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城市风貌变迁的考察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日本较好地调整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成功实现了新旧城市建筑的和谐共存。本论文以京都为例,为了探究影响日本城市风貌变迁的诸多社会要素,对其传统与现状进行考察。并从人口移动和社会分化的视点出发,提出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保护的难点和要点。最后,以这些为参照,提出中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取得经济发展与保护继承传统的平衡。
  【关键词】京都;城市建设;居民;地域共同体
  本文以日本的“千年古都”京都为对象,以明确日本的传统城市变迁的过程和形成条件为目的,主要从京都的居民和城市共同体的侧面进行研究。为此,笔者走访了京都、奈良、镰仓,以及西安、大同、乌镇等日本和中国多地古城镇。通过调查相关文献资料,并实地调研京都的传统街区,考察祇园祭等传统民俗活动,来展开事例研究。以京都的古代传统和近代化变迁为轴线,着重分析居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1、京都城市的传统与现状
  1.1 祇园祭与共同体的传统
  从平安迁都(974年)到明治维新(1868年),京都在一千多年历史中作为日本的国都而繁荣。众所周知,世界史上,千年古都并不罕见。汉唐的长安、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坦布爾、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都是世界性的大帝国首都。而未受到大规模的外族入侵、破坏,古代的文化、礼仪能够保留到今日的千年古都,恐怕在京都之外很难找到。其街道以中国隋唐时代的长安、洛阳的条坊制为原则纵横交错,传统的町家依旧保留着。特别是平安时代以来的精神风土尚未消失,例如代表日本祭祀文化的祇园祭。
  9世纪的平安时代,大量人口因为疫病的蔓延丧生。为镇压怨灵,出现了御灵祭祀。以贞观5年(863年)的御灵会为始,以祇园社(现:八坂神社)为中心,民众开始自发地举行祭祀活动。祇园祭的参加民众,以参与祭祀活动为契机,与邻人和其他居民进行人际交往、信息交换。以此,祇园祭作为每年的盛会,凝聚了居民,起到长期维系城市共同体纽带的作用。如果没有发生彻底的城市破坏和人口流失,象征地缘结合的祭祀就不会断绝。反过来,这样的传统祭祀活动如果继续举行,城市风貌和居民气质这样的地方认同感也会存续下去。
  1.2 近代迁都带来的衰退与复兴
  近世日本由于德川幕府的和平体制,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特别是商人阶级的实力有所增强。1700年前后,江户(东京)的人口接近100万,大阪和京都也超过了30万。 京都在丰臣秀吉的城市改造下,实现城下町化,人口大幅增加。江户时代末期,京都是仅次于江户和大阪的人口大都市。然而,随着明治维新的迁都东京,公家和大名离开京都,与皇室保持商业关系的商人们也破产、或者迁往东京,京都人口大量减少。近世后期约30万人,到明治初期衰减为23万人,与东京的人口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京都被横滨、名古屋、札幌、神户逐渐超过,现在是日本第七大城市。可见,随着近代迁都,带给京都的影响是人口规模与排位的下降。
  其次,从产业的角度看,以西阵织、友禅染这样的纤维产业为首,19世纪的京都作为产业都市而繁荣。此后,由于明治时代的近代化风潮(殖产兴业),京都市政府积极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第二琵琶湖疏水开通-发电-运河”、“上水道建设”、“道路扩建和城市电车”这三大工程,成功实现城市的近代化改造。进而,传统产业的业者们在持续的革新和导入近代西洋技术方面下苦工,在纤维工业上使用发电而来的电力,谋求产业复兴。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京都在引进新产业的同时,也在努力守护传统产业。现在,京都市上京区的西阵织会馆,通过史料展示、和服秀、和裁体验等,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传统产业的魅力。
