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鳊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出肉率高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又因其食性广、生长快、病害少、饵料系数低、养成规格大、养殖产量高和市场销量大而备受广大养殖者喜爱。2015年,江苏省金湖县渔业科技示范户刘桂来利用12.4亩池塘进行鳊鱼高密度养殖试验,取得了平均亩收益4824.3元的好成绩,在当地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一、试验池塘条件
池塘条件直接影响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因此,营造良好的池塘环境,是实行高密度养殖的首要条件。该试验塘口位于高邮湖畔,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电力供应稳定,交通便利,周边无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染。池塘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面积12.4亩,埂宽2.5米,坡比为1∶3,水深为1.5~2.0米,池底平坦,底质为壤土。池中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池水不串灌、不串排。池中安装1.5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3台,120瓦的振动式自动投饲机1台,3千瓦和5.5千瓦的抽水机各1台。
二、试验准备工作
1. 清池消毒
清池消毒是灭菌除野的一项重要措施,既利于病害防治,又利于增产增效。入冬前排干池水,清除并焚烧池边杂草,以烧死草种和虫卵。挖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疏松土壤表层,改善通气条件,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开春后向池内注水0.8~1.0米深,用生石灰或含氯30%的漂白粉消毒,用量分别为125~150千克/亩和15~20千克/亩,以杀灭病原菌、寄生虫、野杂鱼等敌害。
2. 施肥培饵
鱼种放养前5~7天向池内投施生物有机肥(主要成分为肥水菌群、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和固氮菌等),施肥量为10~15千克/亩,以培育浮游生物,为即将入池的鱼种提供天然饵料。在养殖过程中,每隔10~15天再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素(主要成分为氨基酸、动植物蛋白、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追施量为1.0~1.5千克/亩,以满足浮游生物的营养需求,增加其繁殖速度和密度。
三、鱼种放养
鳊鱼为高密度主养鱼,放养平均规格为20尾/千克,密度为1800尾/亩,时间是3月10日。鲫、鲢、鳙鱼为配养鱼,放养平均规格分别为25尾/千克、6尾/千克、4尾/千克,密度分别为650尾/亩、100尾/亩、50尾/亩,放养时间是4月6日。放养的鱼种要求品种纯正,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鱼种入池前需用3%~5%食盐溶液或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病菌和寄生虫,防止将病原体带入池内。
四、试验方法
1. 合理投喂
投饲台搭建于池岸北侧中间部位。台面伸向池内水面2~3米,高出最高水位30厘米左右。投饲机安装在伸向池内台面的顶头。在投饲机前方用20目网片围成1个20~30米2的方形食场,网片下缘入水40~50厘米深,上缘用直径为15厘米左右的PVC管子做浮子,以防饲料随风飘散。该试验塘口在食场内安装了1台浮动式微孔曝气增氧机,以增强池鱼食欲,提高消化吸收率,加快生长。从鳊鱼种入池第二天起,开始投喂鳊鱼膨化料,驯化时间设置为20~30分钟,抛撒频率为6~9秒。养殖前期投喂的饲料蛋白含量为32%,粒径为2~3毫米,日投喂3次,投饲率为2%~3%;养殖中期投喂的饲料蛋白含量为30%,粒径为3~4毫米,日投喂3~4次,投饲率为4%~5%;养殖后期投喂的饲料蛋白含量为28%,粒径为4~5毫米,日投喂2次,投饲率为3%~4%。具体的投喂量应视天气、水质、摄食和生长情况灵活掌控。在养殖过程中,还应适当投喂部分青饲料(前期为浮萍,中、后期为苏丹草)。青饲料于上午投喂,投喂量以当天吃完为宜。适当投喂一些青饲料,可减少鳊鱼体内脂肪积累,促其健康生长。
2. 科学调水
