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四诗品》中的每一品写的都是文学的风格或意境。“含蓄”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追求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含蓄;特征;功能
一、释“含蓄”
“含蓄”是一种意在言外、含而不露的艺术风格,就是不要把想说的意思直白地说出来,而是通过其它方法把对象的精神表现的更加充分。
“含蓄”萌生于先秦两汉时期,经魏晋南北朝的酝酿过渡而正式形成于唐代,宋至明清而得以发展壮大。在《周易》中已有“含蓄”的思想萌芽。《易传·系辞下》云:“夫《易》…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这是说《易》有“言曲”而“旨远”的特点,这差不多说的就是含蓄的意思。《孟子》中亦有含蓄的观念,《尽心章下》云:“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言近而指远”的语言表达技巧与含蓄的审美创作方法相通,并体现着含蓄的审美理想。到汉代,含蓄的审美观念已经在文学评论中体现了出来。如司马迁对屈原诗歌的评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作品文约而指大、辞微而义远的艺术特点,正是含蓄美的体现。再如《毛诗序》所提出的“主文而濡谏”的诗论观点,“橘谏”即强调诗歌应委婉曲折,不可率直坦露。
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蓄理论有了重大的发展,其标志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隐秀》篇,他说道“隐也,文外之重旨也”,刘勰所说的“隐”,就是指“含蓄”。又说道“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他所强调的“隐”,并不是隐晦,而是蕴藉,是含蓄;不是率意直言,而是委婉曲折;充分运用汉语的跳跃性、谐音、叠字以及各种修辞手法,来使作品曲折含蓄,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钟嵘在《诗品序》中所提出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命题,但他们并未明确提出并使用“含蓄”一词。
“含蓄”最早出现在中唐诗僧皎然《诗式·辨析有一十九字》中,诗云“思——气多含蓄曰思。”皎然在卷一《重意诗格》中写道:“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所谓“文外之旨”,即超越語言形式与艺术形象的深远意蕴。到了司空图,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并且在《二十四诗品》中创立“含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标志着含蓄范畴的正式确立。
《二十四诗品——含蓄》全诗为: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着一字,就是说没有一个字是写描写对象的。风流是指事物的风韵神态。不着一字,即“超以象外”。尽得风流,即“得其环中”。这句诗是说不注重每个字的意思、效果,而是注重整句诗、整首诗的整体含义。这与严羽说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诗学思想相近,都是说不能局限在某个字眼的描述上,而要注重整体组合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向天渊认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思指“并非是指无字之诗能尽得风流,而是指诗中没有一字标明风流,却能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语,语句。此句意思就是说没有一句话涉及自己,却似乎令人看到了他无比忧伤的样子。这两句就是诗歌所含无限的意蕴,不用一字去正面描写,就能体现出那无限的精神韵味;词似乎与己无关,但仿佛已经让人不堪忧愁了。“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对上句的进一步表述,即在诗歌语言中要隐藏自己。通过整体性的形象环境来传达情感,从而达到“若不堪忧”的效果。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是有,此中有。“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渌,同漉,过滤;满酒,满蓄待榨之酒醅。花时,就是春季;花时返秋,自然界各种草木虫鱼都做好了开花、扬粉、寻偶的准备,但天气忽然转冷,气温骤降(返秋),于是万物暂时沉默,等待春天的再次到来。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借花草要开未开之貌来比喻诗歌的含蓄蕴藉,这就会勾起人的兴趣去探究,去欣赏。“是有真宰,与之沉浮”这是全诗的真谛,是说里面要含有真正的东西,将里面丰富的蕴藉或深或浅的表现出来。赵福坛在注释中说“此中有真宰之故,这两句说明含蓄真谛。”郭绍虞注云“有此真正主宰,主乎其内,自然表现于文辞者,也就与之或沉或浮而若现若不现了。这即说明含蓄真谛。”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空尘,即天空的尘埃;海沤,海水表面的泡沫;悠悠,忽忽,都是指飘荡无定的意思。“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这是对创作手法的描述,要从众多的素材中提取与作品本质相关材料。要对深浅不一、聚散不一的材料,做到“万取”,从而让自己的作品底蕴更丰富、更有内涵。“一收”是要求不要只是对材料的堆积,要从中提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使用。这是形成含蓄风格的途径和要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世间的材料就如天空中悠然飘动的尘埃,海面上漂浮不定的泡沫一样多,这些材料有浅有深,时聚时散。诗人要做的就是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运用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从而实现内容丰富、蕴藉深厚、含蓄隽永的特点。此两句是对前四句的总结、概括。“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是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所形成的形象系统的形象化总结。“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是对中间两句的进一步论述,同时也是对全诗的一个总述,全诗围绕“真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含蓄》一品各句之间互相印证,构成了自己的诗歌体系。
