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人类社会加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世界文化也在不断融合,原有的文化框架开始失去作用,人们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选择生存方式、如何对待感情等,都成为了当下文学时常探讨的问题。本季作家们以沉着的态度、细腻的笔触,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以审美的视野昭示变革时代之中的生存镜像及心灵浮沉。
海德格尔认为,由“烦忙”和“烦神”构成的日常生活世界,有可能会使个体丧失存在的本真性而陷入沉沦与异化状态。计虹的《我们的岸》(《延河》2021年第7期)中,在体制内上班的乔安,工作稳定却每天唉声叹气,到处寻医问药。他已经三十五岁,却依然单身,因为工作能力出色被调到市里单位上班之后,疯狂地爱上了单位的已婚女人芳芳,并且渴望得到她的爱。芳芳似乎也对乔安有意,但是很无奈,她最终还是因为孩子选择了回归家庭,两个人的感情还没有开始便结束了。作者在文末点出了小说的主旨:“生活就是这样,总是给人太多无可奈何的考验,无论我们走多远走多久,都不过是在不停地整理自己这颗狼狈不堪的心。”
现今社会的生活压力,使人已经被物化为工具,很多人获得了体面的工作和很高的学历,但是生存成本、竞争压力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愈发水涨船高,让人喘不过气来,肉体和心灵都难承其重。连亭的《一个中年妇女的傍晚》(《山西文学》2021年第6期)讲述了一个三十岁的城市青年的苦楚。小说中生活的帷幕一拉开,便是锅碗瓢盆、一地鸡毛。才刚刚三十岁的乔丽身体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很容易感觉到累,甚至连墙上已经死了很久的虫子的尸体也不想去打扫。她和丈夫住在破旧的机关住宅楼中,自己的婚姻也像一室一厅的房子一样,正慢慢地褪色、变旧。乔丽是银行柜员,工作无太大难处,收入却寥寥无几;丈夫丁威是一名博士,每天只想着自己的毕业论文,为他还没有完成的论文焦虑,也为妻子打掉孩子自责。面对毫无希望和起色的生活,当乔丽再次怀孕的时候,两个人怎么都欢喜不起来。荷庭的《落齿》(《山西文学》2021年第7期)中,“我”大学毕业后在公司工作了四年,工作内容四年如一日,夜晚的睡眠也越来越少,后来需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而且吃得越来越多。“我”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我”患了焦虑症,神经、情绪或者灵魂生了病。“我”想起自己刚毕业的时候是那么意气风发,梦想着能够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但是后来“我”被现实的种种无奈裹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热情。最后“我”决定辞职,离开公司。刘捷的《寻找睡眠》(《海燕》2021年第8期)更是以讽刺的笔法直指当下人们“失眠”的症候并试图寻找原因。主人公每天被失眠困扰,而楼下卖菜的老太却每日酣睡,后来人们纷纷到她草席上去睡觉,竟然都睡得异常香甜。随后,老太开始贩卖睡眠,前来寻找和购买睡眠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可笑的是,自从她开始经营起她的睡眠生意之后,她自己再也不能入睡了。
两性情感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当今时代,两性之间的情感生活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生活中的压力、外界的诱惑,以及个人情感的不稳定性因素,都使爱情变得越来越稀有,变得狰狞扭曲。万胜的《节日》(《鸭绿江》2021年第6期)把女主人公对于已不在人世的男子的想念和爱慕,以一系列类似于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一一展现了出来。面对百般疼爱自己的丈夫,妻子充满愧疚,两个人之间压抑的情感被妻子一句“为什么每次你都要这样提醒我呢?”