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启沅, 中国纺织工业之父
看到那条小河,心一动,那是西樵镇简村里的一条河,那是条很有生命力的河。是因为它是从街中心穿过的,还是因为它傍着一座古宅?那古宅便是中国历史的纺织之父陈启沅的老宅。陈启沅,他是中国的现代纺织工业之父,投资兴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生产的缫丝厂,机械缫丝机是他自己设计的;出版了积自己几十年经验的缫丝专业技术书,总结推广了先进的蚕桑技术——桑基鱼塘。是他让西樵镇成为著名的纺织之乡。
小河的味道越看越浓。它沿着古宅的围墙拐了个大弯,或者说,古宅是依这个河塘建起来的。拐弯处河床宽起来,河里依岸泊着蓬船和小木船,那种小木船是特为这种窄河道打造的,不长也不宽,瘦瘦巧巧的样子。古宅的围墙又高又长,被雨刷出亮色。古宅门开了,我们从西园门进去,看到了满铺石板的院子面北的主宅门楼有典型的虾公梁,门额巨匾上写着绮亭陈公祠,门道里立着陈启沅的半身塑像。
学过历史的人没有不知道陈启沅的名字的。陈启沅是1834年出生的,在这个村里度过了童年少年。他家在那个时代算殷实之家吧,半农半儒。他参加过科举考试,童子试两试不第,又逢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动乱年代,随兄长们跑到安南去打工了。这条路算是走对了,在海外发了财,有了资本之后回国创办了中国的第一家工业化的缫丝厂。
由陈启沅推广的桑基鱼塘是西樵的一大盛景,那是生态的循环的养殖工程,围塘种桑养蚕,塘中养鱼,桑树叶、蚕沙(蚕屎)落入鱼塘经微生物的腐解后成为鱼的食料,鱼的排泄物经分解后又和污泥一同作为肥料回到桑基养桑。桑基鱼塘是从果基鱼塘发展来的,果基鱼塘起始的年代很早,至少在明代就有了。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樵是水乡,水网密布,洪涝成灾,人们就想出了挖塘养鱼,垫基种果树的方法。大面积的变种果树为种桑树,和陈启沅机械化生产造成的对桑蚕业的巨大需求很有关系。经济上它“十倍于稼”,规模化的桑基鱼塘不仅成为这一带特有的生产模式,也形成特有的景观,那是一幅壮阔的画卷,站在西樵山下望,平野上浩浩的田园里,河道迤逦,阡陌纵横,塘基相依,一目千里;日出日落时,有霞光融进水面,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绮亭陈公祠现在是陈启沅纪念馆。东边的大院子,原本是花园的,却大半园子都种着桑,边角的屋子里陈列着养蚕用具,园中小池边的三棵桄榔树节节似铁,秀挺地拔立于半空中,高尖处挑着几簇长叶。树根挂有牌子,说这三棵树是陈启沅于光绪某年亲手所植。祠堂算不上很大的那种,主厅外只一个大天井,四周围廊,纪念馆分两大部分,一是展馆,走进展馆,映入眼帘的是陈启沅设计制造的蒸汽缫丝机模型、陈启沅用于测量的罗盘,此外,还陈列着陈启沅撰写的《蚕桑谱》、《陈启沅算学》、《理气塑源》3本著作的复印本,以及民国时期《南海县志》有关陈启沅的记载、陈启沅的炭画像及个人经历等一批历史资料和图片。另一部分是蚕桑园,园门有陈启沅曾孙陈少恂撰写的“桑威荣梓里,蚕壮畜丝乡”对联。蚕桑园院子里种满了桑树,几间小屋养着几匾蚕,还有蚕茧,让人深切感受到了“耕野垄以抒怀,乐琴书而寄意”的田园生活、农家之乐。
黄飞鸿,男儿当自强
男儿当自强,电影《黄飞鸿》主题曲,很多人都会唱。
名扬四海的黄飞鸿出生在西樵山下的禄舟村,禄舟村黄飞鸿的祖祠现在被改为黄飞鸿狮艺武术馆,面朝大路,距西樵山白云洞几公里的路程,建筑的样式很像清末民初时期的大宗祠,青墙绿瓦花窗镬耳防火山墙,外院两头载着红棉树。入馆便见黄飞鸿塑像,一代宗师的横匾引人注目,两侧楹联,“弘扬武术振中华;发展文明兴道德”,一看就是当代词语。最引人瞩目的是那对一红一黄分卧黄飞鸿坐像两侧的彩狮。
走进黄飞鸿狮艺武术馆的人满脑子装的全是电影电视连续剧的黄飞鸿形象,那是被编剧、导演戏说了的黄飞鸿,爱徒、虎妻、十三姨编构进来的浪漫神武传奇,从远远超过一百部的影视剧中找到一个历史的、真实的黄飞鸿还真不容易,他已然被烘染成了传说。这得归功于小他40岁的第四任妻子莫桂兰。在黄飞鸿过世后,莫桂兰在广东、香港设武馆传授黄飞鸿的武艺和狮艺,让黄飞鸿的武术和武德一并发扬光大,代代相传。莫桂兰可能就是影视剧中虎妻的原型,黄飞鸿组织女子舞狮队时,莫桂兰舞狮头,女弟子邓秀琼舞狮尾,由黄飞鸿始创的男狮、女狮狮艺武艺甚臻,名声大起,武林界深深敬仰。狮王争霸赛不是空穴来风。
