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前后,为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全国掀起了一股出国考察热潮。经党中央批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四个,分别赴西欧、东欧、日本和中国港澳地区访问。在四个考察团中,西欧五国团最引人注目,这也是建国后中国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西方经济的自动化、现代化、高效率,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之大,给中央决策层以很大震动。正是这次“睁眼看世界”,促成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对西欧现代化程度印象深刻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党全国上下要求大干快上,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呼声很高。1978年2月1_6日,国家计委在向中央政治局作的关于经济计划的汇报要点中,提出了从1977年到2000年的23年设想,并制定了保证设想实现的15个重大政策和措施。《汇报要点》还提出了“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到国外去考察”的任务。这时的中央高层,对出国考察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也持积极态度一1978年前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出国考察热潮。据当时的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统计,仅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经香港出国和去港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其中专程去港考察的有112批,共824人。
经党中央批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四个,即以林乎加为团长的赴日经济代表团,以李一氓为团长的赴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代表团,以段云为组长的港澳经济贸易代表团和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代表团。西欧五国团于1978年5月2日出发,6月6日回国,行程36天。这是改革开放前夕一次重要出访,不单是外交事务,更是了解西方经济发展情况、探索经济技术合作新方式的极重要的考察交流活动。
代表团团长谷牧是国务院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团员包括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农业部副部长张根生、国家建委副主任彭敏、北京市副市长叶林、北京市主管工业的书记严明、广东省副省长王全国、广西主管工业的省委书记朱广权以及山东省革委会副主任杨波等20余名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干部。
临行前,邓小平约见谷牧,叮嘱考察团什么都要看。他们成功的路子要看,他们失败的路子也要看,究竟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现在的发展情况是怎么样。最好应该弄清楚。出发前,考察团在北京做了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认真研究了法国、西德、瑞士、比利时、丹麦五国驻华使馆送来的本国材料,同时邀请外交部同志介绍五国情况。
西欧五国对中国代表团的到访非常重视,礼遇很高。代表团出访第一站是法国,当时法国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并主持会谈。在比利时、丹麦等国,都是首相迎接并主持会谈,比利时国王和丹麦王后还在宫内设宴款待代表团。
在法国,谷牧副总理与巴尔总理在会谈中讲了政治、外交问题,开始没谈经济问题。巴尔则说,政治问题总统会谈的,他只谈经济问题。他马上就讲,中法两国的贸易1977年下降了1亿法郎,对此表示遗憾,然后就谈如何扩大双方贸易问题。在西德,经济问题谈得更多,他们各州权力大,有的州很富。在黑森州,副州长说可提供200亿美元,存入我银行供我使用。在北威州州长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他提出如我们要用50亿美元,可以马上定下来,要用200亿美元,宴会后谈判一小时就可以签字。这种带有幽默性质的谈话,不会马上成为事实,但可以看出他们急于为其过剩资本找出路。中国代表团还没有回来,法国银行的董事长就到北京了,一来就提出了25亿美元的贷款计划。访问中,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各项参观要求,五国都作了周到的安排。五国工商界人士都争着同中国代表团接触,普遍表示希望中国很快强大起来,愿意同中国在政治上发展合作,在经济上扩大贸易往来和科技合作交流。在西德访问的后期,坐汽车参观已经安排不下了,只好坐直升机。
在一个多月的访问中,代表团在西欧五国到了25个主要城市,共参观了80多个工厂、矿山、港口、农场、大学和科研单位,看到了五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也看到了中国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教育科学技术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与他们的差距。
中国代表团看到的一些事情,让他们感慨颇多。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D00名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名工人,相差80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名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万名工人,相差14.5倍。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高速公路在五国以至整个西欧,已经形成一个网络。当时中国连一公里高速公路都没有。他们的高速公路有30米宽的路面,每个方向两三道行车线,车速80至100公里。五国高速公路总长度占公路总数的比例并不高,但运量却非常大。西德高速公路占总公路长度不到2%,但却负担着全国1/3的公路货运量。
西欧几个国家内河不长,但开发利用得很好。如莱茵河在西德境内不过几百公里,有的地方水深只有2米多,但他们采取多种措施开发利用,年货运量占当时西德货运量的20%以上。西德总统府就在莱茵河边,谢尔总统接见中国代表团时说,我们的莱茵河很“勤奋”。谷牧当即说,我们的长江比莱茵河长,但运量小得多,不是我们的长江不“勤奋”,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另外,这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也相当高,机械化程度高,科学技术运用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代表团到丹麦,这里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只有6%~7%。但生产的粮食、牛奶和猪肉,可以满足三个丹麦总人口的需要。
代表团成员之一的王全国20年后提及这次出访,仍激动不已。他说:“那一个多月的考察,让我们大开眼界,思想豁然开朗,所见所闻震撼每一个人的心,可以说我们很受刺激!闭关自守,总以为自己是世界强国,动不动就支援第三世界,总认为资本主义腐朽没落。可走出国门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中国属于世界落后的那三分之二!”
