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丹灶两河三岸重点片区城市设计为例,通过两河三岸地区的城市设计及专题研究,探讨对于珠三角这种拥有良好滨水资源的工业消城镇,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合理的滨水地区营造策略,寻求城市发展与滨水景观资源利用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快速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丹灶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部,是典型的珠三角工业城镇,产业特色鲜明,曾获得中国日用五金之都、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称号。丹灶是传统的岭南水乡,桑基鱼塘星罗棋布、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拥有独特的两江三岸的城市滨水资源。
近年来,随着区位优势的日趋明显,交通的日渐便捷,丹灶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并未使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仍存在城市建成空间面貌差、滨水地区未与城镇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关系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一系列问题,凸显滨水空间的活力,促使良好水城关系的形成,丹灶中心城区将向东移,依托北江及其支流南沙涌形成的两河三岸的优越自然环境,建设美丽的滨河城区,最终与现在的丹灶城区和金沙城区连为一体。在此背景下,镇政府组织开展丹灶两河三岸重点片区城市设计,进一步探讨滨水地区利用和景观营造。
二、丹灶滨水区现状
1、优越的滨水资源条件
丹灶镇是传统的岭南水乡地区,规划区内桑基鱼塘星罗棋布,滨水地带还有大片果林和绿带,自然景观优美动人。规划区东面有北江,中部有南沙涌贯穿。其中南沙涌为北江支流,原本是丹灶镇和金沙镇的行政分界线,两镇合并后,南沙涌成为穿越丹灶镇域的内部河涌,将丹灶镇一分为二,河道尺度宜人,两岸风光优美。重点片区内的南海大湿地公园占地3000多亩,靠近北江,周围多是农田水域,经过多年的水浸水退之后,已经形成了类似湿地的天然环境,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城市滨水空间利用现状
(1)工业化推动下的沿路发展模式导致滨水利用差
丹灶的工业化过程与“马路经济”的兴起密切相连,沿国道、省道等城市重要对外交通联系廊道布局大量工业区及交易市场,并以交易市场为平台组织起村镇工业的生产链条,带动村镇工业的生产。这种布局模式虽然在当时发展条件下,充分利用了交通可达性的优势,降低了发展成本,但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城镇的公共生活与河流脱节。
(2)历史上河流作为镇街行政边界,导致河流与城市关系疏离
丹灶的河流与城市的关系不紧,现有的城镇中心远离河岸,这主要是过去街镇的建设规模尚不足以支撑跨越河流的发展,城市拓展尚处于低水平阶段,河流的生活景观功能的价值尚未得到体现。同时,由于南沙涌曾是原丹灶镇和原金沙镇的行政边界,“一河两岸”难以协调开发,或者说,一河两岸的开发陷入了一种博弈,如果一方先进行开发,就要承担更多的成本,而收益却共享。
(3)旧村与旧厂犬牙交错,挤压了滨水岸线空间
研究范围内主要涉及16条行政村和金沙城区,重点片区涉及7条行政村。沿岸地区居住用地和厂房交错分布,占据了相当长度的岸线空间,其中,村庄占据了两江19.03%的岸线,工业厂房占据了两江18.89%的岸線(以距离堤岸150米内进行计算),严重影响了滨水的景观环境。
(4)河流生活景观功能弱,城市特色有待强化
河流的生活景观功能较弱,山水文章不足,对城市整体风貌、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方面考虑不足,欠缺对城市形象的整体考虑。
图一:现状岸线功能分布图 图二:现状照片
二、滨水地区营造策略
为解决上述丹灶滨水空间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规划提出以下四大策略:
