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核心素养写在人生“旗帜”上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并非空中樓阁,它需要我们搭起生命的架子,让学生可触及、感受素养意义;由我们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护航,也让教育向更深处延伸。
  2016年6月,2012届高三毕业生张同学在QQ上给我留言,阐述对某部译制影片的理解,并征询我的看法。我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想到她即将面临毕业,便问她是准备读研,还是准备就业。她给了我一个超乎预料的答案:“我已同外交部签约,担任北非一个法语国家驻中国大使的秘书。”
  我连忙道贺,她却说:“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非常感谢您在高中阶段给予我的教育。是您让我知道,能力永远比分数重要,比学校的招牌重要,也比静态的知识重要。您说过,进入大学,是应试的结束,也是真正的学习的开始。我记住了您的这些话,大学四年没有荒废。”
  她的话,我深信不疑。因为早在大二那年,她便翻译出版了一部二十余万字的法国长篇小说,其语言的娴熟老道,比起她高中阶段的应试作文,不知高出了多少倍。她把译著寄给我时,我曾经很诧异。毕竟,从世俗眼光来看,她就读的只是一所极其普通的本科院校。她竟然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便熟练掌握了一门原本完全陌生的语言,并且能用中文精准地表达出来。
  她将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因为她从小就对法国文学充满了好奇与热爱。她说她在中学阶段阅读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即便是在最忙碌的高三阶段,也未曾放弃过这样的课外阅读。“为了防止被父母和老师发现,我都是在‘地下活动’呢。”她幽默地说。
  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课间,人声喧哗中,一个小女生从桌子里偷偷掏出了一部长篇小说,一边如饥似渴地阅读,一边捕捉着随时会到来的外来“威胁”。这个画面,在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时常出现,每次遇见,我做的只有一件事——鼓励孩子们把阅读从“地下”转到“地上”。我始终坚信,不爱阅读的学生绝不会成为精神丰盈、情怀丰厚、人格丰满的大写的“人”。遗憾的是,像我这样“教唆并怂恿”学生“不务正业”的教师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同行,尤其是做班主任的同行们,都从最切实的人生经验出发,想方设法把课外阅读扼杀于铁腕般的纪律之下。
  张同学的成长经历,让我对当下的教育有了深刻反思。如果只从高中应试的角度而言,张同学显得比较平凡。这样的同学绝大多数情况下会伴随着一个标签:学习能力匮乏。但事实是,人的能力永远是个多元性的呈现体。应试能力不过是诸多能力中最缺乏持久性的一个小的类别。应试之外,陪伴一生的更多是具有持续性、批判性、创造性的“在特定的情境中应对复杂课题”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包括了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种心理和社会资源。OECD(经合组织)称其为“关键能力”,也就是当下热点话题“核心素养”。一个人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上获得生存,并获得很好的发展,绝对离不开这些核心素养。
  由张同学的成功,我看到了核心素养对于生命成长的终极价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学生秦同学。这个学业成绩极其优异、高考时以地方状元的身份进入国内某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我虽未教过她的课,但在她高中三年中,为她义务讲解过多篇作文。她高一时的语文老师与我同一办公室,每次她来咨询问题时,遇到她的老师在忙,便转而问我,且不论我在做什么,都立刻打断我的工作。就是这样一个学生,一旦离开了办公室而在校园的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遇到了我,她绝不会主动问候一声“老师好”。前些天,我与同事聊天时谈到她,同事说她进入名校这几年,也从未发过一个短信给他。因为她未能养成最基本的为人处世能力,她只懂得索取,不懂得感恩,哪怕只是形式上的道一声“感谢”。
  秦同学这样的学生,在当下的学校中并非个例。当我们的学校仅将考试成绩作为区分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尺时,人的多方面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便被挤出了教室。这显然是教育的悲哀。
  2002年,欧盟一个研究机构在其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将“核心素养”界定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由这一定义可知,学校教育,归根结底是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的能力,绝不应该舍弃了这一根本,只追逐成绩评比表上的数字与排名。
  学生走进学校,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在于健康、和谐、幸福地成长。学校应该教给学生的,不是死记硬背的素养、题海战术的能力,而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合作能力、社会责任和交流技能。只有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将这样的素养贯穿于各门课程,我们的学生才有能力在未来的社会立足。这样的教育诉求,既着眼于未来,也着力于当下。
  当下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何处来?OECD(经合组织)在其2003年的研究报告《为了成功人生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素养本身是在有利的学习环境中习得的。”这样的阐释,在强调素养的后天习得的同时,也将一份无限神圣又无比沉重的担子压到了学校的肩膀上。尽管学习环境包含了家庭、社会、文化等多种校外环境,但学校教育,尤其是班级教育终究属于素养形成的起点与根基。这样的根基一旦出现了失误,则建立其上的高楼大厦,便始终处于危险境况之中。
  当我们高高地举起核心素养的“旗帜”,并迈开双腿,向综合能力培养的正确轨道前进之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文字游戏,不是概念偷换,而是切实的行动:是把学校图书馆的大门终日敞开;是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从书山题海中走出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还能够拥有一个幸福而充实的当下;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只有把这些行动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核心素养才能够真正成为滋润生命的养分。
  教育的本质是人,不是分数,不是行政命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当下的教育形式下,都必须学会将自己的教学行为由“抽象知识”的传授转向“具体情境”的积极创设,将自己的教育理念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将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为了这样的教育改革,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真正担当起育人的社会责任,努力变革,锐意进取。当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成为讲台上顶天立地的“人”时,课堂上才能站立起一个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丰富情感体验的“人”,才能把核心素养写在“人”的旗帜上,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其他文献
北京奥组委应成立由熟悉西方媒体运作规律的人士组成的公关机构,一旦发生风波,能第一时间把中国政府的立场和真实的情况通过西方媒体传达给公众。而不是等到西方炒得沸沸扬扬了,才出来简单回应。    就在斯皮尔伯格宣布辞去北京奥运会艺术顾问一职事件仍在发酵的时候,两天后的2月14日,英国著名大报《独立报》在头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了一封声称是由包括8位诺贝尔奖得主、奥运会选手、政治家和明星等80人联合签名要求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