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玉丹教授的论文《培养音乐师范生具有“教师的眼睛”》一文发表于《中国音乐教育》,曾荣获第四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入选《文系音韵——第三、四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可以说是一篇影响较大的文章。反复阅读这篇论文,笔者产生了一些思考,现写出来与大家讨论。
首先就题目而言,笔者认为陈教授犯了一个错误。该文提出:师范专业的学生本身必须具备“教师的眼睛”这种职业敏感性。通读全文后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通篇是在描述如何落实“课改”在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的要求,如何在四年中培养音乐师范生的教学敏感性。所以说,本文的写作重点应该在于方法和策略,而不是目的。因此笔者认为:首先,本文宜在文章标题上加上“如何”二字;其次,本文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注意到了一些关键字词的解释,如“心理定势”“观察力”“现代教学意识”等,这种比较细致的写作方法应该得到发扬。
在引文部分陈教授阐明了本文的写作目的——“通过四年包括声乐、钢琴、乐理、视唱等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令师范生理解并掌握新课标方案中关于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方法四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学敏感性,捕捉教育良机,适时适度适当实施教学策略。”而这也是全文展开论述所围绕的核心。文章的展开与材料的补充都应该紧扣这一点。
该文前言部分是对“敏感”一词的解释,随后介绍了“敏感”对于音乐师范生的重要性,并着重介绍了如何培养敏感性,具体包括:
1.培养音乐师范生形成与新课改教学有关的心理定势
(1)必须具备浓厚的专业兴趣——学的兴趣和教的兴趣,即通过不断重复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强化学生相关神经细胞的反应,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细节的把握能力和敏感度日趋提高。
(2)培养音乐师范生自觉发展自己对课程资源挖掘的观察力。
2.培养音乐师范生养成教学敏感的方式及基础
(1)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对各自所处位置的敏感性)
(2)培养热爱学生的真情实感
(3)培养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
(4)培养虚心学习的态度并形成开放式教学模式
(5)培养学生注重知识积累的习惯
《培养音乐师范生具有“教师的眼睛”》一文,主要围绕以下关键问题展开论述:
(一)关于形成与新课改教学有关的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指先前存在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在某些条件下能加强感知和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然而,当旧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在新的情境中没有价值时,同样的定势可能抑制或破坏人的心理活动的质量。心理定势的养成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和强化训练的过程。
1.必须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学的兴趣和教的兴趣,即师范生对本专业学习目标明确,并努力产生积极的智力情绪。这就使人联想到了最近正在广泛开展的音乐叙事研究,叙事研究的目的就是在于此。
2.关于自觉发展学生对课程资源挖掘的能力——其实这就是一种教师对自己授课洞察力的“刻意”培养。陈教授提到,“观察力”属于可以培养的智力范畴,它可以由教师的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实践与知识积淀来养成。根据原文的小标题来看,笔者认为作者是想通过本部分内容陈述如何才能培养这种观察力,然而在写作时却用了大部分的笔墨讲述了“观察力”的重要性,对如何培养反而只字未提,这里显然出现了一些结构和内容上的漏洞。
(二)关于养成教学敏感的方式及基础
1.音乐师范生要确立现代教学意识(理论和技能基础)。陈教授认为要使师范生养成教学敏感度,就必须确立现代教学意识。这种提法笔者认为过于偏激,因为很多教师其实并不具备这种意识,但他们却一样能带出好学生。由于师范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岗位多在中小学,所面对的群体大都是没有音乐基础或者音乐知识、技能较弱、处于起步初级阶段的学生。虽然当代青少年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增,然而这种开放的意识未必从一开始就适合他们。我国从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到高等教育阶段都是一名教师面对30名以上的学生上音乐课。如果过于强调开放性反而不利于课堂环境的组织。另外,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不仅仅是希望从教师口中学得更多的知识和文化,他们更希望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到驾驭这些文化所必需的技能和一定的乐理知识。固然技能的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受到教学条件的制约,老师们一般不可能同时传授多门技能。因此,“现代教学意识”这种提法是好的,可以适当在教育中运用,但绝不可滥用。