  而在京都城市建筑样式方面,低层高密型(低楼层-高密度)住宅是其显著的特征。近代化的城市建设上,低层高密型住宅没有全部拆除,可以说京都慎重地保留了传统的风貌。
  为明确京都传统与近现代建筑物的分布特征,笔者使用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平成22年(2010年)国势调查小地区数据,用GIS软件MANDARA,探究京都市中心高层建筑的居住人口的分布特征。采用京都市上京区、中京区(即京都市中心核心地区)的11层建筑以上的共同住宅居住户数的数据,分层设色在地图上表示,并在Google Earth上考察其空间特征。
  从图1来看,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在图的西南部(即中京区的四条通与山阴本线交汇的壬生寺附近、四条大宫、四条西院之间的地带)。相反,东北部的京都御苑附近(即上京区东部),几乎没有高层建筑。而在东南部的乌丸、乌丸御池附近,也有零星分布。
  进一步来看,在Google Earth上扩大京都市区(3D街景),乌丸附近零星分布的、四条大宫附近集中分布的高层建筑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作为对比,京都御苑附近,像传统的京町家的建筑物很多,有着浓厚的古代平安京一般的氛围。可见,京都在近代化城市改造上,保留了低层高密型住宅的传统。正因为有这样的工夫,不论时代如何改变,传统的城市风貌能够保留下来,“京都”这一地方感也能够存续。
  2、与变迁相关的诸要素
  本章节从居民的视点,考察京都城市风貌变迁要素,即居民是如何影响这座城市。城市风貌变迁的诸多因素上,有经济发展、政府的政策、宗教文化观念、或者战争破坏等多方面。而根本上来说,可以认为落脚点都在城市的主体——居民上。具体地说,人口的增减、居民的产业、组织等因素,会对城市风貌和繁荣程度带来很大影响。
  2.1 居民的流动性及产业形成方面
  纵览京都的历史,比起战乱,和平岁月更为长久。破坏乃至荒废的危机主要有三次,即安元三年(1177年)的大火和之后的治承-寿永内乱、跨度十年的应仁-文明之乱、以及之后的明治迁都。伴随着大火、战乱与迁都,虽然招致一时的城市破坏和人口剧减的危机,却并未彻底毁灭京都。内乱平息之后,京都再度繁荣,历经千年作为日本的国都。   而从人口的流动性方面考察,比起大陆,岛国日本人口移动较少。整个古典时期,日本几乎没有遭受外族入侵之虞,而可以形成大规模聚落的平原、盆地与海岸被延绵不断的山脉分割破碎,难以进行大规模的人口移动。京都所在的近畿地区对于日本而言,是如同蜂腰一般的重要地区。尽管自古以来就是日本的核心地区,却并未发生剧烈的人口移动。京都是群山环绕的盆地,周边缺少可以实现大规模人口往来和居住的平原,这样的地理状况也成为阻碍人口移动的因素。如是,在一个地方生活的人们很少会迁移到其他地方,长久以来在本地继续生活下去。传承家业、举行民俗活动、城市风貌也得以长久维持。总体来说,居民的低流动性,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长期安定社会的状态。
  历史上曾经遭受三次灾厄的京都,在一度人口减少和城市破坏后,城市的性质与产业方面也在克服灾害影响后,朝着更好的方向转变。治承-寿永内乱后,净土真宗、禅宗、法华宗发展,京都从政治城市向宗教城市转变。应仁-文明之乱后的复兴中,以西阵织为首,近世工商业大步发展。而在明治迁都之际,京都也未曾止步,大胆地迈向近代都市。
  2.3 城市传统的保存及新开发的具体策略
  对世人而言,“京都”这个城市的印象,一般会围绕着“传统”与“古都”这样的关键词。然而,这只是它的一面。京都是一座拥有14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规模上远远超过奈良、镰仓等传统城市。如GIS统计地图所示,乌丸-河原町这样自古以来的城市中心,亦矗立着高层建筑。与此同时,传统样式的京町家也有分布。京町家代表了近世为止的传统建筑,可以看到木造建筑精细的设计、与城市环境的融合,是城市景观的典型。京都市内町家的景观,例如下京区船鉾町长江伊三郎商店内的“袋屋”、中京区六角町的吉田家住宅、下京区矢田町的杉本家住宅(京都市指定有形文化财)等,多处可见。而在鸭川之畔,有从町家改造的茶室,特别是日暮后,能感受到古典的氛围。市中心的大马路上,行人往来,高楼耸立,而附近的街巷却很安静,很多町家相连,没有冲突感地共存着。之所以能够切实感受到这样的风景,是因為京都所特有的调和性。
