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砭:“好人村”的乡建之道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件看似普通的好人好事,一群看似平凡的好心村民,让紧邻210国道的陕西乡村—王家砭一夜之间火了。
  专家说,捡橘子的事情看似寻常,实则难得,“是乡村道德建设的成功实践”。
  “好人村”,这是王家砭的新名声。
  5月6日,漆水河畔阳光明媚。这个紧邻210国道的普通乡村正在举行一场婚礼,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持续了一整天。
  作为村里的红白理事会会长,王江轩在现场忙碌着。他也是农民诗社的负责人,在这个喜庆的场合,自然不会忘记在贺诗中添上紧跟时事的内容:“咱村荣登好人榜,神州大地美名扬;维护荣誉最要紧,全国都学王砭村;好名来的不容易,崇德向善都有责……”
  提起半年前42位村民帮内蒙司机捡拾橘子的事,王江轩笑着说:“那有啥呢,事发生在咱这了,帮个忙不算啥。”然而,这个“不算啥”的事情却让王家砭声名远扬。
  今年4月,铜川王家砭村荣登“中国好人榜”,成为陕西省惟一一个上榜集体。
  一件好事引发的效应
  “好人扎堆王家砭,好事多得成串串……”
  这是王家砭农民诗社的王全林创作的快板,题目是《王家砭的好人夸不完》。快板中讲述了去年12月17日王家砭村民帮内蒙司机捡拾橘子的故事:“十二月,一十七,天寒地冻寒风起;厍月强,是司机,一辆半挂拉橘子。从湖北到陕西,一路顺利没问题……整整一车好橘子,侧翻倒地真可惜。司机一瞅眼瞪圆,咥下这活可咋办?”
  这时候,一个叫朱北晨的老汉出现了:“小伙子,莫作难,有难你就开口言。我家住在王家砭,文明之村是模范,村民思想觉悟高,只要张声定支援。”
  记者来到了快板中提到的朱北晨的家。时隔半年,回忆起事故现场大家伙热火朝天帮忙的场面,朱北晨一家人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做好事心情不一样。”老伴儿刘淑侠说。
  “实际上,是王家砭的村民把厍师傅的致富梦重新捡回来了。”王江轩说。
  那位内蒙古司机厍月强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人群中有70多岁的老人,也有不到20岁的年轻人,两天的拣装橘子,有的是全家出动、有的是两口子,他们没有拿走一个橘子……”
  朱北晨的小儿子朱小伟记得,村民们捡拾橘子的过程中,前来帮忙的一个交警对大家喊:哎呀,微信上已经开始评论你们了,全国人民都看到了。一听这话,村民更积极了。
  “我说这么快?我当时还不懂微信。”朱小伟笑着说。
  看着整整一车摆放整齐的橘子,厍师傅激动地拉着朱北晨的手:“没想到遇见好人了……”“咱陕西人好,铜川人好,王家砭人好!”
  这天傍晚,厍月强怀着感激的心情,踏上了返乡的旅途。平安到达包头后,厍月强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先后给陕西省、铜川市领导写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捡拾橘子的事件经过各大媒体的传播,王家砭村一下子火了。作为第一个赶到事故现场带头救助的村民,朱北晨一家也成了“名人”。
  刘淑侠抬高嗓门告诉记者:“就连美国都知道了。”村上一个在美国的年轻人从网上看见新闻,第二天就从美国打电话回来问情况呢。
  言传身教的美德传统
  “本来我们一家人,心比较软,只要遇到别人有难,肯定会伸出援手。”朱北晨认的是最简单的理儿:“三个儿子在外面开车,咱做点好事,一辈子平安。”
  其实,过去几十年,朱北晨一直在做好事。在他看来,捡橘子是其中最普通的一件,没想到这事却火了。
  朱北晨记得,有一年夏天沟里发洪水,当时是凌晨3点,他第一个发现情况,就跑到生产队敲钟,把人叫起来救生产队的牛。那时候,一头牛相当于一台拖拉机。
  1979年,村民王都在饲养窑里修房子,突然窑洞塌方,王都和他姐夫、妻弟三人被埋在下面。朱北晨和父亲、弟弟一起,把人救了出来。
  王家砭村百分之八十都是王姓人家,姓朱的只有朱北晨一家。朱北晨是河南洛阳人,祖父做打铁生意,落脚于此。他们家三代都是打铁匠。上世纪70年代,朱北晨在集体的农具厂上班时还带过学徒。
  对朱北晨来说,助人为乐是先辈留下的美德,一辈传一辈。
  1986年,附近孟家塬一辆拖拉机翻到路边的地里,司机昏迷不醒,朱北晨和大儿子朱建伟开着拖拉机路过,二话不说,父子俩把司机抬到自己的车上,送往附近的黄堡医院抢救。“我现在都不知道那人叫啥名字,拉到半路人才醒来。”
  回家后,儿子问父亲:“万一人死在半路上咋办?”朱北晨愣了一下说:“咱为救人,还顾得上想那些?”
