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数年来,课堂教学仍然是历史教学的主阵地,本文主要论述新课程条件下历史教学需要如何的变革。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途径
北宋大儒张载曾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史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通过对前人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面对未来选择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基础。然而长久以来,面对升学的巨大压力,历史这样一门重要的学科历来是尾随于语数外三大科之外的“副科”,在教学中,原本丰富的历史被简化成孤立的时间与事件的节点。教材是主宰一切的权威,学生的任务被简化为简单的机械式记忆,而教师则仅需要做手持戒尺的督促者,历史的鲜活性与趣味性连同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尊严性消失殆尽。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新课程以知识授受为特征的教学局面,以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为重要的着眼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从而使教、学、师生关系获得新的意义。这样,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做出适应新课程条件要求的改变。
一、教师知识结构的创新与自身素质的提高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向人们传递生活的气息,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人的历史,犹如一条奔流的长河,充满了鲜活流动的生命气质。”作为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讲述着,历史教师最应改变的就是以往知识点的分解者和强势霸权者的形象,以一个鲜活的人的形象跟学生交流。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课堂由只能背诵的一言堂为用心思辨的学堂,将知识与能力,观点和态度,价值与情感结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内容,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主动性得以发挥。
1.让真情实感充满课堂,让历史事实感动学生
初中历史教材要囊括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限于篇幅的原因,很多原本生动丰满的历史被简化为时间地点事件意义等几个枯燥的概念,在成绩的压力下,学生只能将这些东西死记硬背下来,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同时能深入发掘历史背后的意义,探寻被隐藏的丰富情感。
2.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形象直观的展现历史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因而生动直观的讲授方式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时适当通过图表,地图等手段,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解秦王扫六合时,笔者就通过网络下载的历史地图,结合课本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当时的历史形势,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将枯燥的说明化为清晰的历史记忆,课后还推荐学生阅读《东周列国志》,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在的初中生,相当多一部分都是网络爱好者,适度的将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大大丰富了教师可教授的资源。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后做适当的历史资料收集活动,培养学生自己考证认识历史的能力,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一方面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又能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学生的这种体验和探究历史的过程,就是他获得丰富的理智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发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与方法的过程以及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过程。
二、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设计
传统的历史教育基本上是一个讲解背诵的过程,一段历史,教师将其分解为时间地点事件意义几个要素,学生要做的就是死记硬背,虽然也有谈话启发提问式的教学,但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老师,学生仍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新课程条件下,如何让学生自我发展,提高主动性,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1.模拟历史
以往对历史的教学往往只重视讲授,比如在讲解历史战争时,往往忽略当时的各种条件,仅仅局限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讲述与说明之上,很少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气氛相当僵硬,学生的接受水平也很不理想。因而,在讲授《秦王扫六合》的时候,我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作为一国主管,如何应对当时的历史局势,抵挡秦国的进攻。虽然对初中生来说这个问题有些难度,但仍激起了学生的热烈响应,引发了一番探讨,由于帮学生虚拟了一个国君的身份,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相关历史的探讨上,教学效果也相当显著。
2.历史联系生活实际
根据心理学的说法,人们往往对与自身关系比较密切的事物产生注意和需要。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他们历史内容的关注远远小于对ipad、动漫电影之类事物的关注。所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很费脑筋的问题。因此笔者在上课时往往将历史问题同学生比较关注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不断探索创新初中历史课教学的方法。历史的讲述不再是老师和学生各自孤立的单独作战,而是一个相互引导共同进步的过程,历史也不单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引导学生前进的道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青年从学校毕业时,应当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单纯掌握一些技能的机器。”
【参考文献】
[1]郑宗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浅谈.新课程研究[J].2008.12
[2]胡爱辉.适应新课程理念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09.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途径
北宋大儒张载曾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史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通过对前人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面对未来选择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基础。然而长久以来,面对升学的巨大压力,历史这样一门重要的学科历来是尾随于语数外三大科之外的“副科”,在教学中,原本丰富的历史被简化成孤立的时间与事件的节点。教材是主宰一切的权威,学生的任务被简化为简单的机械式记忆,而教师则仅需要做手持戒尺的督促者,历史的鲜活性与趣味性连同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尊严性消失殆尽。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新课程以知识授受为特征的教学局面,以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为重要的着眼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从而使教、学、师生关系获得新的意义。这样,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做出适应新课程条件要求的改变。
一、教师知识结构的创新与自身素质的提高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向人们传递生活的气息,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人的历史,犹如一条奔流的长河,充满了鲜活流动的生命气质。”作为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讲述着,历史教师最应改变的就是以往知识点的分解者和强势霸权者的形象,以一个鲜活的人的形象跟学生交流。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课堂由只能背诵的一言堂为用心思辨的学堂,将知识与能力,观点和态度,价值与情感结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内容,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主动性得以发挥。
1.让真情实感充满课堂,让历史事实感动学生
初中历史教材要囊括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限于篇幅的原因,很多原本生动丰满的历史被简化为时间地点事件意义等几个枯燥的概念,在成绩的压力下,学生只能将这些东西死记硬背下来,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同时能深入发掘历史背后的意义,探寻被隐藏的丰富情感。
2.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形象直观的展现历史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因而生动直观的讲授方式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时适当通过图表,地图等手段,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解秦王扫六合时,笔者就通过网络下载的历史地图,结合课本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当时的历史形势,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将枯燥的说明化为清晰的历史记忆,课后还推荐学生阅读《东周列国志》,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在的初中生,相当多一部分都是网络爱好者,适度的将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大大丰富了教师可教授的资源。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后做适当的历史资料收集活动,培养学生自己考证认识历史的能力,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一方面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又能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学生的这种体验和探究历史的过程,就是他获得丰富的理智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发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与方法的过程以及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过程。
二、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设计
传统的历史教育基本上是一个讲解背诵的过程,一段历史,教师将其分解为时间地点事件意义几个要素,学生要做的就是死记硬背,虽然也有谈话启发提问式的教学,但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老师,学生仍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新课程条件下,如何让学生自我发展,提高主动性,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1.模拟历史
以往对历史的教学往往只重视讲授,比如在讲解历史战争时,往往忽略当时的各种条件,仅仅局限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讲述与说明之上,很少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气氛相当僵硬,学生的接受水平也很不理想。因而,在讲授《秦王扫六合》的时候,我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作为一国主管,如何应对当时的历史局势,抵挡秦国的进攻。虽然对初中生来说这个问题有些难度,但仍激起了学生的热烈响应,引发了一番探讨,由于帮学生虚拟了一个国君的身份,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相关历史的探讨上,教学效果也相当显著。
2.历史联系生活实际
根据心理学的说法,人们往往对与自身关系比较密切的事物产生注意和需要。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他们历史内容的关注远远小于对ipad、动漫电影之类事物的关注。所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很费脑筋的问题。因此笔者在上课时往往将历史问题同学生比较关注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不断探索创新初中历史课教学的方法。历史的讲述不再是老师和学生各自孤立的单独作战,而是一个相互引导共同进步的过程,历史也不单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引导学生前进的道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青年从学校毕业时,应当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单纯掌握一些技能的机器。”
【参考文献】
[1]郑宗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浅谈.新课程研究[J].2008.12
[2]胡爱辉.适应新课程理念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09.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