怕是握紧剑柄都困难;曾以为笑谈渴饮匈奴血是多么豪爽,现在看来那是何等残忍和触目惊心。曾想戍营塞外何等刺激,却不知身处其地的艰辛。现在的我不再做看似美丽的梦,会认真地念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的悲壮;会锁眉去想象‘海畔风吹泥冻裂,枯桐叶落枝梢折’的情景;还会静静地思索,一直思索到心惊、心寒:将军白发征夫的眼泪究竟为何而落下?我明白,战争不是游戏,战争包含一切,除了快乐。”最后得出结论:“战争,不管是上帝下令的,还是撒旦挑起的,都是人民所不应去承受的。”这样的认识过程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不同的层次,得出的反战结论也是深刻的,发人思考的。
  第三,灵活加工读来的素材
  对于我们来说,阅读得来的素材是远远大于在生活中积累的,那么如何运用这些读来的素材,避开抄袭的嫌疑?一般情况下,在文体上首选议论文,因为在议论文中论据是必需的,无论你是进行事例分析还是直接说理,得要有论据才行,我们日常积累的阅读素材可以派上用场,即便和别人用的是同一则材料,也无人判定你为抄袭。需要注意的是,在议论文中使用事实论据时,叙述对要尽量简明扼要,因为议论文重在分析议论。
  如果我们选择写记叙文,就要学会对读来的素材进行嫁接和重组,鲁迅先生说过,他在塑造人物中采取“杂取种种,合为一个”的方法,“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在杂取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材和剪裁,将素材整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你的笔下出现的应是血肉丰满、活生生的“这一个”,应是符合生活逻辑的事件,而不是互不搭接的拼盘。
  另外,在有限的备考时间内,建议大家深入阅读一本名著、关注一位作家或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对他(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资料收集,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整合成专门的经典性材料,写作时可以针对具体的作文题,变通性地使用这一经典材料,达到以“一”对多的效果。在考场上,审清题意后,采用这富有分量的经典素材,配上自己的独特感悟,写起来自会厚重深刻,“抄袭”一词也早已远遁。
其他文献
Samples of 21 soil profiles and 165 top soils from an area of approximate 1.5 km2 on red-earthy hill landscape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The content of Ca,
INTRODUCTION Nitrogen is a key compon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Only when we have succeeded in characterizing the major part of organic N-containing compounds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一、原题呈现4.在下表中圈出9 x 1、9 x 2、9 x 3……9 x 9的积。仔细观察9乘几的各个积,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81页的练习二十第4题,是在学习了“9的乘法
A K+-selective electrode and a Na+-selective electrode were used to construct a measuring cell without liquid-junc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on activit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元件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于1991年5月7日在沈阳召开。有28名理事及理事代表参加了会议。学会挂靠单位机电部沈阳仪器仪表工艺研究所副所长黄西培高工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