二、“含蓄”的特征
“含蓄”具有意蕴丰富、委婉曲折、余味深远的美学特征。
一是意蕴丰富。文学作品只有有丰富的意蕴了,才能达到含蓄的审美要求。“是有真宰”是含蓄的根本,所谓“真宰”,就是作品内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蕴藉。“真宰”在作品中“沉浮”,才会有含蓄的韵味。因此,意蕴寡淡浅薄的文学作品,不能达到含蓄的要求。 二是委婉曲折。含蓄的重要呈现特征就是委婉曲折,想要说的话、表达的意思不能直接点出,而是要一波三折,引领读者自己去体会,这些意思深藏在审美意象当中,从而产生了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说的正是含蓄这一特点。深厚的感情蕴藏在审美意象当中,使得文学作品未用一个字,就体现出了浓厚的感情。
三是余味深远。因为含蓄具有意蕴丰富、委婉曲折的特点,所以势必会产生余味深远的特点。文学作品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体味。
含蓄通常借助比兴、象征、典故、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来实现上述美学特征。同样汉语的跳跃性、双关现象、叠字的运用是也是“含蓄”的主要手法。
三、“含蓄”的功能
“含蓄”的这些审美特征让文人骚客为之折腰,通过恰到好处地运用表现手法让“含蓄”更加具有审美性、可读性,引发读者去思考,去想象,从而获得阅读思考满足感,和作者进行沟通、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越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作品,就越加含蓄,从而也越能刺激欣赏者去阅读、去思考,这些含蓄的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内容。含蓄的作品具有言简意丰、言近旨远的特点,能使欣赏者展开积极的想象和联想,不断激起欣赏者的欣赏情趣,“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从而产生“一唱而三叹”的审美效果。
含蓄的文学作品重视的不是表面文字的绮丽、繁华,而是注重文本内在的丰富、曲折。它引导欣赏者透过作品委婉曲折的外表形式而深人其内,进行内在深层意蕴的探索、体验,从而或者精神上的蕴藉和满足,启发心灵,陶冶情操。
结语
“含蓄”作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具有意组深厚、委婉曲折、意味悠远等审美特征,其功能在于能给欣赏者无尽的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古代中国作为“诗的国度”,含蓄蕴藉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含蓄”的重要作用自出现,到现当代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重视。
参考文献:
[1]祖保泉.司空图的诗歌理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8.
[2]韩林德.境生象外[M].上海:三联书店,1996:132.
作者简介:姜梦春(1992.1—),女,山东潍坊,青岛大学 2015级硕士,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含蓄;特征;功能
一、释“含蓄”
“含蓄”是一种意在言外、含而不露的艺术风格,就是不要把想说的意思直白地说出来,而是通过其它方法把对象的精神表现的更加充分。
“含蓄”萌生于先秦两汉时期,经魏晋南北朝的酝酿过渡而正式形成于唐代,宋至明清而得以发展壮大。在《周易》中已有“含蓄”的思想萌芽。《易传·系辞下》云:“夫《易》…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这是说《易》有“言曲”而“旨远”的特点,这差不多说的就是含蓄的意思。《孟子》中亦有含蓄的观念,《尽心章下》云:“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言近而指远”的语言表达技巧与含蓄的审美创作方法相通,并体现着含蓄的审美理想。到汉代,含蓄的审美观念已经在文学评论中体现了出来。如司马迁对屈原诗歌的评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作品文约而指大、辞微而义远的艺术特点,正是含蓄美的体现。再如《毛诗序》所提出的“主文而濡谏”的诗论观点,“橘谏”即强调诗歌应委婉曲折,不可率直坦露。
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蓄理论有了重大的发展,其标志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隐秀》篇,他说道“隐也,文外之重旨也”,刘勰所说的“隐”,就是指“含蓄”。又说道“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他所强调的“隐”,并不是隐晦,而是蕴藉,是含蓄;不是率意直言,而是委婉曲折;充分运用汉语的跳跃性、谐音、叠字以及各种修辞手法,来使作品曲折含蓄,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钟嵘在《诗品序》中所提出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命题,但他们并未明确提出并使用“含蓄”一词。
“含蓄”最早出现在中唐诗僧皎然《诗式·辨析有一十九字》中,诗云“思——气多含蓄曰思。”皎然在卷一《重意诗格》中写道:“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所谓“文外之旨”,即超越語言形式与艺术形象的深远意蕴。到了司空图,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并且在《二十四诗品》中创立“含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标志着含蓄范畴的正式确立。