汇报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
中国代表团还在回国途中,就开始热烈讨论起考察报告该如何撰写了。回到北京,在谷牧的亲自主持下,经过全体团员的认真讨论研究,向中央写了一份考察报告,详细报告了访问情况,提出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提出了改进我们的经济工作、科技工作和对外工作的建议,供中央参考。以后的实践表明,这些具体建议大都被中央采纳了。
1978年6月1日、3日、30日,中央政治局三次开会,专门听取了访日团、港澳团和西欧五国团的汇报。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听 取谷牧访问欧洲五国情况汇报。出席听取汇报的有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乌兰夫、聂荣臻等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以及王震、康世恩两位副总理。叶剑英鼓励谷牧说:“谷牧你大胆讲,别人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要有顾虑。今天讲不完,明天还可以讲!”
谷牧主要谈了三点:一是二战后,西欧发达国家的经济确有很大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子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大大落后了,形势咄咄逼人。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对社会矛盾的处理,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二是这些国家大都对华友好,由于资金过剩,技术要找市场,商品要找销路,因此都非常重视与中国发展经济贸易交往。只要我们做好工作,许多似乎难办的事情都可以办成。三是发展对外经济交往中,有许多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如补偿贸易、合作生产、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等,我们可以研究采用,以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汇报结束后,到会的中央领导同志兴趣盎然,热烈发表意见。叶剑英说:“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一面镜子,可用来照照自己是什么情况,没有比较不行;”“西欧的政治经济形势,谷牧同志的汇报讲清楚了。”“我们同西欧几十年没打过仗,没债可还。我国引进技术,重点在西欧。”李先念说:“要利用西欧这个力量,把先进的东西搞过来。”聂荣臻也说:“这次调查比较全面,可以说都看了。引进什么,从哪个国家进,应该拍板了!”主持汇报会的华国锋,要求由谷牧组织这次出国考察的人员继续深入讨论,研究出几条有情况分析、有行动措施的意见,提到国务院务务虚,以进一步统一认识。
不久,邓小平又找谷牧谈话。邓小平指示:引进这件事反正要做,重要的是争取时间,要缩短从谈判到进口的时间,一个项目能缩短半年就好,就是很大的利益。有几年可能借点钱,出点利息,这不要紧,早投产一年半载,就都赚回来了,但质量一定要选好,要先进的,这一点很重要。
根据中央政治局和小平同志的指示,7月上旬,国务院在中南海怀仁堂报告厅召开了由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参加的关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会议由李先念主持。在务虚会上,谷牧又详细汇报了出国考察情况,他强调,国际形势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科技成果的良好机会,小平同志在1975年就提出把加强技术引进、增加外贸出口作为大政策,现在应该认真组织贯彻实施,一定要解放思想,开拓路子,再也不能自我封闭,贻误时机了。
这次务虚会从7月6日开始一直开到9月9日,长达两个多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认真总结新中国近30年的经验教训,研究国外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为当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作了重要准备。会议提出的新办法、新路子,集中起来就是一条:改革开放。
这次务虚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央决策层唯一一次用如此长的时间集中地、大规模地深入研究改革开放的会议,对改革开放决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邓小平坚定对外开放政策决心
赴欧、日代表团的访问收获,对于邓小平决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9月12日,邓小平在同金日成会谈时说:“我们一定要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作为我们搞现代化的出发点。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50年代一个样,60年代不一样了,70年代就更不一样了。”1978年6月、10月,在会见罗马尼亚和西德客人时,邓小平指出:“我们派了许多代表团到欧洲和日本去考察,发现我们可以利用的东西很多,许多国家都愿意向我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条件也不苛刻,从政治、经济角度对我们都有利,为什么不干呢?”“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各国学习的时候了。”“关起门来,是发展不起来的。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在1978年10月的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中,邓小平提出:为了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各条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这时候,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也由邓小平首先提出来了。