1、营造滨水公共生活,塑造多元复合的岸线空间,还岸线与居民
规划将城市生活引向滨水地区,通过营造全新的功能结构和土地布局,展开滨水区域的功能调整:包括采用引入商业服务中心、增加滨水高端居住功能和设置标志性的公共设施等方式启动临南沙涌等黄金地段的城市开发,促进多元复合岸线空间的塑造,营造诚实滨水公共生活,还岸线与居民。
2、利用三旧改造契机,妥善处理沿岸的旧厂旧村,还岸线与城市
对滨水地区的旧厂旧村用地进行三旧改造,并调整置换功能,限制建设性用地的利用模式,中心区逐步搬迁现有的工业、村落,郊区保留村落和农业活动。
4、改善滨水交通条件,加强滨水地区的通达性,还岸线与行人
通过设置沿江路、架设跨江通道等方式全面改善提升滨水地区的交通条件,倡导绿色慢行交通,规划自行车与步行的线路以串联连整个新区的公共活动区和滨江带,减少沿江道路的机动车通行量,使市民和游客可以安全、悠闲的通过骑自行车和步行游览新区绿化美景。合理规划南沙涌水上游线,兼有观光和交通功能,沿两岸结合公共服务区和滨江主要景点布置设置多个水上巴士码头。
5、划定生态保育区,利用湿地的自净功能,还岸线与自然
规划划定生态保育区,控制此区域的开发行为,保障岛内生态系统不受破坏。同时引入以利用促保护的方式,以旅游开发为动力,以发展促保护。在保护生态敏感的湿地公园的同时,适当开发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平衡高质量生活环境,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可合理引入游憩活动,利用现状布置具科普教育功能的生态湿地公园等。
三、滨水地区设计
1、梳理滨水土地功能构成,构筑活力无限的滨水生活方式
规划将城市滨水地区划分商务文化区、商务服务综合区、生态休闲区、湿地休憩区、低密度居住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充分利用南沙涌两岸的滨水环境优势,以商务文化服务中心为开端,推动核心区公共空间的高品质开发,打造沿南沙涌南岸公共服务带,发展商业配套,成为地区的新经济亮点,同时为周边居住区、商业文化区和生态休闲提供服务,打造以商品展销、文化娱乐休闲、商业服务等为特色的综合服务中心。规划强化地区生态格局,建立与两河道相关联的绿廊,构建蓝脉绿网式绿地系统,维护南沙涌沿岸的生态环境,展现城市滨水特色,为居民提供休闲、观景场所,塑造优良的城市旅游形象。利用北江沿岸的湿地系统设置生态旅游区,开发南海大湿地公园,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充分利用密布的河涌水网体系、独有的城市湿地公园、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特色旅游度假场所。
图三:功能分区图 图四:景观结构图
2、提出滨水建筑的分区指引,精心设计天际线,打造扣人心弦的滨水形象
规划提出分区的滨水建筑指引,通过对建筑高度、立面风格、建筑色彩等方面的指引,展现滨水的城市风貌,鼓励多风格、有创意的现代建筑,形成起伏有致的天际线,打造城市滨水形象。
图五:南沙涌东立面
图六:南沙涌西立面
4、建立眺望景观体系
构建景观眺望系统,通过划定四大观赏区域、确定重要的眺望点、控制景观视觉廊道等方式,将眺望点、景观走廊等要素的建设与开敞空间、空间节点地标相结合。城市设计考虑了景观核心、节点、界面等要素与视线通廊之间的关系,建立“三轴、四核、多节点”的景观体系。
5、构建可亲近滨水岸线
设置自然式断面、直墙式断面、混合式断面等三种滨江断面类型,充分考虑不同建设地区的防洪与亲水需求,构筑可亲近的滨水岸线。
图七:自然式堤岸断面示意图
图八:直墙式堤岸断面示意图
图九:混合式堤岸断面示意图
四、结语
滨水开敞空间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标志性形象得以彰显的重点地区。然而在城市快速工业化时期,滨水价值往往被人遗忘或者忽略,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发现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所被忽视的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价值、游憩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以此重塑城市的滨水景观和亲水公共生活。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59-198.
