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俗画始于汉代,在唐宋时期发展到达顶峰,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描绘社会现状、市井生活和民俗生活的绘画。它为我们研究传统艺术文化和世俗社会生活提供了广泛的可视资料。本文主要从互动、叙事的双重视角展开,探索风俗画街巷绘本数字化的创作研究。
关键词:风俗画;绘本;数字;街巷
一、风俗画在数字绘本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1.提升绘本创作的感染力
风俗画在《辞海(艺术分册)》中被定义为“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释义为“用当时社会风俗及日常生活作为题材的绘画”。可见风俗画是以市民为主体的,贴近民意的绘画。它反应的是大众活动,描绘的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当代数字绘本强调创新的绘画语言形式,各类创作风格争奇斗艳。以风俗文化为题材的绘画形式,能够质朴的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共存的关系。突破当代普通人各自生活互不相干的心理防线,拉近读者的距离,产生共鸣。
2.传递市井文化信息
风俗画多反映民间市井风俗的景象。如《清明上河图》表现热闹的市集、民间各类休闲娱乐活动以及各类劳动工作者的日常。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立体式感官体验的风俗画绘本,突出视听营造的带入感,让文化信息的接受者化被动为主动,参与其中。借助数字网络平台,促进市井文化的普及。
3.拓宽文旅产业影响力
互联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是未来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时代下的风俗画绘本创作与文旅产业相辅相成。无纸化的风俗画绘本打破传统平面静态的绘本形式,以动态影像的形式宣传文旅产业,重现景区历史场景,增加趣味性和艺术效果,从而拓宽文旅产业的影响力。
二、风俗画在当代街巷数字绘本创作中的应用
街巷是百姓生活的聚集地,内涵居民的生活境况和建筑风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街巷中由居住形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功能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街巷文化。杭州中山街是杭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中山街前身为南宋御街,贯穿都城南北,分为中山南路、中山中路和中山北路,内含十余个文化背景深厚的坊巷街道、文物古迹、地下遗存、历史建筑等优秀的物质文化。此外传统工艺、传统产业等非物质文化遗存也数量众多,为街巷数字绘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以杭州中山街绘本长卷创作为例,结合创作实践,对数字技术应用于风俗画绘本创作进行研究总结。
1.提取风俗画元素再设计
古代风俗画中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例如《清明上河图》中风筝、杂耍、舟车、城廓等景与物的描绘,突出了节气时令、文化风习、景观气象等我国传统的物质与精神活动。将这些标志性元素运用到街巷绘本创作中,并承袭风俗画线描与单色水彩相结合的方法塑造街巷的人物与场景,对趣味性细节进行深入刻画,展现杭州中山街的人间百态,实现风俗画的传承与创新。
2.建立沉浸式感官体验
传统绘本通过文字叙述和画面描述来传递情感。数字绘本将动画视听语言中的镜头构图、场面调度、动画、声音介入到绘本当中,强调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感知体验。
运用镜头构图的灵活性使绘本不再局限于左右页面的固定版式,避免装订线造成的画面起伏和叙事内容断层。杭州中山街巷建筑基本态势呈长廊状,坊中有巷,坊、市相融;建筑结构纵横交错。以全屏横向长卷的方式呈现街景,能够模拟走街坊的视觉效果,给人以连贯、开阔、稳定的感觉。
运用场面调度来丰富数字绘本的视觉效果。传统风俗画整体以一个开阔的、平面的远景视角来呈现画面,不能全面的展现杭州中山街巷悠久的历史文化变迁过程。运用场面调度,区别被摄物体在镜头中的范围大小,在连续的全景长卷中穿插中景、近景、特写,并保持镜头之前的关联性。可以打破平面纸绘的时空限制,将历史与现代的时空相互串连,从而丰富故事情节,增强画面的节奏感。
“运动是最容易引起视觉强烈注意的现象”。在数字风俗画街巷绘本创作中加入动画和特效将提升绘本的生动性,营造街巷热闹繁华的景象。当然在制作动态绘本效果时,应注意两点:第一,介入动画中原画的概念,在造型的动态表演中仅表现动作的“关键帧”,即表现动作的起始点、关键转折点和结束点。因为动画制作过程非常繁琐,若把绘本制作成动画将得不偿失。仅在绘本需要强调表演的局部做出原画动作即可。这样既可以表现画面的动态效果,又可以降低制作成本。第二,运用数字工具制作动画,避免直接手绘逐帧着色。由于绘本的造型、透视、肌理效果等相对于动画来说更加繁复,设计者可以将需要动态化的造型拆解成图形元素,为其添加“关节”和“骨骼”,通过骨骼的平面转动、三维旋转来实现动画效果。如此可以最大效果的还原静态绘本的艺术风格造型,还能使其具有立体的空间感。
