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巨大发展成就的实现,毫无疑问,是解放思想的成果。上海的思想解放,表现在以国际的眼光、世纪的意识重新审视自己,对发展战略、城市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回望青岛30年开放之路,是一个不断放眼看世界,不断寻找自身差距并奋起直追的过程。1995年2月7日至8日,青岛市委召开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要“学上海、赶大连”,进一步增强“当龙头、上水平、争一流”的进取意识。
“我们自己与自己相比,发展变化比较大,但与上海、大连等城市相比,我们在思想解放程度、改革开放力度、实际工作成效上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决不可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松懈斗志。应当把眼界放宽,多做横向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和原因,突出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千方百计赶上去。学上海,就是要学习上海抓住机遇,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学习上海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通过改革解决重大问题的意识;学习上海沉下心来,一心一意抓产业结构调整的恒心。要通过学上海,推动我市工作再上新台阶。”时任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会上如是说。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5年的3月8日至10日,俞正声率领青岛市委、市政府经济综合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一行15人,赴上海学习考察。
时任青岛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的庞传恕参加了考察的全过程,他回忆:“两天的学习考察中,考察团对上海市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大发展成就,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基础设施建设彰显城市格局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充满现代化的城市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令考察团成员感触颇深:“我们看到,亚洲第一塔、450米高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高高矗立于黄浦江东岸,已成为上海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继全长8346米、主跨432米、主塔高150米的南浦大桥建成通车之后,另一座规模更大、设计更先进的位居世界第一的双塔双索斜拉桥杨浦大桥也在1993年10月投入使用。黄浦江上,双桥飞架,天堑通途,大大方便了浦东与浦西的交往。绵延48公里、贯通浦东浦西的内环线,已在1994年底全线通车。地铁一号线16公里已经开始试运行,百年老城上海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外滩、人民广场的综合改造工程,淮海路、南京路商业区的完善、提高,使上海的大都市风采更加浪漫。崭新的商业区和住宅小区鳞次栉比,遍布城乡。”
上海在进行这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显现了极大的魄力和远见卓识,他们把这些作为崭新的城市形象来构划和建造,作为跨世纪的宏伟大业来经营。在全面推进包括通讯、能源、给排水、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在内的大交通建设的同时,占地35平方公里的浦东国际空港的港址已经确定;全天候的外高桥深水港即将兴建;打通市区南北通道的成都路高架线正加紧施工。
众所周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上海市政府从1992年到1994年,在市政建设中投资380亿元,建设了80余项重大工程。融资,为上海的市政建设资金化解了燃眉之急。美国花旗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源源不断流入上海。上海市政府大胆地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的经营权和使用权有偿转让,期限20年。
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内涵
对一个老经济中心城市而言,完备的市政建设仅仅是城市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合理的工业布局,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后劲十足的支柱产业,才能与现代化的城市功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大都市的前进步伐。对此,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同志有一个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好比人的外表,经济的综合实力,尤其是工业经济是人的内脏。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四肢健壮、肌肉发达,而内脏的消化系统出了毛病,那么,这人就是外强中干,迟早要垮掉。
上海以带动效益和支撑作用为基本出发点,逐步在当时形成了以高新技术和深度加工为特征的上海工业新体系:重点发展以轿车为主的运输设备制造业,以通信设备为主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以大型电站机组为主的大型机电成套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工业,钢铁工业,石油和化工业六大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必然拉动引进外资的高起点和高层次。一方面,上海舍得拿出效益好、潜力大的支柱行业和重点行业与外商真诚合作。另一方面,上海瞄准国际知名公司、大企业,千方百计争取他们进入上海市场共同开发,充分发挥大公司、大企业有技术、有管理、有销路的优势。
安亭,本是上海郊县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在当时,它因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崛起而风光起来。1985年,当上海汽车总公司与西德大众汽车公司合资生产时,中方50%的股份额是1.6亿元,滚动发展到1995年,1.6亿元变成了23亿元。合资当年,生产桑塔纳轿车1.5万辆,1991年3.5万辆,1992年6.5万辆,1994年达到11.5万辆,企业的年销售额突破了120亿元。
在上海贝尔公司考察时,有个细节颇为有趣,考察团在会议室刚刚坐定,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大来,便向初次谋面的俞正声同志笑着说:“俞书记,我可要感谢你啊!”俞正声同志一怔:“这话从何说起?”李大来道出原委:“本来我们扩容上二期工程的压力还不是太大,后来听说美国AT&T公司要进军中国市场,并要与青岛合作,迫使我们下决心提高竞争能力,抓紧上了这个二期工程。”俞正声哈哈一笑:“那好啊,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李大来介绍,贝尔公司1994年的销售额是6亿美元,人均40万美元。而世界著名大公司同类产品的销售最佳成绩是人均10万美元。1994年,上海贝尔公司生产了446万线程控交换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