[2]陈劲.和谐发展、创造滨水城市——蚌埠龙子湖概念规划[J].建筑学报,2005(8)
关键词: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快速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丹灶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部,是典型的珠三角工业城镇,产业特色鲜明,曾获得中国日用五金之都、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称号。丹灶是传统的岭南水乡,桑基鱼塘星罗棋布、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拥有独特的两江三岸的城市滨水资源。
近年来,随着区位优势的日趋明显,交通的日渐便捷,丹灶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并未使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仍存在城市建成空间面貌差、滨水地区未与城镇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关系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一系列问题,凸显滨水空间的活力,促使良好水城关系的形成,丹灶中心城区将向东移,依托北江及其支流南沙涌形成的两河三岸的优越自然环境,建设美丽的滨河城区,最终与现在的丹灶城区和金沙城区连为一体。在此背景下,镇政府组织开展丹灶两河三岸重点片区城市设计,进一步探讨滨水地区利用和景观营造。
二、丹灶滨水区现状
1、优越的滨水资源条件
丹灶镇是传统的岭南水乡地区,规划区内桑基鱼塘星罗棋布,滨水地带还有大片果林和绿带,自然景观优美动人。规划区东面有北江,中部有南沙涌贯穿。其中南沙涌为北江支流,原本是丹灶镇和金沙镇的行政分界线,两镇合并后,南沙涌成为穿越丹灶镇域的内部河涌,将丹灶镇一分为二,河道尺度宜人,两岸风光优美。重点片区内的南海大湿地公园占地3000多亩,靠近北江,周围多是农田水域,经过多年的水浸水退之后,已经形成了类似湿地的天然环境,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城市滨水空间利用现状
(1)工业化推动下的沿路发展模式导致滨水利用差
丹灶的工业化过程与“马路经济”的兴起密切相连,沿国道、省道等城市重要对外交通联系廊道布局大量工业区及交易市场,并以交易市场为平台组织起村镇工业的生产链条,带动村镇工业的生产。这种布局模式虽然在当时发展条件下,充分利用了交通可达性的优势,降低了发展成本,但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城镇的公共生活与河流脱节。
(2)历史上河流作为镇街行政边界,导致河流与城市关系疏离
丹灶的河流与城市的关系不紧,现有的城镇中心远离河岸,这主要是过去街镇的建设规模尚不足以支撑跨越河流的发展,城市拓展尚处于低水平阶段,河流的生活景观功能的价值尚未得到体现。同时,由于南沙涌曾是原丹灶镇和原金沙镇的行政边界,“一河两岸”难以协调开发,或者说,一河两岸的开发陷入了一种博弈,如果一方先进行开发,就要承担更多的成本,而收益却共享。
(3)旧村与旧厂犬牙交错,挤压了滨水岸线空间
研究范围内主要涉及16条行政村和金沙城区,重点片区涉及7条行政村。沿岸地区居住用地和厂房交错分布,占据了相当长度的岸线空间,其中,村庄占据了两江19.03%的岸线,工业厂房占据了两江18.89%的岸線(以距离堤岸150米内进行计算),严重影响了滨水的景观环境。
(4)河流生活景观功能弱,城市特色有待强化
河流的生活景观功能较弱,山水文章不足,对城市整体风貌、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方面考虑不足,欠缺对城市形象的整体考虑。
图一:现状岸线功能分布图 图二:现状照片
二、滨水地区营造策略
为解决上述丹灶滨水空间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规划提出以下四大策略:
1、营造滨水公共生活,塑造多元复合的岸线空间,还岸线与居民
规划将城市生活引向滨水地区,通过营造全新的功能结构和土地布局,展开滨水区域的功能调整:包括采用引入商业服务中心、增加滨水高端居住功能和设置标志性的公共设施等方式启动临南沙涌等黄金地段的城市开发,促进多元复合岸线空间的塑造,营造诚实滨水公共生活,还岸线与居民。
