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父亲三部曲”奠定了李安作品中的通俗性,但这种通俗性又不同于好莱坞电影。对于东西文化的缠斗,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与西方自由意志的冲突表达上,李安通过“父亲三部曲”完成了一次感性而完整的表达。
关键词:李安 文化冲突 东西方文化比较
文化艺术自出现开始至今,东西方之间产生的差异就是被反复比对。由于文化的差异,东西方教育、社会形态、民主观念、道德观念等待也產生了很大的差异。
李安,中国导演,出生于台湾屏东,凭借“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里对准中西文化差异的独特视角与蕴含其中的深刻感情一举成名。而后他拍的许多电影,例如《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等,虽然不再像“父亲三部曲”这样直接的对准东西方差异,但无论镜头对准东方还是西方,李安都用其高超的手法,在东方为背景的故事中透露西方世界观,或是安排西方的背景与人物,却蕴含着深刻的东方智慧。
一、“父亲三部曲”中的中西方家庭文化对比
在“父亲三部曲”中,《推手》《喜宴》最直接的表达了东西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矛盾与冲突,《饮食男女》则是主要描写了东方家庭的模式与观念。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中西方文化由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呈现出诸多的差异。
(一)西式家庭的自由、独立与平等
在电影《推手》中,郎雄饰演的老朱在退休之后被儿子从北京接到了美国。到美国之后每天和自己的美国的作家儿媳妇同处一个屋檐下。李安通过一系列镜头与剪辑的使用,在没有台词的情况下描述出老朱与美国儿媳妇因为语言不通以及生活习性上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致虚极、守静笃的太极拳大师放在美国这个现代意识和个人意识都很浓烈的国家里。
在东西方文化冲突在我们面前展现时,我们发现西方的家庭更加注重对于平等与独立的观念培养与贯彻。西方崇尚个人主义,无论是家族关系还是长幼尊卑,都不能使家庭成员失去个人的自由与独立性。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家庭成员相互联系的依据是“爱”,而不是东方所推崇的“孝道”。
在其他的电影里我们也能看到,西方追求个人的独立性。东方观念中的“孝”,以及古老东方故事中为了“孝”而甘愿放弃个人前途的故事都让西方人无法理解。
(二)东方家庭的孝道、家族观念与时代性
“父亲三部曲”中的《饮食男女》,讲了一个东方家庭的故事。厨师父亲每周末都为自己的三个女儿做一顿家宴,在这场家宴里,一家四口人团聚,聊自己的生活。这个故事的设定,本就充满了浓重的东方气息。
中国人祖祖辈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启蒙与熏陶,重视血缘关系与家族观念,依旧保持着聚餐的文化传统,在传统节日或是周末组织聚餐以联络感情。在这些日子里,不能到来的人将视为“不重视家庭”。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中,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家族利益。
中国同样是一个重视“家庭与父权”的国家。另一部电影《喜宴》之中,男主角伟同是一个事业有为的男青年,他是一名男同志,和自己的男友在美国过着幸福的同居生活。与此同时,却也面对着自己远在中国的父母的一次次逼婚,最终只能找一名来自中国的女孩微微“假结婚”,以此对抗将“家庭为重”这一观念视为真理的父母。而伟同在父母以及传统观念的压力之下,选择假结婚,同样是对于中国家庭的传统教育里“顺者为孝”即对长辈话语的恭顺与服从的表达。
对于传统的东方人而言,家庭先于高于重于个人。
二、“父亲三部曲”中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
思维方式即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即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在“父亲三部曲”中,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的东西方人对于同一个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李安用其细腻的编辑功底与镜头,敏锐地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展现在所有人眼前。
(一)西方文化中的逻辑与信仰
西方人看待事物总是从本质出发,唯物主义的气质非常强。西方人在思考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运用了非常清晰的逻辑思维,强调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在电影《推手》之中,洋人儿媳是一个作家,本应在报纸上刊登她新书的书评,可是报纸拿到手却发现没有,她因受到欺骗而愤怒无比。老朱了解情况之后却说:何必生气,几十年之后,大家入土为安,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是典型的东方智慧,与追求本质根源以及明确逻辑的西方思想完全不同。
西方文化中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由于西方文化是起源于古希腊的海洋文明,古希腊的早期的哲学家与科学家们已架设为基础,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试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这种思维定式久久影响着西方文化,成为西方文化固有的逻辑模式。
(二)东方文化中的思辨与觉悟
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辩证性思维与唯心主义的气质非常强。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和中和论。认为世界永远在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错;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矛盾组成了事物本身;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甚至沉淀,成为了东方人自己的性格本身。
