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复仇》是《培根随笔集》中的第四篇文章,语言简洁,文笔优美。曹明伦译作秉承原文风格,极好地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转换。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结合个例分析论述曹明伦在汉译《论复仇》时的适应与选择。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适应;转换]
1《论复仇》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散文家。他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是《培根随笔集》,该书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论复仇》摘自书中第四章。该章浅谈了培根对“复仇”的一点看法,认为复仇不过是以牙还牙,真正的贵人之举应是不念旧恶。
2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适应与选择”思想,由我国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其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主要包括以下九点:“①生态范式;②关联序链;③生态理性;④译有所为;⑤翻译生态环境;⑥译者中心;⑦适应/选择;⑧“三维”转换;⑨“事后追惩”等”。本文主要从第八点“三维”转换角度来论述《论复仇》的汉译问题。
3曹明伦译《论复仇》与“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转换。下面将从这三个维度来分析曹明伦在汉译《论复仇》时的适应与选择。
3.1译作中的语言维转换
语言维转换指“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曹明伦在汉译《论复仇》时做出了适应译语生态环境的选择,不仅保留了原语的内容与形式,也体现了译语的语言特色。译文多处使用带有强烈中文特色的四字词。如“perfidious or neglecting”的翻译为“背信弃义或忘恩负义”。又见“...the thorn or briar, which prick and scratch...”被译为四字词“荆棘藜楛,刺扎戳抓……”。另曹先生还使用对比手法来翻译“who,as they are mischievous,so end they unfortunate”为“他们活着时于人有害,死去则可叹可悲。”在翻译英语中的重复手法时使用了汉语的排比句式,见as that for the death of Caesar;for the death of Pertinax;for the death of Henry the Third of France(如为凯撒大帝之死而复仇,为佩尔蒂纳之死而复仇,以及为法王亨利三世之死而复仇)。
曹先生适应了翻译的生态环境,其译作充分考虑了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使用了译语读者熟悉的四字词、对比、排比等表现形式与写作手法,很好地实现了语言维的转换。
3.2译作中的文化维转换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译者在翻译的生态环境中要考虑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差别,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文化维的转换。曹先生在处理But base and crafty cowards,are like the arrow that flieth in the dark(不过卑怯而狡猾的懦夫则像暗中施放的冷箭)译文时增加了个“冷”字。曹先生深谙译语文化的生态环境,“放冷箭”出自《水浒传》第八七回,意为乘人不备,放箭伤人。一个“冷”字实现了原语与译语文化内涵的阐释与转换。若缺了“冷”字,则少了一丝寓意。
另一处例子见for it is a prince’s part to pardon(因高抬贵手乃贵人之举)。“prince”译为“贵人”;“pardon”译为“高抬贵手”都是曹先生对译语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恰到好处的体现。这两组翻译带有很强的中国文化气息。尤其是成语“高抬贵手”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成语了。它源自《竹叶舟》第四折:“弟子愚眉肉眼,怎知道真仙下降,只望高抬贵手,与我拂除尘俗者。”成语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成语的使用能为译文平添不少文化韵味。
3.3译作中的交际维转换
交际维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实现语言维与文化维的转换,还应注意译作的交际维转换,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原文正文中对Cosmus,duke of Florence...的译文处理是“佛罗伦萨大公科西莫”,在该页注释栏里标注了“科西莫(Cosimo de Medici,1519—1574),梅迪契家族成员,老洛伦佐后代,第二任佛罗伦萨公爵,第一任托斯卡纳大公,后当选为共和国的首脑。”若译文的正文里只有译名“科西莫”,译语读者肯定不了解此人何许人也。
注释的加入实现了译文交际维的转换。它将原文隐藏的信息传递给了读者,起到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原文内容以及更多的背景知识的目的。
4结语
“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适应与选择的认知活动。译者需适应原语与译语的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实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转换。曹先生的翻译可谓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保持了原文的语言特色,传达了原文的文化信息,再现了原文的交際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译论研究,2011(2).
[2]韩竹林.“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旅游宣传语翻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4).
[3]https://hanyu.baidu.com/zici/s?wd=%E9%AB%98%E6%8A%AC%E8%B4%B5%E6%89%8B&query=%E9%AB%98%E6%8A%AC%E8%B4%B5%E6%89%8B&
srcid=28232&from=kg0&from=kg0.
