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3年6月24日,杨虎城的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军部参议王宗山、陕军密使武志平、红军特使徐以新在陕西汉中秘密会谈,形成了以“互不侵犯、共同反蒋抗日”为主旨的四条协议。史称“汉中密约”,亦称“巴山协定”。
近年来,军史学家对“汉中密约”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是我党军事统一战线的成功范例,粉碎了蒋介石南北夹击红军的阴谋,促成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也为“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军旅作家李伶在《1933: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汉中密约”》一书中,把“汉中密约”的重要性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那么,“汉中密约”是谁起草的呢?最近,笔者在查阅红四方面军在汉中的史料时,在《洋县志·人物卷》里发现了“汉中密约”的起草者杨信甫。
杨信甫,生于1899年,字师古,陕西洋县龙亭镇杨家湾人,出生于教育世家,幼时随父就读,父严子勤,杨信甫学业见长,尤以作文、书法为佳。
民国二十年(1931),洋县县长秦辅三闻知杨信甫书法、文才出众。召他代写本县大旱后请求赈济的公文。杨信甫的文笔和书法受到汉中绥靖司令赵寿山的赏识,遂被聘为汉中绥靖司令部上尉书记官。因业绩显著,不久晋升为少校军衔。是年,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视察汉中,赵寿山委派他负责接待事务,杨信甫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打点得井井有条,给杨虎城留下良好印象。
民國二十二年(1933)春,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主力三十八军换防汉中,军长孙蔚如让赵寿山推荐一位熟悉汉中地情、文字见长的秘书人选。赵寿山推荐了杨信甫,遂选调其任三十八军军部书记官,兼任孙蔚如的私人秘书。是年5月,三十八军少校参谋、中共地下党员武志平开辟了汉中通往四川巴中的红色交通线,并促成陕军与红四方面军的秘密往来。
6月24日,红军特使徐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在武志平的陪护下秘密来到汉中,在参议王宗山家里,与孙蔚如等人密谈,密谈内容由杨信甫整理,最终形成了四条协议文稿。据杨信甫生前回忆,协议文稿的具体内容是:“以巴山为界,互不侵犯,共同反蒋抗日:在陕军阵地前沿设联络站,由武志平常驻,代表陕军处理边界事务;红军可以隐蔽方式来汉中采购物品;陕军馈赠红军一些药品和地图,以表诚意。”杨信甫书写后,双方签字生效。
次日,徐以新在武志平的护送下,携带协议文稿和陕军赠送的17担紧缺物资返回苏区。为何是17担?据杨信甫回忆,寓意是十七路军所赠,以示友好和诚意。
“汉中密约”签订后,双方基本遵守约定。巴山北麓从此无战事。1933年10月,四川军阀刘湘奉命出任剿匪总司令,调集川军110个团20万人马,蒋介石派来18架飞机助阵,兵分六路围攻川陕苏区。仅有6万人的红四方面军倾全力抗击,历经10个月,共歼敌8万余,缴枪3万支,取得空前胜利。这其中“汉中密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陕军信守密约,只在阵前虚张声势,挫败了蒋介石南北夹击红军的图谋。
民国二十六年(1937)秋,杨信甫厌倦了军旅生活,以为父奔丧守孝为名,谢绝孙蔚如的挽留,脱离军界返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洋县财务委员会成立,杨信甫被推举为审核主任,后又兼任县田赋稽征处主任。民国三十一年(1942),石泉县长任向午,慕名聘任杨信甫为石泉县政府主任秘书兼续修县志局总编纂。杨信甫十分敬业,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完成《石泉县志》总纂工作后,从石泉县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信甫被推选为洋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1年担任县政协委员。
杨信甫对他在“汉中密约”中起的作用很少谈及。他一生酷爱书法,常钻研名家字帖。形成颜、魏、隶体糅合的独特笔锋。他的书法方中带圆,柔中见刚,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其书法作品被争相索求,誉满陕南。