  打铁不挣钱了,手艺也失传了,但朱家助人为乐的美德却相传下来。
  朱小伟当过兵,退伍后回到家乡,当上了货车司机。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有了自己的货车,每年送货能挣6万元左右。
  前几年,村里停在门外的货车油箱频频被盗。朱小伟召集大家组织义务巡逻队,每晚在货车周围蹲守。终于有一天深夜,碰上一伙偷油贼在偷村民王飞货车上的油,当场抓住一人,其他的驾车仓皇逃窜,他们紧追不放,到黄堡才追上盗油贼,连人带车送到了董家河派出所。派出所的民警录完口供直夸:你们王家砭的年轻人,比我们警察还勇猛。
  作为村里惟一的外姓人,朱家难免遇上一些坎坷不平之事。尽管如此,朱北晨给三个儿子时常念叨的是:“咱是外姓人,王家砭收留了咱,乡亲对咱不薄,咱才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咱要记人家的恩情呢。”
  润物无声的民间诗社
  “王家砭村民帮司机拾橘子的事情,是有一定发展由来的。”农民诗社社长王江轩告诉记者,王家砭自古到今村风就正,善良淳朴的村民有互助友爱的传统。
  诗社成员王全林编辑的家谱中记载了祖父辈的家风家教,也辑录了当地的儿歌、谚语。其中有这样的谚语:“扶人家娃一把,自己娃长一拃。”“牌子倒,事难搞。”“人心要实,火心要虚。”这些谚语在王家砭几乎家喻户晓。   “在商品经济社会,实际上是顾了这边,失了那边,人的道德观念缺失太多。雷锋不敢学,老婆老汉不敢帮……为啥王家砭这个事能反响大,震撼力也强?就是因为有好多地方,车翻了,抢这抢那,警察鸣枪警告都难以阻止。”王江轩说。
  王江轩的观点是:“教育农民这个事,光靠开会、说教真不行。”
  2012年,王江轩从镇政府退休后,想创办一个群众文艺社。这年10月,“王家砭农民诗社”创刊号推出,在村民经常聚集的村中心广场、建材厂、一组、三组、四组的公布栏中张贴。这份农民自办的小报,印数虽只有五六份,受众却遍及全村。
  王江轩认为,传统美德的代代相传需要一个弘扬的载体。这也是他创立农民诗社的初衷。他想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用农民话,说农村事,议农村理”;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王家砭人富裕了以后,布袋钱满了,把钱要想办法花呢。你不正确宣传引导的话,他就打麻将、飘三叶,弄这些事去了。”
  王江轩把诗社的作用概括为:扬新风尚,弃旧陋习。“你比如给娃结婚,歌舞队专门跳舞,农民诗社则编一些让大家乐起来的快板,主家高兴,大家快乐。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认同感,一种共鸣。”
  王江轩喜欢用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来说明这种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
  村里有一对孪生兄弟叫王团社和王迎社,两人相继辍学,无所事事,在村中游手好闲,打牌赌博,日子过得一塌糊涂。有一天,王迎社无意中看到诗刊上一篇小学生劝诫父母戒赌的文章,深有触动。王江轩乘机开导他,鼓励他给诗社投稿。没想到,几天后王迎社就拿着《我的忏悔》找上门,诉说了自己虚度光阴的经历和痛苦。诗社当即给予发表,村委会还将王迎社评为当年“创作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后来,王团社到新疆打工去了,王迎社因为黑夜勇擒流窜到村中的偷油贼,连续两年成为王家砭村先进个人。
  诗社成立后,一开始村民投稿并不踊跃,王江轩骑着车到处去组稿,包括学生娃。“教育农民要趁小教育,就跟护树一样,护树要从小护,长成参天大树了,锯这个锯那个你就弄不成。学生娃投个稿,发个稿费,他就有了荣誉感,他爷他婆看了也蛮高兴。”
  如今,农民诗刊已经出到第19期,累计投稿作者已有150多人。
  在最新一期《农民诗刊》上,“拾橘不昧”占了大部分版面。76岁的王振民用自己的画重现了捡拾橘子现场热火朝天的景象。一位学生来稿则从侧面描述了这个好人群体的精神面貌:“听说发生翻车事故,父亲二话没说就去帮忙。整整忙了一个下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吃完饭后默默地休息了,什么也没说。直到第二天看到电视上播放这则新闻,全村人都轰动了。父亲却平静地说:‘出门在外,大家都不容易,车主也有孩子,孩子上学生活的钱全靠他了,我都能体会得到。’”
