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阿细人信仰万物有灵,崇拜鬼神,尤其对火情有独钟,一生与火结缘,火是阿细人的灵魂、信仰和生命。
密枝祭祀是彝族节日中少见的男人节,女子不得参与,密枝作为阿细人的神圣之地,女性不得入内,这是阿细人世世代代必须遵守的规矩。
祭火队簇拥着火神像在村内游行,行至分岔路口,火神像会被抬往跳火广场。这时,毕摩及几名助手则按既定路线绕村念经驱邪,同时收取旧火。
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人们过着没有光明、没有温暖的艰苦生活。有一天,暴雨、雷鸣肆虐大地,风雨交加中,一个巨大的火球突然划过天际,从天而降,砸向大地,发出山崩地裂一般的響动,先民们被这异象吓得瑟瑟发抖。等天地归于平静,部落首领木邓克服恐惧,在对光的向往下,率领族人向火球坠落的地方走去。穿过烟雾缭绕的森林,但见巨大的火球恰巧落在了山中最大的巨树之上。走近细看,巨树枝干撕裂,伴有烧灼的痕迹,在撕裂的边沿,还带着些许零星的火光。聪明过人的木邓受此启迪,便用一根木棒,在干枯的树干上又钻又磨,历经三天三夜,在农历二月初三这一天,终于钻出了微弱的火苗。他让人在大树旁的空地上堆积了许多木材,并用火苗将其点燃,不一会儿就烧起了熊熊烈火,而先民们则围着篝火欢快地吼叫、狂舞……
阿细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生活,学会了用火来抵御严寒,用火来烧烤食物,用火来防御猛兽,用火来锻造铁器。火给他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脱离了黑暗和寒冷,原先的五色土地上只会开花的庄稼也结出了累累硕果。从此,阿细人将部落里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尊为火神,同时也把自己当做火神的传人。
在村里,即便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也已经说不清祭火究竟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传统,只记得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的父辈就在老人的指导下祭祀过火神了。或许,只有通过阿细人口口相传的创世史诗《阿细先基》,才能穿过历史的重重迷雾,窥到祭火的源头。
密枝祭祀是彝族节日中少见的男人节,女子不得参与,密枝作为阿细人的神圣之地,女性不得入内,这是阿细人世世代代必须遵守的规矩。这天,村里要推出7位父母双全,家中无灾无难,没有死过猫狗的成年男子,由毕摩带领进入密枝,然后,村民将按毕摩的分工,杀猪宰鸡,烧火做饭,开始祭祀活动。
密枝祭祀实际上是在祭奉一位叫“密枝嫫”的女神。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叫“密枝嫫”的牧羊姑娘,有一天放羊时遭遇暴雨、冰雹、雷霆,她沉着冷静,迅速把羊群聚拢到一棵大树底下躲避,别人家的羊群都被冰雹打死,密枝嫫的羊群却安然无恙。此后,阿细人将大树视作保护六畜的神,密枝嫫也在此后被认为是神的化身,所以每年二月,阿细人都要到密枝林祭祀,为神灵献上肥壮的绵羊,既纪念保护羊群的树神,也纪念美丽善良的密枝嫫,祈求她显灵保佑六畜兴旺,牛羊满厩。
彝族历史上存在过漫长的母系制阶段,整个社会盛行母权,“以母为大”的观念使得阿细人产生了对“密枝嫫”这类女神的崇拜。在密枝祭祀前,祭者要将猪的左肩胛骨生剥下来,挂在密枝神树上。此时,毕摩念的祭词为《盘格》。彝语中,“盘”与“袋子”同音;“格”意为“装”或“人”。所以,在这里“盘格”为双关语,装入袋子,隐指交媾。肩胛骨象征女阴,将肩胛骨悬挂在神树上,实际上是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崇拜女阴,注意其构造,寻找其象征物,并运用各种手段来进行或写实或抽象的表现男女结合的情景。在阿细人心中,生殖、繁衍是神圣、崇高、庄严的大事。
男人的裸妆祭火
密枝祭结束后,翌日便举办裸妆祭火。这天一早,阿细人就会在主要街道上撒满松针,摆上碗筷,举办长街盛宴——“松毛宴”。从杀猪宰鸡、生火做饭,到上菜吃饭,整个过程只由男性完成,女性只能负责摆碗筷、端茶倒水,并不与男性共享宴席。全村男性与游客十余人一组,席地而坐,享用阿细的传统美食。在过去,先民没有桌椅,打猎之后就坐在松毛上分享食物,而松毛宴就是通过模拟初民社会的共餐制,来表达对先祖的缅怀之情。
古时,祭火队经过各家门前时,各家主妇都要拣出火塘中的炭灰送出门外。现在,由于大多女性也加入了观看表演的行列,有的人家省略了这一程序,还有的人家预先将旧炭灰、猪油和两烛香放于门外,毕摩一行人经过时会将旧火取走,并短暂停留,为这户人家念经除秽。
巡游之后,祭火队和村民们聚集到祭火广场上,点燃篝火,围火狂欢,阿细传统的文化演出和竞技游戏轮番上场,如表演阿细跳月、演唱阿细先基、吹过山号、舞霸王鞭、举行阿细摔跤等各种民族活动,客主同欢,好不热闹。最后,绘身青壮年男子起身跃过篝火,一展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他们边叫边跑,用千奇百怪的姿式和体态语言来表达祭火的涵义。
此时仪式已近尾声,毕摩及其助手将各家的旧火送出寨门,表明已将村中污秽尽除,人畜得以平安。随后,毕摩会用一块锋利的石头切断白鸡的脖子,并将白鸡和石头一同扔出寨门。白鸡在挣扎过程中离寨门越远,村寨新的一年就越吉祥。