推到高潮。赖妙宽的《奇异丢失》(《朔方》2021年第6期)中,周朝获得人生成功之后,看到妻子身材越来越胖,人也变得越来越无趣,便对妻子心生厌倦,对其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淡;因不断传来的一些负面新闻,妻子心里对他的怨恨也日渐增加。两人越发貌合神离,于是,开始互设圈套,并期待对方有一天消失。等到丈夫真的消失时,妻子丝毫没有流露出后悔之意,甚至心里还生出了一丝快意。瑶草的《曲中人》(《朔方》2021年第6期)将一段三角恋情置于饭店的房间中:夏冰喜欢赵子强,赵子强的同事苏青也喜欢他,而苏青有自己的家庭……各种扭曲的感情交叠在一起,战火一触即发。冷火的《青年路》(《满族文学》2021年第4期)中,无业青年李刻与不羁的赵可贞相爱了,他们在青年路上放肆地撒野,他们的爱也如青年一般蓬勃而容易冲动。后来,李刻最终没能抵得住现实的冲击,而选择了相亲,过上了看似稳定的体制内的日子。
日常生活既不全是本真的自然状态,亦不全是琐碎单调、异化沉沦的无意识状态,而是永远具有生命与希望的世界,人类的幸福和希望就蕴藏在日常生活之中。人类在面对逐渐异化的文明的时候,其本身特有的毅力和温情并没有消失,这也是人类在任何社会都能立足的原因。
包作军的《秘密的庭院》(《安徽文学》2021年第6期)中,疫情期间的梁小勇,偶然遇到散发着光芒的红衣女子范丽华。他每天在窗前“偷窥”对方,并希望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献给这个女子。美妙温柔的范丽华对于身患残疾的梁小勇来说,是他人生阴暗角落里的一束光。小说将一个看似爱情的故事最后落在了希望的化身上,让人感受到了梁小勇对于生命和健康的渴望。李路平的《遇见陌生人》(《当代人》2021年第7期)中的故事同样也是发生在疫情期间。陈新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经常和一个女生不断地发生邂逅,这激起了他要与女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想法。于是他开始刻意制造邂逅,内心中充满了期待与焦灼,他很希望见到女子的全部面容,但是又为此感到担忧。在她不出现的时候,他绞尽脑汁琢磨原因;而当她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却痛失良机。自从遇见了她,陈新发自内心地感到羞愧,也找到了自己在其他方面一败再败的原因。终于,他鼓起了勇气,开始尝试做出改变。
俞胜的《雾中的牛》(《安徽文学》2021年第6期)中,因为当年“超生”,父亲丢掉了教师的工作,做起了从来没有做过的农活。父亲犁地的时候,场面简直惨不忍睹,但父亲和大牯牛一样坚持了几十年。在父亲的教诲下,主人公考上了清华大学,后来去大公司当了工程师。在北京城里生活了几十年,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他永远保持着大牯牛的精神。李东华的《千灯》(《延河》2021年第6期)中故事的主角是留守儿童千灯。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八位段姓前辈集资为家乡修建了图书馆,当年老人们为了修建图书馆,亲自动手寻找资源,并且每个星期都轮流值班,还不要报酬。千灯因为这座图书馆,有幸读到很多书,虽然农村的条件有限,但是千灯却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知識是支撑她前进的动力,也是滋养她心灵的乳汁。不论是村里的这几位无私奉献的老人,还是千灯,他们都怀揣着梦想,心怀着美好的希冀不断地前行。盛飞鹤的《爸爸的梦想》(《延河》2021年第6期)讲的是一个科幻故事。2030年社会出现了更加激烈的变革,人工智能几乎占领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深深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出租车司机董云龙在上班的路上被告知自己失业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出现使他被迫下岗。在再就业的过程中,董云龙不断碰壁,后来在残疾的儿子的启发下,深陷沮丧的董云龙重新找回了自己曾经的梦想——拳击。