《二十四诗品——含蓄》全诗为: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着一字,就是说没有一个字是写描写对象的。风流是指事物的风韵神态。不着一字,即“超以象外”。尽得风流,即“得其环中”。这句诗是说不注重每个字的意思、效果,而是注重整句诗、整首诗的整体含义。这与严羽说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诗学思想相近,都是说不能局限在某个字眼的描述上,而要注重整体组合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向天渊认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思指“并非是指无字之诗能尽得风流,而是指诗中没有一字标明风流,却能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语,语句。此句意思就是说没有一句话涉及自己,却似乎令人看到了他无比忧伤的样子。这两句就是诗歌所含无限的意蕴,不用一字去正面描写,就能体现出那无限的精神韵味;词似乎与己无关,但仿佛已经让人不堪忧愁了。“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对上句的进一步表述,即在诗歌语言中要隐藏自己。通过整体性的形象环境来传达情感,从而达到“若不堪忧”的效果。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是有,此中有。“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渌,同漉,过滤;满酒,满蓄待榨之酒醅。花时,就是春季;花时返秋,自然界各种草木虫鱼都做好了开花、扬粉、寻偶的准备,但天气忽然转冷,气温骤降(返秋),于是万物暂时沉默,等待春天的再次到来。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借花草要开未开之貌来比喻诗歌的含蓄蕴藉,这就会勾起人的兴趣去探究,去欣赏。“是有真宰,与之沉浮”这是全诗的真谛,是说里面要含有真正的东西,将里面丰富的蕴藉或深或浅的表现出来。赵福坛在注释中说“此中有真宰之故,这两句说明含蓄真谛。”郭绍虞注云“有此真正主宰,主乎其内,自然表现于文辞者,也就与之或沉或浮而若现若不现了。这即说明含蓄真谛。”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空尘,即天空的尘埃;海沤,海水表面的泡沫;悠悠,忽忽,都是指飘荡无定的意思。“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这是对创作手法的描述,要从众多的素材中提取与作品本质相关材料。要对深浅不一、聚散不一的材料,做到“万取”,从而让自己的作品底蕴更丰富、更有内涵。“一收”是要求不要只是对材料的堆积,要从中提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使用。这是形成含蓄风格的途径和要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世间的材料就如天空中悠然飘动的尘埃,海面上漂浮不定的泡沫一样多,这些材料有浅有深,时聚时散。诗人要做的就是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运用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从而实现内容丰富、蕴藉深厚、含蓄隽永的特点。此两句是对前四句的总结、概括。“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是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所形成的形象系统的形象化总结。“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是对中间两句的进一步论述,同时也是对全诗的一个总述,全诗围绕“真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含蓄》一品各句之间互相印证,构成了自己的诗歌体系。
二、“含蓄”的特征
“含蓄”具有意蕴丰富、委婉曲折、余味深远的美学特征。
一是意蕴丰富。文学作品只有有丰富的意蕴了,才能达到含蓄的审美要求。“是有真宰”是含蓄的根本,所谓“真宰”,就是作品内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蕴藉。“真宰”在作品中“沉浮”,才会有含蓄的韵味。因此,意蕴寡淡浅薄的文学作品,不能达到含蓄的要求。 二是委婉曲折。含蓄的重要呈现特征就是委婉曲折,想要说的话、表达的意思不能直接点出,而是要一波三折,引领读者自己去体会,这些意思深藏在审美意象当中,从而产生了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说的正是含蓄这一特点。深厚的感情蕴藏在审美意象当中,使得文学作品未用一个字,就体现出了浓厚的感情。
三是余味深远。因为含蓄具有意蕴丰富、委婉曲折的特点,所以势必会产生余味深远的特点。文学作品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体味。
含蓄通常借助比兴、象征、典故、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来实现上述美学特征。同样汉语的跳跃性、双关现象、叠字的运用是也是“含蓄”的主要手法。
三、“含蓄”的功能
“含蓄”的这些审美特征让文人骚客为之折腰,通过恰到好处地运用表现手法让“含蓄”更加具有审美性、可读性,引发读者去思考,去想象,从而获得阅读思考满足感,和作者进行沟通、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越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作品,就越加含蓄,从而也越能刺激欣赏者去阅读、去思考,这些含蓄的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内容。含蓄的作品具有言简意丰、言近旨远的特点,能使欣赏者展开积极的想象和联想,不断激起欣赏者的欣赏情趣,“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从而产生“一唱而三叹”的审美效果。
含蓄的文学作品重视的不是表面文字的绮丽、繁华,而是注重文本内在的丰富、曲折。它引导欣赏者透过作品委婉曲折的外表形式而深人其内,进行内在深层意蕴的探索、体验,从而或者精神上的蕴藉和满足,启发心灵,陶冶情操。
结语
“含蓄”作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具有意组深厚、委婉曲折、意味悠远等审美特征,其功能在于能给欣赏者无尽的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古代中国作为“诗的国度”,含蓄蕴藉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含蓄”的重要作用自出现,到现当代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重视。
参考文献:
[1]祖保泉.司空图的诗歌理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8.
[2]韩林德.境生象外[M].上海:三联书店,1996:132.
作者简介:姜梦春(1992.1—),女,山东潍坊,青岛大学 2015级硕士,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