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从再现因素的美,表现因素的美,传达因素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能协助学生主体形成良好的品德,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种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作家经过艺术加工的产物。它以语言为手段,通过具体可感的,有概括意义的,浸透了作者思想感情和美学评价的艺术情景来显示生活的风貌和本质,是一种蕴含了理性内容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具有形象的可感性、内容的丰富广阔性,情感的感染性特点。孔子说“诗以教化”,说的就是诗歌可以对一个人的思想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礼记·乐记》中说:“治世之音安与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与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与思,其民困。”可见文学能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一种巨大的教化作用。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学类,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一类是科学类,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论文,知识小品和知识短文。其中前者比例大,而且体裁多样、范围广,涉及中外古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这类作品来实现。因为人们常将“文学”与“艺术”并称为“文学艺术”,所以认识文学的美,实际就是认识艺术的美。而构成艺术美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再现因素的美,表现因素的美,传达因素的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这些因素的认识。下面我们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就如何通过艺术美的这几个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一些看法。
一、从艺术的再现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艺术的再现美,是就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而言的,是指文章中通过形象和形象体系所真实地再现出来的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是客观存在着的人情、事态、物貌、景观。它既有生活本身的逼真性,又显示着生活本身的发展趋势和本质规律,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从而使读者能从中认识社会人生的真谛。然后才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进一步理解作者是通过它们来表达自己辞官归隐后的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愉悦的心情,而且还劝人们远离世俗,回到朴素、宁静的大自然中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学生有了这些真实的再现,用心去感知它们,才能明白这些再现因素其实是打上了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烙印的,是作者对当时现实的忧思与内心孤独的一种折射和反射。
同时,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再现的人物形象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型。如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坚持正义为爱国献身的屈原,有义胆护国、顾全大局的蔺相如,有自荐才能、脱颖而出的毛遂,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正气浩然、磁心指南的文天祥,有去留肝胆、献身改革的谭嗣同,有投身民主、不怕断头的林觉民、秋瑾;现代文学作品中有不远万里、以身殉职的白求恩,有“横眉冷对,俯首甘为”的鲁迅,有关心他人、保守秘密、两代同心的黄淑英母子,更有清贫为本、光辉永照的红军指挥方志敏……一个个正面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彪炳史册,光照千秋,又是历史的真实人物的再现。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这些人物形象,分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能使学生从再现的人物形象的心灵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崇高美,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对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的认同感,对学生的人生观有着健康、积极的影响。
课文中所选的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乐府》《汉赋》,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新体诗》,都是思想性极强、艺术性极高的名篇佳作,更有现代散文描写的雨中泰山、秋色故都、雄伟三峡、壮丽天山、漫漫雄关、奇秀黄山,无不浸透着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描写有机融合的心血,反映出他们热爱自然,倾心自然,热爱生活的底蕴。因此,当我们共同吟诵“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时,可以想象奴隶社会中劳动人民在黄河之滨辛勤伐木的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跟随作者去攀登泰山,游览了三峡,访问内蒙古迹,领略千里天山,看到莽莽苍苍一片锦绣,群山奇丽璀璨,难道不升腾起对祖国辽阔大地的热爱之情吗?