西欧代表团访问回来后,向中央汇报时提出建立特区,党中央经过研究下、决心搞起来。谷牧后来回忆说:“访问回来后,由我亲自向中央汇报,当时所有的老帅都参加了。我汇报中提到了国外利用搞‘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工业和外贸出口,叶帅、聂帅、徐帅听后发言说:‘谷牧同志到国外也看了,也说清楚了,过去我们只知道说自力更生,为什么外国能搞加工贸易,引进外资,而我们就不能搞呢?我看我们也应该搞。’几个老帅都很支持,中央领导人大多数人赞成,包括华国锋。”谷牧还说,特区这个名称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当时有几种提法: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还有免税区、开发区等。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吧。邓小平还说过,我不管其他人怎么说,“特区”是我主张搞起来的。谷牧以后兼任国务院新成立的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主任、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主任,一直分管经济特区工作,也与这次访问有一定的关系。
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他视察了日产汽车公司的座间工厂,了解到座间工厂月生产汽车44000辆,是当时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月产量的99倍。他感慨地说:“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我们欢迎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产业界同中国合作。”26日,邓小平乘坐东海道新干线“光81号”列车前往京都、奈良、大阪访问。在飞速的列车上,陪同人员问邓小平的感受,他爽快地回答说:“速度快,蛮舒适,干什么事都要有速度哟!”在访问期间,邓小平坦率地说:“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学习。本着这样的态度、政策、方针,我们是大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谈话被海外媒体解读为“下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
1978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访问了英国,对英国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了较全面考察。王震了解到,英国大部分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约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的普通百姓,都拥有在中国人看来相当阔绰的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每年都可以度假出国旅游,他感到非常惊讶。中国驻英大使柯华陪王震到一个失业工人的家考察。这位失业工人住着一栋一百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有餐厅、客厅,有沙发、电视机,装饰柜子里珍藏着银器,房后还有一个约五十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他可以不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王震看后感慨良多,他语出惊人:“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1978年,是中国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国访问的高峰。参加出访西欧代表团的同志认为:“这次对西欧五国的访问,加上同年其他几个代表团的出访,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制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总方针,是起了应有的作用的。”各层级出访者不约而同获得的共同感受是:没想到世界现代化发展程度如此之高,没想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如此之大,没想到西方发达国家老百姓的生活与中国相比高出如此之多!大家无不痛心疾首于这样的现实:中国太落后了,这些年耽误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党再不调整政策,另寻出路,改革开放,奋起直追,真是愧对人民、愧对国家、愧对时代了。
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经过认真讨论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的重大决策。由此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揭开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序幕。
对西欧现代化程度印象深刻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党全国上下要求大干快上,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呼声很高。1978年2月1_6日,国家计委在向中央政治局作的关于经济计划的汇报要点中,提出了从1977年到2000年的23年设想,并制定了保证设想实现的15个重大政策和措施。《汇报要点》还提出了“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到国外去考察”的任务。这时的中央高层,对出国考察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也持积极态度一1978年前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出国考察热潮。据当时的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统计,仅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经香港出国和去港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其中专程去港考察的有112批,共824人。
经党中央批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四个,即以林乎加为团长的赴日经济代表团,以李一氓为团长的赴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代表团,以段云为组长的港澳经济贸易代表团和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代表团。西欧五国团于1978年5月2日出发,6月6日回国,行程36天。这是改革开放前夕一次重要出访,不单是外交事务,更是了解西方经济发展情况、探索经济技术合作新方式的极重要的考察交流活动。
