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托行业、企业需求,立足高职院校实际,通过对山东服装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开展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做法。
应用性理论教育技能性实践教育课程标准教学模式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终要体现在课程建设之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学院跟踪调查了201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肯定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但也反映出了毕业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储备不充足,岗位(群)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薄弱,可持续发展空间受制约等问题。通过分析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找出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更新。应紧跟行业、企业发展的步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要解决培养“全才”与“专才”的问题。
(2)课程体系不能充分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不能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课程设置多,课时数量大,对学生的培养过多考虑系统、全面,忽视了专项技能的培养。
(3)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有欠缺。虽然各专业实践课时比例在40%上,实践课时开出率高,但是实践课程或实训环节开出质量不理想,实训课有时只是理论课堂的复制品,且教学模式单一或模式化,缺乏与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群)的对应性。
(4)学生岗位(群)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职业能力课程的地位不够突出,课程教学内容“够用”但不“实用”,教学方法“通用”但不“适用”,导致学生产生了“不知道学了什么?”“不知道用到哪里?”的困惑,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岗位(群)适应力。
二、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切入点
学院根据行业企业需求,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建立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性理论教育与技能性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建设体现专业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各专业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将课程体系重组为基本素质课程、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四个模块,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等培养规格明确。坚持“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科学分配理实比例,理论教学以梳理教学内容,整合、序化知识模块为重点,重在传授与职业技能相匹配的专业基础知识,精讲涉及“真实职业生产内容”的专业知识。
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明确“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各专业遵循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规律,将实踐课程体系对应的技能模块划分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和生产技能训练三部分,确定了“学生通过在校学习练就专业技能,通过顶岗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强化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目标。制定课程《实训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课程实训任务书要求组织实践教学,将学生实训报告作为评价和考核课堂实训环节的重要依据。
三、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做法
(一)制定质量标准,加强课程建设
各专业按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设计、教材选用、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环节,从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将职业岗位标准和技能引入课堂,选择符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改革学生学习质量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考核中既要有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也要有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
(二)坚持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在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中积极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施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学习项目与工作项目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开展工学交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导师制培养等教学改革。通过设置企业仿真环境等形式,将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把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参照“企业工作任务流程”序化教学内容,按照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构建知识模块与能力模块,设计模块化、递进式学习任务与能力训练项目,采用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并行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的融合。
(三)以赛促学,课证融合
建立职业资格鉴定基地,坚持推行“双证书”制度,落实实践育人理念。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确定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的等级与类别。突出对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将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环节的“无缝”对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受行业、企业欢迎的学生。
(四)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结合起来,抓好“第一课堂”创业教育主渠道、夯实创业基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为科学实用的就业、创业指导。打造“第二课堂”创业实践主阵地、培养创业素质,搭建“社会实践”创业活动大舞台,促进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坚持走学历提高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路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实施者,教师队伍建设关系着课程建设的成败。通过全面推进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完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和培训体系;通过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基础能力、基本素质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设计水平和驾驭课堂能力。同时,积极落实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的制度和激励政策,教师根据专业特长和自身发展规划,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和生产实践,将教学成果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与科技研发,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四、结语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切入点。通过教师进入企业顶岗锻炼和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来校授课等形式,了解行业人才需求类型和层次,掌握职业岗位(群)标准,探讨课程合作开发方案,通过互帮互学,相互促进,逐步解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能力与技能?”等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王海芳,王瑞红.浅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103-104.
应用性理论教育技能性实践教育课程标准教学模式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终要体现在课程建设之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学院跟踪调查了201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肯定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但也反映出了毕业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储备不充足,岗位(群)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薄弱,可持续发展空间受制约等问题。通过分析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找出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更新。应紧跟行业、企业发展的步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要解决培养“全才”与“专才”的问题。
(2)课程体系不能充分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不能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课程设置多,课时数量大,对学生的培养过多考虑系统、全面,忽视了专项技能的培养。
(3)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有欠缺。虽然各专业实践课时比例在40%上,实践课时开出率高,但是实践课程或实训环节开出质量不理想,实训课有时只是理论课堂的复制品,且教学模式单一或模式化,缺乏与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群)的对应性。
(4)学生岗位(群)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职业能力课程的地位不够突出,课程教学内容“够用”但不“实用”,教学方法“通用”但不“适用”,导致学生产生了“不知道学了什么?”“不知道用到哪里?”的困惑,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岗位(群)适应力。
二、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切入点
学院根据行业企业需求,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建立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性理论教育与技能性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建设体现专业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各专业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将课程体系重组为基本素质课程、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四个模块,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等培养规格明确。坚持“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科学分配理实比例,理论教学以梳理教学内容,整合、序化知识模块为重点,重在传授与职业技能相匹配的专业基础知识,精讲涉及“真实职业生产内容”的专业知识。
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明确“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各专业遵循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规律,将实踐课程体系对应的技能模块划分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和生产技能训练三部分,确定了“学生通过在校学习练就专业技能,通过顶岗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强化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目标。制定课程《实训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课程实训任务书要求组织实践教学,将学生实训报告作为评价和考核课堂实训环节的重要依据。
三、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做法
(一)制定质量标准,加强课程建设
各专业按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设计、教材选用、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环节,从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将职业岗位标准和技能引入课堂,选择符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改革学生学习质量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考核中既要有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也要有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
(二)坚持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在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中积极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施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学习项目与工作项目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开展工学交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导师制培养等教学改革。通过设置企业仿真环境等形式,将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把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参照“企业工作任务流程”序化教学内容,按照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构建知识模块与能力模块,设计模块化、递进式学习任务与能力训练项目,采用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并行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的融合。
(三)以赛促学,课证融合
建立职业资格鉴定基地,坚持推行“双证书”制度,落实实践育人理念。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确定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的等级与类别。突出对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将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环节的“无缝”对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受行业、企业欢迎的学生。
(四)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结合起来,抓好“第一课堂”创业教育主渠道、夯实创业基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为科学实用的就业、创业指导。打造“第二课堂”创业实践主阵地、培养创业素质,搭建“社会实践”创业活动大舞台,促进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坚持走学历提高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路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实施者,教师队伍建设关系着课程建设的成败。通过全面推进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完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和培训体系;通过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基础能力、基本素质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设计水平和驾驭课堂能力。同时,积极落实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的制度和激励政策,教师根据专业特长和自身发展规划,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和生产实践,将教学成果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与科技研发,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四、结语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切入点。通过教师进入企业顶岗锻炼和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来校授课等形式,了解行业人才需求类型和层次,掌握职业岗位(群)标准,探讨课程合作开发方案,通过互帮互学,相互促进,逐步解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能力与技能?”等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王海芳,王瑞红.浅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