所谓“现代教学意识”主要指教师的生活理念以及现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等层面下教师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陈教授引用美国对音乐教育方向学生所需具备能力的要求来为我国的音乐教育相关改革提供借鉴。笔者注意到在文中所提建议的第5点和第6点中,分别要求师范生要熟悉普通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理论,并掌握相应的方法,而两者在教育基本理论上有一定的共同之处;还有,音乐形而上的特质以及功能上的特殊性也导致两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最好分开列举,并且针对其中暗含的信息,按教育学与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融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2.培养热爱学生的真情实感。该文提到了需要培养学生相关感情基础的重要性,然而却只字未提如何培养;提出要热爱学生但又偏题了。从该段内容出发却可以看出,陈教授的意图是要告诉读者——“一个没有感情的教师就仿佛是一具因为丢失了灵魂而成为行尸走肉般的躯壳”。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授与习”,是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和相互之间的尊敬和爱来维系的。教师教学需要的正是热爱音乐教育这一行而呈现出的无私和不由自主的投入,这令学生学习时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教师的关怀。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普遍都是淳朴的,他们很容易从教师的言行中觉察到他(她)对学生的关注是否由衷。语言是心灵的流露,心中充满情感,语言才会有情感。沟通中的爱超越功利,不涉及利害计较。学生以自由而非强迫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师凭借自身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令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并依自身认知和兴趣爱好与教师互动,感受到被爱,整个过程贯穿着对人格的发展和气质的完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这样才能做好教学工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以说,语言的合理运用,可以缓解学生与教师的冲突,提高教学效率;语言的合理运用,可以润泽学生彷徨和迷茫的心灵,传递教书育人的理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学识、能力、修养等综合素质。
3.培养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教学实践促进了教学过程中灵活性与应变力的形成和发展。实践出真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教材编写到试行、从教学计划到问卷调查再到分析、整理、意见反馈,没有一个不是要下工夫的。作为教师,不但要在求知的过程中不畏险阻、勇攀高峰,在工作岗位上成长也需如此。当下国家提倡“终身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对于教师而言,表现在勇于不断地突破自我的局限,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4.培养虚心学习的态度并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态度决定成败。经过前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然而正如文章中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认为师范生不但要在学校中向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请教,到了教学工作岗位后,如果学生提出了有用的教学建议和对学科知识的见解,老师也应该用平等的心理认真对待,而不是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教师就是永远高高在上的不会犯错的神。
陈教授关于开放式学习的观念的阐述实际上是说要将感受与鉴赏、表演与创造等多方面的知识结合,从而和教学活动综合组织起来。这样做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时间损耗,利用手中已有的教学资源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音乐教学的效果。
5.培养学生注重知识积累。笔者认为该文在此处又犯了一个错误:没有说明应该如何培养,而仅仅只是说了“重要性”。
在“重要性”方面,文中提到的音乐教学研究的范畴包括:音乐教育课程、音乐教学法、儿童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史、比较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社会学等八项内容。
陈教授认为,教师只有从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现实联系上理解某一具体教学内容,才会对某一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具有敏锐而深刻的敏感性,并满足青少年学生对音乐学习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
美国政府1994年颁发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领悟民间艺术以及民间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能够加深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和社会的尊重。”该文件认为,美国的主流文化是许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不同特点的民族以及他们所代表的观念组成的丰富的综合体。这种多样性为美国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优势:他们可以把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各种独特的元素与已融合的、已熟知的共享文化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比较。通过这种学习过程,他们可以认识到,多样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与美国相类似,中国聚集了56个民族,因此就有多种风格各异的音乐文化,如果再加上外来音乐文化的大量涌入,音乐教学中的多元化需求与美国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那么该由谁来促成这种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呢?担子自然落在了教师的肩上。教师若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则需要有一桶水。想要具备这一桶水,则需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数百万吨的海水作为资源。