除了从画面构建感官体验之外,配音和配乐以及音效在数字绘本中也必不可少。“纯粹地用耳朵听,就是倾听具体语言构建的世界”。声音在故事情节叙事中,起到渲染主题,强调情节的作用,这是单纯的纸上插画无法比拟的。声效和音乐的加入,以声拟状,与画面相匹配,将带动读者情绪,建立沉浸式感官体验。
3.构建可交互性的叙事方式
风俗画着意于表现内容的普遍性和真实性,它所描绘的对象要符合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以纪实的手法表现事件。即抓住一个事件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从而达到较为真实、完整的叙事效果。但风俗画受传统绘画的限制,表现内容仅限于特定时间和空间,叙事结构单一。以游戏、动画等互动形式参与到风俗画街巷绘本的“情节”发展中。纪实街巷日常生活的同时,构建非线性的敘事形式。让观众参与行为的不确定性引导叙事情节,使其过程、发展和结局具有多样性,从而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结语
当代数字技术解放了风俗画的传统理念,相较于传统静态风俗画绘本而言,立体空间、图形动态化、声画结合等现代艺术表现形式使风俗画的绘本风格有了多样性发展。风俗画中人物、情节、时间、环境的特殊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使现代绘本更具人情味。两者相辅相成,让街巷绘本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上更加平民化、大众化,更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杜正贤.《杭州中山路》[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4)[6]阿思海姆·鲁道夫.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沈冠东.图像叙事的叙事者与叙事视角探析[J].文化艺术研究,2017,10(04)
[4]曹晓萌,游戏化思维在会本设计中的应用——以互动绘本为例[J],设计,2018
[5]张放.风俗画内容结构要素及其表现探析[J].大众文艺,2018(5)
[6]姚远,黄朝晖.浅析数字交互绘本的视觉设计[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
关键词:风俗画;绘本;数字;街巷
一、风俗画在数字绘本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1.提升绘本创作的感染力
风俗画在《辞海(艺术分册)》中被定义为“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释义为“用当时社会风俗及日常生活作为题材的绘画”。可见风俗画是以市民为主体的,贴近民意的绘画。它反应的是大众活动,描绘的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当代数字绘本强调创新的绘画语言形式,各类创作风格争奇斗艳。以风俗文化为题材的绘画形式,能够质朴的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共存的关系。突破当代普通人各自生活互不相干的心理防线,拉近读者的距离,产生共鸣。
2.传递市井文化信息
风俗画多反映民间市井风俗的景象。如《清明上河图》表现热闹的市集、民间各类休闲娱乐活动以及各类劳动工作者的日常。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立体式感官体验的风俗画绘本,突出视听营造的带入感,让文化信息的接受者化被动为主动,参与其中。借助数字网络平台,促进市井文化的普及。
3.拓宽文旅产业影响力
互联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是未来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时代下的风俗画绘本创作与文旅产业相辅相成。无纸化的风俗画绘本打破传统平面静态的绘本形式,以动态影像的形式宣传文旅产业,重现景区历史场景,增加趣味性和艺术效果,从而拓宽文旅产业的影响力。
二、风俗画在当代街巷数字绘本创作中的应用
街巷是百姓生活的聚集地,内涵居民的生活境况和建筑风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街巷中由居住形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功能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街巷文化。杭州中山街是杭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中山街前身为南宋御街,贯穿都城南北,分为中山南路、中山中路和中山北路,内含十余个文化背景深厚的坊巷街道、文物古迹、地下遗存、历史建筑等优秀的物质文化。此外传统工艺、传统产业等非物质文化遗存也数量众多,为街巷数字绘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以杭州中山街绘本长卷创作为例,结合创作实践,对数字技术应用于风俗画绘本创作进行研究总结。
