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高校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此背景下进行高校教学改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热点问题。文章以当代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寻求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为出发点,从高等教育演变历程、现代教学系统、研究性学习理念以及教师文化等多种视角,探讨教改现状,反思常见问题,剖析深层次原因,以期为整合古代传统教育理念和现代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索可行的高校教改模式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教师文化;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0104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提出要在系统强化教学关键环节、引导教学改革方向、加大教学投入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整合各项改革成果,加强项目集成与创新,把握重点与核心,提高项目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 本文从多维视野角度,对高校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高等教育演變历程
学界一般把建于公元前124年的太学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端。太学的教学主体为博士与博士弟子,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学为主,说经、互相问难、讨论经义是重要的教学形式[1]。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体现了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的思想性、政治性、文化性的高度统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融合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封闭性和对于自然科学教育的严重缺失,是导致中国经济、军事等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是在学习和引进西方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促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发展[2]。21世纪初世界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私营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等。世界高等教育思潮与发展趋势增强了中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紧迫感,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政策,大力推动高
等教育的发展,如: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投资和办学体制多元化,积极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等[3]。
近年来,世界政治形势剧烈变化,各国经济面临全球化浪潮的影响,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本科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都进行了教育改革。中国也十分重视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如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新世纪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并多次发文,组织各种活动,促进本科教学改革[4]。
二、现代教学系统
在传统认识论看来,认识主体与对象世界是已有的对立存在。主客体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是确定可知的。认识发展轨迹进而也可按一定的逻辑原则设计并认识。事实上, 认识总是基于当下的视域对事物的部分认识,随着认识与世界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生成新的认识,主客体都处于演变中[5]。高校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是一个表现出多层次的整体,由教师、学生、课程、心理场、班级文化等众多因素组成,是一个时时处于不平衡与平衡交替的动力开放系统,是一个教学主体之间、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对话系统。这个系统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知识逻辑、认知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等系统的有效整合,是相互作用的共同体。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建立起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动态关系,促进其智慧和能力的充分发展,碰撞出创新的火花。通过教学对话交流自然形成教学共识,通过共识建构教学话题,以此唤醒学生自我意识,诱导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引领学生在实现预定性教学目标的同时,重视看似偶发,然而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微妙影响的无关因素,进一步通过教学主体系统之间的对话交流使教学主客体系统之间互换丰富的信息,促成各系统的协同发展,不断产生新的过程性学习目标,进而对教学系统中的教学载体、教学媒体等作出适时的调整与完善,使得教学向更深层次过渡,同时避免教师的话语霸权与学生的静默接受使得课堂毫无生机[6-8]。
三、研究性学习理念
研究性学习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是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9-10]。中国教育部教基(2000) 3号文件规定:“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2010 年10 月 10 -12日,“一流大学建设研讨会(2010)”在复旦大学举行,会议认为大学最基本的精神和学术建设,就是要依托本科教学,培养出有独立见解、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才。把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学校声誉等诸多方面形成并积累的一些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优势[12]。世界其他国家也很重视研究性学习,如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13]。前苏联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通过分析和研究教材上或有关材料中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一个解释[14]。而在常规课堂评价中, 往往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逻辑性, 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等, 这样, 教师就只能按照教材的知识体系, 逐个要点地照本宣科, 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教师担心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可能导致一些负面的东西, 反而影响自己的发展。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学方法创新的意义,积极性不高;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的影响, 认为老师讲得越多越好, 越具体越好, 越详细越好, 从而对教学方法创新不适应,然后由不适应到抵触。因此,推广研究性学习理念和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路要走[15]。 四、教师文化
