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风萧瑟、山林肃穆,细雨如针、连绵不绝。
“满洲发展条件甚好,望晋西北、延安、北岳来此干部速赴灵丘。请聂派汽车送古北口或赤峰,坐火车经锦州到此。”1945年9月27日,中央派出的干部团收到中央转来的东北局电报。发报人是彭真,他请中央急转吕正操、林枫、张秀山等人。
就在几天前,干部团在行进途中多次接到中央电报,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东北。而此时,干部团翻山越岭、风雨跋涉,行至山西省宁武县同蒲铁路西侧,面前的便是“同蒲封锁线”。
再三准备,封锁线就在眼前
同蒲铁路,是一条南北走向、贯穿山西省中部的铁路干线,因北起大同经太原至运城市蒲州镇,故而得名。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补给线”,在铁路两旁修建了大量碉堡和据点,打造了一条“吃人的封锁线”。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党不准八路军接受日军投降,碉堡和据点里驻扎着日军、伪军、晋绥军。咱们的目的是迅速通过,最好不要跟他们交上火。大家把能扔的东西都扔了……”9月27日上午,同志们结束了“冲锋前的休整”。
从延安出发时,赵德尊的爱人陶竞华已有身孕。虽然骑着毛驴,但一路疾行加上颠簸,她已出现流产征兆。为了不影响队伍的行进速度,她咬着牙坚持。结果,孩子胎死腹中。直到队伍到达北安后,陶竞华才忍着剧痛与悲痛到医院将胎儿取出。
亲历过“百团大战”和抗击日寇“五一大扫荡”的章子冈,抚摸着自己的腹部,解开绷带给伤口上药。原来,在中央党校学习时,他向组织提出阑尾切除手术申请,在没有麻药可打的情况下,匆匆做完了手术。术后拆线第二天,虽然身体虚弱,可他依旧加入了干部团北上的队伍。风雨行进路,刀口一直发痒,流着脓水,章子冈用手一摸,居然抠出了一段缝合伤口的线头。此时,这条长达10公分的刀口痒痛难耐。
一大队四中队的章林,忍痛丢掉了心爱的《俄语大字典》。
……
下午一点,紧急集合,准备出发。可队伍集合后忽然接到命令:停止出发。随后,“准备出发”“停止出发”如此反复了好几次,一直到晚上。因敌人封锁、布防十分严密,干部团不敢轻易冒险。时间一分一秒地飞逝,大家心急如焚。
傍晚,出发的命令终于来了。
陽方口枪响,翻长城、越火线
出发时,晋西北的秋风呼呼地刮了起来。
队伍疾步走了三四里,天色已伸手不见五指。由于行进速度太快,掉队问题严重,一旦被敌军“咬住”,后果不堪设想。于是,队伍按照命令紧急编好互助组,特别是对女同志、生病或体弱的同志,明确“两人挟一人”,以备特殊情况时架其双臂强行通过。
干部团选择穿越同蒲铁路的“突破口”是朔县、宁武间的长城险关——阳方口一段。
三大队的张向凌负责牵引小队里驮运行李的骡子。可刚走几里路,骡失前蹄,身子一歪,驮架掉落下来,行李散了一地。行进紧急,远处已经有枪声响起。
原来,为了掩护干部团,护卫部队和民兵们率先到达了同蒲铁路铁道线上。在干部团队伍通过铁路的地点附近,民兵们用铁锤使劲敲打着铁轨——一来制造噪音,隐藏干部团行踪;二来假装破坏铁路,迷惑敌人。开始时,敌人在碉堡中漫无目的地射击。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干部团。于是,密集的枪声响起,子弹不时在队员们的身旁飞过。
“林枫看到队伍已经暴露,便停在路旁指挥队伍通过。这时解方赶来汇报:敌人的装甲巡逻车已经开出,赶快离开。在解方等人的一再催促下,林枫才跟着队伍迅速离开了铁路。”
枪声中,队伍里由前向后传递着口令:“跑步穿过封锁线,紧紧跟上,不能掉队!”
张向凌找来一名同志牵牲口,自己摸着黑爬出道坑,将行李重新举上驮架绑好。等他俩重新上路时,队伍已经过去了,漆黑的夜看不到人,听不到人声,他们顺着队伍前进的方向急追。越过同蒲铁路时,已是次日的拂晓。
过了铁路、爬上山坡、翻过长城,两人一个牵牲口,一个扶行李,跑步前进,总算赶上了队伍。
分为梯队,一路疾行摆脱追兵
一夜疾行,天明时却下起了雨。
这一带,日军曾施行残酷的统治,阎锡山的部队长期盘踞,此外还有哥老会等秘密组织,暗杀革命军民的事件时有发生。信息警示:此地不宜久留!