最能体现黄飞鸿时代特色的当然是黄飞鸿狮艺武术馆的狮艺和武术表演。天天有,一天几场,都是定时的,天气若好,没下过雨,就可以看到惊险的高桩狮艺表演。每场节目前,热场的是武术,刀枪棍剑,主要是拳,虎鹤双形拳、工字伏虎拳是黄飞鸿传下的绝艺,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的爱好者组成武术观摩团来这里,待上一星期,学个一招两式;连欧洲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人不远千里,过来学艺。黄飞鸿第五代传人介绍说,北狮是在杂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狮则跟武术有关系,是在武术基础上表现出狮的形象,狮的喜怒哀乐。以前,没有武术功底的人是不能入舞狮班的,高桩上是表演技艺,没有武术功底不行。马步不稳,要掉下去;落点不准、手不够劲、内力不足都要摔,一摔就是个狠。桩上飞起来,用的是惯性,是缓冲力,把握难点极高。姿势、架势,也需要武功的支持。在高桩上,利用了很多力学原理,武术基础、力量、熟练程度都有差异。舞南狮,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没有武术功底想发挥也发挥不好。习艺习武男儿当自强,自强是有很深的学问的。黄飞鸿是西樵镇的骄傲,更是西樵对外展示独特形象的一张王牌。
康有为,戊戌变法,挽救中国
西樵山下丹灶镇银河村有一座老宅,这里孕育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康有为。到康有为出生时,康氏家族已在此居住了五代人,康有为称之为“百年旧宅”,如今这里被开发成康有为纪念馆景区。
康有为故居景区由康有为纪念馆、康有为故居、康氏宗祠、澹如楼、松轩、荷塘等主要建筑和景观组成,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康有为纪念馆由两层展厅组成。康有为故居又名“延香古屋”,建于1858年,康有为诞生于古屋。故居为一间一厅两房两廊的青砖镬耳屋,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清代民宅。延香古屋采用青砖墙橼木结构,古色古香。古屋大厅用黑色木板搭建了阁楼,两廊中间留有天井,古屋采光足通风好,冬暖夏凉,环境非常舒适。延香古屋是保留完好的一处清代建筑,具有很好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当我们走进这间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屋正厅,神案、八仙台椅之类的清代红木家具便呈现在面前,墙上挂着维新变法时期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照片、康有为70诞辰在上海居所前留影、康有为逝世前两日在青岛家中留影、徐悲鸿描画的康有为油画像等一批历史资料。我们来到大厅旁边的主房,根据康氏老一辈人的回忆,现在陈设着一张雕花木大床的地方,就是康有为出生之处。在这间老屋里,康有为在此饱读中外书籍,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青少年阶段,初步形成了他的维新思想体系,并撰写了至今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同书》初稿。此处是变法的前沿,是维新的摇篮。康有为也被人称为康南海。
1987年,佛山南海区政府拨出专款在康有为故居旁新建成康有为纪念馆,请康有为的徒孙、全国书协副主席王学仲题写了馆名。馆内的“康有为史迹展览”,分为“青少年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布上书”、“万木草堂讲学”、“公车上书”、“组织学会与发行报刊”等部分,客观、全面地介绍了他寻求救国救民波澜壮阔的一生。
与康有为纪念馆隔水而立的,是澹如楼、九曲桥、康氏宗祠、松轩等一批仿古建筑。同行的友人告诉我:这些景点是康有为堂侄女、香港同胞陈康静瑜女士捐资450多万元于1998年建成的,她亲自参加建筑物的选址、设计、工程监督。登上澹如楼二楼的康氏家族私塾,便能见到按当年原样重新恢复的康有为读书处所摆的先生座位和6套学生用的桌椅。书柜里陈列着《段注说文》(光绪三年印)、《大清通礼》(光绪九年印)以及清代出版的《康熙字典》、《全唐诗》等,是珍稀古籍善本。
小小的佛山南海区西樵镇,由于有了美丽的西樵山和这些重量级的历史人物而名震一时,成为当今时代佛山乃至广东的重要形象代表。用“人杰地灵”来形容西樵镇可谓是恰如其分。
