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终结前后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xj1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健康大数据显示,中国人高血压患者1.7亿,高血脂1亿多,糖尿病超1亿人。超重人口近2亿。饥饿的历史仿佛瞬间就终结在我们这一代身上。
  多年前看到一次电视访谈,主人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谈到生活细节时,溥杰先生说他爱养猫,多了就送人。但他特别强调:“不送给广东人,因为他们吃猫。”
  应该是八十年代之前的北京动物园,大部分飞禽走兽的介绍牌上,除了该动物属什么目、什么科、什么生活习性外,最终大都注明一句“肉可食”。
  据传李鸿章访问英国,戈登家人以一只获过名次的名贵的爱犬相赠。归国后,李鸿章特意写信致谢,信中说:此犬已吃,味甚好。估计狗主人晕过去了。
  中国人好吃,原因复杂。李鸿章食犬肯定是出于误判,但历史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好吃善啖多是因为食物匮乏。饥饿周而复始,是人类兵戎相见的主因。
  美国人文历史学家房龙说:人类的历史就是饥饿的动物寻找食物的历史。中国从粮食紧张到放开肚皮享用,至今也不过二十几年光景。1993年,“二货币”粮票才退出生活舞台。此前,你在北京街头想买个烧饼而不付“一两”面值的粮票是断不可能的,哪怕你有的是钱。拜经济制度改变和工业现代化所赐,谷物、蔬果、肉蛋的产量成倍增长,几千年的人类难题迎刃而解。
  饥饿可不是好惹的。一位六十年代北大毕业后去盐场待分配的前辈讲过,盐场劳动,强度之大外人不知,关键是吃喝跟不上。某一年元旦,每人发了1斤9两白面粉,他全都炸了油饼并且一口气吃光。这恐怕是今天的80、90后难以想象的。
  早有历史学家说过,如果从西班牙殖民地引进的玉米和薯类早上20年,李自成和他的一飙即将成为饿殍的兄弟也许不会揭竿而起。与饥饿或饿死相比,所有的事情都是小事。
  一日吃三餐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为了减少消耗,我们的祖先一直坚守日食两餐,即“朝食”和“餔食”。直至今日,晋、冀、豫几省的山区仍然守着一天两餐的习惯,而且下午这顿往往是吃上午剩的。晋东南管下午饭叫“酸饭”即由此而来。这是许嘉璐同志在《古代的衣食住行》中专题论述的。
  黎民百姓这般,清廷也照样是一天两顿饭。当然,内容确有霄壤之别。老太监信修明说,清廷专司为皇上供餐的机构叫寿膳房,内设五局:荤局、素局、点心局、饭局和百合局。百合局是专做咸菜的。太后之膳早晚两餐。菜为四十八品,不离鸡鸭鱼肉,但无山珍海味。三节万寿时为一百零八品,可用燕翅。
  溥仪曾回忆道:我记得当年在皇宫里每天只吃两顿饭,虽然有好几十样菜,可是真不好吃,千篇一律,味道也不好,简直象给死人上供一样。
  “补白大王”郑逸梅曾在一文中记述他曾见到一本宣统二年七月份的“膳房办买肉斤鸡鸭清册”,记录详尽,如鲜虾436.8斤,猪油851斤,鸽蛋1440个等,全月合计费银14132两7分。
  皇上享受着“普天之下供一人”的待遇,但顿顿几十道菜在今天看来,除了摆谱儿,于皇上本人没有任何好处,还留下个漏洞给太监。光绪帝每天吃6个鸡蛋,据说曾被太监告之:一枚鸡蛋26两银子。实际上,一两银子在当时可以买至少500个鸡蛋。这个谎扯得也太大了,清朝知县的年薪才45两,按那位太监的说法,不够2个鸡蛋钱。
  真有高明的皇帝。唐玄宗在蝗灾之年,亲临庄稼地,众目睽睽之下抓住一只蝗虫大嚼起来,边吃边语:“尔食朕百姓五谷,如食朕之肺腑。”此举震动朝野,灾民见皇上如此心系百姓,没人再起事端。这只蚂蚱真是吃值了。
  今天的寻常百姓似乎在吃饭上大都有了能与当年的皇上一比高下的能力了,但新的烦恼接踵而至。缺少节制的摄入使人体积存了大量的脂肪和热能。可怜的中国人,几乎从“营养不良”一下子進入了“三高”世界。更可怕的是张开嘴巴大快朵颐在中国不仅是身体的大患,还成了执政队伍滑向不轨、甚至堕落的敲门之砖,吃喝已演变为腐败变质的政治大事。
  唉!吃不上是灾难;吃多了,吃了不该吃的同样是灾难。
其他文献
“我是来干活的,不是来白吃白喝的,请你们把我当一名普通工人看待,而不要看我像看大熊猫似的”  或许人们对“周冲”这个名字的印象并不深刻,但是一提到“托举哥”,却是无人不知。四年前,在广州,周冲因勇救命悬花架的女童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托举哥”;四年后,已是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黄埔港务分公司电焊维修工人的周冲,成长为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青联常委,今年3月当选为广东省青联副主席。
期刊
剪纸是吉祥喜庆的艺术,这份浓烈的喜庆背后,是喜怒哀乐俱全,酸甜苦辣杂陈的世界。喜庆之际,我们应当记住这一点——珍惜生活,敬畏传统  6月到欧洲议会大厦看中国剪花作品展!关注民间艺术的朋友们被这一条微信刷了屏。剪纸,这项中国传统的手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这项在民间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在2009年9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它
