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秦兵马俑》教学为例,就如何引领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感悟形象,进而提高语言训练的实效展开讨论。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内容,补充资料、创设情境,搭建理解的桥梁;模仿例句、做好铺垫,搭建运用语言的桥梁;发现亮点、赞赏鼓励,搭建信心的桥梁。
【关键词】语言训练文本理解搭建桥梁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4课《秦兵马俑》的第10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秦兵马俑各异的神态,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倾听到了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正是作者独具匠心地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采用写实与想象结合的表达方式,才更加丰满了兵马俑的形象,表现出兵马俑的不凡。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引领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兵马俑的形象?如何利用省略号的补白进行高效的语言拓展训练,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笔者结合课文第10自然段的内容做了如下尝试。
一、补充资料、创设情境,搭建理解的桥梁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来创设情境,灵活地运用情境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活化文本形象,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基础。教师在深刻解读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恰当运用声、光、形、色等多媒体加以引导、启发、点拨和唤醒,以激活文本形象,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使重构后的文本形象活化在学生的脑海里,为进一步理解文本的主旨奠定基础。
笔者在教学时,补充放映了十几张课文中未出现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兵马俑图像,并用生动的话语再现古代兵马作战的场景,为学生感悟兵马俑的形象创设情境。
师:现在,老师这儿也有几幅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图像。请看:兵马俑是根据秦朝将士、军队的原貌制作而成。这些将士长年在外保家卫国,他们英勇顽强,不打胜仗不罢休,他们也吃人间烟火,也有苦乐酸甜……当他们面带微笑,那是因为——;当他们脸露愁容,那是因为——;当他们举起拳头,那是在——;当他们默然低头,那是在——
通过这些补充的图片以及富有情感的语言渲染,学生对兵马俑的认识不再是概念性的,而是鲜活、具体、深刻、丰富的。促使学生观察图像、体察语言、体会情感,以丰富的想象再现历史图景。这样,避免了因缺少情境创设,而造成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浮于表面,也避免了学生在填充省略号内容的补白时偏离文本情感,导致为练说而练说的情况发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从而将脑中多种形象串联起来,再现两千多年前的壮观景象。
二、模仿例句、做好铺垫。搭建运用语言的桥梁
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解,还在于运用。言语的内化、组织到言语的生成、表达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语言训练的过程。一堂语文课,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让学生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促成三维教学目标的整体达成。从对文本的理解、应用到拓展、积累,体现了过程、方法和情感的融合。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也由模糊到准确,由简单到具体生动。
笔者进行这个片断的教学时,在利用多媒体补充了十几幅兵马俑的图像后,增设了引领训练的话语作为铺垫,搭建运用语言的桥梁。接着,安排学生模仿例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模仿课文第10自然段的写法——先写神态,再展开想象,用“有的……好像……”这样的句式来说说这些兵马俑好吗?
生1:有的严阵以待,蓄势待发,好像随时准备冲锋,把敌人消灭干净。
生2:有的目光炯炯,面带微笑,好像看到了远方的战友胜利而归。
生3:有的眼含泪水,神情庄重,好像在为战死的亲友送别、祈祷……
“披文以人情,情动而辞发。”这一训练以课文语言为材料、以补充的兵马俑图片为依托、以典型句式为载体,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加强了其语言转换的能力,促使学生语言积累和写作方法的内化。这样一引导,使学生豁然开朗,他们自主品悟、自由表达的热情即刻被点燃,进而能够逐渐将文本语言迁移、重组、内化。此时,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解读与再创造便自然生成了。
三、发现亮点、赞赏鼓励。搭建信心的桥梁
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每个个体都有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求,一旦这种需求被满足,便会建立起自信、生发出动力。因此,教师的鼓励对激励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老师应在课堂上适时、充分、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多对孩子说“讲得好”“做得对”“你真棒”……孩子们会认为这是一种荣誉、一种信任,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自信地投入到语言训练中。
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的亮点,及时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张扬个性。例如,教學过程中,当学生按照书本内容表述的时候,老师赞赏地说:“能用书上的语句来说,不错,谁能想出更好的语句来说一说?”这句赞美的话可以把学生从课文语言表达引入到个性语言的表达。当学生说“他们有的严阵以待,蓄势待发,好像随时准备冲锋,把敌人消灭干净”时,老师又用“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好”或者“你和作者一样,用生动的描写……”等赞赏性的话语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语言发挥。教师的鼓励能让学生们信心倍增,充满激情,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积极思维,文思泉涌。因此,在教学时做老师的当不吝赞美,多加鼓励,为学生搭建信心的桥梁,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进一步提升。