  王江轩认为,和过去的熟人社会不同,现在的乡村也成了生人社会。虽然彼此认识,但利益关系、价值关系不同,所以必须用一些规矩和制度来约束。“农民诗刊的内容可以形成一个舆论压力,让村民得往好的方向发展。”
  眼下,王江轩正筹划着要把王家砭村的好人好事整理成册。“以前,王家砭的故事都靠口口相传,得有人把这些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崇德向善的鼓励机制
  如今的王家砭,谁都能说上几件助人为乐的好事。“2010年拉煤货车的煤块把人埋了,几个村民硬是用手刨煤救人;漆水河上游木材厂被洪水袭击,村民跳进水里救人……”
  王家砭村依傍漆水河,包茂高速和210国道穿村而过,过往车辆和客商川流不息。“从我记事起,不管谁在这里出了事,群众都热心管。”年近70岁的党委副书记王文涛说。
  “群众自发捡橘子的事,说明咱道德已经形成习惯,习惯已经形成自然。这种民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不是说三五年抓出来的。”
  村民们自觉流露的崇德向善的力量,让王文涛颇感自豪。他正打算把村里的乡规民约修改一下,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一些新的制度,鼓励群众积极向上,树立崇德向善的良好村风。”
  “群众不文明,再富都不光荣。”上世纪80年代,王家砭村就树立了这样的治村理念。全村535户,2149人,党员103名,是陕西省为数不多成立村级党委的村子。每个党员都有党员承诺,年初确定目标,年终评比;6个村民小组,每个小组中都设有“政治组长”;村上还组建了“村民代表理事会”,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你不搞就不搞,搞起来就要认真。”王文涛说。
  地处渭北旱塬的王家砭曾经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王家砭,溜溜天,土地挂在山两边,拉煤换粮泾三原”;“出门不是上坡就是过河,种地不是人背就是驴驮。累死累活,不给王家砭人干活。”
  但是,如今的王家砭人大多已告别恓惶的日子,生活过得红红火火。记者调查发现,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王家砭一直有一个稳定的领导班子。
  1975年,王文涛当上村主任,和当时只有20岁的村支书王科一起,驾起了王家砭村的这架“马车”,这一干就是将近40年。
  王家砭是从“黑白二娃”淘到第一桶金的。黑就是煤矿,白就是白灰窑。
  王文涛介绍说,当年,一个青壮年劳动力给生产队干农活一天,仅挣10分工,相当于1毛钱。村里组织社员利用农闲到县办煤矿干活,一天能挣到12分工,还另外补贴5毛钱。后来,经过多方协调,村里筹集到7万元资金,承包了县办煤矿,改名“王家砭村煤矿”。煤矿赢了利,村上又投资开发当地矿产资源,办起了村办白灰窑。
  改革开放后,王家砭又办起了车队、沙发厂、挂毯厂、食堂、百货综合厂、油坊、面粉厂、石渣厂、耀瓷厂、砖厂等,一共有36家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各地村办集体企业纷纷转制,但王家砭的建材厂硬是坚持下来,至今仍是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厂长梁军民曾对媒体说:“王家砭的事业之所以能蒸蒸日上,关键在于我们集体的摊子没有倒!”   2002年,唐宋瓷厂承包了王家砭原村办企业耀瓷厂的车间,开始生产工艺瓷。厂长梁亚萍告诉记者,厂里102名员工,百分之八十是王家砭村民。“当时承包就是考虑到村里有一些做过陶瓷的工人,他们都干过,上手快。”
  12年过去了,如今的唐宋瓷厂已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名窑之一。
  记者了解到,王家砭有750名村民都在当地各类企业就地就业,占全村劳动力的50%以上。
  “说句心里话,乡亲们有了钱是好事,但光有钱还不行,富起来很不容易,富起来的问题并不比穷着的时候少。”王文涛说。