代表团团长谷牧是国务院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团员包括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农业部副部长张根生、国家建委副主任彭敏、北京市副市长叶林、北京市主管工业的书记严明、广东省副省长王全国、广西主管工业的省委书记朱广权以及山东省革委会副主任杨波等20余名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干部。
临行前,邓小平约见谷牧,叮嘱考察团什么都要看。他们成功的路子要看,他们失败的路子也要看,究竟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现在的发展情况是怎么样。最好应该弄清楚。出发前,考察团在北京做了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认真研究了法国、西德、瑞士、比利时、丹麦五国驻华使馆送来的本国材料,同时邀请外交部同志介绍五国情况。
西欧五国对中国代表团的到访非常重视,礼遇很高。代表团出访第一站是法国,当时法国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并主持会谈。在比利时、丹麦等国,都是首相迎接并主持会谈,比利时国王和丹麦王后还在宫内设宴款待代表团。
在法国,谷牧副总理与巴尔总理在会谈中讲了政治、外交问题,开始没谈经济问题。巴尔则说,政治问题总统会谈的,他只谈经济问题。他马上就讲,中法两国的贸易1977年下降了1亿法郎,对此表示遗憾,然后就谈如何扩大双方贸易问题。在西德,经济问题谈得更多,他们各州权力大,有的州很富。在黑森州,副州长说可提供200亿美元,存入我银行供我使用。在北威州州长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他提出如我们要用50亿美元,可以马上定下来,要用200亿美元,宴会后谈判一小时就可以签字。这种带有幽默性质的谈话,不会马上成为事实,但可以看出他们急于为其过剩资本找出路。中国代表团还没有回来,法国银行的董事长就到北京了,一来就提出了25亿美元的贷款计划。访问中,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各项参观要求,五国都作了周到的安排。五国工商界人士都争着同中国代表团接触,普遍表示希望中国很快强大起来,愿意同中国在政治上发展合作,在经济上扩大贸易往来和科技合作交流。在西德访问的后期,坐汽车参观已经安排不下了,只好坐直升机。
在一个多月的访问中,代表团在西欧五国到了25个主要城市,共参观了80多个工厂、矿山、港口、农场、大学和科研单位,看到了五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也看到了中国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教育科学技术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与他们的差距。
中国代表团看到的一些事情,让他们感慨颇多。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D00名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名工人,相差80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名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万名工人,相差14.5倍。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高速公路在五国以至整个西欧,已经形成一个网络。当时中国连一公里高速公路都没有。他们的高速公路有30米宽的路面,每个方向两三道行车线,车速80至100公里。五国高速公路总长度占公路总数的比例并不高,但运量却非常大。西德高速公路占总公路长度不到2%,但却负担着全国1/3的公路货运量。
西欧几个国家内河不长,但开发利用得很好。如莱茵河在西德境内不过几百公里,有的地方水深只有2米多,但他们采取多种措施开发利用,年货运量占当时西德货运量的20%以上。西德总统府就在莱茵河边,谢尔总统接见中国代表团时说,我们的莱茵河很“勤奋”。谷牧当即说,我们的长江比莱茵河长,但运量小得多,不是我们的长江不“勤奋”,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另外,这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也相当高,机械化程度高,科学技术运用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代表团到丹麦,这里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只有6%~7%。但生产的粮食、牛奶和猪肉,可以满足三个丹麦总人口的需要。
代表团成员之一的王全国20年后提及这次出访,仍激动不已。他说:“那一个多月的考察,让我们大开眼界,思想豁然开朗,所见所闻震撼每一个人的心,可以说我们很受刺激!闭关自守,总以为自己是世界强国,动不动就支援第三世界,总认为资本主义腐朽没落。可走出国门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中国属于世界落后的那三分之二!”
汇报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
中国代表团还在回国途中,就开始热烈讨论起考察报告该如何撰写了。回到北京,在谷牧的亲自主持下,经过全体团员的认真讨论研究,向中央写了一份考察报告,详细报告了访问情况,提出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提出了改进我们的经济工作、科技工作和对外工作的建议,供中央参考。以后的实践表明,这些具体建议大都被中央采纳了。
1978年6月1日、3日、30日,中央政治局三次开会,专门听取了访日团、港澳团和西欧五国团的汇报。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听 取谷牧访问欧洲五国情况汇报。出席听取汇报的有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乌兰夫、聂荣臻等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以及王震、康世恩两位副总理。叶剑英鼓励谷牧说:“谷牧你大胆讲,别人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要有顾虑。今天讲不完,明天还可以讲!”