构建合理的教师文化是进一步深化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16]。教师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即教师的思想观念层次、价值体系层次和行为模式层次, 这三方面共同构成教师文化整体[17]。教师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集团自身的专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学校这个基本组织中, 教师并非孤立地在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 这种教学策略与风格的形成与改进, 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正是教师文化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18]。随着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希望教师通过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素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准备高素质的教师,促进学生的发展[19]。然而有时为了规范全体教师, 从而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规章制度的各种精细化管理,也会伤害教师们自主创新的自尊, 使原本有灵活自由度的发展空间变得格外狭小。有学者研究显示:这种精细化的管理在占40%的消極被动型教师中产生了理想的功能,在
40%绝对被动型教师中却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 而另外20%积极主动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却受到遏制,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对立有意或无意地与学校的规章制度产生强烈的冲突, 甚至对抗[20]。生命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生命是人存在的本质, 教师文化的发展要体现生命的感受性和体验性,要珍视生命的智慧价值,要重视教育交往中主体生命的自在性、享受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生命价值的自我发展,使教育主体间的对话、交往与沟通在生命的创造中生成[21]。现代教师文化是社会主导文化条件下教育亚文化的整合, 是教师群体在共同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融合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外来文化和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本精神, 它具有渗透、解读、自觉、开放和建构的文化特征。现代教师文化是以学校为本的文化, 它是以教师的文化人格为基础, 以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为目标, 通过诚信共生价值体系的创建, 民主和谐对话氛围的营造, 以及对传统封闭文化的改造和外来文化的理解, 在人文评价机制的激励下所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22]。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浪潮中,经济结构日益变化,意识形态已呈多样化,认识主体与对象世界处于相互作用及演变中,教师、学生、课程、心理场、班级文化等众多因素构成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代高校教育改革应重视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有效整合教育系统的知识逻辑、认知逻辑、教学逻辑和学习逻辑,引导学生树立研究性学习理念,构建多层次创新性教师文化,推行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同时注意吸收传统教育理念,以及重视区域本土经济、历史、文化特征等,这些都是值得教育者们关注和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周谷平,张雁.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兼论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J]. 高等教育研究,2006,27(5):89-93.
[2]王言法.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变[D].济南:山东大学,2011.
[3]潘懋元,肖海. 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演变的历程——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 (8): 6-11.
[4]康全礼.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
[5]周裕兰. 试论当代自组织方法论视野下的教学研究[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9,23(3):68-71.
[6]王林,潘绍伟,金玉,等. 高校自组织体育教学系统的要素及整体优化[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60-63.
[7]王 红.论自组织理论与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8(6):112-113.
[8]朱德全. 教学系统对话机制的生成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2006(10):68-72.
[9]张渊. 研究性学习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J].大学时代,2006,9:170-171.
[10] 周光礼,姜嘉乐. 研究性学习: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9,20:40-4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示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刘承功. 探索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一流大学建设研讨会(2010)”综述[J]. 复旦教育论坛,2010,8(6):5-7, 15.
[13]赵洪. 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7(2): 71-75.
[14]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5]别敦荣. 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30(4):95-101,118.
[16]杨琍玲. 教育改革视野下构建合作性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思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3):164-167.
[17]赵文平,于建霞. 多维视野中的教师文化研究[J].教师发展,2007,6B,56-60.
[18]王晓燕. 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文化新构建——日本与欧美之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11):41-46.
[19]卢乃桂,钟亚妮. 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76. [20]高 翔,孔強.给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关于学校精细化管理不足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22:42-43.
[21]赵复查. 教师文化的生命意蕴[J].教育评论,2006,4:38-41.