因此,在进入教师队伍之前的这4年师范生学习生涯中,未来教师最需要的就是在兴趣和意志的驱使下“玩命”地吸收知识。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首先就题目而言,笔者认为陈教授犯了一个错误。该文提出:师范专业的学生本身必须具备“教师的眼睛”这种职业敏感性。通读全文后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通篇是在描述如何落实“课改”在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的要求,如何在四年中培养音乐师范生的教学敏感性。所以说,本文的写作重点应该在于方法和策略,而不是目的。因此笔者认为:首先,本文宜在文章标题上加上“如何”二字;其次,本文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注意到了一些关键字词的解释,如“心理定势”“观察力”“现代教学意识”等,这种比较细致的写作方法应该得到发扬。
在引文部分陈教授阐明了本文的写作目的——“通过四年包括声乐、钢琴、乐理、视唱等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令师范生理解并掌握新课标方案中关于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方法四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学敏感性,捕捉教育良机,适时适度适当实施教学策略。”而这也是全文展开论述所围绕的核心。文章的展开与材料的补充都应该紧扣这一点。
该文前言部分是对“敏感”一词的解释,随后介绍了“敏感”对于音乐师范生的重要性,并着重介绍了如何培养敏感性,具体包括:
1.培养音乐师范生形成与新课改教学有关的心理定势
(1)必须具备浓厚的专业兴趣——学的兴趣和教的兴趣,即通过不断重复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强化学生相关神经细胞的反应,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细节的把握能力和敏感度日趋提高。
(2)培养音乐师范生自觉发展自己对课程资源挖掘的观察力。
2.培养音乐师范生养成教学敏感的方式及基础
(1)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对各自所处位置的敏感性)
(2)培养热爱学生的真情实感
(3)培养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
(4)培养虚心学习的态度并形成开放式教学模式
(5)培养学生注重知识积累的习惯
《培养音乐师范生具有“教师的眼睛”》一文,主要围绕以下关键问题展开论述:
(一)关于形成与新课改教学有关的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指先前存在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在某些条件下能加强感知和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然而,当旧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在新的情境中没有价值时,同样的定势可能抑制或破坏人的心理活动的质量。心理定势的养成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和强化训练的过程。
1.必须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学的兴趣和教的兴趣,即师范生对本专业学习目标明确,并努力产生积极的智力情绪。这就使人联想到了最近正在广泛开展的音乐叙事研究,叙事研究的目的就是在于此。
2.关于自觉发展学生对课程资源挖掘的能力——其实这就是一种教师对自己授课洞察力的“刻意”培养。陈教授提到,“观察力”属于可以培养的智力范畴,它可以由教师的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实践与知识积淀来养成。根据原文的小标题来看,笔者认为作者是想通过本部分内容陈述如何才能培养这种观察力,然而在写作时却用了大部分的笔墨讲述了“观察力”的重要性,对如何培养反而只字未提,这里显然出现了一些结构和内容上的漏洞。
(二)关于养成教学敏感的方式及基础
1.音乐师范生要确立现代教学意识(理论和技能基础)。陈教授认为要使师范生养成教学敏感度,就必须确立现代教学意识。这种提法笔者认为过于偏激,因为很多教师其实并不具备这种意识,但他们却一样能带出好学生。由于师范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岗位多在中小学,所面对的群体大都是没有音乐基础或者音乐知识、技能较弱、处于起步初级阶段的学生。虽然当代青少年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增,然而这种开放的意识未必从一开始就适合他们。我国从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到高等教育阶段都是一名教师面对30名以上的学生上音乐课。如果过于强调开放性反而不利于课堂环境的组织。另外,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不仅仅是希望从教师口中学得更多的知识和文化,他们更希望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到驾驭这些文化所必需的技能和一定的乐理知识。固然技能的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受到教学条件的制约,老师们一般不可能同时传授多门技能。因此,“现代教学意识”这种提法是好的,可以适当在教育中运用,但绝不可滥用。
所谓“现代教学意识”主要指教师的生活理念以及现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等层面下教师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陈教授引用美国对音乐教育方向学生所需具备能力的要求来为我国的音乐教育相关改革提供借鉴。笔者注意到在文中所提建议的第5点和第6点中,分别要求师范生要熟悉普通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理论,并掌握相应的方法,而两者在教育基本理论上有一定的共同之处;还有,音乐形而上的特质以及功能上的特殊性也导致两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最好分开列举,并且针对其中暗含的信息,按教育学与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融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2.培养热爱学生的真情实感。该文提到了需要培养学生相关感情基础的重要性,然而却只字未提如何培养;提出要热爱学生但又偏题了。