《喜宴》中的一段饶有趣味。伟同的父母来美国参加他和微微的“假婚礼”,一家人站在客厅里伟同父亲曾经写的一幅毛笔字前面聊天。微微对伟同爸说:“爸,您写给伟同的字里,我最喜欢这一幅。真是好。”伟同父亲问:“怎么个好法?”学过美术的微微开始侃侃而谈:“王羲之的行书讲究的是平和自然,含蓄有味。您写的王体字不论是用笔还是结构,都有一种经过精心推敲却又浑然天成的美。而且气韵跟这一首白居易的诗浑然呵成一体,这是艺术里面非常高的境界。”
这时候镜头摇到了旁边,伟同的美国男朋友赛门一脸茫然,虽然懂一些中文,却还是摇摇头先行离开了。随着赛门的离开,镜头摇回来,是伟同父亲赞叹而欢喜的表情。 微微说的这段话里,平和、含蓄、浑然天成、气韵、浑然一体、境界……都是非常东方化的词语。中国人认为,自然界本就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整体与局部,个体与社会,本就不可分割。道家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样的道理。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周易》,还是从古至今的泼墨山水画,浩浩荡荡,整体上把握着宇宙和万事万物。这种概括天地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
“气韵”这个词是东方独有的“特殊词语”,像是一种借助直觉体会。与西方的认识论哲学不同,东方的哲学更像是一种“内化的玄学”,是对自然的尊重与顺从。高晓松谈东西方文化时说,东方人心中存在的观念是norm(标准),而西方人心中存在的观念则是truth(真理)。从这个角度来讲,也不无道理。
其他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将礼仪与道德置于最高的东方更加注重“礼”,推崇“中庸之道”,赞美集体利益至上,宣扬“大爱”;而西方更加注重“己”,推崇独立与竞争,推崇个人利益,宣扬对自己对家人的“小爱”。在民族性格方面,中國人相对内敛,而西方人更加偏于开放。谦虚与低调是中国人的教育经,所以常听到“鄙人姓赵”“一点心意不成敬意”这种客套话。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在遇到恭维的时候大方致谢,送礼物的时候会说“我希望你会喜欢”,表达方式更加直白。以及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见面更喜欢问一些“年龄婚姻收入”这类问题,而西方人会对这些问题刻意回避,而将“天气新闻交通状况”作为寒暄的主要内容。这些在李安的电影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不仅仅是“父亲三部曲”,在李安之后的电影中,无论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散发着东方独有的意境美,浸透着东方文化的基因记忆。
“父亲三部曲”奠定了李安作品中的通俗性,但这种通俗性又不同于好莱坞电影,它糅合了好莱坞电影讲故事的结构和手段,但内里却生发出东方文化独有的气脉和韵律。[1]在“父亲三部曲”每一部的结尾,矛盾和冲突即将爆发的最高点到来时,李安却像《推手》中的老朱一样,一招峰回路转,吞下了内在冲突,温和地化解回人物的内心。
对于东西文化的缠斗,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与西方自由意志的冲突表达上,李安通过“父亲三部曲”完成了一次感性而完整的表达。
参考文献
[1]蔡卫 游飞.雕刻时光的诗人:当代亚洲电影导演艺术细读[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05
关键词:李安 文化冲突 东西方文化比较
文化艺术自出现开始至今,东西方之间产生的差异就是被反复比对。由于文化的差异,东西方教育、社会形态、民主观念、道德观念等待也產生了很大的差异。
李安,中国导演,出生于台湾屏东,凭借“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里对准中西文化差异的独特视角与蕴含其中的深刻感情一举成名。而后他拍的许多电影,例如《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等,虽然不再像“父亲三部曲”这样直接的对准东西方差异,但无论镜头对准东方还是西方,李安都用其高超的手法,在东方为背景的故事中透露西方世界观,或是安排西方的背景与人物,却蕴含着深刻的东方智慧。
一、“父亲三部曲”中的中西方家庭文化对比
在“父亲三部曲”中,《推手》《喜宴》最直接的表达了东西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矛盾与冲突,《饮食男女》则是主要描写了东方家庭的模式与观念。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中西方文化由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呈现出诸多的差异。
(一)西式家庭的自由、独立与平等
在电影《推手》中,郎雄饰演的老朱在退休之后被儿子从北京接到了美国。到美国之后每天和自己的美国的作家儿媳妇同处一个屋檐下。李安通过一系列镜头与剪辑的使用,在没有台词的情况下描述出老朱与美国儿媳妇因为语言不通以及生活习性上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致虚极、守静笃的太极拳大师放在美国这个现代意识和个人意识都很浓烈的国家里。
在东西方文化冲突在我们面前展现时,我们发现西方的家庭更加注重对于平等与独立的观念培养与贯彻。西方崇尚个人主义,无论是家族关系还是长幼尊卑,都不能使家庭成员失去个人的自由与独立性。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家庭成员相互联系的依据是“爱”,而不是东方所推崇的“孝道”。
在其他的电影里我们也能看到,西方追求个人的独立性。东方观念中的“孝”,以及古老东方故事中为了“孝”而甘愿放弃个人前途的故事都让西方人无法理解。
(二)东方家庭的孝道、家族观念与时代性
“父亲三部曲”中的《饮食男女》,讲了一个东方家庭的故事。厨师父亲每周末都为自己的三个女儿做一顿家宴,在这场家宴里,一家四口人团聚,聊自己的生活。这个故事的设定,本就充满了浓重的东方气息。
中国人祖祖辈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启蒙与熏陶,重视血缘关系与家族观念,依旧保持着聚餐的文化传统,在传统节日或是周末组织聚餐以联络感情。在这些日子里,不能到来的人将视为“不重视家庭”。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中,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家族利益。
