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县域特色产业是实现生产要素重组、解决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雷同、效益低下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最佳途径。实践表明,具有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为农民带来了滚滚财富。本文主要从优化环境建设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加快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优良环境
作者简介:张雪梅(1969-)女,汉族,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在职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4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107-02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县域经济”以来,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县域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议题,而县域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发挥产品特色优势,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发展趋势,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选择;是搞活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有效形式;是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必要性
1、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富民强县的需要。从理论上说,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竞争力。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县域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向。而特色经济发展,关键却在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载体,选择、培育和发展一个好的特色产业,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所在。首先,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县域经济中活力最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占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其次,特色产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就是依托县域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实现县域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带有区域特点的产业,这些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以自己的特色产品占领市场、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再次,特色产业是群体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和较大的从业人员规模,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
2、发展特色产业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飞越式发展,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从农村进入到城市谋求新的致富途径。但由于城市下岗职工的增多,城市就业空间日渐狭小,再加上农民自身素质原因,使农民进城打工的收入急剧减少。而特色产业兴起,为农民发展市场经济、致富增收提供了新的载体,成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可以促使一部分农民向加工、运输、销售等非农产业转移。特色产业注重专业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特色产业有利于带动小城镇发展,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特色产业在注重专业分工的同时,也强调产业集中,带动了人流、物流的集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小城镇的发展会进一步带动特色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3、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优化农业结构的需要。目前造成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品少,农业名牌更少;农业科技水平低;区域性结构雷同,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以“小规模,大群体”为主要特征的县域特色产业,利用的是优势,依托的是优势,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发展某种产业的多种有利条件和因素。特色产业能变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为产品优势,进而转变为特色产业优势,使比较优势真正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有利条件,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形成“搞好一个产业,建好一个市场,繁荣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良好发展格局,提高农村工业化、农业集约化的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4、发展特色产业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迫切要求。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商品价值的确定取决于竞争,同时商品价值的实现也要在竞争中完成。特色产业是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为支撑的,特色产业可以概括为“自然资源禀赋+市场优势”,它以资源比较优势为基础,其产品或服务更能满足某种独特、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实现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在特色产业中加进了价值判断的内容,使特色不仅与某种资源垄断相联系,而且也与县域比较优势、市场竞争优势相联系。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独具的优势,有优势才会有特色,有特色才会有竞争力,有竞争力才会有活力。发展特色产业,能够实现传统产品的优胜劣汰,提高整体经济素质,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优化环境建设促进我国县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保护环境也是保护生产力。哪里的发展环境最好,哪里就容易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的地方,哪里的经济也就最发达。在发展县域特色产业中,抓好环境就等于抓住了机遇,就等于抓住了发展,就等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优势,环境建设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1、创造上下同心、有利于特色产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创造这一环境,就是要在干部群众中树立大开放思想,形成大开放氛围。通过开展“环境与经济发展”大讨论活动,破除欺生排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守旧思想,树立“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大开放意识;破除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树立放水养鱼、涵养税源的大发展意识;破除招商引资、改善环境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主体”的自觉意识。通过开设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等形式,加大对优化发展环境的宣传力度,大造舆论和声势,使“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破坏投资环境者是罪人”的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创造有利特色产业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 2、创造主动热情、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服务环境是特色产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抓好服务环境建设,重点是要转变工作作风。