1983年,杨信甫病逝于陕西洋县龙亭镇杨家湾家中,享年84岁。
(责任编辑:齐风)
(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
近年来,军史学家对“汉中密约”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是我党军事统一战线的成功范例,粉碎了蒋介石南北夹击红军的阴谋,促成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也为“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军旅作家李伶在《1933: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汉中密约”》一书中,把“汉中密约”的重要性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那么,“汉中密约”是谁起草的呢?最近,笔者在查阅红四方面军在汉中的史料时,在《洋县志·人物卷》里发现了“汉中密约”的起草者杨信甫。
杨信甫,生于1899年,字师古,陕西洋县龙亭镇杨家湾人,出生于教育世家,幼时随父就读,父严子勤,杨信甫学业见长,尤以作文、书法为佳。
民国二十年(1931),洋县县长秦辅三闻知杨信甫书法、文才出众。召他代写本县大旱后请求赈济的公文。杨信甫的文笔和书法受到汉中绥靖司令赵寿山的赏识,遂被聘为汉中绥靖司令部上尉书记官。因业绩显著,不久晋升为少校军衔。是年,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视察汉中,赵寿山委派他负责接待事务,杨信甫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打点得井井有条,给杨虎城留下良好印象。
民國二十二年(1933)春,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主力三十八军换防汉中,军长孙蔚如让赵寿山推荐一位熟悉汉中地情、文字见长的秘书人选。赵寿山推荐了杨信甫,遂选调其任三十八军军部书记官,兼任孙蔚如的私人秘书。是年5月,三十八军少校参谋、中共地下党员武志平开辟了汉中通往四川巴中的红色交通线,并促成陕军与红四方面军的秘密往来。
6月24日,红军特使徐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在武志平的陪护下秘密来到汉中,在参议王宗山家里,与孙蔚如等人密谈,密谈内容由杨信甫整理,最终形成了四条协议文稿。据杨信甫生前回忆,协议文稿的具体内容是:“以巴山为界,互不侵犯,共同反蒋抗日:在陕军阵地前沿设联络站,由武志平常驻,代表陕军处理边界事务;红军可以隐蔽方式来汉中采购物品;陕军馈赠红军一些药品和地图,以表诚意。”杨信甫书写后,双方签字生效。
次日,徐以新在武志平的护送下,携带协议文稿和陕军赠送的17担紧缺物资返回苏区。为何是17担?据杨信甫回忆,寓意是十七路军所赠,以示友好和诚意。
“汉中密约”签订后,双方基本遵守约定。巴山北麓从此无战事。1933年10月,四川军阀刘湘奉命出任剿匪总司令,调集川军110个团20万人马,蒋介石派来18架飞机助阵,兵分六路围攻川陕苏区。仅有6万人的红四方面军倾全力抗击,历经10个月,共歼敌8万余,缴枪3万支,取得空前胜利。这其中“汉中密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陕军信守密约,只在阵前虚张声势,挫败了蒋介石南北夹击红军的图谋。
民国二十六年(1937)秋,杨信甫厌倦了军旅生活,以为父奔丧守孝为名,谢绝孙蔚如的挽留,脱离军界返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洋县财务委员会成立,杨信甫被推举为审核主任,后又兼任县田赋稽征处主任。民国三十一年(1942),石泉县长任向午,慕名聘任杨信甫为石泉县政府主任秘书兼续修县志局总编纂。杨信甫十分敬业,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完成《石泉县志》总纂工作后,从石泉县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信甫被推选为洋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1年担任县政协委员。
杨信甫对他在“汉中密约”中起的作用很少谈及。他一生酷爱书法,常钻研名家字帖。形成颜、魏、隶体糅合的独特笔锋。他的书法方中带圆,柔中见刚,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其书法作品被争相索求,誉满陕南。
1983年,杨信甫病逝于陕西洋县龙亭镇杨家湾家中,享年84岁。
(责任编辑:齐风)
(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