中国同样是一个重视“家庭与父权”的国家。另一部电影《喜宴》之中,男主角伟同是一个事业有为的男青年,他是一名男同志,和自己的男友在美国过着幸福的同居生活。与此同时,却也面对着自己远在中国的父母的一次次逼婚,最终只能找一名来自中国的女孩微微“假结婚”,以此对抗将“家庭为重”这一观念视为真理的父母。而伟同在父母以及传统观念的压力之下,选择假结婚,同样是对于中国家庭的传统教育里“顺者为孝”即对长辈话语的恭顺与服从的表达。
对于传统的东方人而言,家庭先于高于重于个人。
二、“父亲三部曲”中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
思维方式即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即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在“父亲三部曲”中,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的东西方人对于同一个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李安用其细腻的编辑功底与镜头,敏锐地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展现在所有人眼前。
(一)西方文化中的逻辑与信仰
西方人看待事物总是从本质出发,唯物主义的气质非常强。西方人在思考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运用了非常清晰的逻辑思维,强调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在电影《推手》之中,洋人儿媳是一个作家,本应在报纸上刊登她新书的书评,可是报纸拿到手却发现没有,她因受到欺骗而愤怒无比。老朱了解情况之后却说:何必生气,几十年之后,大家入土为安,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是典型的东方智慧,与追求本质根源以及明确逻辑的西方思想完全不同。
西方文化中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由于西方文化是起源于古希腊的海洋文明,古希腊的早期的哲学家与科学家们已架设为基础,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试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这种思维定式久久影响着西方文化,成为西方文化固有的逻辑模式。
(二)东方文化中的思辨与觉悟
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辩证性思维与唯心主义的气质非常强。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和中和论。认为世界永远在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错;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矛盾组成了事物本身;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甚至沉淀,成为了东方人自己的性格本身。
《喜宴》中的一段饶有趣味。伟同的父母来美国参加他和微微的“假婚礼”,一家人站在客厅里伟同父亲曾经写的一幅毛笔字前面聊天。微微对伟同爸说:“爸,您写给伟同的字里,我最喜欢这一幅。真是好。”伟同父亲问:“怎么个好法?”学过美术的微微开始侃侃而谈:“王羲之的行书讲究的是平和自然,含蓄有味。您写的王体字不论是用笔还是结构,都有一种经过精心推敲却又浑然天成的美。而且气韵跟这一首白居易的诗浑然呵成一体,这是艺术里面非常高的境界。”
这时候镜头摇到了旁边,伟同的美国男朋友赛门一脸茫然,虽然懂一些中文,却还是摇摇头先行离开了。随着赛门的离开,镜头摇回来,是伟同父亲赞叹而欢喜的表情。 微微说的这段话里,平和、含蓄、浑然天成、气韵、浑然一体、境界……都是非常东方化的词语。中国人认为,自然界本就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整体与局部,个体与社会,本就不可分割。道家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样的道理。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周易》,还是从古至今的泼墨山水画,浩浩荡荡,整体上把握着宇宙和万事万物。这种概括天地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
“气韵”这个词是东方独有的“特殊词语”,像是一种借助直觉体会。与西方的认识论哲学不同,东方的哲学更像是一种“内化的玄学”,是对自然的尊重与顺从。高晓松谈东西方文化时说,东方人心中存在的观念是norm(标准),而西方人心中存在的观念则是truth(真理)。从这个角度来讲,也不无道理。
其他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将礼仪与道德置于最高的东方更加注重“礼”,推崇“中庸之道”,赞美集体利益至上,宣扬“大爱”;而西方更加注重“己”,推崇独立与竞争,推崇个人利益,宣扬对自己对家人的“小爱”。在民族性格方面,中國人相对内敛,而西方人更加偏于开放。谦虚与低调是中国人的教育经,所以常听到“鄙人姓赵”“一点心意不成敬意”这种客套话。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在遇到恭维的时候大方致谢,送礼物的时候会说“我希望你会喜欢”,表达方式更加直白。以及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见面更喜欢问一些“年龄婚姻收入”这类问题,而西方人会对这些问题刻意回避,而将“天气新闻交通状况”作为寒暄的主要内容。这些在李安的电影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不仅仅是“父亲三部曲”,在李安之后的电影中,无论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散发着东方独有的意境美,浸透着东方文化的基因记忆。
“父亲三部曲”奠定了李安作品中的通俗性,但这种通俗性又不同于好莱坞电影,它糅合了好莱坞电影讲故事的结构和手段,但内里却生发出东方文化独有的气脉和韵律。[1]在“父亲三部曲”每一部的结尾,矛盾和冲突即将爆发的最高点到来时,李安却像《推手》中的老朱一样,一招峰回路转,吞下了内在冲突,温和地化解回人物的内心。
对于东西文化的缠斗,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与西方自由意志的冲突表达上,李安通过“父亲三部曲”完成了一次感性而完整的表达。
参考文献
[1]蔡卫 游飞.雕刻时光的诗人:当代亚洲电影导演艺术细读[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