[22]赵复查. 现代教师文化:理念、特征与建构[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58(4):570-574.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ZHAO Yu, ZHANG Dongyan, HU Fe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traditional idea and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education face a new challenge. Ther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l over the world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study, contemporary teaching reform resul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investigated. Seeking proper teaching model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ere regarded as starting point, which followed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growth rules of talent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of evolution course of higher education, modern teaching system, idea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nd teacher cultu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was probed, common problems were reflected, and fundamental reasons were dissected. This study is helpful for integrating ancient traditional education idea and modern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 pattern, and provides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to seek feasible teaching reform model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based learning; teacher culture; high education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高校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此背景下进行高校教学改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热点问题。文章以当代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寻求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为出发点,从高等教育演变历程、现代教学系统、研究性学习理念以及教师文化等多种视角,探讨教改现状,反思常见问题,剖析深层次原因,以期为整合古代传统教育理念和现代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索可行的高校教改模式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教师文化;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0104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提出要在系统强化教学关键环节、引导教学改革方向、加大教学投入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整合各项改革成果,加强项目集成与创新,把握重点与核心,提高项目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 本文从多维视野角度,对高校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高等教育演變历程
学界一般把建于公元前124年的太学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端。太学的教学主体为博士与博士弟子,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学为主,说经、互相问难、讨论经义是重要的教学形式[1]。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体现了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的思想性、政治性、文化性的高度统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融合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封闭性和对于自然科学教育的严重缺失,是导致中国经济、军事等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是在学习和引进西方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促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发展[2]。21世纪初世界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私营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等。世界高等教育思潮与发展趋势增强了中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紧迫感,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政策,大力推动高
等教育的发展,如: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投资和办学体制多元化,积极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等[3]。
近年来,世界政治形势剧烈变化,各国经济面临全球化浪潮的影响,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本科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都进行了教育改革。中国也十分重视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如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新世纪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并多次发文,组织各种活动,促进本科教学改革[4]。
二、现代教学系统
在传统认识论看来,认识主体与对象世界是已有的对立存在。主客体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是确定可知的。认识发展轨迹进而也可按一定的逻辑原则设计并认识。事实上, 认识总是基于当下的视域对事物的部分认识,随着认识与世界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生成新的认识,主客体都处于演变中[5]。高校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是一个表现出多层次的整体,由教师、学生、课程、心理场、班级文化等众多因素组成,是一个时时处于不平衡与平衡交替的动力开放系统,是一个教学主体之间、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对话系统。这个系统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知识逻辑、认知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等系统的有效整合,是相互作用的共同体。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建立起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动态关系,促进其智慧和能力的充分发展,碰撞出创新的火花。通过教学对话交流自然形成教学共识,通过共识建构教学话题,以此唤醒学生自我意识,诱导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引领学生在实现预定性教学目标的同时,重视看似偶发,然而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微妙影响的无关因素,进一步通过教学主体系统之间的对话交流使教学主客体系统之间互换丰富的信息,促成各系统的协同发展,不断产生新的过程性学习目标,进而对教学系统中的教学载体、教学媒体等作出适时的调整与完善,使得教学向更深层次过渡,同时避免教师的话语霸权与学生的静默接受使得课堂毫无生机[6-8]。
三、研究性学习理念
研究性学习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是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9-10]。中国教育部教基(2000) 3号文件规定:“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2010 年10 月 10 -12日,“一流大学建设研讨会(2010)”在复旦大学举行,会议认为大学最基本的精神和学术建设,就是要依托本科教学,培养出有独立见解、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才。把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学校声誉等诸多方面形成并积累的一些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优势[12]。世界其他国家也很重视研究性学习,如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13]。前苏联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通过分析和研究教材上或有关材料中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一个解释[14]。而在常规课堂评价中, 往往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逻辑性, 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等, 这样, 教师就只能按照教材的知识体系, 逐个要点地照本宣科, 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教师担心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可能导致一些负面的东西, 反而影响自己的发展。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学方法创新的意义,积极性不高;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的影响, 认为老师讲得越多越好, 越具体越好, 越详细越好, 从而对教学方法创新不适应,然后由不适应到抵触。因此,推广研究性学习理念和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路要走[15]。 四、教师文化