总之,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有实效性,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阅读指导和语言训练时,不妨多为学生搭建几座“桥梁”。
【关键词】语言训练文本理解搭建桥梁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4课《秦兵马俑》的第10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秦兵马俑各异的神态,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倾听到了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正是作者独具匠心地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采用写实与想象结合的表达方式,才更加丰满了兵马俑的形象,表现出兵马俑的不凡。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引领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兵马俑的形象?如何利用省略号的补白进行高效的语言拓展训练,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笔者结合课文第10自然段的内容做了如下尝试。
一、补充资料、创设情境,搭建理解的桥梁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来创设情境,灵活地运用情境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活化文本形象,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基础。教师在深刻解读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恰当运用声、光、形、色等多媒体加以引导、启发、点拨和唤醒,以激活文本形象,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使重构后的文本形象活化在学生的脑海里,为进一步理解文本的主旨奠定基础。
笔者在教学时,补充放映了十几张课文中未出现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兵马俑图像,并用生动的话语再现古代兵马作战的场景,为学生感悟兵马俑的形象创设情境。
师:现在,老师这儿也有几幅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图像。请看:兵马俑是根据秦朝将士、军队的原貌制作而成。这些将士长年在外保家卫国,他们英勇顽强,不打胜仗不罢休,他们也吃人间烟火,也有苦乐酸甜……当他们面带微笑,那是因为——;当他们脸露愁容,那是因为——;当他们举起拳头,那是在——;当他们默然低头,那是在——
通过这些补充的图片以及富有情感的语言渲染,学生对兵马俑的认识不再是概念性的,而是鲜活、具体、深刻、丰富的。促使学生观察图像、体察语言、体会情感,以丰富的想象再现历史图景。这样,避免了因缺少情境创设,而造成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浮于表面,也避免了学生在填充省略号内容的补白时偏离文本情感,导致为练说而练说的情况发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从而将脑中多种形象串联起来,再现两千多年前的壮观景象。
二、模仿例句、做好铺垫。搭建运用语言的桥梁
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解,还在于运用。言语的内化、组织到言语的生成、表达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语言训练的过程。一堂语文课,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让学生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促成三维教学目标的整体达成。从对文本的理解、应用到拓展、积累,体现了过程、方法和情感的融合。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也由模糊到准确,由简单到具体生动。
笔者进行这个片断的教学时,在利用多媒体补充了十几幅兵马俑的图像后,增设了引领训练的话语作为铺垫,搭建运用语言的桥梁。接着,安排学生模仿例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模仿课文第10自然段的写法——先写神态,再展开想象,用“有的……好像……”这样的句式来说说这些兵马俑好吗?
生1:有的严阵以待,蓄势待发,好像随时准备冲锋,把敌人消灭干净。
生2:有的目光炯炯,面带微笑,好像看到了远方的战友胜利而归。
生3:有的眼含泪水,神情庄重,好像在为战死的亲友送别、祈祷……
“披文以人情,情动而辞发。”这一训练以课文语言为材料、以补充的兵马俑图片为依托、以典型句式为载体,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加强了其语言转换的能力,促使学生语言积累和写作方法的内化。这样一引导,使学生豁然开朗,他们自主品悟、自由表达的热情即刻被点燃,进而能够逐渐将文本语言迁移、重组、内化。此时,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解读与再创造便自然生成了。
三、发现亮点、赞赏鼓励。搭建信心的桥梁
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每个个体都有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求,一旦这种需求被满足,便会建立起自信、生发出动力。因此,教师的鼓励对激励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老师应在课堂上适时、充分、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多对孩子说“讲得好”“做得对”“你真棒”……孩子们会认为这是一种荣誉、一种信任,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自信地投入到语言训练中。
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的亮点,及时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张扬个性。例如,教學过程中,当学生按照书本内容表述的时候,老师赞赏地说:“能用书上的语句来说,不错,谁能想出更好的语句来说一说?”这句赞美的话可以把学生从课文语言表达引入到个性语言的表达。当学生说“他们有的严阵以待,蓄势待发,好像随时准备冲锋,把敌人消灭干净”时,老师又用“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好”或者“你和作者一样,用生动的描写……”等赞赏性的话语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语言发挥。教师的鼓励能让学生们信心倍增,充满激情,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积极思维,文思泉涌。因此,在教学时做老师的当不吝赞美,多加鼓励,为学生搭建信心的桥梁,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进一步提升。
总之,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有实效性,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阅读指导和语言训练时,不妨多为学生搭建几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