  大约从20年前开始,每逢重阳节,王家砭村都会为70岁以上老人披红戴花,发放养老金;年年开展评比竞赛活动,评选“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每年都要评选十大孝子,还办起了道德大讲堂。“你不认父母,不养父母,社会上谁跟你交往?你已经缺乏做人的基本常识了。”王文涛说。
  村里还成立了管弦乐队、篮球队、锣鼓秧歌队,每月一场电影、每季一场诗会、每年一次农民“春晚”。一年四季,村民每人按时领到12斤菜油。对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奖励1000元,给父母披红戴花。
  王文涛说,这几年,王家砭每年都不遗余力地帮助周围村子协调修路、建窖、引水等项目。“咱富而思源。”在他看来,“一个村好,只能红一点,周围十个村、八个村都好了,咱这片的经济条件、村民素质肯定就不一样了。”
  道德建设的成功实践
  据王文涛介绍,王家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砭”字,过去曾写作“匾”。传说村里出过一个名医,助人为乐,崇德向善。“我小时候记得我房前那一溜溜子匾,有的年头久了,跌下来,村民拿去做其他用途。”后来改成“砭”字,意思是“可以治病的石头”。
  “去年,咱村工农业总产值接近3亿元,人均纯收入16500元。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小康村’等荣誉称号。”王文涛说:“这些荣誉是鼓励也是鞭策,拿这些牌子要对得起这些牌子。”
  2014年大年初一,王家砭村委会在中心广场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对参加“12·17”捡拾橘子的42位村民进行了隆重表彰。“这次戴上红花以后,人的觉悟更高了。没戴上红花的村民就说,再遇到啥事了,你也给咱说。”朱北晨笑着说。
  铜川市也对王家砭村的好人群体进行了表彰。朱北晨一家六口都戴上了大红花,儿媳妇的手机里还保存着当时的照片。
  表彰会结束后,铜川市成立了“12·17”先进群体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巡回宣讲。朱小伟跟着副书记王文涛从年头跑到现在,虽然生意耽误了不少,却乐此不疲。
  “你一辈子能遇到几回这种事?花钱都买不来。”朱小伟说,过去的战友给他打来电话:“七班长,你上电视了,干嘛呢?还戴个红花呢。”
  每到一地,观众反响强烈。“底下的观众都说你们咋不像农民,也不怯场,气场挺好的。你们这绝对是受过专业培训了!”朱小伟笑着说,“其实咱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不怯场是因为在铜川先讲了好几场,慢慢适应了。“第一次上也紧张,大冬天头上直冒汗。”朱小伟的笑容里满是幸福感。
  不过,对于突如其来的宣传攻势,王家砭人也曾经不知所措。一位村民对记者说,“电视台来采访的时候,有人给记者说,他一个月挣7000块钱,实际上他在砖厂只拿2700块。”
  慢慢地,大家都意识到,“吹的有点太大了”,“不敢那么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夸大,人家一核实,对你这地方会有另外的看法。”
  无论如何,王家砭火了。巡回报告的效果立竿见影,给王家砭村争足了光。老领导王文涛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荣誉背后的压力,并深谙转化之道。“鞭策鼓舞就是拿鞭子打着赶呢。咱为啥要表彰村民?是给他们施压呢。”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康认为:捡橘子的事情看似寻常,实则难得,“是乡村道德建设的成功实践”。尤其难得的是,“这是经济发达村落涌现的道德模范群体”,“它用事实说明,只要处理得当,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不但不矛盾,而且完全可能相互促进”。
  如今,王家砭的村民又编出了新的快板:“挣钱不出去,离土不离乡,务工又务农,走的水泥路,住的小洋楼,喝的自来水,吃的供应油,月月有钱领,养老不发愁。”
  这不就是一幅走向富裕文明的当代中国乡村的小康图景吗?!
其他文献