谷牧主要谈了三点:一是二战后,西欧发达国家的经济确有很大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子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大大落后了,形势咄咄逼人。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对社会矛盾的处理,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二是这些国家大都对华友好,由于资金过剩,技术要找市场,商品要找销路,因此都非常重视与中国发展经济贸易交往。只要我们做好工作,许多似乎难办的事情都可以办成。三是发展对外经济交往中,有许多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如补偿贸易、合作生产、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等,我们可以研究采用,以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汇报结束后,到会的中央领导同志兴趣盎然,热烈发表意见。叶剑英说:“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一面镜子,可用来照照自己是什么情况,没有比较不行;”“西欧的政治经济形势,谷牧同志的汇报讲清楚了。”“我们同西欧几十年没打过仗,没债可还。我国引进技术,重点在西欧。”李先念说:“要利用西欧这个力量,把先进的东西搞过来。”聂荣臻也说:“这次调查比较全面,可以说都看了。引进什么,从哪个国家进,应该拍板了!”主持汇报会的华国锋,要求由谷牧组织这次出国考察的人员继续深入讨论,研究出几条有情况分析、有行动措施的意见,提到国务院务务虚,以进一步统一认识。
不久,邓小平又找谷牧谈话。邓小平指示:引进这件事反正要做,重要的是争取时间,要缩短从谈判到进口的时间,一个项目能缩短半年就好,就是很大的利益。有几年可能借点钱,出点利息,这不要紧,早投产一年半载,就都赚回来了,但质量一定要选好,要先进的,这一点很重要。
根据中央政治局和小平同志的指示,7月上旬,国务院在中南海怀仁堂报告厅召开了由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参加的关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会议由李先念主持。在务虚会上,谷牧又详细汇报了出国考察情况,他强调,国际形势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科技成果的良好机会,小平同志在1975年就提出把加强技术引进、增加外贸出口作为大政策,现在应该认真组织贯彻实施,一定要解放思想,开拓路子,再也不能自我封闭,贻误时机了。
这次务虚会从7月6日开始一直开到9月9日,长达两个多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认真总结新中国近30年的经验教训,研究国外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为当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作了重要准备。会议提出的新办法、新路子,集中起来就是一条:改革开放。
这次务虚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央决策层唯一一次用如此长的时间集中地、大规模地深入研究改革开放的会议,对改革开放决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邓小平坚定对外开放政策决心
赴欧、日代表团的访问收获,对于邓小平决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9月12日,邓小平在同金日成会谈时说:“我们一定要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作为我们搞现代化的出发点。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50年代一个样,60年代不一样了,70年代就更不一样了。”1978年6月、10月,在会见罗马尼亚和西德客人时,邓小平指出:“我们派了许多代表团到欧洲和日本去考察,发现我们可以利用的东西很多,许多国家都愿意向我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条件也不苛刻,从政治、经济角度对我们都有利,为什么不干呢?”“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各国学习的时候了。”“关起门来,是发展不起来的。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在1978年10月的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中,邓小平提出:为了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各条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这时候,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也由邓小平首先提出来了。
西欧代表团访问回来后,向中央汇报时提出建立特区,党中央经过研究下、决心搞起来。谷牧后来回忆说:“访问回来后,由我亲自向中央汇报,当时所有的老帅都参加了。我汇报中提到了国外利用搞‘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工业和外贸出口,叶帅、聂帅、徐帅听后发言说:‘谷牧同志到国外也看了,也说清楚了,过去我们只知道说自力更生,为什么外国能搞加工贸易,引进外资,而我们就不能搞呢?我看我们也应该搞。’几个老帅都很支持,中央领导人大多数人赞成,包括华国锋。”谷牧还说,特区这个名称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当时有几种提法: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还有免税区、开发区等。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吧。邓小平还说过,我不管其他人怎么说,“特区”是我主张搞起来的。谷牧以后兼任国务院新成立的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主任、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主任,一直分管经济特区工作,也与这次访问有一定的关系。
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他视察了日产汽车公司的座间工厂,了解到座间工厂月生产汽车44000辆,是当时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月产量的99倍。他感慨地说:“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我们欢迎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产业界同中国合作。”26日,邓小平乘坐东海道新干线“光81号”列车前往京都、奈良、大阪访问。在飞速的列车上,陪同人员问邓小平的感受,他爽快地回答说:“速度快,蛮舒适,干什么事都要有速度哟!”在访问期间,邓小平坦率地说:“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学习。本着这样的态度、政策、方针,我们是大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谈话被海外媒体解读为“下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
1978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访问了英国,对英国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了较全面考察。王震了解到,英国大部分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约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的普通百姓,都拥有在中国人看来相当阔绰的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每年都可以度假出国旅游,他感到非常惊讶。中国驻英大使柯华陪王震到一个失业工人的家考察。这位失业工人住着一栋一百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有餐厅、客厅,有沙发、电视机,装饰柜子里珍藏着银器,房后还有一个约五十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他可以不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王震看后感慨良多,他语出惊人:“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1978年,是中国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国访问的高峰。参加出访西欧代表团的同志认为:“这次对西欧五国的访问,加上同年其他几个代表团的出访,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制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总方针,是起了应有的作用的。”各层级出访者不约而同获得的共同感受是:没想到世界现代化发展程度如此之高,没想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如此之大,没想到西方发达国家老百姓的生活与中国相比高出如此之多!大家无不痛心疾首于这样的现实:中国太落后了,这些年耽误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党再不调整政策,另寻出路,改革开放,奋起直追,真是愧对人民、愧对国家、愧对时代了。
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经过认真讨论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的重大决策。由此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揭开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