  京都的町家,因为遭受战火破坏较少,保留了昔日的棋盘状(古代条坊制)的形态和传统的建筑样式。这是京都的幸运,也是京都人的骄傲。但这并不意味着京都的城市性格就是保守主义。其性格亦非革新主义。不如说是京都人基于这二者,调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之共存。例如,京都市内的麦当劳店面,为了使之与城市氛围相适应,一律采用朴素的颜色(灰色系)。进一步说,京都人在守护京都特征的的基础上,谋求发展与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市民与政府充满弹性的智慧与积极的行动。
  尤其是京都市政府方面,1930年制定了都市计划法与市区建筑法。 1966年制定了古都保存法,以保护景观胜地。之后,根据1972年制定的京都市市区景观条例,进行城市景观的保护、建设。景观条例在划定“美观地区”、“巨大工作物规制区域”的同时,为了传统的城市的保存,也划定“特别保全修景地区”。 进入21世纪,对于京町家的保存和历史性景观的维护,社会性关注提高,2004年景观法制定。2007年修正的京都市景观计划中,市区景观的维护的基本方针确立。据此方针,昭和初期形成的市区部分(北大路通、东大路通、九条通、西大路通围成的范围)作为景观形成的重点地区。而对于町家,以市町村的计划策定为前提,目的是国家在财政、税制方面,积极地推进建筑物的复原、带动旧街道的再生、支援祭祀等传统文化活动。
  3、结论与展望
  3.1 两个平衡的实现
  京都的魅力之源在于实现了两个平衡。
  首先是传统与革新的平衡。京都人有着对于时代变革的敏感,和把握世界潮流的觉悟。不落后于时代,去学习先进的事物。这种实用主义的性格,不仅仅是京都人,也是日本人所共有的性格。与此同时,不舍弃传统的事物,而是将其保留和改造,使之更加辉煌。换言之,彻底的革命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伴随着激烈的苦痛,也有全盘皆输的风险,京都的城市建设避免那样极端的做法。京都人面向未来的同时,把握着传统与革新的平衡。
  其次是政府与民间的平衡。在京都的城市景观建构上,政府方面以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地方居民的积极行动。保存抑或开发,伴随着这一城市建设的景观论争,政府和居民共同探讨。双方尽可能避免过激的行为,致力于互相交换意见。而在社会文化活动方面,町内会等民间组织又起到维系地域共同体的作用。政府与民间相互承认存在价值,为了京都的更好发展而互相提携。
  3.2 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中国各地都在迅速展开城市开发。伴随着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人口移动,城市面积扩张、新的高层建筑不断耸立。与此同时被视为低效率的古城区也在走向消失。例如江南的很多水乡古镇,河川污染、建筑物拆除、居民离乡。或者,作为文化遗产的原济南火车站,由行政力量强制拆除,如此事例亦不罕见。另一方面,为了发展文化产业,古都复原热潮也被掀起。诸多历史名城的改建中,名为复原,实为拆除传统建筑,重建带有现代风的“古城”。更有以文化事业为名义,推进过度商业化的观光开发。其结果就是,像丽江古城那样,原住民外迁,来自外地的商业者成为地主,商业资本完全改变了昔日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城镇规划与保护的专家阮仪三教授谈到:京都是世界遗产地,制定有严格的城市遗产保护法令,新的建筑物也很有序,也存在新旧思想观念的争斗。 他对以“古城保护”为名,中国各地急速推进的城市开发,呼吁保持城市传统风貌的重要性。冷静地进行城市建设,是尊重历史、考虑现实与未来的方法。因此,以京都城市风貌为例,从历史、社会、地域、民俗等侧面考察传统与现状,对今后中国城市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费孝通. 乡土中国[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阮仪三. 京都考察记. 中国文化遗产,2012(2).
  [3]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川崎雅史. 景観の保全とデザインの歩み. 環境技術 33(8),2004.
  [5]山崎正史. 京都における町並み保全と都市景観形成の課題. 地域学研究,1980.
