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评估保护性造口应用于超低位直肠肿瘤内括约肌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5月-2015年4月需行超低位直肠肿瘤内括约肌切除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比较观察组(保护性造口)与对照组(无造口)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相对更长,而观察组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t=13.20,8.54,6.74,9.71;P均<0.05);且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率仅为11.76%,较对照组更低(X2=6.78,P<0.05)。结论:在超低位直肠肿瘤内括约肌切除术中应用保护性造口意义重大。
【关键词】 保护性造口 超低位直肠肿瘤 内括约肌切除
超低位直肠肿瘤采用肛内括约肌切除手术治疗已成为临床共识,目前国外多在手术中采用保护性造口以降低并发症,但我国尚不多见。为进一步分析保护性造口的临床价值,本研究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需行超低位直肠肿瘤内括约肌切除术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手术指征[1],无误诊病例。按照完全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3.29±6.49)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4.10±7.3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所有患者均对研究充分知情后自愿入组,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均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均予以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步骤如下:①直肠肛管予以碘伏冲洗后扩肛,置入透明扩肛器后结合肿瘤位置设置合适切口,予以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或全切除后吻合结肠肛管,并确定吻合口无漏气后;②对照组不予处理,观察组予以保护性造口,即行右下腹部小切口,对造口远端肠管进行荷包缝合,并经腹部骶骨前引流,同时在吻合口上方4cm左右经肛门置乳胶引流管以发挥肛管支撑、肠腔引流作用[2],肛缘行引流管缝合固定,术后3-4个月行造口回纳。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同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率、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進行x2检验与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相对更长,而观察组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均<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x±s)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率相对更低,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
表2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比较分析[n(%)]
3 讨论
超低位直肠肿瘤手术中吻合困难,且手术会对远端直肠血供产生影响而导致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数据调查显示吻合口病变的术后发生率为12%-23%[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相较对照组更低,但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较长,且观察组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左志贵等[4]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提示保护性造口用于超低位直肠肿瘤内括约肌切除术中可促进病情恢复,降低并发症风险。
保护性切口的应用可避免吻合口受到早期粪便污染,也可避免局部炎症反应而对患者直肠周围粘膜以及括约肌产生破坏,促进创面愈合、直肠的粘膜修复效果更优,且可更好保证患者直肠的顺应性与神经反射完整性。需注意的是,在术后患者伤口愈合后,应尽早鼓励患者进行肛门舒缩训练,避免肛门功能丧失[5],以更好提高依从性而优化疗效;同时,应注意在术后3-4个月进行造口回纳,以便在确保肛门功能的同时,使保护性造口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张亚杰,张浩波,林谋斌等.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远期疗效报道[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3,40(8):534-536,封3.
[2]左志贵,宋华羽,徐昶等.经肛内括约肌切除术联合经腹全系膜切除术对超低位直肠肿瘤保肛的应用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09,47(13):988-991.
[3]蒋鑫,罗志林.超低位直肠肿瘤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0):18-19.
[4]左志贵,宋华羽,徐昶等.保护性造口在超低位直肠肿瘤内括约肌切除术中的价值[J].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9):1479-1483.
[5]李世拥,梁振家,苑树俊等.肛门内括约肌切除套入式吻合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61例[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8):614-616.
作者简介:曹俊(1981.03-),男,汉族,江苏常熟市人,本科,普通外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肛肠。
【关键词】 保护性造口 超低位直肠肿瘤 内括约肌切除
超低位直肠肿瘤采用肛内括约肌切除手术治疗已成为临床共识,目前国外多在手术中采用保护性造口以降低并发症,但我国尚不多见。为进一步分析保护性造口的临床价值,本研究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需行超低位直肠肿瘤内括约肌切除术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手术指征[1],无误诊病例。按照完全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3.29±6.49)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4.10±7.3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所有患者均对研究充分知情后自愿入组,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均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均予以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步骤如下:①直肠肛管予以碘伏冲洗后扩肛,置入透明扩肛器后结合肿瘤位置设置合适切口,予以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或全切除后吻合结肠肛管,并确定吻合口无漏气后;②对照组不予处理,观察组予以保护性造口,即行右下腹部小切口,对造口远端肠管进行荷包缝合,并经腹部骶骨前引流,同时在吻合口上方4cm左右经肛门置乳胶引流管以发挥肛管支撑、肠腔引流作用[2],肛缘行引流管缝合固定,术后3-4个月行造口回纳。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同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率、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進行x2检验与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相对更长,而观察组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均<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x±s)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率相对更低,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
表2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比较分析[n(%)]
3 讨论
超低位直肠肿瘤手术中吻合困难,且手术会对远端直肠血供产生影响而导致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数据调查显示吻合口病变的术后发生率为12%-23%[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相较对照组更低,但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较长,且观察组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左志贵等[4]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提示保护性造口用于超低位直肠肿瘤内括约肌切除术中可促进病情恢复,降低并发症风险。
保护性切口的应用可避免吻合口受到早期粪便污染,也可避免局部炎症反应而对患者直肠周围粘膜以及括约肌产生破坏,促进创面愈合、直肠的粘膜修复效果更优,且可更好保证患者直肠的顺应性与神经反射完整性。需注意的是,在术后患者伤口愈合后,应尽早鼓励患者进行肛门舒缩训练,避免肛门功能丧失[5],以更好提高依从性而优化疗效;同时,应注意在术后3-4个月进行造口回纳,以便在确保肛门功能的同时,使保护性造口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张亚杰,张浩波,林谋斌等.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远期疗效报道[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3,40(8):534-536,封3.
[2]左志贵,宋华羽,徐昶等.经肛内括约肌切除术联合经腹全系膜切除术对超低位直肠肿瘤保肛的应用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09,47(13):988-991.
[3]蒋鑫,罗志林.超低位直肠肿瘤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0):18-19.
[4]左志贵,宋华羽,徐昶等.保护性造口在超低位直肠肿瘤内括约肌切除术中的价值[J].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9):1479-1483.
[5]李世拥,梁振家,苑树俊等.肛门内括约肌切除套入式吻合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61例[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8):614-616.
作者简介:曹俊(1981.03-),男,汉族,江苏常熟市人,本科,普通外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肛肠。