从该段内容出发却可以看出,陈教授的意图是要告诉读者——“一个没有感情的教师就仿佛是一具因为丢失了灵魂而成为行尸走肉般的躯壳”。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授与习”,是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和相互之间的尊敬和爱来维系的。教师教学需要的正是热爱音乐教育这一行而呈现出的无私和不由自主的投入,这令学生学习时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教师的关怀。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普遍都是淳朴的,他们很容易从教师的言行中觉察到他(她)对学生的关注是否由衷。语言是心灵的流露,心中充满情感,语言才会有情感。沟通中的爱超越功利,不涉及利害计较。学生以自由而非强迫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师凭借自身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令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并依自身认知和兴趣爱好与教师互动,感受到被爱,整个过程贯穿着对人格的发展和气质的完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这样才能做好教学工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以说,语言的合理运用,可以缓解学生与教师的冲突,提高教学效率;语言的合理运用,可以润泽学生彷徨和迷茫的心灵,传递教书育人的理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学识、能力、修养等综合素质。
3.培养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教学实践促进了教学过程中灵活性与应变力的形成和发展。实践出真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教材编写到试行、从教学计划到问卷调查再到分析、整理、意见反馈,没有一个不是要下工夫的。作为教师,不但要在求知的过程中不畏险阻、勇攀高峰,在工作岗位上成长也需如此。当下国家提倡“终身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对于教师而言,表现在勇于不断地突破自我的局限,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4.培养虚心学习的态度并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态度决定成败。经过前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然而正如文章中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认为师范生不但要在学校中向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请教,到了教学工作岗位后,如果学生提出了有用的教学建议和对学科知识的见解,老师也应该用平等的心理认真对待,而不是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教师就是永远高高在上的不会犯错的神。
陈教授关于开放式学习的观念的阐述实际上是说要将感受与鉴赏、表演与创造等多方面的知识结合,从而和教学活动综合组织起来。这样做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时间损耗,利用手中已有的教学资源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音乐教学的效果。
5.培养学生注重知识积累。笔者认为该文在此处又犯了一个错误:没有说明应该如何培养,而仅仅只是说了“重要性”。
在“重要性”方面,文中提到的音乐教学研究的范畴包括:音乐教育课程、音乐教学法、儿童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史、比较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社会学等八项内容。
陈教授认为,教师只有从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现实联系上理解某一具体教学内容,才会对某一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具有敏锐而深刻的敏感性,并满足青少年学生对音乐学习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
美国政府1994年颁发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领悟民间艺术以及民间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能够加深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和社会的尊重。”该文件认为,美国的主流文化是许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不同特点的民族以及他们所代表的观念组成的丰富的综合体。这种多样性为美国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优势:他们可以把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各种独特的元素与已融合的、已熟知的共享文化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比较。通过这种学习过程,他们可以认识到,多样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与美国相类似,中国聚集了56个民族,因此就有多种风格各异的音乐文化,如果再加上外来音乐文化的大量涌入,音乐教学中的多元化需求与美国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那么该由谁来促成这种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呢?担子自然落在了教师的肩上。教师若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则需要有一桶水。想要具备这一桶水,则需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数百万吨的海水作为资源。因此,在进入教师队伍之前的这4年师范生学习生涯中,未来教师最需要的就是在兴趣和意志的驱使下“玩命”地吸收知识。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