构建合理的教师文化是进一步深化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16]。教师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即教师的思想观念层次、价值体系层次和行为模式层次, 这三方面共同构成教师文化整体[17]。教师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集团自身的专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学校这个基本组织中, 教师并非孤立地在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 这种教学策略与风格的形成与改进, 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正是教师文化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18]。随着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希望教师通过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素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准备高素质的教师,促进学生的发展[19]。然而有时为了规范全体教师, 从而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规章制度的各种精细化管理,也会伤害教师们自主创新的自尊, 使原本有灵活自由度的发展空间变得格外狭小。有学者研究显示:这种精细化的管理在占40%的消極被动型教师中产生了理想的功能,在
40%绝对被动型教师中却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 而另外20%积极主动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却受到遏制,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对立有意或无意地与学校的规章制度产生强烈的冲突, 甚至对抗[20]。生命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生命是人存在的本质, 教师文化的发展要体现生命的感受性和体验性,要珍视生命的智慧价值,要重视教育交往中主体生命的自在性、享受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生命价值的自我发展,使教育主体间的对话、交往与沟通在生命的创造中生成[21]。现代教师文化是社会主导文化条件下教育亚文化的整合, 是教师群体在共同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融合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外来文化和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本精神, 它具有渗透、解读、自觉、开放和建构的文化特征。现代教师文化是以学校为本的文化, 它是以教师的文化人格为基础, 以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为目标, 通过诚信共生价值体系的创建, 民主和谐对话氛围的营造, 以及对传统封闭文化的改造和外来文化的理解, 在人文评价机制的激励下所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22]。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浪潮中,经济结构日益变化,意识形态已呈多样化,认识主体与对象世界处于相互作用及演变中,教师、学生、课程、心理场、班级文化等众多因素构成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代高校教育改革应重视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有效整合教育系统的知识逻辑、认知逻辑、教学逻辑和学习逻辑,引导学生树立研究性学习理念,构建多层次创新性教师文化,推行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同时注意吸收传统教育理念,以及重视区域本土经济、历史、文化特征等,这些都是值得教育者们关注和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周谷平,张雁.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兼论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J]. 高等教育研究,2006,27(5):89-93.
[2]王言法.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变[D].济南:山东大学,2011.
[3]潘懋元,肖海. 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演变的历程——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 (8): 6-11.
[4]康全礼.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
[5]周裕兰. 试论当代自组织方法论视野下的教学研究[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9,23(3):68-71.
[6]王林,潘绍伟,金玉,等. 高校自组织体育教学系统的要素及整体优化[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60-63.
[7]王 红.论自组织理论与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8(6):112-113.
[8]朱德全. 教学系统对话机制的生成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2006(10):68-72.
[9]张渊. 研究性学习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J].大学时代,2006,9:170-171.
[10] 周光礼,姜嘉乐. 研究性学习: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9,20:40-4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示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刘承功. 探索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一流大学建设研讨会(2010)”综述[J]. 复旦教育论坛,2010,8(6):5-7, 15.
[13]赵洪. 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7(2): 71-75.
[14]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5]别敦荣. 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30(4):95-101,118.
[16]杨琍玲. 教育改革视野下构建合作性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思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3):164-167.
[17]赵文平,于建霞. 多维视野中的教师文化研究[J].教师发展,2007,6B,56-60.
[18]王晓燕. 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文化新构建——日本与欧美之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11):41-46.
[19]卢乃桂,钟亚妮. 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76. [20]高 翔,孔強.给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关于学校精细化管理不足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22:42-43.
[21]赵复查. 教师文化的生命意蕴[J].教育评论,2006,4:38-41.
[22]赵复查. 现代教师文化:理念、特征与建构[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58(4):570-574.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ZHAO Yu, ZHANG Dongyan, HU Fe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traditional idea and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education face a new challenge. Ther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l over the world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study, contemporary teaching reform resul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investigated. Seeking proper teaching model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ere regarded as starting point, which followed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growth rules of talent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of evolution course of higher education, modern teaching system, idea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nd teacher cultu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was probed, common problems were reflected, and fundamental reasons were dissected. This study is helpful for integrating ancient traditional education idea and modern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 pattern, and provides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to seek feasible teaching reform model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based learning; teacher culture; high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