[4]培根著,曹明伦译.培根随笔集(双语版)[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17).
作者简介
杨惋邱,女,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适应;转换]
1《论复仇》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散文家。他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是《培根随笔集》,该书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论复仇》摘自书中第四章。该章浅谈了培根对“复仇”的一点看法,认为复仇不过是以牙还牙,真正的贵人之举应是不念旧恶。
2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适应与选择”思想,由我国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其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主要包括以下九点:“①生态范式;②关联序链;③生态理性;④译有所为;⑤翻译生态环境;⑥译者中心;⑦适应/选择;⑧“三维”转换;⑨“事后追惩”等”。本文主要从第八点“三维”转换角度来论述《论复仇》的汉译问题。
3曹明伦译《论复仇》与“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转换。下面将从这三个维度来分析曹明伦在汉译《论复仇》时的适应与选择。
3.1译作中的语言维转换
语言维转换指“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曹明伦在汉译《论复仇》时做出了适应译语生态环境的选择,不仅保留了原语的内容与形式,也体现了译语的语言特色。译文多处使用带有强烈中文特色的四字词。如“perfidious or neglecting”的翻译为“背信弃义或忘恩负义”。又见“...the thorn or briar, which prick and scratch...”被译为四字词“荆棘藜楛,刺扎戳抓……”。另曹先生还使用对比手法来翻译“who,as they are mischievous,so end they unfortunate”为“他们活着时于人有害,死去则可叹可悲。”在翻译英语中的重复手法时使用了汉语的排比句式,见as that for the death of Caesar;for the death of Pertinax;for the death of Henry the Third of France(如为凯撒大帝之死而复仇,为佩尔蒂纳之死而复仇,以及为法王亨利三世之死而复仇)。
曹先生适应了翻译的生态环境,其译作充分考虑了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使用了译语读者熟悉的四字词、对比、排比等表现形式与写作手法,很好地实现了语言维的转换。
3.2译作中的文化维转换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译者在翻译的生态环境中要考虑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差别,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文化维的转换。曹先生在处理But base and crafty cowards,are like the arrow that flieth in the dark(不过卑怯而狡猾的懦夫则像暗中施放的冷箭)译文时增加了个“冷”字。曹先生深谙译语文化的生态环境,“放冷箭”出自《水浒传》第八七回,意为乘人不备,放箭伤人。一个“冷”字实现了原语与译语文化内涵的阐释与转换。若缺了“冷”字,则少了一丝寓意。
另一处例子见for it is a prince’s part to pardon(因高抬贵手乃贵人之举)。“prince”译为“贵人”;“pardon”译为“高抬贵手”都是曹先生对译语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恰到好处的体现。这两组翻译带有很强的中国文化气息。尤其是成语“高抬贵手”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成语了。它源自《竹叶舟》第四折:“弟子愚眉肉眼,怎知道真仙下降,只望高抬贵手,与我拂除尘俗者。”成语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成语的使用能为译文平添不少文化韵味。
3.3译作中的交际维转换
交际维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实现语言维与文化维的转换,还应注意译作的交际维转换,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原文正文中对Cosmus,duke of Florence...的译文处理是“佛罗伦萨大公科西莫”,在该页注释栏里标注了“科西莫(Cosimo de Medici,1519—1574),梅迪契家族成员,老洛伦佐后代,第二任佛罗伦萨公爵,第一任托斯卡纳大公,后当选为共和国的首脑。”若译文的正文里只有译名“科西莫”,译语读者肯定不了解此人何许人也。
注释的加入实现了译文交际维的转换。它将原文隐藏的信息传递给了读者,起到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原文内容以及更多的背景知识的目的。
4结语
“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适应与选择的认知活动。译者需适应原语与译语的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实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转换。曹先生的翻译可谓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保持了原文的语言特色,传达了原文的文化信息,再现了原文的交際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译论研究,2011(2).
[2]韩竹林.“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旅游宣传语翻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4).
[3]https://hanyu.baidu.com/zici/s?wd=%E9%AB%98%E6%8A%AC%E8%B4%B5%E6%89%8B&query=%E9%AB%98%E6%8A%AC%E8%B4%B5%E6%89%8B&
srcid=28232&from=kg0&from=kg0.
[4]培根著,曹明伦译.培根随笔集(双语版)[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17).
作者简介
杨惋邱,女,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