通过努力,两年之后,董云龙成了一名职业拳击手。作品告诉了读者这样一个道理,未来世界中,面对更加快速的社会变革,只要心怀梦想并且为之努力奋斗,人总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唐诗的《生活如此美好》(《海燕》2021年第8期)中故事线索简单明晰:靠给人修理发电机谋生的王立新,经常打摩的出工。本来对摩托拉客仔没有好感的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与拉客仔剧和平成了好朋友。他们都能吃苦,而且心地善良、很有担当。看到剧和平累得满头大汗,王立新把自己平時舍不得抽的昂贵香烟递给剧和平,剧和平也没有向王立新要车钱。于芳潇的《穿鞋的牛》(《海燕》2021年第8期)讲述的是一个温情的故事。哥哥生病去世之前,将妻儿以及家里的老牛托付给了弟弟老多。为了哥哥的两个孩子,老多像哥哥家里的那头牛一样,毫无怨言地替哥哥照顾嫂子和两个孩子,直到侄子们都娶妻生子。在这个过程中,老多拒绝了喜欢自己的寡妇,默默忍受了侄子们的许多不解和怨恨,从不为自己辩解,只是一味地埋头苦干,最终感动了嫂子。李治邦的《团湖的栖鸟》(《满族文学》2021年第4期)中故事的发生地是一处叫“团湖”的地方。团湖边的一所大杂院隐匿在高楼之中,这里各种能人辈出,有剃头的、唱戏的、修钟表的、养花的、缝皮鞋的……高层中也是卧虎藏龙,有退休的老市长、律师、名医等各类行当中的精英。高层和大杂院的互动始于他们之间的“互助”:院里的养花高手蒋老汉救活了高层居民的君子兰;修表匠李师傅帮情侣修好了贵重的手表。自那以后,高层的人开始找蒋老汉咨询养花,找李师傅修表,找其他师傅修鞋;还有人前来听戏,并为大杂院的人提供帮助……久而久之,高层和大杂院形成了良性互动。
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流变对人的影响日渐加深,诗意的栖居无疑是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生存方式。王方晨的《凤栖梧》(《小说月报》2021年第6期)中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兄弟。身怀绝技的师兄弟两人分别开了馍馍店和裁缝店,在老实街上过着隐士的生活。馍馍房的苗凤三面对机械化的普及,仍然坚持手工制作,尽量不用机器,因此,他的馍馍有独特的香气。同时,苗凤三整日与馍馍为伍,其武德已经融于馍馍之中,面对世人的误解和轻视,安分守己,不为所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师弟鹿邑夫的裁缝店日益门可罗雀,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盲目追赶时代的潮流,仍旧选择了坚持自我。师兄弟二人在推杯换盏中切磋道义,鹿邑夫为师哥打抱不平,自己最后做了民间武师。小说以“吃”“穿”为切入点,选择了老街巷中的馒头店和裁缝铺作为载体去表现社会流变和人的坚守。
在喧嚣的世界中,也有人选择了以亲近自然的方式而实现诗意的栖居。力歌的《老人的湖》(《海燕》2021年第8期)中,老人在洪湖保护区中时刻注视着那些与他朝夕相处的豆雁。当看不见豆雁时,他无比失望;当豆雁突然出现后,他极其兴奋。他向那些豆雁招手,豆雁群会盘旋在老人的小船上空,有时还会落在船上,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亲近和尊重。老人和豆雁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这些豆雁每年开春之后都会回到洪湖,在老人的保护站附近水域呆上几天,老人则早就为它们准备好了食物,并且将观察到的变化随时记录在他的日记本上,以了解豆雁的情况。这样的事情,老人一做就是十六年。湖面上的条件很艰苦,监测站的生活设施也很简陋,一拨拨年轻人来了又走,只有老人坚守在这里。老人为了洪湖的环境,为了豆雁的繁衍和生态的平衡,与豆雁朝夕相处,最终与它们成为了朋友。吴梦川的《梨花与朱鹮》(《延河》2021年第6期)中,朱立春的儿子朱环因为十分喜欢朱鹮,一直在山林中等待着朱鹮的出现。为了吸引朱鹮,朱立春一家留住了门前的古树,后来朱鹮真的就在这里住了下来。朱环为了保护朱鹮,联合母亲与一切对朱鹮造成威胁的动物作斗争,打大蛇、赶黄鼠狼,自己最后也成为了动物保护站的联络员。