期刊
敬德保民、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道德观念、审美精神,汇聚成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典籍,并成为此后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生活发展的最主要思想渊源。  从妇孺皆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今天我们在日常讲话、写作中引用的名言金句,几乎都出自这9本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典籍。不论
期刊
[好的规划好的心态]  孩子何时出国要从五个因素考虑,包括:孩子意愿、生存能力、语言水平、策略及费用。同时尽可能多了解国外的情况。出去之前,把留学费用拿1/10出来,先给孩子去游学一下,去跟着当地的学生一起上课,这样就知道国外是怎样上课的,从而有所准备。第二,游学可以让孩子知道海外的环境,饮食及风俗习惯,花一个月出去了解一下,才知道是否适合。(北美留学专家朱凡)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去国外读
期刊
1986年,五一劳动节,广西桂林市文化局八桂斋书画院在工人文化宫举行笔会。一个消瘦的少年在水泄不通的围观人群背后侧身往下一蹲,往前一拱,犹如一条泥鳅般钻到了前面,如饥似渴地盯着笔会其中一位皮肤白皙的画家潇洒地挥毫泼墨。只见他时而皴擦并进,时而勾点同行,其遒劲的线条如同剑光刀影般迅速构成一座又一座的山峰、一片又一片的层林,每一块积墨又似天地间一股浑厚的元气凝聚在山脉峰峦间,激荡出画家胸中的万丈豪情。
期刊
吴永强:话题主持人、全国青联十、十一届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三、四、五届委员马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社会管理界别主任许传玺: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刘林: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全国青联委员  任群言:中科院水声环境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  自清末一代贤哲容闳奏请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始,近代
期刊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评剧,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成立于1955年的中国评剧院,在建院方针“以演现代戏为主的国家级示范性剧院,同时上演新编历史剧和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戏及外国名著改编剧目”的指导下,61年来,恢复整理和创作了300多出优秀现代戏及传统剧目,其中20多部剧目80多位演职
期刊
愈是学习,愈发觉得自己欠缺的还很多,因此要好好地积累自己,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剧种和流派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中国评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王平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令观众印象深刻的角色。《马本仓“当”官记》中她扮演性格泼辣的东北寡妇,《林觉民》中她是温婉端庄的大家闺秀陈意映,她也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邻家姐妹……2015年,她在中国评剧院推出的原创大戏《母亲》中扮演被称为“当代余太君”的英雄母
期刊
他被誉为“现代的魏荣元”,致力于把声腔艺术传下去,传承给学生们,让他们在原有平台上不断攀升  盛夏,中国评剧院。溽热的排练厅里依旧鼓点铿锵,作为半个月后即将举行的文化部试点开展“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项目之一,中国评剧院“名家传戏”汇报演出剧目《朱痕迹》的彩排正在紧张进行。一位长者坐在场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场地中间。一遍排练结束,他干脆跑上场亲自示范,小到吐字、眼神,大到动作、台步,
期刊
从最初像“录音机”一样,完全按“模子”唱包公,到现在已过而立之年、演过数百场包拯,他在不断揣摩中理解“包公”,理解评剧  “真没想到,这次‘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项目我再唱《包公赔情》,这是我18年前在北京戏校学唱的第一出戏。而且还在北京戏校剧场演出,那是我第一次登台的地方。太高兴了!”甫一坐下,于海泉便按捺不住,開门见山说起来。  1997年,15岁的于海泉满怀热爱考入北京戏校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