密枝祭祀是彝族节日中少见的男人节,女子不得参与,密枝作为阿细人的神圣之地,女性不得入内,这是阿细人世世代代必须遵守的规矩。
祭火队簇拥着火神像在村内游行,行至分岔路口,火神像会被抬往跳火广场。这时,毕摩及几名助手则按既定路线绕村念经驱邪,同时收取旧火。
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人们过着没有光明、没有温暖的艰苦生活。有一天,暴雨、雷鸣肆虐大地,风雨交加中,一个巨大的火球突然划过天际,从天而降,砸向大地,发出山崩地裂一般的響动,先民们被这异象吓得瑟瑟发抖。等天地归于平静,部落首领木邓克服恐惧,在对光的向往下,率领族人向火球坠落的地方走去。穿过烟雾缭绕的森林,但见巨大的火球恰巧落在了山中最大的巨树之上。走近细看,巨树枝干撕裂,伴有烧灼的痕迹,在撕裂的边沿,还带着些许零星的火光。聪明过人的木邓受此启迪,便用一根木棒,在干枯的树干上又钻又磨,历经三天三夜,在农历二月初三这一天,终于钻出了微弱的火苗。他让人在大树旁的空地上堆积了许多木材,并用火苗将其点燃,不一会儿就烧起了熊熊烈火,而先民们则围着篝火欢快地吼叫、狂舞……
阿细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生活,学会了用火来抵御严寒,用火来烧烤食物,用火来防御猛兽,用火来锻造铁器。火给他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脱离了黑暗和寒冷,原先的五色土地上只会开花的庄稼也结出了累累硕果。从此,阿细人将部落里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尊为火神,同时也把自己当做火神的传人。
在村里,即便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也已经说不清祭火究竟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传统,只记得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的父辈就在老人的指导下祭祀过火神了。或许,只有通过阿细人口口相传的创世史诗《阿细先基》,才能穿过历史的重重迷雾,窥到祭火的源头。
密枝祭祀是彝族节日中少见的男人节,女子不得参与,密枝作为阿细人的神圣之地,女性不得入内,这是阿细人世世代代必须遵守的规矩。这天,村里要推出7位父母双全,家中无灾无难,没有死过猫狗的成年男子,由毕摩带领进入密枝,然后,村民将按毕摩的分工,杀猪宰鸡,烧火做饭,开始祭祀活动。
密枝祭祀实际上是在祭奉一位叫“密枝嫫”的女神。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叫“密枝嫫”的牧羊姑娘,有一天放羊时遭遇暴雨、冰雹、雷霆,她沉着冷静,迅速把羊群聚拢到一棵大树底下躲避,别人家的羊群都被冰雹打死,密枝嫫的羊群却安然无恙。此后,阿细人将大树视作保护六畜的神,密枝嫫也在此后被认为是神的化身,所以每年二月,阿细人都要到密枝林祭祀,为神灵献上肥壮的绵羊,既纪念保护羊群的树神,也纪念美丽善良的密枝嫫,祈求她显灵保佑六畜兴旺,牛羊满厩。
彝族历史上存在过漫长的母系制阶段,整个社会盛行母权,“以母为大”的观念使得阿细人产生了对“密枝嫫”这类女神的崇拜。在密枝祭祀前,祭者要将猪的左肩胛骨生剥下来,挂在密枝神树上。此时,毕摩念的祭词为《盘格》。彝语中,“盘”与“袋子”同音;“格”意为“装”或“人”。所以,在这里“盘格”为双关语,装入袋子,隐指交媾。肩胛骨象征女阴,将肩胛骨悬挂在神树上,实际上是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崇拜女阴,注意其构造,寻找其象征物,并运用各种手段来进行或写实或抽象的表现男女结合的情景。在阿细人心中,生殖、繁衍是神圣、崇高、庄严的大事。
男人的裸妆祭火
密枝祭结束后,翌日便举办裸妆祭火。这天一早,阿细人就会在主要街道上撒满松针,摆上碗筷,举办长街盛宴——“松毛宴”。从杀猪宰鸡、生火做饭,到上菜吃饭,整个过程只由男性完成,女性只能负责摆碗筷、端茶倒水,并不与男性共享宴席。全村男性与游客十余人一组,席地而坐,享用阿细的传统美食。在过去,先民没有桌椅,打猎之后就坐在松毛上分享食物,而松毛宴就是通过模拟初民社会的共餐制,来表达对先祖的缅怀之情。
古时,祭火队经过各家门前时,各家主妇都要拣出火塘中的炭灰送出门外。现在,由于大多女性也加入了观看表演的行列,有的人家省略了这一程序,还有的人家预先将旧炭灰、猪油和两烛香放于门外,毕摩一行人经过时会将旧火取走,并短暂停留,为这户人家念经除秽。
巡游之后,祭火队和村民们聚集到祭火广场上,点燃篝火,围火狂欢,阿细传统的文化演出和竞技游戏轮番上场,如表演阿细跳月、演唱阿细先基、吹过山号、舞霸王鞭、举行阿细摔跤等各种民族活动,客主同欢,好不热闹。最后,绘身青壮年男子起身跃过篝火,一展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他们边叫边跑,用千奇百怪的姿式和体态语言来表达祭火的涵义。
此时仪式已近尾声,毕摩及其助手将各家的旧火送出寨门,表明已将村中污秽尽除,人畜得以平安。随后,毕摩会用一块锋利的石头切断白鸡的脖子,并将白鸡和石头一同扔出寨门。白鸡在挣扎过程中离寨门越远,村寨新的一年就越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