由此可知,艺术的再现因素的美,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如果不去捕捉它、感知它,就无法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所以教师应该从文学艺术的再现因素的美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这也是鉴赏文学作品的第一步。
二、从艺术的表现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艺术不能仅仅有再现美,不能只满足于对生活形象的再现。如果仅仅满足于真实的再现,或认为只要真实地再现生活就是美,那就混淆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所以,作家在再现生活对象的同时,首先是有选择的,其次要把自己对对象的感受、情绪、理解和评价渗透进去,从而体现出作家内心世界的美。这就是艺术的表现美。它是作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主题思想的体现。教师要通过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文学作品中,表现美一般是通过景物、场面、情节的描写自然流露出来的。可是这些描写往往只是就事物的某一特征而写的,其中的言外之意就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去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创造。学生还要进一步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景物描写的言外之意,是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而这种分析就是一种创造。如《守财奴》中的老葛朗台,在生活中是一个只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着狂,是一个典型的“丑类”。但作者却把他转化成了艺术美,具有审美意义,这主要表现在否定、揭露丑的事物,从而使人们去追求光明、美好的东西,因此老葛朗台就成了一个“丑得如此精美”的艺术形象。我们对这些“艺术美”的认识就是一种审美的创造。
三、从艺术的传达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文学艺术传达因素的美是指文章以其特有的形式、技巧和风格传达内容的美,即形式的美、技巧的美和风格的美。任何一部或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有了好的内容,还必须有好的形式、技巧和独特的风格,才能把内容很好地传达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传达美中,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如在讲授《项链》这篇小说时,首先要通过它的再现因素——借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等情节,明白其主题思想是讽刺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为了追求虚荣,贪图享乐,付出了十年青春作代价,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把女人当成玩物的现实。这些内容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和一些描写技巧来传达的。文章的结尾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也让读者大吃一惊。这一出人意料的结尾,更增加了作品的讽刺性。这就要让学生去体味其妙处。从而判断出这种构思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巧妙的。另外作者在塑造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方法,很好地提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又如老舍先生写于1957年的著名话剧《茶馆》,老舍先生让社会上三教九流的人物都在茶馆里做着自己的事,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原剧进行分析鉴赏,并让他们同以前学过的戏剧作品从戏剧的特点上做比较,然后判断出此剧的戏剧结构同以前学过的中外戏剧作品是不同的。全剧没有一个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在茶馆中出现的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又是相互交织,或平等发展的,人物共同构成了茶馆这个时代的缩影。这种独特的结构,被称为“图卷戏”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总之,通过这种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分析引导,要让学生能从艺术的传达美中,对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技巧美和风格美,有一定的鉴赏判断能力,最终不仅能判断出其中的精华,还应鉴别其局限或糟粕。我想这应该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层次,是审美能力培养的最高层级,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学中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能协助学生主体形成良好的品德,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课题编号:教育06-1。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种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作家经过艺术加工的产物。它以语言为手段,通过具体可感的,有概括意义的,浸透了作者思想感情和美学评价的艺术情景来显示生活的风貌和本质,是一种蕴含了理性内容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具有形象的可感性、内容的丰富广阔性,情感的感染性特点。孔子说“诗以教化”,说的就是诗歌可以对一个人的思想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礼记·乐记》中说:“治世之音安与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与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与思,其民困。”可见文学能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一种巨大的教化作用。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学类,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一类是科学类,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论文,知识小品和知识短文。其中前者比例大,而且体裁多样、范围广,涉及中外古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这类作品来实现。因为人们常将“文学”与“艺术”并称为“文学艺术”,所以认识文学的美,实际就是认识艺术的美。而构成艺术美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再现因素的美,表现因素的美,传达因素的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这些因素的认识。下面我们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就如何通过艺术美的这几个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一些看法。
一、从艺术的再现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艺术的再现美,是就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而言的,是指文章中通过形象和形象体系所真实地再现出来的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是客观存在着的人情、事态、物貌、景观。它既有生活本身的逼真性,又显示着生活本身的发展趋势和本质规律,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从而使读者能从中认识社会人生的真谛。然后才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进一步理解作者是通过它们来表达自己辞官归隐后的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愉悦的心情,而且还劝人们远离世俗,回到朴素、宁静的大自然中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学生有了这些真实的再现,用心去感知它们,才能明白这些再现因素其实是打上了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烙印的,是作者对当时现实的忧思与内心孤独的一种折射和反射。
同时,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再现的人物形象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型。如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坚持正义为爱国献身的屈原,有义胆护国、顾全大局的蔺相如,有自荐才能、脱颖而出的毛遂,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正气浩然、磁心指南的文天祥,有去留肝胆、献身改革的谭嗣同,有投身民主、不怕断头的林觉民、秋瑾;现代文学作品中有不远万里、以身殉职的白求恩,有“横眉冷对,俯首甘为”的鲁迅,有关心他人、保守秘密、两代同心的黄淑英母子,更有清贫为本、光辉永照的红军指挥方志敏……一个个正面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彪炳史册,光照千秋,又是历史的真实人物的再现。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这些人物形象,分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能使学生从再现的人物形象的心灵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崇高美,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对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的认同感,对学生的人生观有着健康、积极的影响。
课文中所选的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乐府》《汉赋》,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新体诗》,都是思想性极强、艺术性极高的名篇佳作,更有现代散文描写的雨中泰山、秋色故都、雄伟三峡、壮丽天山、漫漫雄关、奇秀黄山,无不浸透着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描写有机融合的心血,反映出他们热爱自然,倾心自然,热爱生活的底蕴。因此,当我们共同吟诵“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时,可以想象奴隶社会中劳动人民在黄河之滨辛勤伐木的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跟随作者去攀登泰山,游览了三峡,访问内蒙古迹,领略千里天山,看到莽莽苍苍一片锦绣,群山奇丽璀璨,难道不升腾起对祖国辽阔大地的热爱之情吗?