  [6]越澤明.社会的共通資産としての歴史まちづくり.学術の動向13(3),2008.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传统村落受天人合一的原始自然观影响,选址多位于山水环抱之中,环境优美但区位相对偏僻,使得目前多数乡村地区出现空心化,且建设活动对自然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引发地质灾害。设计师以浙江丽水里东村为乡村回归复兴样本,从设计层面探寻一种根植于自然山水的低影响建设形式,更与村民,政府,社会资本合作,构建一条完整的乡村复兴路径——包括基础建设、运营策划、村民教育培训等。在此过程中,滑坡地质灾害不幸发生,
期刊
【摘要】2016年沧州市房地产价格经历了一轮快速上涨,在经过春节期间房价“休假”修整后,2017年一季度又进行了一轮暴涨,为贯彻落实国家“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精神,2017年沧州市区及部分县市先后采取了全方位的调控措施,包括土地供应、保障住房、住房限购、差别化信贷政策、房地产市场整顿等,本文着眼于沧州市房地产近况,分析近期沧州房地产市场上涨原因,预测未来走势。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近年来,燃气无线巡检管理系统的应用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燃气无线巡检系统的模块设计,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角度与方面就燃气无线巡检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燃气;无线巡检;管理;系统  1、前言  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实践性工作,燃气无线巡检的
期刊
【摘要】古树名木的复壮与养护,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对于人类探索自然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古树生长环境的变化,启示我们人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本文以淀山湖古树银杏的复壮养护为切入点,探讨古树的复壮与养护,从而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古树名木复壮技术后期养护  淀山湖镇隶属于江苏省昆山市,位于昆山市东南端,距昆山市区30千米。东临上海市青浦区(香花桥街道),东南接青浦区朱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房地产估价和工程造价的含义和异同点,接着论述了工程造价技术在房地产估价中应用的一般规律,最后举例说明要点,总结经验。  【关键词】工程造价;施工图预算;房地产估价;重置成本法  房地产估价和工程造价是两个概念范畴的不同专业,但局部又有相似之处。在房地产估价业务中使用成本法估价时,如要获得相对比较准确的估价结果,房地产估价师有时会借助工程造价人员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  1、
期刊
【摘要】水刺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高压水流对网帘或微孔辊筒托持的纤网进行连续喷射,在水针冲击作用下使纤网中的纤维产生运动、位移而重新排列和相互缠结,使纤网得以加固。因此,合理选配水刺时托持纤网的水刺网帘,对提高水刺成品布的质量有重大影响。本文分析了PC机在水刺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PC机;水刺机控制系统;应用  水刺非织造技术涉及现代物理、化学、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的理论与基
期刊
《艺术乡建:许村重塑启示录》  作 者:渠岩(著)  I S B N:978-7-5641-5894-1  出版日期:2015年6月  定 价:39.00元  开 本:16K  页 码:232页  作者简介:渠岩,中国著名前卫艺术家  读者对象:本书可供艺术家和摄影家群体研究,可供艺术类专业的大中专学生学习,也可供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社会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讲述以渠岩为首的一批艺术家,通
期刊
《中国市制的历史演变与当代改革》  作 者:刘君德、范今朝(著)  I S B N:978-7-5641-5604-6  出版日期:2015年5月  定 价:59.00元  开 本:16K  页 码:384页  作者简介:刘君德,华东师范大学  读者对象:本书可供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研究、行政管理等领域的相关专业人士和大学师生学习与参考。  内容简介: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
期刊
2017年已经进入倒计时,回望这一年,房地产市场可谓不平凡,密集下发的楼控政策,重新回到人们视野的住房租赁市场,都成为点击率颇高的关键词。特别是在金秋10月开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总结过去、把握现在、谋划未来的三个维度,洞察了新时代、提出了新思想、谋划了新征程。十九大报告举旗定向、穿透灵魂、汇聚力量、催人奋进,是我们党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其中,“
期刊
《城乡规划时空笔记》  作 者:王金岩等(著)  I S B N:978-7-5641-5805-7  出版日期:2015年6月  定 价:39.00元  开 本:16K  页 码:232页  作者简介:王金岩,山东大学  讀者对象:本书可供城乡规划、人文地理、建筑设计、城市研究等领域的学者、师生及相关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供对城市、乡村和城乡规划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城市和乡村是人类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