每7~10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深;每10天左右换水1次(高温季节每5~7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调节酸碱度在7.5~8.5之间,保持池水呈弱碱性。当酸碱度低于7.5时,全池泼洒生石灰,1米水深用量为10~15千克/亩;当酸碱度高于8.5时,全池泼洒pH值降解剂(主要成分为植物多糖、酶、pH值降解因子等),1米水深用量为200克/亩。氧气是鱼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保持池内充足的溶解氧,是促进高密度养殖鱼类快速生长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该试验池增氧机上安装了溶氧控制器,设置了溶氧的上、下限控制值,实现增氧设备的自动开、停机,保持池水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满足养殖鱼类的生理需求。在增氧机因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时,可采取抛撒粒粒氧(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过氧化钙,活性氧≥13.5%)的应急措施,用量为0.5~1.0千克/亩。每15天泼洒1次浓缩EM精华素(主要成分为细胞激活素、浓缩乳酸菌、嗜酸乳杆菌、酵母培养物及有机酸、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有益微生物、氨基酸、小肽、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用量为200~250克/亩,以调优水质。每30天抛撒1次底改活菌颗粒(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化细菌、沸石粉、钙质、腐植酸钠、EDTA、增氧物质),用量为1千克/亩,以修复底质环境。
3. 积极防病
坚持“防病为主、治病为辅”的方针,将鱼病防治工作贯穿于饲养的全过程,切实做到“无病早防、有病快治”,严格控制鱼病的发生和蔓延。养殖期间,每7~10天对投饲区域泼洒1次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氯60%)溶液,浓度为0.5毫克/升,防止细菌的大量滋生。6~9月份,每15天泼洒1次强力菌毒杀(主要成分为戊二醛,规格为20%),用量为200克/亩,防治细菌性疾病。7~9月份,每30天投喂1次用0.03%大蒜素(三硫二丙烯含量为60%)配制成的药饵,每次连喂3~5天,防治肠炎病。5~8月份,每30天使用1次敌鱼虫(主要成分为百部、贯众、苦参、川楝子、食盐等),用量为200~300克/亩,防治寄生虫病。饲养期间鱼类一旦发病,应快速诊断治疗,将病害消灭在“萌芽”之中,将损失降至最低。 4.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根据池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定期检测水温、透明度、溶解氧、酸碱度及氨氮含量等,若发现水质变坏,应及时采取改良调优措施,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经常检查增氧机、投饲机、抽水机的运行情况,若发现故障,应及时抢修或更换。平时应认真填写塘口记录,详细记录天气、水温、水质、鱼种放养、投饲、施药、捕捞和销售等情况,以便总结提高。
五、效益分析
1. 投入成本
12.4亩养殖投入总成本为169 152元,其中投放鳊鱼种1120千克、成本为12 320元;鲫鱼种326千克、成本为3912元;鲢鱼种208千克、成本为1040元;鳙鱼种160千克、成本为1280元;投喂饲料27.5吨、成本为132 000元。另支出塘租费6200元(500元/亩)、渔药费2480元(200元/亩)、水电费3720元(300元/亩)、人工费6200元(500元/亩)。
2. 产量产值
12.4亩养殖总产值为228 972.8元,其中捕获鳊鱼12 860千克、产值为172 324元;鲫鱼2758千克、产值为37 508.8元;鲢鱼1672千克、产值为8360元;鳙鱼1078千克、产值为10 780元。
3. 经济效益
12.4亩养殖总产值为228 972.8元、投入总成本为170 392元、总效益为59 820.8元,平均每亩养殖效益为4824.3元。
六、小结与讨论
1. 该试验表明,在主养鳊鱼的池塘中,为了提高水体生产力、增加养殖效益,适量配养小规格的鲫鱼和鲢、鳙鱼是可行的。鲫鱼能翻动底泥,摄食池底碎屑、残饵,可控制池底病菌繁殖,降低发病率;鲢、鳙鱼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可控制池水肥度,促进鳊鱼生长。不宜搭配抢食能力较强的鲤、草鱼等,以免影响鳊鱼摄食。
2. 使用自动投饲机投喂鳊鱼膨化料,既可实行定时、定点、定量投喂,又能做到喷散分布均匀,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池鱼均衡生长。
3. 投饲时使用微孔增氧增加食场内的溶氧量,可增强池鱼食欲,提高消化吸收率,加快生长,缩短养成周期,提早上市卖高价、增效益。笔者认为该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4. 养至8~9月份,大部分鳊鱼已达商品规格,可捕售3~4次热水鱼,捕大留小,降低密度,以加快存塘鱼的后期生长。另外,热水鱼上市量少,销售价格高,可加速资金周转,增加养殖效益。一般捕售热水鱼的数量应占全年计划产量的50%左右。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金湖县健康路7号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211600)