疾行一天一夜,所有人的衣服都已被雨水和汗水湿透,但大家依然冒雨在泥泞中前进。前面走得太快,后面跟不上,大批人员掉队。二十多里的道路上,到处是散乱的人群。大家实在太累了,在经过贾家窑时,队伍停下来休整。
然而,团部刚下达停止行进的通知,又传来立即行动的命令。因为接到消息,朔县的敌人突然出动了一队骑兵,可能要袭击干部团,不能不防。大雨中,干部团又出发了。 大雨很快就把大家的衣服全浇透,西北风夹着雨水吹得人直发抖。疲劳、饥饿、寒冷折磨着干部团的同志们。雨中,大家边走边啃干粮,而此时的炒面成了糨糊,馒头也已泡得根本无法下咽。
入夜,又有大批人员掉队。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每人都不知摔了多少跤,湿衣服又沾上烂泥,格外沉重。张向凌开始头晕,身体发软,好像发烧了。他叫开一户老乡家的门,喝了点儿热水,烤干了衣服,狼吞虎咽地塞了几口饭,倒在柴堆上就睡着了。
秋雨依然在下,秋风依然正劲。
9月29日,干部团做出决定,集中所有能骑的马匹,把干部团分成前后两个梯队:前面的梯队骑马,后面的梯队步行。最宝贵的是时间——前面的梯队一天能赶多少路就赶多少路,后面的梯队则可按常规的行进速度赶路。这样做就是为了和国民党军队“赛跑”,抢先到达东北,争取主动。
编队后的第一天,干部团出发时刚刚放晴,一路爬山却又下起了雨,随着山路海拔的增高,又渐渐变成了雨夹雪。队伍拖了十几里,踏着泥泞的路,冒着淋淋的雨雪,真是“大军过去一片足迹”。
艰难的跋涉中,又有枪声响起……枪声来自小石口!?
(部分内容参考《五寨县志》《神池县志》《宁武县志》等)
编辑:齐 晶
“满洲发展条件甚好,望晋西北、延安、北岳来此干部速赴灵丘。请聂派汽车送古北口或赤峰,坐火车经锦州到此。”1945年9月27日,中央派出的干部团收到中央转来的东北局电报。发报人是彭真,他请中央急转吕正操、林枫、张秀山等人。
就在几天前,干部团在行进途中多次接到中央电报,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东北。而此时,干部团翻山越岭、风雨跋涉,行至山西省宁武县同蒲铁路西侧,面前的便是“同蒲封锁线”。
再三准备,封锁线就在眼前
同蒲铁路,是一条南北走向、贯穿山西省中部的铁路干线,因北起大同经太原至运城市蒲州镇,故而得名。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补给线”,在铁路两旁修建了大量碉堡和据点,打造了一条“吃人的封锁线”。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党不准八路军接受日军投降,碉堡和据点里驻扎着日军、伪军、晋绥军。咱们的目的是迅速通过,最好不要跟他们交上火。大家把能扔的东西都扔了……”9月27日上午,同志们结束了“冲锋前的休整”。
从延安出发时,赵德尊的爱人陶竞华已有身孕。虽然骑着毛驴,但一路疾行加上颠簸,她已出现流产征兆。为了不影响队伍的行进速度,她咬着牙坚持。结果,孩子胎死腹中。直到队伍到达北安后,陶竞华才忍着剧痛与悲痛到医院将胎儿取出。
亲历过“百团大战”和抗击日寇“五一大扫荡”的章子冈,抚摸着自己的腹部,解开绷带给伤口上药。原来,在中央党校学习时,他向组织提出阑尾切除手术申请,在没有麻药可打的情况下,匆匆做完了手术。术后拆线第二天,虽然身体虚弱,可他依旧加入了干部团北上的队伍。风雨行进路,刀口一直发痒,流着脓水,章子冈用手一摸,居然抠出了一段缝合伤口的线头。此时,这条长达10公分的刀口痒痛难耐。
一大队四中队的章林,忍痛丢掉了心爱的《俄语大字典》。
……
下午一点,紧急集合,准备出发。可队伍集合后忽然接到命令:停止出发。随后,“准备出发”“停止出发”如此反复了好几次,一直到晚上。因敌人封锁、布防十分严密,干部团不敢轻易冒险。时间一分一秒地飞逝,大家心急如焚。