看到那条小河,心一动,那是西樵镇简村里的一条河,那是条很有生命力的河。是因为它是从街中心穿过的,还是因为它傍着一座古宅?那古宅便是中国历史的纺织之父陈启沅的老宅。陈启沅,他是中国的现代纺织工业之父,投资兴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生产的缫丝厂,机械缫丝机是他自己设计的;出版了积自己几十年经验的缫丝专业技术书,总结推广了先进的蚕桑技术——桑基鱼塘。是他让西樵镇成为著名的纺织之乡。
小河的味道越看越浓。它沿着古宅的围墙拐了个大弯,或者说,古宅是依这个河塘建起来的。拐弯处河床宽起来,河里依岸泊着蓬船和小木船,那种小木船是特为这种窄河道打造的,不长也不宽,瘦瘦巧巧的样子。古宅的围墙又高又长,被雨刷出亮色。古宅门开了,我们从西园门进去,看到了满铺石板的院子面北的主宅门楼有典型的虾公梁,门额巨匾上写着绮亭陈公祠,门道里立着陈启沅的半身塑像。
学过历史的人没有不知道陈启沅的名字的。陈启沅是1834年出生的,在这个村里度过了童年少年。他家在那个时代算殷实之家吧,半农半儒。他参加过科举考试,童子试两试不第,又逢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动乱年代,随兄长们跑到安南去打工了。这条路算是走对了,在海外发了财,有了资本之后回国创办了中国的第一家工业化的缫丝厂。
由陈启沅推广的桑基鱼塘是西樵的一大盛景,那是生态的循环的养殖工程,围塘种桑养蚕,塘中养鱼,桑树叶、蚕沙(蚕屎)落入鱼塘经微生物的腐解后成为鱼的食料,鱼的排泄物经分解后又和污泥一同作为肥料回到桑基养桑。桑基鱼塘是从果基鱼塘发展来的,果基鱼塘起始的年代很早,至少在明代就有了。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樵是水乡,水网密布,洪涝成灾,人们就想出了挖塘养鱼,垫基种果树的方法。大面积的变种果树为种桑树,和陈启沅机械化生产造成的对桑蚕业的巨大需求很有关系。经济上它“十倍于稼”,规模化的桑基鱼塘不仅成为这一带特有的生产模式,也形成特有的景观,那是一幅壮阔的画卷,站在西樵山下望,平野上浩浩的田园里,河道迤逦,阡陌纵横,塘基相依,一目千里;日出日落时,有霞光融进水面,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绮亭陈公祠现在是陈启沅纪念馆。东边的大院子,原本是花园的,却大半园子都种着桑,边角的屋子里陈列着养蚕用具,园中小池边的三棵桄榔树节节似铁,秀挺地拔立于半空中,高尖处挑着几簇长叶。树根挂有牌子,说这三棵树是陈启沅于光绪某年亲手所植。祠堂算不上很大的那种,主厅外只一个大天井,四周围廊,纪念馆分两大部分,一是展馆,走进展馆,映入眼帘的是陈启沅设计制造的蒸汽缫丝机模型、陈启沅用于测量的罗盘,此外,还陈列着陈启沅撰写的《蚕桑谱》、《陈启沅算学》、《理气塑源》3本著作的复印本,以及民国时期《南海县志》有关陈启沅的记载、陈启沅的炭画像及个人经历等一批历史资料和图片。另一部分是蚕桑园,园门有陈启沅曾孙陈少恂撰写的“桑威荣梓里,蚕壮畜丝乡”对联。蚕桑园院子里种满了桑树,几间小屋养着几匾蚕,还有蚕茧,让人深切感受到了“耕野垄以抒怀,乐琴书而寄意”的田园生活、农家之乐。
黄飞鸿,男儿当自强
男儿当自强,电影《黄飞鸿》主题曲,很多人都会唱。
名扬四海的黄飞鸿出生在西樵山下的禄舟村,禄舟村黄飞鸿的祖祠现在被改为黄飞鸿狮艺武术馆,面朝大路,距西樵山白云洞几公里的路程,建筑的样式很像清末民初时期的大宗祠,青墙绿瓦花窗镬耳防火山墙,外院两头载着红棉树。入馆便见黄飞鸿塑像,一代宗师的横匾引人注目,两侧楹联,“弘扬武术振中华;发展文明兴道德”,一看就是当代词语。最引人瞩目的是那对一红一黄分卧黄飞鸿坐像两侧的彩狮。
走进黄飞鸿狮艺武术馆的人满脑子装的全是电影电视连续剧的黄飞鸿形象,那是被编剧、导演戏说了的黄飞鸿,爱徒、虎妻、十三姨编构进来的浪漫神武传奇,从远远超过一百部的影视剧中找到一个历史的、真实的黄飞鸿还真不容易,他已然被烘染成了传说。这得归功于小他40岁的第四任妻子莫桂兰。在黄飞鸿过世后,莫桂兰在广东、香港设武馆传授黄飞鸿的武艺和狮艺,让黄飞鸿的武术和武德一并发扬光大,代代相传。莫桂兰可能就是影视剧中虎妻的原型,黄飞鸿组织女子舞狮队时,莫桂兰舞狮头,女弟子邓秀琼舞狮尾,由黄飞鸿始创的男狮、女狮狮艺武艺甚臻,名声大起,武林界深深敬仰。狮王争霸赛不是空穴来风。
