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作者、教师、同学进行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灵动。
整体感悟文本
在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与文本、文字的交流。如何合理地抓住它们,理顺文本内容,从而整体把握文本,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以下是笔者在教学《海伦·凯勒》时,引导学生整体入手、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的实况片段。
师:自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第2至第7小节,说说讲了几件事,找一处印象最深的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大声朗读)
生:文中讲了两件关于海伦·凯勒学习的事。一件是海伦·凯勒在安妮·沙利文老师的教导下学习摸盲文,拼单词;另一件是海伦·凯勒在萨勒老师的教导下学习说话。其中让我感受比较深的是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摸读盲文,为了学习甚至将手指都摸出了血。
师:说得非常完整,能说说这件事为什么感动你吗?
生:因为海伦·凯勒是一个盲、哑、聋的孩子,很多这样的人都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她还在如此勤奋的学习,所以让我感动。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要边读边想,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谁还想说呢?
生:最感动我的是海伦·凯勒学习说话的那一部分,因为要知道一个哑巴要想学会说话那是多么困难。文中说她只靠手来感觉舌头和嘴唇是如何颤动学习说话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而且她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她那坚强不屈的品质、乐观向上的态度让我感动。
师:听!这是他用心读书后的声音,说得太棒了,给他掌声。(生鼓掌)
在整体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还使学生懂得在朗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想,并将自己的读后感与他人分享,从而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中真正感悟文本的内涵。
在文本中体会情感共鸣
朗读是读者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活动,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逐步使学生入境入情,产生共鸣。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笔者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的互换,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心境,进而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师: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活在盲哑世界中的孩子,她是那样拼命地学习摸盲文、拼单词、学说话,你能体会到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吗?老师作为记者来采访一下,如果此时你就是海伦·凯勒,能向大家说说你是如何在逆境中学习、生活的吗?
生:尽管我看不见、听不见、不能说话,但我还有触觉,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我要通过触摸事物来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美好,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师:说得很好。那在学习中,你也一定遇到很多困难吧?能具体说说吗?
生:嗯!我不能像大家一样正常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全凭触觉真得很难。有时为了学习一个单词,要学上半天乃至更长的时间;有时手指甚至都会为此磨出血来。但我不会放弃,我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到。
师:看!多坚强的一个孩子,让我们给他点鼓励的掌声。(生鼓掌)同学们,这么一个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孩子在你面前,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生1:海伦·凯勒,你是好样的。在这样的逆境中还能如此坚强,真是了不起。
生2:海伦·凯勒,我们正常的学生有些都没你那么勤奋,真惭愧。以后我们一定向你学习。
这种情境的创设、角色的互换,真正带领学生走进了文本,走到了海伦·凯勒的身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印象,更让学生体会到海伦·凯勒身残志坚、顽强不屈的品质,进而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激起智慧的火花。
跳出文本,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无非就是深入浅出。作为语文教师,在学习文本后必须引领学生跳出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完成情感的迁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人格的升华和情感的健康成长。在执教《海伦·凯勒》时,笔者还这样教学:
师:同学们,海伦·凯勒的世界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没有她那样的痛苦遭遇,但从她的身上我们却学到了很多。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你该如何去做?
生:老师,我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但有时我在学习上还喜欢偷懒。今天的学习,海伦·凯勒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懂得了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从今以后,我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也会如饥似渴地学习。
师:有志气,期待着你的成长。
生:一个残疾的孩子都能如此努力,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呢?与她相比,我们有着太多的优势,我们一定要努力,将来要超越她。
师:有理想,老师期待着你的成功。
文本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终究要回到生活中去。这种深入浅出的“轮回”,不仅使课堂富有生命,活力四溢,而且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然生成的课堂状态中感受到阅读遐想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曹埠镇饮泉小学)
整体感悟文本
在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与文本、文字的交流。如何合理地抓住它们,理顺文本内容,从而整体把握文本,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以下是笔者在教学《海伦·凯勒》时,引导学生整体入手、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的实况片段。
师:自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第2至第7小节,说说讲了几件事,找一处印象最深的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大声朗读)
生:文中讲了两件关于海伦·凯勒学习的事。一件是海伦·凯勒在安妮·沙利文老师的教导下学习摸盲文,拼单词;另一件是海伦·凯勒在萨勒老师的教导下学习说话。其中让我感受比较深的是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摸读盲文,为了学习甚至将手指都摸出了血。
师:说得非常完整,能说说这件事为什么感动你吗?
生:因为海伦·凯勒是一个盲、哑、聋的孩子,很多这样的人都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她还在如此勤奋的学习,所以让我感动。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要边读边想,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谁还想说呢?
生:最感动我的是海伦·凯勒学习说话的那一部分,因为要知道一个哑巴要想学会说话那是多么困难。文中说她只靠手来感觉舌头和嘴唇是如何颤动学习说话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而且她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她那坚强不屈的品质、乐观向上的态度让我感动。
师:听!这是他用心读书后的声音,说得太棒了,给他掌声。(生鼓掌)
在整体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还使学生懂得在朗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想,并将自己的读后感与他人分享,从而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中真正感悟文本的内涵。
在文本中体会情感共鸣
朗读是读者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活动,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逐步使学生入境入情,产生共鸣。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笔者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的互换,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心境,进而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师: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活在盲哑世界中的孩子,她是那样拼命地学习摸盲文、拼单词、学说话,你能体会到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吗?老师作为记者来采访一下,如果此时你就是海伦·凯勒,能向大家说说你是如何在逆境中学习、生活的吗?
生:尽管我看不见、听不见、不能说话,但我还有触觉,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我要通过触摸事物来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美好,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师:说得很好。那在学习中,你也一定遇到很多困难吧?能具体说说吗?
生:嗯!我不能像大家一样正常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全凭触觉真得很难。有时为了学习一个单词,要学上半天乃至更长的时间;有时手指甚至都会为此磨出血来。但我不会放弃,我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到。
师:看!多坚强的一个孩子,让我们给他点鼓励的掌声。(生鼓掌)同学们,这么一个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孩子在你面前,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生1:海伦·凯勒,你是好样的。在这样的逆境中还能如此坚强,真是了不起。
生2:海伦·凯勒,我们正常的学生有些都没你那么勤奋,真惭愧。以后我们一定向你学习。
这种情境的创设、角色的互换,真正带领学生走进了文本,走到了海伦·凯勒的身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印象,更让学生体会到海伦·凯勒身残志坚、顽强不屈的品质,进而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激起智慧的火花。
跳出文本,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无非就是深入浅出。作为语文教师,在学习文本后必须引领学生跳出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完成情感的迁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人格的升华和情感的健康成长。在执教《海伦·凯勒》时,笔者还这样教学:
师:同学们,海伦·凯勒的世界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没有她那样的痛苦遭遇,但从她的身上我们却学到了很多。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你该如何去做?
生:老师,我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但有时我在学习上还喜欢偷懒。今天的学习,海伦·凯勒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懂得了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从今以后,我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也会如饥似渴地学习。
师:有志气,期待着你的成长。
生:一个残疾的孩子都能如此努力,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呢?与她相比,我们有着太多的优势,我们一定要努力,将来要超越她。
师:有理想,老师期待着你的成功。
文本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终究要回到生活中去。这种深入浅出的“轮回”,不仅使课堂富有生命,活力四溢,而且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然生成的课堂状态中感受到阅读遐想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曹埠镇饮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