要深入到农村、企业生产第一线,实实在在为农民、企业、投资者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就对农民来讲,最需要的是脱贫致富门路,最缺少的是信息、技术和资金。对此,政府部门要立足职能,发挥优势,找准结合点,搞好服务。要下大力气普及、推广农业新品种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就企业来说,最需要的是改制的路子,最缺少的是资金、技术和人才。为此要积极帮助企业出主意、想办法,谋划改制及发展思路;要以改制为契机,广泛进行招商引资引项;金融系统各部门要本着服务企业、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则,在资金上多进行帮助和扶持。对于投资者,最需要的就是服务。各单位必须树立“你发展、我铺路,你赚钱、我服务,你纳税、我保护,你有难、我帮助”的思想观念,只要对发展特色产业有利,在不违反法律、政策的前提下,投资者需要什么就解决什么,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总之就是要靠一流的服务环境,凝聚民心、增强引力、聚集财源,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3、创造优惠宽松、上下畅通的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特色产业体制、市场、效益及科技、服务等驱动因素的重要保障。特色产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通过制定政策,营造出一个便于农户与市场连接的制度环境。首先是产业政策。当地政府要根据本地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区域性特色产业政策。通过研究市场,指导农户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其次是协调管理政策。各部门之间应密切配合,解决好特色产业经营中的项目选择、部门沟通等方面盲目性大、较分散、障碍多、效率低、不成规模等问题。
4、创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各地实践证明,市场越稳定,发育程度越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对特色产业的促进作用就越大。抓好特色产业的市场环境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扩大市场规模。重点是加强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场建设投入力度,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多层次、多形式加快特色产品市场建设步伐。二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确保产业安全。重点是严惩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法分子,坚决打击市霸、商霸和不法商贩的强买强卖、制假售假、哄抬物价、欺生排外等不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5、创造整洁优美、舒适便捷的城市环境。城市环境代表着一个城镇的载体功能和综合经济实力,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它是特色产业发展环境的硬件,是投资者进行选择的基本条件。由此可见,城镇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城镇管理和城市监察、市容卫生和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工作,是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因此,必须加大城镇建设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城镇路、水、电及通讯等城市配套服务建设,改善城镇基础条件,提高城镇的载体功能。二是实施绿化工程,扩大城镇及周围绿地、绿化面积,提高城镇环境质量,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一个优美的发展环境。
■
参考文献:
[1] 肖媛.基于资源禀赋的县域特色经济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6,(05).
[2] 刘力军、孔庆书、师伟力.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06).
[3] 焦伟伟、胡建、权聪娜.保定市县域特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2).
[4] 彭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理论研究[R].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2009.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优良环境
作者简介:张雪梅(1969-)女,汉族,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在职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4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107-02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县域经济”以来,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县域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议题,而县域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发挥产品特色优势,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发展趋势,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选择;是搞活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有效形式;是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必要性
1、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富民强县的需要。从理论上说,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竞争力。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县域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向。而特色经济发展,关键却在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载体,选择、培育和发展一个好的特色产业,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所在。首先,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县域经济中活力最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占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其次,特色产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就是依托县域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实现县域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带有区域特点的产业,这些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以自己的特色产品占领市场、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再次,特色产业是群体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和较大的从业人员规模,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