最能体现黄飞鸿时代特色的当然是黄飞鸿狮艺武术馆的狮艺和武术表演。天天有,一天几场,都是定时的,天气若好,没下过雨,就可以看到惊险的高桩狮艺表演。每场节目前,热场的是武术,刀枪棍剑,主要是拳,虎鹤双形拳、工字伏虎拳是黄飞鸿传下的绝艺,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的爱好者组成武术观摩团来这里,待上一星期,学个一招两式;连欧洲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人不远千里,过来学艺。黄飞鸿第五代传人介绍说,北狮是在杂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狮则跟武术有关系,是在武术基础上表现出狮的形象,狮的喜怒哀乐。以前,没有武术功底的人是不能入舞狮班的,高桩上是表演技艺,没有武术功底不行。马步不稳,要掉下去;落点不准、手不够劲、内力不足都要摔,一摔就是个狠。桩上飞起来,用的是惯性,是缓冲力,把握难点极高。姿势、架势,也需要武功的支持。在高桩上,利用了很多力学原理,武术基础、力量、熟练程度都有差异。舞南狮,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没有武术功底想发挥也发挥不好。习艺习武男儿当自强,自强是有很深的学问的。黄飞鸿是西樵镇的骄傲,更是西樵对外展示独特形象的一张王牌。
康有为,戊戌变法,挽救中国
西樵山下丹灶镇银河村有一座老宅,这里孕育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康有为。到康有为出生时,康氏家族已在此居住了五代人,康有为称之为“百年旧宅”,如今这里被开发成康有为纪念馆景区。
康有为故居景区由康有为纪念馆、康有为故居、康氏宗祠、澹如楼、松轩、荷塘等主要建筑和景观组成,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康有为纪念馆由两层展厅组成。康有为故居又名“延香古屋”,建于1858年,康有为诞生于古屋。故居为一间一厅两房两廊的青砖镬耳屋,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清代民宅。延香古屋采用青砖墙橼木结构,古色古香。古屋大厅用黑色木板搭建了阁楼,两廊中间留有天井,古屋采光足通风好,冬暖夏凉,环境非常舒适。延香古屋是保留完好的一处清代建筑,具有很好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当我们走进这间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屋正厅,神案、八仙台椅之类的清代红木家具便呈现在面前,墙上挂着维新变法时期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照片、康有为70诞辰在上海居所前留影、康有为逝世前两日在青岛家中留影、徐悲鸿描画的康有为油画像等一批历史资料。我们来到大厅旁边的主房,根据康氏老一辈人的回忆,现在陈设着一张雕花木大床的地方,就是康有为出生之处。在这间老屋里,康有为在此饱读中外书籍,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青少年阶段,初步形成了他的维新思想体系,并撰写了至今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同书》初稿。此处是变法的前沿,是维新的摇篮。康有为也被人称为康南海。
1987年,佛山南海区政府拨出专款在康有为故居旁新建成康有为纪念馆,请康有为的徒孙、全国书协副主席王学仲题写了馆名。馆内的“康有为史迹展览”,分为“青少年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布上书”、“万木草堂讲学”、“公车上书”、“组织学会与发行报刊”等部分,客观、全面地介绍了他寻求救国救民波澜壮阔的一生。
与康有为纪念馆隔水而立的,是澹如楼、九曲桥、康氏宗祠、松轩等一批仿古建筑。同行的友人告诉我:这些景点是康有为堂侄女、香港同胞陈康静瑜女士捐资450多万元于1998年建成的,她亲自参加建筑物的选址、设计、工程监督。登上澹如楼二楼的康氏家族私塾,便能见到按当年原样重新恢复的康有为读书处所摆的先生座位和6套学生用的桌椅。书柜里陈列着《段注说文》(光绪三年印)、《大清通礼》(光绪九年印)以及清代出版的《康熙字典》、《全唐诗》等,是珍稀古籍善本。
小小的佛山南海区西樵镇,由于有了美丽的西樵山和这些重量级的历史人物而名震一时,成为当今时代佛山乃至广东的重要形象代表。用“人杰地灵”来形容西樵镇可谓是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