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务工,由此产生了诸多农村留守儿童。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众多,监护人多是隔代亲属,对其进行照顾,但因隔代亲属的教育思想及管理观念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和缺陷,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其未来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本文就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展开研究和讨论,致力于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升小学语文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效率。
关键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党中央多次提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显著促进可青壮年劳动力回归农村,促进发展经济就业局势,但因地方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及差异性,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依旧没有有效下降。父母外出务工的目的是对家庭经济状态及收支水平的改变,但却会对儿童的管理及照顾产生严重的不足,监督和管理责任转而落到了隔代老年亲属的身上[1]。隔代老年亲属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家庭事务的劳作,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缺乏关注度及引导效率,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思维意识形态等不能得到良性发展。
一、意识引导,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建设
农村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除隔代老年亲属外,接触最多的便是教师,因此,教师在对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加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时间与父母得不到接触,相比于其他儿童,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及消极情绪,会在受教育时期呈现出具有差异性的语言行为。教师在对课程知识进行教学的同时,也需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开展引导,利用课程教学内容,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开展建设,以此增进小学语文的教育意义及教学价值,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效率。
例如在对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课程的教学中,文中就天晴以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进行了充分的展示,教师对本节课程开展教学时,可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特质加以引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以此升华未来时光的含义,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对成长、未来抱有积极的热情,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得到净化,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良性、健康的发展。
二、思维引导,发挥教育价值增进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念
思维意识是养成儿童生活习惯、行为准则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的实施意义在于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和影响,使儿童能够健康、高素质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教学时,应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思维认知、行为准则等方面加以充分的了解,以此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性的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思维做出引导,激发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意愿及受教育积极性,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使小学语文课程对农村留守儿童思维教育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念养成时效[2]。
例如在对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白桦》课程的教学中,本篇散文对白桦的外貌、形象、状态等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描写,通过对散文内容的阅读,能够使白桦的形象清晰的在脑海里呈现,教师对本节课程进行教学时,可以此为入手点,对白桦的生长环境、成长特点、作用及价值等方面展开课外知识普及,以此弘扬白桦不惧严寒、坚强独立的精神形象,由此引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维意识的教育内容,借白桦的精神形象,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用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热爱学习,专注学习,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增进自身文化修养,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正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及受教育的必要性。
三、习惯引导,增进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效率
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时间与隔代老年亲属生活在一起,以此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受管理程度较低,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个人卫生、装扮、形象等均存在一定的忽视性。教师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施教时,可就教师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加以应用,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对个人卫生、装扮、形象等方面加以关注,树立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3]。在此期间,教师也可与农村留守儿童增进沟通效率,通过课堂教学、班会、课后时间等时段,与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有效交流,由此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敞开心扉,倾吐出自己心中的情绪,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四、心理引导,用文化力量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自信
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农村留守儿童日常受关心程度、家人关注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多见一下两种形式:一、表现型人格,既农村留守儿童热衷于表现自己,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自己,环境越是嘈杂,行为表现越是亢奋;二、压抑型人格,既农村留守儿童竭力降低自己在大环境中存在感,对任何事物均没有明显的兴趣度,与人沟通存在一定障碍。
无论是上述两种人格中的哪一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均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是心理问题的现象表现,教师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施教时,可借助课程的内容,对人格观念、性格品行等方面思想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教育,用文化知识的力量,影响并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自信,使农村留守儿童对自己产生正确认知,以此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
结束语:
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认识世界、走出农村的重要途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力,发挥课程内容的教学价值,能够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思维意识、自信心理得到有效构建,通过教师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沟通、树立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等方式,维护其心理健康程度,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知晓并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未来的学习及成长水平,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及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何生俭.加强儿童心理教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9(35):10-12.
[2]严建斌.浅谈如何有效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J].汉字文化,2019(23):195-196.
[3]陆宾.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成才之路,2019(34):15-16.
廣西马山县白山镇上龙小学新汉教学点 530600
关键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党中央多次提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显著促进可青壮年劳动力回归农村,促进发展经济就业局势,但因地方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及差异性,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依旧没有有效下降。父母外出务工的目的是对家庭经济状态及收支水平的改变,但却会对儿童的管理及照顾产生严重的不足,监督和管理责任转而落到了隔代老年亲属的身上[1]。隔代老年亲属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家庭事务的劳作,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缺乏关注度及引导效率,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思维意识形态等不能得到良性发展。
一、意识引导,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建设
农村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除隔代老年亲属外,接触最多的便是教师,因此,教师在对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加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时间与父母得不到接触,相比于其他儿童,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及消极情绪,会在受教育时期呈现出具有差异性的语言行为。教师在对课程知识进行教学的同时,也需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开展引导,利用课程教学内容,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开展建设,以此增进小学语文的教育意义及教学价值,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效率。
例如在对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课程的教学中,文中就天晴以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进行了充分的展示,教师对本节课程开展教学时,可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特质加以引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以此升华未来时光的含义,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对成长、未来抱有积极的热情,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得到净化,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良性、健康的发展。
二、思维引导,发挥教育价值增进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念
思维意识是养成儿童生活习惯、行为准则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的实施意义在于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和影响,使儿童能够健康、高素质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教学时,应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思维认知、行为准则等方面加以充分的了解,以此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性的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思维做出引导,激发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意愿及受教育积极性,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使小学语文课程对农村留守儿童思维教育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念养成时效[2]。
例如在对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白桦》课程的教学中,本篇散文对白桦的外貌、形象、状态等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描写,通过对散文内容的阅读,能够使白桦的形象清晰的在脑海里呈现,教师对本节课程进行教学时,可以此为入手点,对白桦的生长环境、成长特点、作用及价值等方面展开课外知识普及,以此弘扬白桦不惧严寒、坚强独立的精神形象,由此引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维意识的教育内容,借白桦的精神形象,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用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热爱学习,专注学习,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增进自身文化修养,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正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及受教育的必要性。
三、习惯引导,增进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效率
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时间与隔代老年亲属生活在一起,以此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受管理程度较低,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个人卫生、装扮、形象等均存在一定的忽视性。教师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施教时,可就教师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加以应用,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对个人卫生、装扮、形象等方面加以关注,树立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3]。在此期间,教师也可与农村留守儿童增进沟通效率,通过课堂教学、班会、课后时间等时段,与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有效交流,由此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敞开心扉,倾吐出自己心中的情绪,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四、心理引导,用文化力量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自信
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农村留守儿童日常受关心程度、家人关注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多见一下两种形式:一、表现型人格,既农村留守儿童热衷于表现自己,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自己,环境越是嘈杂,行为表现越是亢奋;二、压抑型人格,既农村留守儿童竭力降低自己在大环境中存在感,对任何事物均没有明显的兴趣度,与人沟通存在一定障碍。
无论是上述两种人格中的哪一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均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是心理问题的现象表现,教师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施教时,可借助课程的内容,对人格观念、性格品行等方面思想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教育,用文化知识的力量,影响并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自信,使农村留守儿童对自己产生正确认知,以此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
结束语:
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认识世界、走出农村的重要途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力,发挥课程内容的教学价值,能够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思维意识、自信心理得到有效构建,通过教师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沟通、树立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等方式,维护其心理健康程度,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知晓并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未来的学习及成长水平,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及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何生俭.加强儿童心理教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9(35):10-12.
[2]严建斌.浅谈如何有效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J].汉字文化,2019(23):195-196.
[3]陆宾.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成才之路,2019(34):15-16.
廣西马山县白山镇上龙小学新汉教学点 5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