“人们究竟以何种方式理解、把握现实生活,实际也表明了他以何种方式表达着人的自我理解”。本季小说中,《好吃的东西真好吃呀》(《安徽文学》2021年第7期)、《灰石崖》(《飞天》2021年第8期)、《玉殇》(《延河》2021年第7期)等作品也都努力做到了回归日常生活,不断关注、审视、改造着人类的精神以及心灵。
海德格尔认为,由“烦忙”和“烦神”构成的日常生活世界,有可能会使个体丧失存在的本真性而陷入沉沦与异化状态。计虹的《我们的岸》(《延河》2021年第7期)中,在体制内上班的乔安,工作稳定却每天唉声叹气,到处寻医问药。他已经三十五岁,却依然单身,因为工作能力出色被调到市里单位上班之后,疯狂地爱上了单位的已婚女人芳芳,并且渴望得到她的爱。芳芳似乎也对乔安有意,但是很无奈,她最终还是因为孩子选择了回归家庭,两个人的感情还没有开始便结束了。作者在文末点出了小说的主旨:“生活就是这样,总是给人太多无可奈何的考验,无论我们走多远走多久,都不过是在不停地整理自己这颗狼狈不堪的心。”
现今社会的生活压力,使人已经被物化为工具,很多人获得了体面的工作和很高的学历,但是生存成本、竞争压力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愈发水涨船高,让人喘不过气来,肉体和心灵都难承其重。连亭的《一个中年妇女的傍晚》(《山西文学》2021年第6期)讲述了一个三十岁的城市青年的苦楚。小说中生活的帷幕一拉开,便是锅碗瓢盆、一地鸡毛。才刚刚三十岁的乔丽身体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很容易感觉到累,甚至连墙上已经死了很久的虫子的尸体也不想去打扫。她和丈夫住在破旧的机关住宅楼中,自己的婚姻也像一室一厅的房子一样,正慢慢地褪色、变旧。乔丽是银行柜员,工作无太大难处,收入却寥寥无几;丈夫丁威是一名博士,每天只想着自己的毕业论文,为他还没有完成的论文焦虑,也为妻子打掉孩子自责。面对毫无希望和起色的生活,当乔丽再次怀孕的时候,两个人怎么都欢喜不起来。荷庭的《落齿》(《山西文学》2021年第7期)中,“我”大学毕业后在公司工作了四年,工作内容四年如一日,夜晚的睡眠也越来越少,后来需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而且吃得越来越多。“我”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我”患了焦虑症,神经、情绪或者灵魂生了病。“我”想起自己刚毕业的时候是那么意气风发,梦想着能够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但是后来“我”被现实的种种无奈裹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热情。最后“我”决定辞职,离开公司。刘捷的《寻找睡眠》(《海燕》2021年第8期)更是以讽刺的笔法直指当下人们“失眠”的症候并试图寻找原因。主人公每天被失眠困扰,而楼下卖菜的老太却每日酣睡,后来人们纷纷到她草席上去睡觉,竟然都睡得异常香甜。随后,老太开始贩卖睡眠,前来寻找和购买睡眠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可笑的是,自从她开始经营起她的睡眠生意之后,她自己再也不能入睡了。
两性情感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当今时代,两性之间的情感生活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生活中的压力、外界的诱惑,以及个人情感的不稳定性因素,都使爱情变得越来越稀有,变得狰狞扭曲。万胜的《节日》(《鸭绿江》2021年第6期)把女主人公对于已不在人世的男子的想念和爱慕,以一系列类似于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一一展现了出来。面对百般疼爱自己的丈夫,妻子充满愧疚,两个人之间压抑的情感被妻子一句“为什么每次你都要这样提醒我呢?”推到高潮。赖妙宽的《奇异丢失》(《朔方》2021年第6期)中,周朝获得人生成功之后,看到妻子身材越来越胖,人也变得越来越无趣,便对妻子心生厌倦,对其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淡;因不断传来的一些负面新闻,妻子心里对他的怨恨也日渐增加。两人越发貌合神离,于是,开始互设圈套,并期待对方有一天消失。等到丈夫真的消失时,妻子丝毫没有流露出后悔之意,甚至心里还生出了一丝快意。瑶草的《曲中人》(《朔方》2021年第6期)将一段三角恋情置于饭店的房间中:夏冰喜欢赵子强,赵子强的同事苏青也喜欢他,而苏青有自己的家庭……各种扭曲的感情交叠在一起,战火一触即发。冷火的《青年路》(《满族文学》2021年第4期)中,无业青年李刻与不羁的赵可贞相爱了,他们在青年路上放肆地撒野,他们的爱也如青年一般蓬勃而容易冲动。后来,李刻最终没能抵得住现实的冲击,而选择了相亲,过上了看似稳定的体制内的日子。