2、发展特色产业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飞越式发展,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从农村进入到城市谋求新的致富途径。但由于城市下岗职工的增多,城市就业空间日渐狭小,再加上农民自身素质原因,使农民进城打工的收入急剧减少。而特色产业兴起,为农民发展市场经济、致富增收提供了新的载体,成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可以促使一部分农民向加工、运输、销售等非农产业转移。特色产业注重专业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特色产业有利于带动小城镇发展,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特色产业在注重专业分工的同时,也强调产业集中,带动了人流、物流的集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小城镇的发展会进一步带动特色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3、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优化农业结构的需要。目前造成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品少,农业名牌更少;农业科技水平低;区域性结构雷同,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以“小规模,大群体”为主要特征的县域特色产业,利用的是优势,依托的是优势,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发展某种产业的多种有利条件和因素。特色产业能变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为产品优势,进而转变为特色产业优势,使比较优势真正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有利条件,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形成“搞好一个产业,建好一个市场,繁荣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良好发展格局,提高农村工业化、农业集约化的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4、发展特色产业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迫切要求。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商品价值的确定取决于竞争,同时商品价值的实现也要在竞争中完成。特色产业是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为支撑的,特色产业可以概括为“自然资源禀赋+市场优势”,它以资源比较优势为基础,其产品或服务更能满足某种独特、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实现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在特色产业中加进了价值判断的内容,使特色不仅与某种资源垄断相联系,而且也与县域比较优势、市场竞争优势相联系。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独具的优势,有优势才会有特色,有特色才会有竞争力,有竞争力才会有活力。发展特色产业,能够实现传统产品的优胜劣汰,提高整体经济素质,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优化环境建设促进我国县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保护环境也是保护生产力。哪里的发展环境最好,哪里就容易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的地方,哪里的经济也就最发达。在发展县域特色产业中,抓好环境就等于抓住了机遇,就等于抓住了发展,就等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优势,环境建设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1、创造上下同心、有利于特色产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创造这一环境,就是要在干部群众中树立大开放思想,形成大开放氛围。通过开展“环境与经济发展”大讨论活动,破除欺生排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守旧思想,树立“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大开放意识;破除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树立放水养鱼、涵养税源的大发展意识;破除招商引资、改善环境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主体”的自觉意识。通过开设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等形式,加大对优化发展环境的宣传力度,大造舆论和声势,使“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破坏投资环境者是罪人”的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创造有利特色产业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 2、创造主动热情、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服务环境是特色产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抓好服务环境建设,重点是要转变工作作风。要深入到农村、企业生产第一线,实实在在为农民、企业、投资者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就对农民来讲,最需要的是脱贫致富门路,最缺少的是信息、技术和资金。对此,政府部门要立足职能,发挥优势,找准结合点,搞好服务。要下大力气普及、推广农业新品种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就企业来说,最需要的是改制的路子,最缺少的是资金、技术和人才。为此要积极帮助企业出主意、想办法,谋划改制及发展思路;要以改制为契机,广泛进行招商引资引项;金融系统各部门要本着服务企业、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则,在资金上多进行帮助和扶持。对于投资者,最需要的就是服务。各单位必须树立“你发展、我铺路,你赚钱、我服务,你纳税、我保护,你有难、我帮助”的思想观念,只要对发展特色产业有利,在不违反法律、政策的前提下,投资者需要什么就解决什么,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总之就是要靠一流的服务环境,凝聚民心、增强引力、聚集财源,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3、创造优惠宽松、上下畅通的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特色产业体制、市场、效益及科技、服务等驱动因素的重要保障。特色产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通过制定政策,营造出一个便于农户与市场连接的制度环境。首先是产业政策。当地政府要根据本地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区域性特色产业政策。通过研究市场,指导农户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其次是协调管理政策。各部门之间应密切配合,解决好特色产业经营中的项目选择、部门沟通等方面盲目性大、较分散、障碍多、效率低、不成规模等问题。
4、创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各地实践证明,市场越稳定,发育程度越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对特色产业的促进作用就越大。抓好特色产业的市场环境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扩大市场规模。重点是加强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场建设投入力度,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多层次、多形式加快特色产品市场建设步伐。二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确保产业安全。重点是严惩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法分子,坚决打击市霸、商霸和不法商贩的强买强卖、制假售假、哄抬物价、欺生排外等不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5、创造整洁优美、舒适便捷的城市环境。城市环境代表着一个城镇的载体功能和综合经济实力,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它是特色产业发展环境的硬件,是投资者进行选择的基本条件。由此可见,城镇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城镇管理和城市监察、市容卫生和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工作,是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因此,必须加大城镇建设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城镇路、水、电及通讯等城市配套服务建设,改善城镇基础条件,提高城镇的载体功能。二是实施绿化工程,扩大城镇及周围绿地、绿化面积,提高城镇环境质量,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一个优美的发展环境。
■
参考文献:
[1] 肖媛.基于资源禀赋的县域特色经济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6,(05).
[2] 刘力军、孔庆书、师伟力.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06).
[3] 焦伟伟、胡建、权聪娜.保定市县域特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2).
[4] 彭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理论研究[R].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