傍晚,出发的命令终于来了。
陽方口枪响,翻长城、越火线
出发时,晋西北的秋风呼呼地刮了起来。
队伍疾步走了三四里,天色已伸手不见五指。由于行进速度太快,掉队问题严重,一旦被敌军“咬住”,后果不堪设想。于是,队伍按照命令紧急编好互助组,特别是对女同志、生病或体弱的同志,明确“两人挟一人”,以备特殊情况时架其双臂强行通过。
干部团选择穿越同蒲铁路的“突破口”是朔县、宁武间的长城险关——阳方口一段。
三大队的张向凌负责牵引小队里驮运行李的骡子。可刚走几里路,骡失前蹄,身子一歪,驮架掉落下来,行李散了一地。行进紧急,远处已经有枪声响起。
原来,为了掩护干部团,护卫部队和民兵们率先到达了同蒲铁路铁道线上。在干部团队伍通过铁路的地点附近,民兵们用铁锤使劲敲打着铁轨——一来制造噪音,隐藏干部团行踪;二来假装破坏铁路,迷惑敌人。开始时,敌人在碉堡中漫无目的地射击。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干部团。于是,密集的枪声响起,子弹不时在队员们的身旁飞过。
“林枫看到队伍已经暴露,便停在路旁指挥队伍通过。这时解方赶来汇报:敌人的装甲巡逻车已经开出,赶快离开。在解方等人的一再催促下,林枫才跟着队伍迅速离开了铁路。”
枪声中,队伍里由前向后传递着口令:“跑步穿过封锁线,紧紧跟上,不能掉队!”
张向凌找来一名同志牵牲口,自己摸着黑爬出道坑,将行李重新举上驮架绑好。等他俩重新上路时,队伍已经过去了,漆黑的夜看不到人,听不到人声,他们顺着队伍前进的方向急追。越过同蒲铁路时,已是次日的拂晓。
过了铁路、爬上山坡、翻过长城,两人一个牵牲口,一个扶行李,跑步前进,总算赶上了队伍。
分为梯队,一路疾行摆脱追兵
一夜疾行,天明时却下起了雨。
这一带,日军曾施行残酷的统治,阎锡山的部队长期盘踞,此外还有哥老会等秘密组织,暗杀革命军民的事件时有发生。信息警示:此地不宜久留!
疾行一天一夜,所有人的衣服都已被雨水和汗水湿透,但大家依然冒雨在泥泞中前进。前面走得太快,后面跟不上,大批人员掉队。二十多里的道路上,到处是散乱的人群。大家实在太累了,在经过贾家窑时,队伍停下来休整。
然而,团部刚下达停止行进的通知,又传来立即行动的命令。因为接到消息,朔县的敌人突然出动了一队骑兵,可能要袭击干部团,不能不防。大雨中,干部团又出发了。 大雨很快就把大家的衣服全浇透,西北风夹着雨水吹得人直发抖。疲劳、饥饿、寒冷折磨着干部团的同志们。雨中,大家边走边啃干粮,而此时的炒面成了糨糊,馒头也已泡得根本无法下咽。
入夜,又有大批人员掉队。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每人都不知摔了多少跤,湿衣服又沾上烂泥,格外沉重。张向凌开始头晕,身体发软,好像发烧了。他叫开一户老乡家的门,喝了点儿热水,烤干了衣服,狼吞虎咽地塞了几口饭,倒在柴堆上就睡着了。
秋雨依然在下,秋风依然正劲。
9月29日,干部团做出决定,集中所有能骑的马匹,把干部团分成前后两个梯队:前面的梯队骑马,后面的梯队步行。最宝贵的是时间——前面的梯队一天能赶多少路就赶多少路,后面的梯队则可按常规的行进速度赶路。这样做就是为了和国民党军队“赛跑”,抢先到达东北,争取主动。
编队后的第一天,干部团出发时刚刚放晴,一路爬山却又下起了雨,随着山路海拔的增高,又渐渐变成了雨夹雪。队伍拖了十几里,踏着泥泞的路,冒着淋淋的雨雪,真是“大军过去一片足迹”。
艰难的跋涉中,又有枪声响起……枪声来自小石口!?
(部分内容参考《五寨县志》《神池县志》《宁武县志》等)
编辑:齐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