一、试验池塘条件
池塘条件直接影响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因此,营造良好的池塘环境,是实行高密度养殖的首要条件。该试验塘口位于高邮湖畔,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电力供应稳定,交通便利,周边无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染。池塘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面积12.4亩,埂宽2.5米,坡比为1∶3,水深为1.5~2.0米,池底平坦,底质为壤土。池中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池水不串灌、不串排。池中安装1.5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3台,120瓦的振动式自动投饲机1台,3千瓦和5.5千瓦的抽水机各1台。
二、试验准备工作
1. 清池消毒
清池消毒是灭菌除野的一项重要措施,既利于病害防治,又利于增产增效。入冬前排干池水,清除并焚烧池边杂草,以烧死草种和虫卵。挖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疏松土壤表层,改善通气条件,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开春后向池内注水0.8~1.0米深,用生石灰或含氯30%的漂白粉消毒,用量分别为125~150千克/亩和15~20千克/亩,以杀灭病原菌、寄生虫、野杂鱼等敌害。
2. 施肥培饵
鱼种放养前5~7天向池内投施生物有机肥(主要成分为肥水菌群、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和固氮菌等),施肥量为10~15千克/亩,以培育浮游生物,为即将入池的鱼种提供天然饵料。在养殖过程中,每隔10~15天再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素(主要成分为氨基酸、动植物蛋白、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追施量为1.0~1.5千克/亩,以满足浮游生物的营养需求,增加其繁殖速度和密度。
三、鱼种放养
鳊鱼为高密度主养鱼,放养平均规格为20尾/千克,密度为1800尾/亩,时间是3月10日。鲫、鲢、鳙鱼为配养鱼,放养平均规格分别为25尾/千克、6尾/千克、4尾/千克,密度分别为650尾/亩、100尾/亩、50尾/亩,放养时间是4月6日。放养的鱼种要求品种纯正,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鱼种入池前需用3%~5%食盐溶液或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病菌和寄生虫,防止将病原体带入池内。
四、试验方法
1. 合理投喂
投饲台搭建于池岸北侧中间部位。台面伸向池内水面2~3米,高出最高水位30厘米左右。投饲机安装在伸向池内台面的顶头。在投饲机前方用20目网片围成1个20~30米2的方形食场,网片下缘入水40~50厘米深,上缘用直径为15厘米左右的PVC管子做浮子,以防饲料随风飘散。该试验塘口在食场内安装了1台浮动式微孔曝气增氧机,以增强池鱼食欲,提高消化吸收率,加快生长。从鳊鱼种入池第二天起,开始投喂鳊鱼膨化料,驯化时间设置为20~30分钟,抛撒频率为6~9秒。养殖前期投喂的饲料蛋白含量为32%,粒径为2~3毫米,日投喂3次,投饲率为2%~3%;养殖中期投喂的饲料蛋白含量为30%,粒径为3~4毫米,日投喂3~4次,投饲率为4%~5%;养殖后期投喂的饲料蛋白含量为28%,粒径为4~5毫米,日投喂2次,投饲率为3%~4%。具体的投喂量应视天气、水质、摄食和生长情况灵活掌控。在养殖过程中,还应适当投喂部分青饲料(前期为浮萍,中、后期为苏丹草)。青饲料于上午投喂,投喂量以当天吃完为宜。适当投喂一些青饲料,可减少鳊鱼体内脂肪积累,促其健康生长。
2. 科学调水
每7~10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深;每10天左右换水1次(高温季节每5~7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调节酸碱度在7.5~8.5之间,保持池水呈弱碱性。当酸碱度低于7.5时,全池泼洒生石灰,1米水深用量为10~15千克/亩;当酸碱度高于8.5时,全池泼洒pH值降解剂(主要成分为植物多糖、酶、pH值降解因子等),1米水深用量为200克/亩。氧气是鱼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保持池内充足的溶解氧,是促进高密度养殖鱼类快速生长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该试验池增氧机上安装了溶氧控制器,设置了溶氧的上、下限控制值,实现增氧设备的自动开、停机,保持池水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满足养殖鱼类的生理需求。