6月13日,榆林市榆阳区法院召开媒体座谈会通报工作。截止6月9日,榆阳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4516件,审执结2108件,结案率46.7%。去年,该院被陕西省高级法院授予“人民陪审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贺亚龙 肖文)
期刊
一起非法种植罂粟原植物案  近日,绥德县公安局枣林坪派出所民警加强巡查辖区家庭院落、山野林地等角落,在山区一处偏远隐蔽菜地中发现罂粟原植物,当场将87株罂粟原植物予以全部铲除。(贺亚龙 冯永春)
期刊
渭南公路局潼关管理段针对路容路貌差的实际情况,段长、书记切实负起责任,树立标杆,带领全段干部职工放弃节假日休息,加班加点,深入生产一线,参加养护作业会战,大打路容路貌翻身仗。(邬汉文 范春生 马维瑞)
期刊
榆林市榆阳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近日成立饮用水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桶装饮用水专项整治工作,针对所有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加强企业生产过程控制和出厂检验管理。(亚君 少峰 广军)
期刊
日前,榆林榆阳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辖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业主,召开“创国卫”调度会,安排部署近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食品生产环节安全各项工作。(王少锋 方广军)
期刊
5月27日,由西安市第三中学主办、四个成员学校协办、为期近一个月的“西安三中大学区‘红五月艺术节’”活动精彩落幕。在艺术月各项活动中,学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将活动自主权交给学生,许多同学身兼编剧、导演、演员、美工、服装道具等于一身,精彩的演出充分展示了三中大学区学生青春的活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宋海龙)
期刊
日前,西安培华学院举行韩国研究中心暨韩语系成立仪式,韩国驻西安总领馆总领事全哉垣博士出席了仪式。西安培华学院韩国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更有力推进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教育进程。西安培华学院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韩国高等教育机构及企业的积极合作,共同定制优质的教育课程,培养更多国际化优秀人才。(宋海龙 柳雨)
期刊
5月30日,美国六所名校范德堡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威斯康星大学史第分普颖特分校、佩珀代因大学、堪萨斯大学招生官集体亮相西安市铁一中,与该校国际班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铁一中希望借此机会,让国外的招生官了解铁一中的国际教育,也让学生从更多的细节去了解国外学校需要的人才,为以后的出国和面试奠定基础。(宋海龙)
期刊
5月28日,西安市远东一中红五月文艺汇演暨“感动校园人物”举行颁奖典礼,12名获得感动校园人物的同学在接受表彰的同时,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坚持、责任和友爱,带动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的提升。(赵亮)
期刊
陕西省华阴市人口计生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制度执行力,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效能高的计生干部队伍。(邬汉文 张博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