2、利用三旧改造契机,妥善处理沿岸的旧厂旧村,还岸线与城市
对滨水地区的旧厂旧村用地进行三旧改造,并调整置换功能,限制建设性用地的利用模式,中心区逐步搬迁现有的工业、村落,郊区保留村落和农业活动。
4、改善滨水交通条件,加强滨水地区的通达性,还岸线与行人
通过设置沿江路、架设跨江通道等方式全面改善提升滨水地区的交通条件,倡导绿色慢行交通,规划自行车与步行的线路以串联连整个新区的公共活动区和滨江带,减少沿江道路的机动车通行量,使市民和游客可以安全、悠闲的通过骑自行车和步行游览新区绿化美景。合理规划南沙涌水上游线,兼有观光和交通功能,沿两岸结合公共服务区和滨江主要景点布置设置多个水上巴士码头。
5、划定生态保育区,利用湿地的自净功能,还岸线与自然
规划划定生态保育区,控制此区域的开发行为,保障岛内生态系统不受破坏。同时引入以利用促保护的方式,以旅游开发为动力,以发展促保护。在保护生态敏感的湿地公园的同时,适当开发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平衡高质量生活环境,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可合理引入游憩活动,利用现状布置具科普教育功能的生态湿地公园等。
三、滨水地区设计
1、梳理滨水土地功能构成,构筑活力无限的滨水生活方式
规划将城市滨水地区划分商务文化区、商务服务综合区、生态休闲区、湿地休憩区、低密度居住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充分利用南沙涌两岸的滨水环境优势,以商务文化服务中心为开端,推动核心区公共空间的高品质开发,打造沿南沙涌南岸公共服务带,发展商业配套,成为地区的新经济亮点,同时为周边居住区、商业文化区和生态休闲提供服务,打造以商品展销、文化娱乐休闲、商业服务等为特色的综合服务中心。规划强化地区生态格局,建立与两河道相关联的绿廊,构建蓝脉绿网式绿地系统,维护南沙涌沿岸的生态环境,展现城市滨水特色,为居民提供休闲、观景场所,塑造优良的城市旅游形象。利用北江沿岸的湿地系统设置生态旅游区,开发南海大湿地公园,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充分利用密布的河涌水网体系、独有的城市湿地公园、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特色旅游度假场所。
图三:功能分区图 图四:景观结构图
2、提出滨水建筑的分区指引,精心设计天际线,打造扣人心弦的滨水形象
规划提出分区的滨水建筑指引,通过对建筑高度、立面风格、建筑色彩等方面的指引,展现滨水的城市风貌,鼓励多风格、有创意的现代建筑,形成起伏有致的天际线,打造城市滨水形象。
图五:南沙涌东立面
图六:南沙涌西立面
4、建立眺望景观体系
构建景观眺望系统,通过划定四大观赏区域、确定重要的眺望点、控制景观视觉廊道等方式,将眺望点、景观走廊等要素的建设与开敞空间、空间节点地标相结合。城市设计考虑了景观核心、节点、界面等要素与视线通廊之间的关系,建立“三轴、四核、多节点”的景观体系。
5、构建可亲近滨水岸线
设置自然式断面、直墙式断面、混合式断面等三种滨江断面类型,充分考虑不同建设地区的防洪与亲水需求,构筑可亲近的滨水岸线。
图七:自然式堤岸断面示意图
图八:直墙式堤岸断面示意图
图九:混合式堤岸断面示意图
四、结语
滨水开敞空间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标志性形象得以彰显的重点地区。然而在城市快速工业化时期,滨水价值往往被人遗忘或者忽略,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发现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所被忽视的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价值、游憩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以此重塑城市的滨水景观和亲水公共生活。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59-198.
[2]陈劲.和谐发展、创造滨水城市——蚌埠龙子湖概念规划[J].建筑学报,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