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巨光,1929年生人,别名张哲伦,张浩然,回族,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火连寨人。父亲张德纯,字子文,是我国近现代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和回族教育家,曾在保定、北京等地担任清真寺教长和沈阳回教文化学院院长。
张巨光幼年时聪颖好学,少年时代,一度进入父亲创办的私立沈阳回教文化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曾在学校参加小喜剧“光复后的晚宴”演出。学校成立自治会,当选为宣传部部长,参加过中苏友好协会的一些工作。1947年初,不到17岁的张巨光只身到北京,进入“华北艺术专科学校”攻读声乐,并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领导的文艺宣传队,开始了演艺生活。有时演出,或秘密开会,直到深夜才回到临时寄宿的东四牌楼清真寺。
1948年平津战役期间,国民党一边忙着准备撤退,一边还加紧镇压学生示威。张巨光所在的“艺专”,参加了声势浩大的“七五”运动,而张巨光恰是几位领导者之一,国民党将他列入了抓捕的“黑名单”。为躲避追捕,张巨光便与几名同学一起,奔赴东北,离开北京的那一天,正是他19岁生日。
据兄弟张巨龄回忆,张巨光几个人搭火车只到天津,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只能徒步跋涉,用了十多天的时间才蹚过辽河,来到了东北解放区。解放军部队首长和地方领导,热情地欢迎了这些曾在敌人眼皮底下战斗的进步学生。同年9月,张巨光进入长春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文艺系音乐科学习声乐。1950年从该校文工组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今长春电影制片厂)当演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电影艺术工作者。
当时,東北电影制片厂集中了许多优秀的名演员,他们深厚的表演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年轻的张巨光大开眼界。因为是新演员,所接受的角色大都是临时演员和群众演员,但张巨光从不因为戏少而闹情绪,而是多找机会现场观摩。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他大量阅读了中外名著。他还担任了剧组的文化教员,组织学习时事政治,学习文化知识,写板报,开展球类比赛等,成为剧组中的活跃人物。
1953年到1962年的10年间,是张巨光从影生涯的辉煌时期。他知识面宽戏路宽,所扮演的人物中,老、中、青角色,正反面角色,都擅长。
这些角色既有革命干部、部队首长、老大爷形象,又有车间主任、工人师傅、医生等形象,还有敌军军官,他都能准确地把握好角色,精心塑造出许多人物形象。在《平原游击队》中,他成功地扮演了诙谐幽默、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充满英雄气概的老勤爷。
在《刘三姐》中扮演了和蔼可亲、疾恶如仇、富有正气感的“阿牛爹”;在广西拍摄电影《刘三姐》时,正值炎热的夏季,剧组人员克服了许多困难。由于是古装戏,拍摄时必须戴头套,穿古装。张巨光扮演老渔夫还要粘胡子,一换上古装、戴上头套,不等开始表演就已是大汗淋漓,一会儿工夫衣服就湿透了。而湿透的服装又不能继续穿着拍戏,后来剧组为演员各准备了两套服装,轮换穿。即使如此,演员也热得受不了,张巨光只好光着膀子直接套古装拍戏。
张巨光有着深厚的声乐和表演功底,影片中的几个唱段对他来说是驾轻就熟。他所扮演的老渔夫挥洒自如,把老渔夫的机智、幽默、发问,表演得恰到好处,使莫老爷一伙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在《徐秋影案件》中扮演了阴险狡诈、“死而复生”的罗精达;在《地下尖兵》中扮演了故作矜持、实则草包的敌军副参谋长宋欣等。他所扮演的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照片提供:张巨光之女张红舫)
张巨光幼年时聪颖好学,少年时代,一度进入父亲创办的私立沈阳回教文化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曾在学校参加小喜剧“光复后的晚宴”演出。学校成立自治会,当选为宣传部部长,参加过中苏友好协会的一些工作。1947年初,不到17岁的张巨光只身到北京,进入“华北艺术专科学校”攻读声乐,并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领导的文艺宣传队,开始了演艺生活。有时演出,或秘密开会,直到深夜才回到临时寄宿的东四牌楼清真寺。
1948年平津战役期间,国民党一边忙着准备撤退,一边还加紧镇压学生示威。张巨光所在的“艺专”,参加了声势浩大的“七五”运动,而张巨光恰是几位领导者之一,国民党将他列入了抓捕的“黑名单”。为躲避追捕,张巨光便与几名同学一起,奔赴东北,离开北京的那一天,正是他19岁生日。
据兄弟张巨龄回忆,张巨光几个人搭火车只到天津,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只能徒步跋涉,用了十多天的时间才蹚过辽河,来到了东北解放区。解放军部队首长和地方领导,热情地欢迎了这些曾在敌人眼皮底下战斗的进步学生。同年9月,张巨光进入长春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文艺系音乐科学习声乐。1950年从该校文工组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今长春电影制片厂)当演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电影艺术工作者。
当时,東北电影制片厂集中了许多优秀的名演员,他们深厚的表演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年轻的张巨光大开眼界。因为是新演员,所接受的角色大都是临时演员和群众演员,但张巨光从不因为戏少而闹情绪,而是多找机会现场观摩。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他大量阅读了中外名著。他还担任了剧组的文化教员,组织学习时事政治,学习文化知识,写板报,开展球类比赛等,成为剧组中的活跃人物。
1953年到1962年的10年间,是张巨光从影生涯的辉煌时期。他知识面宽戏路宽,所扮演的人物中,老、中、青角色,正反面角色,都擅长。
这些角色既有革命干部、部队首长、老大爷形象,又有车间主任、工人师傅、医生等形象,还有敌军军官,他都能准确地把握好角色,精心塑造出许多人物形象。在《平原游击队》中,他成功地扮演了诙谐幽默、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充满英雄气概的老勤爷。
在《刘三姐》中扮演了和蔼可亲、疾恶如仇、富有正气感的“阿牛爹”;在广西拍摄电影《刘三姐》时,正值炎热的夏季,剧组人员克服了许多困难。由于是古装戏,拍摄时必须戴头套,穿古装。张巨光扮演老渔夫还要粘胡子,一换上古装、戴上头套,不等开始表演就已是大汗淋漓,一会儿工夫衣服就湿透了。而湿透的服装又不能继续穿着拍戏,后来剧组为演员各准备了两套服装,轮换穿。即使如此,演员也热得受不了,张巨光只好光着膀子直接套古装拍戏。
张巨光有着深厚的声乐和表演功底,影片中的几个唱段对他来说是驾轻就熟。他所扮演的老渔夫挥洒自如,把老渔夫的机智、幽默、发问,表演得恰到好处,使莫老爷一伙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在《徐秋影案件》中扮演了阴险狡诈、“死而复生”的罗精达;在《地下尖兵》中扮演了故作矜持、实则草包的敌军副参谋长宋欣等。他所扮演的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照片提供:张巨光之女张红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