1.提取风俗画元素再设计
古代风俗画中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例如《清明上河图》中风筝、杂耍、舟车、城廓等景与物的描绘,突出了节气时令、文化风习、景观气象等我国传统的物质与精神活动。将这些标志性元素运用到街巷绘本创作中,并承袭风俗画线描与单色水彩相结合的方法塑造街巷的人物与场景,对趣味性细节进行深入刻画,展现杭州中山街的人间百态,实现风俗画的传承与创新。
2.建立沉浸式感官体验
传统绘本通过文字叙述和画面描述来传递情感。数字绘本将动画视听语言中的镜头构图、场面调度、动画、声音介入到绘本当中,强调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感知体验。
运用镜头构图的灵活性使绘本不再局限于左右页面的固定版式,避免装订线造成的画面起伏和叙事内容断层。杭州中山街巷建筑基本态势呈长廊状,坊中有巷,坊、市相融;建筑结构纵横交错。以全屏横向长卷的方式呈现街景,能够模拟走街坊的视觉效果,给人以连贯、开阔、稳定的感觉。
运用场面调度来丰富数字绘本的视觉效果。传统风俗画整体以一个开阔的、平面的远景视角来呈现画面,不能全面的展现杭州中山街巷悠久的历史文化变迁过程。运用场面调度,区别被摄物体在镜头中的范围大小,在连续的全景长卷中穿插中景、近景、特写,并保持镜头之前的关联性。可以打破平面纸绘的时空限制,将历史与现代的时空相互串连,从而丰富故事情节,增强画面的节奏感。
“运动是最容易引起视觉强烈注意的现象”。在数字风俗画街巷绘本创作中加入动画和特效将提升绘本的生动性,营造街巷热闹繁华的景象。当然在制作动态绘本效果时,应注意两点:第一,介入动画中原画的概念,在造型的动态表演中仅表现动作的“关键帧”,即表现动作的起始点、关键转折点和结束点。因为动画制作过程非常繁琐,若把绘本制作成动画将得不偿失。仅在绘本需要强调表演的局部做出原画动作即可。这样既可以表现画面的动态效果,又可以降低制作成本。第二,运用数字工具制作动画,避免直接手绘逐帧着色。由于绘本的造型、透视、肌理效果等相对于动画来说更加繁复,设计者可以将需要动态化的造型拆解成图形元素,为其添加“关节”和“骨骼”,通过骨骼的平面转动、三维旋转来实现动画效果。如此可以最大效果的还原静态绘本的艺术风格造型,还能使其具有立体的空间感。
除了从画面构建感官体验之外,配音和配乐以及音效在数字绘本中也必不可少。“纯粹地用耳朵听,就是倾听具体语言构建的世界”。声音在故事情节叙事中,起到渲染主题,强调情节的作用,这是单纯的纸上插画无法比拟的。声效和音乐的加入,以声拟状,与画面相匹配,将带动读者情绪,建立沉浸式感官体验。
3.构建可交互性的叙事方式
风俗画着意于表现内容的普遍性和真实性,它所描绘的对象要符合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以纪实的手法表现事件。即抓住一个事件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从而达到较为真实、完整的叙事效果。但风俗画受传统绘画的限制,表现内容仅限于特定时间和空间,叙事结构单一。以游戏、动画等互动形式参与到风俗画街巷绘本的“情节”发展中。纪实街巷日常生活的同时,构建非线性的敘事形式。让观众参与行为的不确定性引导叙事情节,使其过程、发展和结局具有多样性,从而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结语
当代数字技术解放了风俗画的传统理念,相较于传统静态风俗画绘本而言,立体空间、图形动态化、声画结合等现代艺术表现形式使风俗画的绘本风格有了多样性发展。风俗画中人物、情节、时间、环境的特殊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使现代绘本更具人情味。两者相辅相成,让街巷绘本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上更加平民化、大众化,更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杜正贤.《杭州中山路》[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4)[6]阿思海姆·鲁道夫.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沈冠东.图像叙事的叙事者与叙事视角探析[J].文化艺术研究,2017,10(04)
[4]曹晓萌,游戏化思维在会本设计中的应用——以互动绘本为例[J],设计,2018
[5]张放.风俗画内容结构要素及其表现探析[J].大众文艺,2018(5)
[6]姚远,黄朝晖.浅析数字交互绘本的视觉设计[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