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我校地处县城北端,距县城40公里。始建于1985年,是一所寄宿制乡级中心小学。2012年秋季学期进行撤点并校,属一所完全小学。现有教学班26个,学生1334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334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5%。这些留守儿童,0-5周岁124人,占37.1%,6-13周岁210人,占62.9%。寄宿生110人,占32.9%,非寄宿生224人,占67.1%。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245人,占73.4%,亲戚朋友监护的有89人,占26.6%。
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做错事被老师批评,当面顶撞的占9.8%,拉帮结派,打架,爬墙的占12.9%,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占14.97%,害怕陌生人的占37.7%,学习上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的占36.8%,觉得身边的人不太关心自己的占34.7%,总是害怕被别人欺负的占26.9%,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占7.8%,逃学逃课的占6%。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受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讨论了“留守儿童”的特殊抚养模式后,我们应当承认,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现状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影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大学生就业难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心态。相对于“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等教育理论,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看法依然是:既然花钱上大学,那最起码要能找到工作;要是找不到工作,还不如不花这个钱。我们可以批评这种看法是将大学教育“功利化”、“庸俗化”,但是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普遍心态,也不能不承认这种看法也有合理性。流行文化的侵袭使很多“留守儿童”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流行音乐到偶像剧,从形形色色广告到各种“快餐文化”,这些流行文化向“留守儿童”展示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这个社会和“留守儿童”自己身处的农村简直有天壤之别。在这个社会中,充斥着俊男美女、宝马香车、一夜暴富,却很少展现基层民众的奋斗历程,或者是“留守儿童”父母打工中的悲酸艰辛。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很容易对社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将影视剧勾勒的场景误认为现实生活,认为打工是轻松的、赚钱是容易的、爱情是甜美的,既然如此,何必要费力学习,去上那个毕业也找不到工作的大学呢?最后,“留守儿童”的相互影响使得厌学情绪有传播的可能性。对“留守儿童”而言,从学习中得不到的乐趣,而“成绩好”的学生自然抱团,不愿和他们交流(想想有多少家长告诫过自己的孩子:不要跟差生玩!)。他们只能从周围的朋友中获得理解和慰藉。在相互影响下,他们的厌学情绪共同滋长。结伴逃学、结伴通宵玩网络游戏、结伴见网友……“留守儿童”陷入了“成绩差——只得和差生玩——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
如何应对留守儿童厌学问题呢?
1.从思想上、学习上、行为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这也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责任感的体现,当然,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不是越严越好,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尤其对学习成绩差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绝不放弃。不然,学生厌学心理会越来越严重。
2.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在处理师生关系时,爱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只有爱生不够,现实生活中,会有学生不尊师,不尊重其他同学,甚至破坏学习秩序,因此。师爱不是解决师生关系的唯一办法,在一定情况下,对个别学生的违纪现象,教师也可以用惩罚来保证教育的实现,但惩罚要有度,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侵犯身体。损伤心灵。
3.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对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重视,寻找厌学的心理原因,转变其学习态度,具体方法是:(1)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情绪不稳定,遇到挫折时,发泄不能自控,教师应为他们创设发泄的合理渠道,转变他们的厌学情绪。(2)培养自制能力,小学生的自制能力依赖性强,教师进行辅导与咨询时,应侧重于引导、鼓励、帮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自理、自制能力都不强,我们在调节时要注意帮助学生设计适当的方案,一步步转变他们的不良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学习情绪.因此,学校应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5.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心理亚健康问题,学校要结合实际开设好德育课程,有条件的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傾诉室”。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让孩子在校学习安心。
6.狠抓教育方法改革。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杜绝留守学生因厌学而流失。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运用新的教育方法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7.狠抓家长学校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全面开设家长学校,定期举行培训班、座谈会、报告会等,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树立家教意识,学习家教知识,转变教育方式,切实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8.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建立留守学生与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的“绿色通道”。开通亲情电话、亲子信箱等,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