在增氧机因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时,可采取抛撒粒粒氧(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过氧化钙,活性氧≥13.5%)的应急措施,用量为0.5~1.0千克/亩。每15天泼洒1次浓缩EM精华素(主要成分为细胞激活素、浓缩乳酸菌、嗜酸乳杆菌、酵母培养物及有机酸、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有益微生物、氨基酸、小肽、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用量为200~250克/亩,以调优水质。每30天抛撒1次底改活菌颗粒(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化细菌、沸石粉、钙质、腐植酸钠、EDTA、增氧物质),用量为1千克/亩,以修复底质环境。
3. 积极防病
坚持“防病为主、治病为辅”的方针,将鱼病防治工作贯穿于饲养的全过程,切实做到“无病早防、有病快治”,严格控制鱼病的发生和蔓延。养殖期间,每7~10天对投饲区域泼洒1次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氯60%)溶液,浓度为0.5毫克/升,防止细菌的大量滋生。6~9月份,每15天泼洒1次强力菌毒杀(主要成分为戊二醛,规格为20%),用量为200克/亩,防治细菌性疾病。7~9月份,每30天投喂1次用0.03%大蒜素(三硫二丙烯含量为60%)配制成的药饵,每次连喂3~5天,防治肠炎病。5~8月份,每30天使用1次敌鱼虫(主要成分为百部、贯众、苦参、川楝子、食盐等),用量为200~300克/亩,防治寄生虫病。饲养期间鱼类一旦发病,应快速诊断治疗,将病害消灭在“萌芽”之中,将损失降至最低。 4.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根据池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定期检测水温、透明度、溶解氧、酸碱度及氨氮含量等,若发现水质变坏,应及时采取改良调优措施,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经常检查增氧机、投饲机、抽水机的运行情况,若发现故障,应及时抢修或更换。平时应认真填写塘口记录,详细记录天气、水温、水质、鱼种放养、投饲、施药、捕捞和销售等情况,以便总结提高。
五、效益分析
1. 投入成本
12.4亩养殖投入总成本为169 152元,其中投放鳊鱼种1120千克、成本为12 320元;鲫鱼种326千克、成本为3912元;鲢鱼种208千克、成本为1040元;鳙鱼种160千克、成本为1280元;投喂饲料27.5吨、成本为132 000元。另支出塘租费6200元(500元/亩)、渔药费2480元(200元/亩)、水电费3720元(300元/亩)、人工费6200元(500元/亩)。
2. 产量产值
12.4亩养殖总产值为228 972.8元,其中捕获鳊鱼12 860千克、产值为172 324元;鲫鱼2758千克、产值为37 508.8元;鲢鱼1672千克、产值为8360元;鳙鱼1078千克、产值为10 780元。
3. 经济效益
12.4亩养殖总产值为228 972.8元、投入总成本为170 392元、总效益为59 820.8元,平均每亩养殖效益为4824.3元。
六、小结与讨论
1. 该试验表明,在主养鳊鱼的池塘中,为了提高水体生产力、增加养殖效益,适量配养小规格的鲫鱼和鲢、鳙鱼是可行的。鲫鱼能翻动底泥,摄食池底碎屑、残饵,可控制池底病菌繁殖,降低发病率;鲢、鳙鱼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可控制池水肥度,促进鳊鱼生长。不宜搭配抢食能力较强的鲤、草鱼等,以免影响鳊鱼摄食。
2. 使用自动投饲机投喂鳊鱼膨化料,既可实行定时、定点、定量投喂,又能做到喷散分布均匀,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池鱼均衡生长。
3. 投饲时使用微孔增氧增加食场内的溶氧量,可增强池鱼食欲,提高消化吸收率,加快生长,缩短养成周期,提早上市卖高价、增效益。笔者认为该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4. 养至8~9月份,大部分鳊鱼已达商品规格,可捕售3~4次热水鱼,捕大留小,降低密度,以加快存塘鱼的后期生长。另外,热水鱼上市量少,销售价格高,可加速资金周转,增加养殖效益。一般捕售热水鱼的数量应占全年计划产量的50%左右。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金湖县健康路7号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2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