上海巨大发展成就的实现,毫无疑问,是解放思想的成果。上海的思想解放,表现在以国际的眼光、世纪的意识重新审视自己,对发展战略、城市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浦东新区的世界眼光
上海浦东新区建设是我国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其总体规划目标是着眼于下世纪中叶,瞄准世界一流城市水平而设定的。
陆家嘴金融区,作为浦东的中心商务区和金融贸易区,浦东人把它当作“第二外滩”来建设。考察团看到,在亚洲第一高塔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身后及左右,规划中的百余栋摩天大楼已陆续拔地而起,其中有楼高300米、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的亚洲大厦之最——金茂大厦。在浦东新区管委会的会议室里,考察团参观了造型逼真、制作精巧、光电效果齐备的陆家嘴中心区规划模型。
外高桥保税区位于浦东的东北方向。当时封关面积已达5.5平方公里,有1380家企业在此设立出口加工工厂、保税仓库和国际经贸公司,1994年的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市场交易8亿美元。考察团重点考察的金桥出口加工区,当年已批准进区项目250多个,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每个项目的平均资本达1300万美元。
浦东人同时提出了响亮的“惜土如金”的口号。1995年,新华社向海内外播发了一条耳目一新的消息:浦东人宣布,绝不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将浦东新区规划完、开发完。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开发空间,并让他们来检验浦东开发的历史功绩。浦东人明白,浦东不仅仅是上海的浦东,也是中国的浦东,甚至是世界的浦东、人类的浦东。
浦东开发4年,已成为上海经济的新增长点,人均生产总值在4年中增长4.7倍。1994年,浦东生产总值达29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19720元,比上海老市区平均水平高4000余元,并首次超过深圳、珠海等特区,更将我们青岛7600多元的人均数远远抛在后边。
俞正声同志全面听取上海市领导的情况介绍,亲自到企业考察,从投融资方式、建设模式、质量管理到产品销售,都仔细询问。在大众汽车公司,还试驾了新下线的汽车。
从上海返回青岛的那个晚上,学习考察团的全体成员同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力平同志有过一次愉快的交谈,俞正声同志说了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慨:“就全国来说,上海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最好的!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20年前,俞正声同志亲自率考察团到上海学习考察,这对青岛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正是这种总揽全局、正视差距的气魄,使青岛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讲述人庞传恕,时任青岛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本文由于笃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回望青岛30年开放之路,是一个不断放眼看世界,不断寻找自身差距并奋起直追的过程。1995年2月7日至8日,青岛市委召开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要“学上海、赶大连”,进一步增强“当龙头、上水平、争一流”的进取意识。
“我们自己与自己相比,发展变化比较大,但与上海、大连等城市相比,我们在思想解放程度、改革开放力度、实际工作成效上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决不可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松懈斗志。应当把眼界放宽,多做横向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和原因,突出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千方百计赶上去。学上海,就是要学习上海抓住机遇,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学习上海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通过改革解决重大问题的意识;学习上海沉下心来,一心一意抓产业结构调整的恒心。要通过学上海,推动我市工作再上新台阶。”时任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会上如是说。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5年的3月8日至10日,俞正声率领青岛市委、市政府经济综合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一行15人,赴上海学习考察。
时任青岛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的庞传恕参加了考察的全过程,他回忆:“两天的学习考察中,考察团对上海市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大发展成就,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基础设施建设彰显城市格局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充满现代化的城市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令考察团成员感触颇深:“我们看到,亚洲第一塔、450米高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高高矗立于黄浦江东岸,已成为上海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继全长8346米、主跨432米、主塔高150米的南浦大桥建成通车之后,另一座规模更大、设计更先进的位居世界第一的双塔双索斜拉桥杨浦大桥也在1993年10月投入使用。黄浦江上,双桥飞架,天堑通途,大大方便了浦东与浦西的交往。绵延48公里、贯通浦东浦西的内环线,已在1994年底全线通车。地铁一号线16公里已经开始试运行,百年老城上海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外滩、人民广场的综合改造工程,淮海路、南京路商业区的完善、提高,使上海的大都市风采更加浪漫。崭新的商业区和住宅小区鳞次栉比,遍布城乡。”
上海在进行这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显现了极大的魄力和远见卓识,他们把这些作为崭新的城市形象来构划和建造,作为跨世纪的宏伟大业来经营。在全面推进包括通讯、能源、给排水、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在内的大交通建设的同时,占地35平方公里的浦东国际空港的港址已经确定;全天候的外高桥深水港即将兴建;打通市区南北通道的成都路高架线正加紧施工。
