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VAR理论、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学方法与模型,对1978-2008年30年间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和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促进,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特别与第二产业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尤为明显。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业结构;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刘希宋(1936-),女,湖南娄底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邱瑞(1975-),男,天津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张玉喜(1963-),男,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货币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6D032。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 000美元[1],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关键时刻。按照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这一阶段的最大任务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结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封闭式产业结构升级,即基于一国经济内部资源要素及国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考虑,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以维持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另一种是开放式产业结构升级,即基于全球资源要素考虑,通过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以及产业的国际转移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贸易、投资自由化成为国际新潮流,如何将本国产业结构调整融入到国际循环当中,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封闭式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路难以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对外贸易,实行开放式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实践证明,在我国对外开放的30多年间,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开放条件的新形势下,系统研究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贡献、问题及对策,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我国外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多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跻身于世界前列,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开放度逐渐提高,以贸易大国姿态重返世界市场。197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额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1988年,我国外贸总额迈上1 000亿美元的台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大跃进,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1 548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2],2007年突破2万亿美元,2008年对外贸易额则达到了256万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123倍,占世界贸易额比重达88%,对世界贸易增长贡献率超过11%,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
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经历了两次转变。1986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取代石油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标志工业制成品已经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力军。进入21世纪以来,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提升,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已占90%以上,而且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当年出口总值的576%,在我国出口贸易产品中已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到286%,与美国持平。另外,进口商品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化相对较小,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重较为稳定,分别占20%和80%左右。
近几年,为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有所上升。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开放度逐渐提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经济体。我国进口规模大且增长速度快,进口比率高且不断提高。由于国内相关需求强劲,特别是进口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数量增长较快,导致国际市场价格维持高位,进口资源、能源商品金额大幅增长。我国进口关税下降快且幅度大,算术平均关税税率已由1992年432%下降到2008年的98%[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总量增长下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增长速度都有了明显改善,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降低,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高。数据显示,我国第一产业的GDP分布比例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8年的113%,呈现大幅递减趋势。第二产业的GDP分布比例则由1978年的479%提高到486%,基本保持在42%-50%之间波动,提高的幅度不大。但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演进朝着轻纺工业——基础型重化工业——加工型重化工业方向发展。从资源结构变动情况来看,产业结构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包括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演进。第三产业的GDP分布比例则由1978年的239%提高到401%,大幅上升了1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产业结构变化明显。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7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20%-35%之间摇摆。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并呈现出内部结构升级特征,自从2001年起,第二产业朝着重化工业的方向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业结构;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刘希宋(1936-),女,湖南娄底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邱瑞(1975-),男,天津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张玉喜(1963-),男,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货币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6D032。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 000美元[1],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关键时刻。按照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这一阶段的最大任务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结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封闭式产业结构升级,即基于一国经济内部资源要素及国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考虑,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以维持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另一种是开放式产业结构升级,即基于全球资源要素考虑,通过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以及产业的国际转移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贸易、投资自由化成为国际新潮流,如何将本国产业结构调整融入到国际循环当中,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封闭式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路难以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对外贸易,实行开放式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实践证明,在我国对外开放的30多年间,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开放条件的新形势下,系统研究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贡献、问题及对策,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我国外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多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跻身于世界前列,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开放度逐渐提高,以贸易大国姿态重返世界市场。197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额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1988年,我国外贸总额迈上1 000亿美元的台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大跃进,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1 548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2],2007年突破2万亿美元,2008年对外贸易额则达到了256万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123倍,占世界贸易额比重达88%,对世界贸易增长贡献率超过11%,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
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经历了两次转变。1986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取代石油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标志工业制成品已经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力军。进入21世纪以来,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提升,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已占90%以上,而且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当年出口总值的576%,在我国出口贸易产品中已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到286%,与美国持平。另外,进口商品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化相对较小,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重较为稳定,分别占20%和80%左右。
近几年,为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有所上升。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开放度逐渐提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经济体。我国进口规模大且增长速度快,进口比率高且不断提高。由于国内相关需求强劲,特别是进口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数量增长较快,导致国际市场价格维持高位,进口资源、能源商品金额大幅增长。我国进口关税下降快且幅度大,算术平均关税税率已由1992年432%下降到2008年的98%[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总量增长下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增长速度都有了明显改善,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降低,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高。数据显示,我国第一产业的GDP分布比例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8年的113%,呈现大幅递减趋势。第二产业的GDP分布比例则由1978年的479%提高到486%,基本保持在42%-50%之间波动,提高的幅度不大。但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演进朝着轻纺工业——基础型重化工业——加工型重化工业方向发展。从资源结构变动情况来看,产业结构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包括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演进。第三产业的GDP分布比例则由1978年的239%提高到401%,大幅上升了1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产业结构变化明显。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7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20%-35%之间摇摆。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并呈现出内部结构升级特征,自从2001年起,第二产业朝着重化工业的方向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