我校地处县城北端,距县城40公里。始建于1985年,是一所寄宿制乡级中心小学。2012年秋季学期进行撤点并校,属一所完全小学。现有教学班26个,学生1334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334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5%。这些留守儿童,0-5周岁124人,占37.1%,6-13周岁210人,占62.9%。寄宿生110人,占32.9%,非寄宿生224人,占67.1%。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245人,占73.4%,亲戚朋友监护的有89人,占26.6%。
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做错事被老师批评,当面顶撞的占9.8%,拉帮结派,打架,爬墙的占12.9%,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占14.97%,害怕陌生人的占37.7%,学习上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的占36.8%,觉得身边的人不太关心自己的占34.7%,总是害怕被别人欺负的占26.9%,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占7.8%,逃学逃课的占6%。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受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讨论了“留守儿童”的特殊抚养模式后,我们应当承认,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现状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影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大学生就业难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心态。相对于“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等教育理论,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看法依然是:既然花钱上大学,那最起码要能找到工作;要是找不到工作,还不如不花这个钱。我们可以批评这种看法是将大学教育“功利化”、“庸俗化”,但是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普遍心态,也不能不承认这种看法也有合理性。流行文化的侵袭使很多“留守儿童”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流行音乐到偶像剧,从形形色色广告到各种“快餐文化”,这些流行文化向“留守儿童”展示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这个社会和“留守儿童”自己身处的农村简直有天壤之别。在这个社会中,充斥着俊男美女、宝马香车、一夜暴富,却很少展现基层民众的奋斗历程,或者是“留守儿童”父母打工中的悲酸艰辛。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很容易对社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将影视剧勾勒的场景误认为现实生活,认为打工是轻松的、赚钱是容易的、爱情是甜美的,既然如此,何必要费力学习,去上那个毕业也找不到工作的大学呢?最后,“留守儿童”的相互影响使得厌学情绪有传播的可能性。对“留守儿童”而言,从学习中得不到的乐趣,而“成绩好”的学生自然抱团,不愿和他们交流(想想有多少家长告诫过自己的孩子:不要跟差生玩!)。他们只能从周围的朋友中获得理解和慰藉。在相互影响下,他们的厌学情绪共同滋长。结伴逃学、结伴通宵玩网络游戏、结伴见网友……“留守儿童”陷入了“成绩差——只得和差生玩——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
如何应对留守儿童厌学问题呢?
1.从思想上、学习上、行为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这也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责任感的体现,当然,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不是越严越好,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尤其对学习成绩差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绝不放弃。不然,学生厌学心理会越来越严重。
2.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在处理师生关系时,爱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只有爱生不够,现实生活中,会有学生不尊师,不尊重其他同学,甚至破坏学习秩序,因此。师爱不是解决师生关系的唯一办法,在一定情况下,对个别学生的违纪现象,教师也可以用惩罚来保证教育的实现,但惩罚要有度,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侵犯身体。损伤心灵。
3.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对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重视,寻找厌学的心理原因,转变其学习态度,具体方法是:(1)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情绪不稳定,遇到挫折时,发泄不能自控,教师应为他们创设发泄的合理渠道,转变他们的厌学情绪。(2)培养自制能力,小学生的自制能力依赖性强,教师进行辅导与咨询时,应侧重于引导、鼓励、帮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自理、自制能力都不强,我们在调节时要注意帮助学生设计适当的方案,一步步转变他们的不良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学习情绪.因此,学校应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5.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心理亚健康问题,学校要结合实际开设好德育课程,有条件的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傾诉室”。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让孩子在校学习安心。
6.狠抓教育方法改革。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杜绝留守学生因厌学而流失。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运用新的教育方法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7.狠抓家长学校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全面开设家长学校,定期举行培训班、座谈会、报告会等,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树立家教意识,学习家教知识,转变教育方式,切实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8.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建立留守学生与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的“绿色通道”。开通亲情电话、亲子信箱等,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