日常生活既不全是本真的自然状态,亦不全是琐碎单调、异化沉沦的无意识状态,而是永远具有生命与希望的世界,人类的幸福和希望就蕴藏在日常生活之中。人类在面对逐渐异化的文明的时候,其本身特有的毅力和温情并没有消失,这也是人类在任何社会都能立足的原因。
包作军的《秘密的庭院》(《安徽文学》2021年第6期)中,疫情期间的梁小勇,偶然遇到散发着光芒的红衣女子范丽华。他每天在窗前“偷窥”对方,并希望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献给这个女子。美妙温柔的范丽华对于身患残疾的梁小勇来说,是他人生阴暗角落里的一束光。小说将一个看似爱情的故事最后落在了希望的化身上,让人感受到了梁小勇对于生命和健康的渴望。李路平的《遇见陌生人》(《当代人》2021年第7期)中的故事同样也是发生在疫情期间。陈新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经常和一个女生不断地发生邂逅,这激起了他要与女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想法。于是他开始刻意制造邂逅,内心中充满了期待与焦灼,他很希望见到女子的全部面容,但是又为此感到担忧。在她不出现的时候,他绞尽脑汁琢磨原因;而当她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却痛失良机。自从遇见了她,陈新发自内心地感到羞愧,也找到了自己在其他方面一败再败的原因。终于,他鼓起了勇气,开始尝试做出改变。
俞胜的《雾中的牛》(《安徽文学》2021年第6期)中,因为当年“超生”,父亲丢掉了教师的工作,做起了从来没有做过的农活。父亲犁地的时候,场面简直惨不忍睹,但父亲和大牯牛一样坚持了几十年。在父亲的教诲下,主人公考上了清华大学,后来去大公司当了工程师。在北京城里生活了几十年,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他永远保持着大牯牛的精神。李东华的《千灯》(《延河》2021年第6期)中故事的主角是留守儿童千灯。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八位段姓前辈集资为家乡修建了图书馆,当年老人们为了修建图书馆,亲自动手寻找资源,并且每个星期都轮流值班,还不要报酬。千灯因为这座图书馆,有幸读到很多书,虽然农村的条件有限,但是千灯却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知識是支撑她前进的动力,也是滋养她心灵的乳汁。不论是村里的这几位无私奉献的老人,还是千灯,他们都怀揣着梦想,心怀着美好的希冀不断地前行。盛飞鹤的《爸爸的梦想》(《延河》2021年第6期)讲的是一个科幻故事。2030年社会出现了更加激烈的变革,人工智能几乎占领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深深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出租车司机董云龙在上班的路上被告知自己失业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出现使他被迫下岗。在再就业的过程中,董云龙不断碰壁,后来在残疾的儿子的启发下,深陷沮丧的董云龙重新找回了自己曾经的梦想——拳击。通过努力,两年之后,董云龙成了一名职业拳击手。作品告诉了读者这样一个道理,未来世界中,面对更加快速的社会变革,只要心怀梦想并且为之努力奋斗,人总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唐诗的《生活如此美好》(《海燕》2021年第8期)中故事线索简单明晰:靠给人修理发电机谋生的王立新,经常打摩的出工。