由此可知,艺术的再现因素的美,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如果不去捕捉它、感知它,就无法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所以教师应该从文学艺术的再现因素的美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这也是鉴赏文学作品的第一步。
二、从艺术的表现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艺术不能仅仅有再现美,不能只满足于对生活形象的再现。如果仅仅满足于真实的再现,或认为只要真实地再现生活就是美,那就混淆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所以,作家在再现生活对象的同时,首先是有选择的,其次要把自己对对象的感受、情绪、理解和评价渗透进去,从而体现出作家内心世界的美。这就是艺术的表现美。它是作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主题思想的体现。教师要通过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文学作品中,表现美一般是通过景物、场面、情节的描写自然流露出来的。可是这些描写往往只是就事物的某一特征而写的,其中的言外之意就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去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创造。学生还要进一步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景物描写的言外之意,是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而这种分析就是一种创造。如《守财奴》中的老葛朗台,在生活中是一个只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着狂,是一个典型的“丑类”。但作者却把他转化成了艺术美,具有审美意义,这主要表现在否定、揭露丑的事物,从而使人们去追求光明、美好的东西,因此老葛朗台就成了一个“丑得如此精美”的艺术形象。我们对这些“艺术美”的认识就是一种审美的创造。
三、从艺术的传达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文学艺术传达因素的美是指文章以其特有的形式、技巧和风格传达内容的美,即形式的美、技巧的美和风格的美。任何一部或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有了好的内容,还必须有好的形式、技巧和独特的风格,才能把内容很好地传达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传达美中,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如在讲授《项链》这篇小说时,首先要通过它的再现因素——借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等情节,明白其主题思想是讽刺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为了追求虚荣,贪图享乐,付出了十年青春作代价,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把女人当成玩物的现实。这些内容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和一些描写技巧来传达的。文章的结尾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也让读者大吃一惊。这一出人意料的结尾,更增加了作品的讽刺性。这就要让学生去体味其妙处。从而判断出这种构思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巧妙的。另外作者在塑造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方法,很好地提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又如老舍先生写于1957年的著名话剧《茶馆》,老舍先生让社会上三教九流的人物都在茶馆里做着自己的事,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原剧进行分析鉴赏,并让他们同以前学过的戏剧作品从戏剧的特点上做比较,然后判断出此剧的戏剧结构同以前学过的中外戏剧作品是不同的。全剧没有一个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在茶馆中出现的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又是相互交织,或平等发展的,人物共同构成了茶馆这个时代的缩影。这种独特的结构,被称为“图卷戏”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总之,通过这种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分析引导,要让学生能从艺术的传达美中,对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技巧美和风格美,有一定的鉴赏判断能力,最终不仅能判断出其中的精华,还应鉴别其局限或糟粕。我想这应该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层次,是审美能力培养的最高层级,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学中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能协助学生主体形成良好的品德,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课题编号:教育06-1。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