众所周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上海市政府从1992年到1994年,在市政建设中投资380亿元,建设了80余项重大工程。融资,为上海的市政建设资金化解了燃眉之急。美国花旗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源源不断流入上海。上海市政府大胆地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的经营权和使用权有偿转让,期限20年。
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内涵
对一个老经济中心城市而言,完备的市政建设仅仅是城市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合理的工业布局,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后劲十足的支柱产业,才能与现代化的城市功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大都市的前进步伐。对此,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同志有一个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好比人的外表,经济的综合实力,尤其是工业经济是人的内脏。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四肢健壮、肌肉发达,而内脏的消化系统出了毛病,那么,这人就是外强中干,迟早要垮掉。
上海以带动效益和支撑作用为基本出发点,逐步在当时形成了以高新技术和深度加工为特征的上海工业新体系:重点发展以轿车为主的运输设备制造业,以通信设备为主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以大型电站机组为主的大型机电成套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工业,钢铁工业,石油和化工业六大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必然拉动引进外资的高起点和高层次。一方面,上海舍得拿出效益好、潜力大的支柱行业和重点行业与外商真诚合作。另一方面,上海瞄准国际知名公司、大企业,千方百计争取他们进入上海市场共同开发,充分发挥大公司、大企业有技术、有管理、有销路的优势。
安亭,本是上海郊县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在当时,它因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崛起而风光起来。1985年,当上海汽车总公司与西德大众汽车公司合资生产时,中方50%的股份额是1.6亿元,滚动发展到1995年,1.6亿元变成了23亿元。合资当年,生产桑塔纳轿车1.5万辆,1991年3.5万辆,1992年6.5万辆,1994年达到11.5万辆,企业的年销售额突破了120亿元。
在上海贝尔公司考察时,有个细节颇为有趣,考察团在会议室刚刚坐定,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大来,便向初次谋面的俞正声同志笑着说:“俞书记,我可要感谢你啊!”俞正声同志一怔:“这话从何说起?”李大来道出原委:“本来我们扩容上二期工程的压力还不是太大,后来听说美国AT&T公司要进军中国市场,并要与青岛合作,迫使我们下决心提高竞争能力,抓紧上了这个二期工程。”俞正声哈哈一笑:“那好啊,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李大来介绍,贝尔公司1994年的销售额是6亿美元,人均40万美元。而世界著名大公司同类产品的销售最佳成绩是人均10万美元。1994年,上海贝尔公司生产了446万线程控交换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
上海巨大发展成就的实现,毫无疑问,是解放思想的成果。上海的思想解放,表现在以国际的眼光、世纪的意识重新审视自己,对发展战略、城市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浦东新区的世界眼光
上海浦东新区建设是我国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其总体规划目标是着眼于下世纪中叶,瞄准世界一流城市水平而设定的。
陆家嘴金融区,作为浦东的中心商务区和金融贸易区,浦东人把它当作“第二外滩”来建设。考察团看到,在亚洲第一高塔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身后及左右,规划中的百余栋摩天大楼已陆续拔地而起,其中有楼高300米、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的亚洲大厦之最——金茂大厦。在浦东新区管委会的会议室里,考察团参观了造型逼真、制作精巧、光电效果齐备的陆家嘴中心区规划模型。
外高桥保税区位于浦东的东北方向。当时封关面积已达5.5平方公里,有1380家企业在此设立出口加工工厂、保税仓库和国际经贸公司,1994年的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市场交易8亿美元。考察团重点考察的金桥出口加工区,当年已批准进区项目250多个,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每个项目的平均资本达1300万美元。
浦东人同时提出了响亮的“惜土如金”的口号。1995年,新华社向海内外播发了一条耳目一新的消息:浦东人宣布,绝不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将浦东新区规划完、开发完。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开发空间,并让他们来检验浦东开发的历史功绩。浦东人明白,浦东不仅仅是上海的浦东,也是中国的浦东,甚至是世界的浦东、人类的浦东。
浦东开发4年,已成为上海经济的新增长点,人均生产总值在4年中增长4.7倍。1994年,浦东生产总值达29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19720元,比上海老市区平均水平高4000余元,并首次超过深圳、珠海等特区,更将我们青岛7600多元的人均数远远抛在后边。
俞正声同志全面听取上海市领导的情况介绍,亲自到企业考察,从投融资方式、建设模式、质量管理到产品销售,都仔细询问。在大众汽车公司,还试驾了新下线的汽车。
从上海返回青岛的那个晚上,学习考察团的全体成员同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力平同志有过一次愉快的交谈,俞正声同志说了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慨:“就全国来说,上海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最好的!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20年前,俞正声同志亲自率考察团到上海学习考察,这对青岛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正是这种总揽全局、正视差距的气魄,使青岛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讲述人庞传恕,时任青岛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本文由于笃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