本来对摩托拉客仔没有好感的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与拉客仔剧和平成了好朋友。他们都能吃苦,而且心地善良、很有担当。看到剧和平累得满头大汗,王立新把自己平時舍不得抽的昂贵香烟递给剧和平,剧和平也没有向王立新要车钱。于芳潇的《穿鞋的牛》(《海燕》2021年第8期)讲述的是一个温情的故事。哥哥生病去世之前,将妻儿以及家里的老牛托付给了弟弟老多。为了哥哥的两个孩子,老多像哥哥家里的那头牛一样,毫无怨言地替哥哥照顾嫂子和两个孩子,直到侄子们都娶妻生子。在这个过程中,老多拒绝了喜欢自己的寡妇,默默忍受了侄子们的许多不解和怨恨,从不为自己辩解,只是一味地埋头苦干,最终感动了嫂子。李治邦的《团湖的栖鸟》(《满族文学》2021年第4期)中故事的发生地是一处叫“团湖”的地方。团湖边的一所大杂院隐匿在高楼之中,这里各种能人辈出,有剃头的、唱戏的、修钟表的、养花的、缝皮鞋的……高层中也是卧虎藏龙,有退休的老市长、律师、名医等各类行当中的精英。高层和大杂院的互动始于他们之间的“互助”:院里的养花高手蒋老汉救活了高层居民的君子兰;修表匠李师傅帮情侣修好了贵重的手表。自那以后,高层的人开始找蒋老汉咨询养花,找李师傅修表,找其他师傅修鞋;还有人前来听戏,并为大杂院的人提供帮助……久而久之,高层和大杂院形成了良性互动。
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流变对人的影响日渐加深,诗意的栖居无疑是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生存方式。王方晨的《凤栖梧》(《小说月报》2021年第6期)中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兄弟。身怀绝技的师兄弟两人分别开了馍馍店和裁缝店,在老实街上过着隐士的生活。馍馍房的苗凤三面对机械化的普及,仍然坚持手工制作,尽量不用机器,因此,他的馍馍有独特的香气。同时,苗凤三整日与馍馍为伍,其武德已经融于馍馍之中,面对世人的误解和轻视,安分守己,不为所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师弟鹿邑夫的裁缝店日益门可罗雀,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盲目追赶时代的潮流,仍旧选择了坚持自我。师兄弟二人在推杯换盏中切磋道义,鹿邑夫为师哥打抱不平,自己最后做了民间武师。小说以“吃”“穿”为切入点,选择了老街巷中的馒头店和裁缝铺作为载体去表现社会流变和人的坚守。
在喧嚣的世界中,也有人选择了以亲近自然的方式而实现诗意的栖居。力歌的《老人的湖》(《海燕》2021年第8期)中,老人在洪湖保护区中时刻注视着那些与他朝夕相处的豆雁。当看不见豆雁时,他无比失望;当豆雁突然出现后,他极其兴奋。他向那些豆雁招手,豆雁群会盘旋在老人的小船上空,有时还会落在船上,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亲近和尊重。老人和豆雁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这些豆雁每年开春之后都会回到洪湖,在老人的保护站附近水域呆上几天,老人则早就为它们准备好了食物,并且将观察到的变化随时记录在他的日记本上,以了解豆雁的情况。这样的事情,老人一做就是十六年。湖面上的条件很艰苦,监测站的生活设施也很简陋,一拨拨年轻人来了又走,只有老人坚守在这里。老人为了洪湖的环境,为了豆雁的繁衍和生态的平衡,与豆雁朝夕相处,最终与它们成为了朋友。吴梦川的《梨花与朱鹮》(《延河》2021年第6期)中,朱立春的儿子朱环因为十分喜欢朱鹮,一直在山林中等待着朱鹮的出现。为了吸引朱鹮,朱立春一家留住了门前的古树,后来朱鹮真的就在这里住了下来。朱环为了保护朱鹮,联合母亲与一切对朱鹮造成威胁的动物作斗争,打大蛇、赶黄鼠狼,自己最后也成为了动物保护站的联络员。
“人们究竟以何种方式理解、把握现实生活,实际也表明了他以何种方式表达着人的自我理解”。本季小说中,《好吃的东西真好吃呀》(《安徽文学》2021年第7期)、《灰石崖》(《飞天》2021年第8期)、《玉殇》(《延河》2021年第7期)等作品也都努力做到了回归日常生活,不断关注、审视、改造着人类的精神以及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